师生生成
处理矛盾的最好办法是避免矛盾的发生。要避免矛盾的发生,我认为应从从以下方面进行做起。 1、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 2、平时加强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开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的了解。在新接班时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样就避免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得当引起矛盾。 班主任还应勤与学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感情。 3、树立良好的班风。有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师生间矛盾的发生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4、批评学生要讲艺术,处罚学生要把握好尺度。师生间矛盾往往发生在遭到批评或受到处罚时。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讲艺术。首先,批评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评的语言先“包装”一下在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批评学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⑵ 什么是课堂生成性资源
1.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这一表述包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潜在意义:
1)一方面: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区别于教学中的传统资源如各种教学物质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是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的。这体现了人们在面对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时所持有的创造性思维。
2)另一方面: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而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理解而产生的新知识,师生的体验,师生的行为,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对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气氛,从而有利于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注重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质和创生取向,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发展。
2.课堂生成性资源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得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
3.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其一,学生应该“反”其三。这里已经蕴涵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为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虽然在此文中并没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生成性资源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⑶ 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生成综合课程,试以师生构想,学习领域,师生互动为线索
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生成综合课程,
试以师生构想,学习领域,师生互动为线索
⑷ 课堂师生互动知识生成在哪个节点
师生互动的含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引发的双方在心理上与行为上的改变。按互动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种
⑸ 如何生成让师生心灵舒展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和灵性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 动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 充满智慧的旅程,我想这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空 间,拨动最动人的情弦,放飞充满情感的创造,让数学课堂充满 和谐的乐章。 一、智慧课堂的支撑——心灵舒展 学生的心理安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也是成为智慧 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关注人的成 长。 因此,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1、以情动情。所谓“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 ,课堂 教学中,教师的真情实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的 有效性。正如第斯多惠所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 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适时 点拨,热情鼓励,在课堂中师生一同激动、平静、愉快、紧张、
悠闲......在课堂中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 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 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获得心灵的快感、 心灵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 2、以“景”促情。数学评课,说课,板书,教学反思情境 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蕴藏了与新知学习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 具有 较大的信息量,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课堂的生命堂 营造出一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的“情调” ,同时指引学生深入 探究,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从儿童的心 灵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 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从 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以“动”鼓情。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亲历、体验“发 现、 探究” 的惊喜, 将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长时间的学习热情, 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进智慧生成的数学活 动,让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主动参与、不断 进取,让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动态合作的氛围。
⑹ 师生角色是怎样发生转变的
1、 在新一轮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在转变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2、“转换教师角色”是教师继续学习的必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时期,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努力的,适当转变教师这个角色,由过去一厢情愿式的好为人师,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能力,是教师责任感的终极体现。一日为师,终生为友——我们一直在这样做。师爱——心灵沟通的桥梁爱,作为人的普通情感,是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同,爱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例如:母爱的伟大在于深厚、细腻与无私;而师爱的伟大在于博大、理智与奉献。师爱不仅蕴含着对社会的责任、更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在多彩的百花园中耕耘,尤其要关注“弱苗”的成长,因为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爱的呵护与培养,一、用爱的目光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赏识是激励孩子成才的动力;而教师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在一个集体中,孩子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无论是淘气还是“温顺”,他们总有各自的闪光之处,他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与赏识,以体验自身的价值。教师的赏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作为人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做学生的赏识者。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和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觉地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当然,教师的期望要适时适度,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犹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二、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人总是在得不到时最想得到,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珍惜。如果一个孩子总没有渴望得到某个东西的机会,这该是多么不幸呀!孩子们的渴望并非金银财宝、山珍海味。有的想戴上一枚“雏鹰奖章”;有的想得到一张奖状;有的想在光荣册里记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只想佩戴胸卡当一天值日班长。面对孩子的渴望,老师切不可熟视无睹,更不可哧之以鼻,而要用心、用真挚的爱尽力满足他们的渴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进。爱的渴望带给孩子们的是快乐、是信心、是激励,是进步。
⑺ 什么是生成性课堂教学
生成性课堂教学指的是:
1、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活动的多样性喝教学怀旧的复杂性,吧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产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
2、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静态预设式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
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式”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7)师生生成扩展阅读
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关系:
教学是目标,有计划地活动,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课堂教学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是课堂的基本属性。预设式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⑻ 如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1、把“以人为本”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有个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质、辨别事非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那么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是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具有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现代的人与传统的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越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来说,教师成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有的老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还经常发生冲突,是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2、着眼于民主与平等的运作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关键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宽松、愉快,没有任何心理压抑和外界强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创新。
3、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思想和技术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必须把握知识的前沿,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4、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在当前的教育中,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充实,在个人修养,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必须不断的提高,以广博的兴趣爱好、豁达的态度和凛然的正气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就学生而言,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
另外,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各种条件,如大力支持教师的各种教学模式革新探索的活动,提供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等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协调师生关系,从而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需要适当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终促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