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师生声声慢

师生声声慢

发布时间: 2021-01-27 06:24:55

A. 推荐一些火花或爱格的言情吧 也可以是师生恋或是叔叔那种类型的吧,拜托了

看沈南汐的吧,都是养成文

B. 除李清照外,还有谁能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古代著名的才女还有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或班昭。关于古代四大才女的人选与顺序,流行三种说法:一是蔡文姬为首,依次是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或者班昭;二是卓文君为首,依次是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三是还是卓文君为首,依次是班昭、蔡文姬、李清照。



(2)师生声声慢扩展阅读:

可以和李清照媲美的古代才女:

1、李清照算是“古代四大才女”中名气最大的,宋朝的词是历史的最高峰,而李清照能够在这人才济济的宋朝脱颖而出,其才华可见一斑。李清照被后人定下的标签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豪放派的诗词也同样冠绝一时。

2、卓文君几乎是个完美的女性,长相貌美,才华横溢,与丈夫司马相如拥有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精通音律,善弹琴,才华最突出的是诗、画两方面,可惜的是其画作并未流传下来,但留下的诗却不少,如:《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等。

3、蔡琰,字文姬,出生于书香家庭,曾全凭记忆默写了400余篇古典书籍,使曹操心悦诚服。蔡文姬不仅满腹经纶,更是博学多才,其在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皆颇有造诣,尤其是文学方面。蔡文姬曾留下《蔡文姬集》一卷,不过可惜的是大多已经失传,如今只能看到《悲愤诗》二首。

4、上官婉儿的才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治,二是:文采。上官婉儿的政治才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仅以女性的角度来说,绝对要上前5名,不然也不会有“巾帼宰相”的名号。文采方面能在唐朝这个大环境下脱颖而出,其文采可想而知。

5、班昭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女史学界、文学家,后人熟知的《汉书》就是由她和她哥哥共同完成,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她的才华。她其代表作除了《汉书》,还有《东征赋》、《女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C. 急!!帮帮忙……高分!!!

《再别康桥》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过秦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贾谊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借古讽今的意义
2、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
3、学习文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4、理解文章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翻译文章
6、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了解作者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意义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3、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2、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1、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2、秦开始了中国的封建王朝,成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却二世而亡。这一点,是秦始皇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帝业能亘古延续。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

3、秦始皇兵马俑、秦长城等引出秦始皇的讨论,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

4、《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作者介绍

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封建国家),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并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所著政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政论集《新书》十卷,其中著名的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写作背景及意图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的借鉴,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声声慢》
1、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 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 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李清照的相当多作品都涉及到了“愁”,那么,她的愁是不是都是相思之愁呢?她又是不是由始至终都是以愁的形象来出现在世人面前呢?要知道这一些,我们就要了解词人的生平,以及词作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接下来,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他所认识的李清照。

二、 知人论世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三、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整体感知
在情感上,与《醉花阴》相同,词人表达的是一种“愁”绪。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以及她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拨: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详析首句:“寻寻觅觅”写词人的神情、动作,反映了她内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别的什么。“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词人心境的“清冷”。这般的寻觅不仅没找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减轻词人内心的伤痛,反而让她在这冷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来,“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反映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这七组叠字的使用虽后有来者,却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使用叠字,一方面可使词作读来琅琅上口,增加作品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也使词人的悲凄感情进一步增强。
-
3、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学生找出词中主要意象,师详析一二,余者由学生自行分析,当作业处理)
明确:主要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A、酒——“愁”的象征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曾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但这种功业难就的苦痛并不是几杯酒可以消融的,以致于“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也正如“斗酒而出百篇”的“诗仙”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所以说是淡酒,则更突出了词人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B、雁——象征“离愁”
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在《一剪梅》中,词人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4、结句分析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苦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也不再铺垫、渲染或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具神韵。
五、拓展延伸: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愁情
(机动处理,若时间不够,则处理成课后作业)
六、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不是太懂说课稿,但是我想和教案因该差不多吧...
太多了....没弄完...就三篇...希望能帮到你。

D. 有浙江省2012年教师招考中学语文的卷子吗 回忆版也可以

2012 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四项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荸荠 苹果 完璧归赵无精打采 B. 恫吓 茄子 无动于衷
歇斯底里 C. 悱恻 讹诈 再接再励宏伟蓝图 D. 奇葩 瘸子 处心积虑奋发图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7 月 21 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购买到《哈利波特》
完结篇的书迷们欣喜若 狂. B.中国武侠电影以其高深莫
测的功力和博大精深的哲理,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 C.在记
者的记忆中,洪灾区是这样的:大堤上绵延数里的救灾帐篷,数万群众安 土重迁,在救灾帐篷里,白天日晒雨淋,晚上蚊叮虫咬. D."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 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纵观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
的共性都是能给观众留下 足够的想象空间.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 会缺少灵性. ①空间的想象, 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 ③想象的空间, 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⑤让观众丰富了影片,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③⑤④①② ).
D.①⑤④③②
4."饥"和"饿"两词意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 语法功能不同:"饥"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定
语;"饿"则只能做谓语. B. 程度深浅不同:"饥"是一般
的饿,即感到肚了空,想吃东西;"饿"是严 重的饿,指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C. 范围广狭不同:"饥"可以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饿"只能用于人. D. 侧重的方面不同:"饥"侧重于内在感受;"饿"侧重于外在表现. 5.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 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 式.( ) A.成长纪录袋 B.考试成绩 C.学习习惯评价 D.结果评价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
五个系列.以下各项中,不 属于这一系列中的一项是(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新闻与写作 D.文化论著研读
二.填空题(共 10 分)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
的古诗文名句(6 分) ⑴柳永在 《雨霖铃》 一词中感慨: " , 更与何人说! "苏轼则在 《念 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解嘲:"多情应笑我, !" ⑵杜甫在《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美人》词中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 中一声长叹:"这次第, ?" ⑶荀子在《劝学》中说:"吾日参省乎己, 说:"是故无贵无贱,道之所存, 8. ."李煜则在《虞 ."李清照则在《声声慢》
."韩愈在《师说》中 ."
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9. 义务教育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 "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 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20 分)
10. 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8 分)
11.试分析丁玲早期作品《沙菲女士的日记》中沙菲的形象.(6 分)
12.请简述你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问题的认识.(6 分)
四.鉴赏题(26 分) 13.赏析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 易卜生是挪威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现实,苦于找不到拯救社会的办法, 在《玩偶之家》中对娜拉出走以后往何处去未能解答.因此,列维陀夫说:"易 卜生是天才的问号."萧伯纳是英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的特 征常用幽默讽刺的手法. 平民看了为之感叹, 统治者看了感到吃惊和不安. 因此, 列维陀夫评论说:"萧伯纳却是一个伟大的惊叹号."我国著名作家唐弢在分析 鲁迅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后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 唐弢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句号"?请从鲁迅的一生和鲁迅的作品两个 方面分别作出简要的回答.
14.赏析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①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 花吴融
不斗秾花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注]①永丰:洛阳附近的一个地方.②秾花:盛开的花朵. (1)这两首诗都以什么为写作对象,都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样的感情倾向?(2
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8 分)
15.试赏析《离骚》的开篇艺术.(10 分)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五,案例分析题(12) 16.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开头导入环节,试针对此设计 作一评析.(6 分) 教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 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 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
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 重点应放在: 作品结构, 语言, 技法的分析理解上, 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 播 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17.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 篇文言文.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断.请根据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 设计与课堂实际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于文言文教学问题的看法.(6 分)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 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 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 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 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 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 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 点击进入: (1) "中国孔子"网站, (2) 孔子博物院, (3) 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 《孔子》 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 ( . 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 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 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 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 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六,技能应用题(14 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4 分)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 ⑴如果要请你来为九年级学生命制试题,请以这首诗为阅读材料,设计二道阅读 理解测试题,并注明参考答案及分值.(8 分)
⑵如果要你用一课时讲授这篇课文,学生对象是九年级学生,请你为这 堂课设计一份板书.(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C (该项中"再接再励"的"励"应写作"厉") 2.B ("安土重迁"意为"安 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不合语境,应换作"搬离家园".)3. A(正确的排 列顺序为:③想象的空间,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①空间的想象,⑤让观众丰富 了影片,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4.B.5.A.6.C. 二.填空题(共 10 分) 7. ⑴便纵有千种风情;早生华发. ⑵不尽长江滚滚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怎一个愁字了得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师之所存也. (写对 1 空给 1 分,出现错别 字则不给分) 8.《文心雕龙》9.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三.简答题(20 分) 10.①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 表现的是"精神发展",
"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②在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大量使用了写实手 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 ③《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 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 ④《神曲》抛弃拉丁文,用意大利语这一民族语言进行写作.(答对一点给 2 分,满分 8 分,大意对即可) 11. ① 沙菲,五四落潮以后的反叛,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② 大胆追求个性 解放, 并以情爱的"灵与肉"的统一为寻求的主要目标. 后最终未能如愿的悲剧, 凸现了一个负着时代苦闷和心灵创伤的叛逆女性形象.③ 最突出的特点是,青 年女子在**上的矛盾心理和大胆反叛, 这就使得"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女 性文学创作有了新开拓.(答出一点给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12. 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 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 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 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③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 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 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答对一点给 2 分,共 6 分,意 思对即可) 四.鉴赏题(26 分) 13.①从鲁迅的一生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一生是完美的无憾的,完 全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②从鲁迅的作 品来看,说他是一个句号,意为他的作品是冷静的,理性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答对一项得 3 分,满分 6 分.) 14.(1)①杨柳(或柳树)②赞美(或褒扬) (答出一点给 1 分,满分 2 分) (2) ①白诗采用了双关(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看抒发的是对永丰柳独处 荒园,无人观赏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又借此表达了人才不被欣赏和任用而遭埋没 的感慨和愤懑.②吴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同样面对春风,百花痛恨不已, 恨自己的花瓣被吹落了,美貌被吹走了;而杨花则在春风中尽显自己的风采(答 出一大点给 4 分,满分 8 分,大意对即可). 15. ①追溯身世以示其高贵与清白,与下文的曲折人生形成鲜明对比;②开篇就 交待了诗人的"内美",这实际上是蕴含了楚国民族精神,是楚国精神的内化; ③融铸神话传说,定下全篇浪漫主义基调;④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把 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 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答出一点给 3 分,答出三个给满分 10 分)五,案例分析题(12) 16.《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 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于文学作品鉴赏,强 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在阅读之初,向学生适当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将有利
于学生主动阅 读.不过,必须注意教师的指导不能取代学生的自主阅读.上述案例中的教师, 在散文鉴赏教学之初, 就简单化地将相关的背景信息尤其是带有明显态度倾向性 的结论性意见直接传递给学生, 将对学生的积极阅读及独特感受体验的获得产生 极大的干扰及制约,是不可取的. 17.从正面论,优点有三: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发挥了语文教学活动的 功能; ③注重拓展运用语文教学资源. 从反而论, 不足有三: ①在教学内容方面, 过分强调"迷住"(吸引)学生,而将许多并非必要的东西纳入课堂;②在教学 方法,手段的选用方面,同样为了照顾学生的兴趣,过多地采用了并非必要的上 网,看电视等活动;③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还存在着脱离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 平(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实际的问题,比如"探究性学生"活动中对"许多人 不解的问题"的所谓探究.(6 分,写出一点给 2 分.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合说, 也可单就一个方面谈

E. 分号和冒号是什么

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

冒号是行文中常用标点符号之一,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5)师生声声慢扩展阅读:

冒号的作用:

1、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在书信、公文中常常出现。有人时常忽略称呼语后边的这个冒号,容易将它写为逗号。

2、用在“说”、“想” 、“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但是,当某某人说的前后都有他的原话时,那么某某人说的后面就不能用冒号,而应该用逗号。

3、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话题:诚信。”“座右铭:不求最好,但求最亲。”

5、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例如:“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F. 求以下所有人物的小说名。 她叫声声慢,她有锖青磁;她叫公子幽,她有流年;她叫秦恬,她有奥古斯汀;她

声声慢和锖来青磁是墨宝自非宝-很想很想你 秦恬和奥古斯汀是疯丢子-战起1938 白浅与夜华是唐七公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童言和顾平生是墨宝非宝-至此终年 司念与程晨是墨宝非宝-念念不想忘 纪忆与季成阳是墨宝非宝-十厘米的阳光

G. 如何应对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程序被学生打乱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对在能传递丰富而先进知识的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环境下长大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把课堂内容预设好。学生的一个提问,或者一个答案,就可能打乱老师的教学程序。当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时,教师应积极搭建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在师生思维碰撞和智慧交汇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把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打乱 教学案例 反思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备课始终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认真、细心的老师不但备教材教法,而且把教学过程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怎样让学生突破难点,都力求在教师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之中呈现。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面对在能传递丰富而先进知识的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环境下长大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把课堂内容预设好。学生的一个提问,或者一个答案,就可能打乱老师的教学程序。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种非预设性生成有时会让老师乱了阵脚,事先做好的课件,不能完美的、按顺序呈现,令课堂出现尴尬的场面。当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时,怎样处理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做了一些反思。
【教学案例】
《声声慢》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课文,学习李清照这首词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带领大家欣赏“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时,因为学生对“黄花”这一意象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进而打乱了我的课堂教学。
老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中出现的意象是“黄花”,“黄花”乃为“菊花”,大家来谈谈对此意象的理解?
生1:作者借助堆积满地的“黄花”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营造在瑟瑟秋风中菊花盛开的意境,傲霜的菊花虽然盛开,但是作者因忧愁而身心憔悴,所以无心摘花、赏花,进而表达了词人无法言说的愁苦。
学生的回答和我的理解比较吻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我表示赞同并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2:老师,对“黄花”的理解我有不同的看法。“黄花堆积”应该理解为“菊花落满地”比较确切。因为词的上阕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菊花凋零了,也就“不堪摘取”。作者描写菊花凋零、落蕊满地,主要想营造凄凉的氛围,并借此表现自己内心的愁情苦绪。
该生发表完见解后,又有一名学生起来发言。
生3:我同意生2的观点。诗词贵在含蓄,李清照的词在情感表达方面更注重委婉和细腻。这种委婉就表现在对秋天萧瑟、凄凉景色的营造上。诗人通过这种秋景来表现内心的愁绪,这种悲戚之情正是借助于堆积的黄花展现出来的。借景抒情比描写显情更含蓄,更有韵味。
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我有点惊讶,也有点慌乱。惊讶是因为学生提出的观点有道理,对“黄花堆积”的理解确实有不同的观点,慌乱是因为我并没有打算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也没有准备相关的资料。是压制住学生的争论,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步骤,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还是让学生继续讨论,把问题争论下去。稍作思考,稳定情绪,我让学生继续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诗词鉴赏是个性化的活动,大家能联系诗歌文本鉴赏诗歌,这难能可贵。刚才三位同学的见解都有道理,说明大家积极思考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请大家按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表意见。
生4:我认为“堆积”应解释为“盛开”,“憔悴损”则是诗人形象的再现。《声声慢》写的是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晚年的作者生活在孤独和凄苦之中。无论是过往美好的生活,还是现今凄凉的境况,都成为诗人入诗的素材,并内化为诗词中那份无法排遣的愁绪。所以“憔悴”的是诗人的身影,“憔悴”的是诗人的内心,在她的视野里,堆积的黄花仿佛也憔悴了。
生5:我们也同意把“堆积”理解成“盛开”,生活的孤苦使诗人身心憔悴,面对盛开的菊花,她怎能有心情欣赏呢。我们认为这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菊花盛开之际,也是菊花凋零之时,诗人无心欣赏,正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生6:我们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作者对昔日黄花盛景的追忆,“憔悴损”是作者写眼前菊花的情态,通过对比进一步反映作者晚年生活的凄苦,这样更有表现力。
生7:我们不同意生6的观点,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黄花堆积”就是描写了落花满地的萧条秋景。作者通过描写凄凉的眼见之景,进一步烘托其孤独、愁苦的心绪,这样也很曲折呀。
生8:老师,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在学生们激烈的争论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虽然没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我总结:“大家对“黄花”的解读都有道理,分析得也有理有据。且不论“黄花”是“盛开”还是“凋零”,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那就是作者心里有无法言说的愁苦和惜花的情怀。古人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眼前之景和作者的心情已实现了物我交融。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告诉我们,鉴赏诗词重要的是要有思路和方法,学习重在思考,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继续发扬这种求知的精神。”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笔者反思,当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充分体现教育的机智。
1.稳定情绪,勇于面对。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有勇气直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要敢于面对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遇到学生的质疑时,要稳定自己的情绪,首先让头脑冷静下来,然后才可能相机行事,正确处理。
2.放弃压制,切勿搪塞。勇于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并不是要教师找时机,含糊其辞,搪塞过去,更不主张教师利用的权威压制学生。殊不知在教师搪塞、压制学生的同时,也可能削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当意外出现时,教师要找准机会把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尽可能转化成为自己教学服务的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可能会使教师改变本节课的教学计划,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重要。
3.搭建舞台,引导讨论。当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出现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可以顺势搭建一个舞台,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教学中学生每一个智慧的交流,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发展带来新的可能。特级教师赵宪宇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精彩的基石是:让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让课堂产生学生的个性;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有活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要想课堂具有真实的生命活力,焕发个性的光辉,课堂组织者就应该强化“生本意识”,取消预设的课堂框架,敢于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的不同声音,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提问。学生作为主角参与了问题的讨论,才能使之对问题的认识逐渐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4.精心备课,积极引领。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时,从容驾驭课堂,就要求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做好充分预设和假想。即使在某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不打算让学生展开讨论,也要设想周全,稍作准备,这样既能在“意外”出现时,相机而动,积极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做好课堂预设非常重要,但是能把课堂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我们的追求。
总之,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搭建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在师生思维碰撞和智慧交汇中,拓展课堂空间,丰富课堂动态生成,在教师引导下把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H.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一: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第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三: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
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
“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

热点内容
图们教育 发布:2025-08-16 20:16:26 浏览:604
盐城解放路教育集团 发布:2025-08-16 19:06:20 浏览:863
给老师应该送什么礼物 发布:2025-08-16 17:29:59 浏览:959
中学英语课程 发布:2025-08-16 17:14:08 浏览:971
虚拟机和物理机 发布:2025-08-16 14:31:27 浏览:900
南昌市教育 发布:2025-08-16 14:22:12 浏览:681
哈尔滨教育行政网 发布:2025-08-16 13:03:35 浏览:624
丝袜美腿教师小说 发布:2025-08-16 11:29:51 浏览:775
幼儿保育老师工作总结 发布:2025-08-16 11:26:00 浏览:984
教师禁毒征文 发布:2025-08-16 08:21:33 浏览: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