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常应观师德

常应观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2-13 20:07:42

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㈡ 新时期应树立怎样的师德观

所谓师德,字面上应该理解为为人师表的品质、道德。我想这和做人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说过:成才必先成人。所以说,我个人认为,要想在一项事业或一份职业上有所成就,就应该首先从做人开始。至于,说到做人,那是很宽泛的却又很深奥的东西了。那是需要人一辈子去探索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我们可以敬仰一个人,却没有必要去膜拜他。我觉得北师的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就很不错,可以借鉴。再有就是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可以去看看。

㈢ 孔子的师德观有哪些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常应观师德扩展阅读: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

㈣ 面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

一、崇高的师德
“热爱学生,平等待生”的老师最值得学生尊敬和热爱。只有师德崇高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决定教育力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各项素质的动力,是教师形象的突出体现,也是办好一所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的重要原因。《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5日刊登的“今天,学校的师生关系怎么样”的调查中提到,有41.6%的人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3.2%的人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55.2%的人认为教师是一种“事业”。这说明,有近一半教师仅仅将自己从事的教师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即作为一种职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而不倾注全部情感和心智,那么这样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绝对成不了教育专家。
爱生,是师德之灵魂。只有具有崇高责任感、事业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师当作毕生的“事业”、“专业”的教师,才能穷尽毕生精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专家。
二、现代教育观念
事实证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对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质量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发挥,是人的个性的塑造,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即个人特长的发挥,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现代教育观念,教师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旧观念教新课程,把新课程的方向搞偏了。但当前大多数教师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技能”,而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要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等现代教育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任重道远。
只有主导中国教育的深层价值观念真正体现时代精神,课程改革才能在高起点上实施,而这一点是不少教师所没有充分认识到的。一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仅局限于教材改革,只要按新教材教学就行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教材改革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教师进修制度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都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成因素。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不可等闲视之。
三、过硬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但老师们比较忽略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作用。试想,在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上,教师如何取得教学的成功?只有教师把强烈的感情带入课堂,真正进入角色,以情动人,既生动活泼,又循循善诱,师生间感情水乳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与教师开展讨论甚至争论,进行思维碰撞,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过硬的基本功。
四、心理素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形成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但中学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科学研究表明,能做到克制自己,意志坚强,乐观大度,心理健康的教师不足1/5!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何等重要与迫切。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善于自我维护。要经常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具有正确的认识观念和自我意识,热爱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对教育有执著的追求,乐于奉献,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始终保持心境愉快,要善于自我调节,做自我情绪的主人。窘境中以幽默方式排解,遇到麻烦时多想高兴的事,学会自娱自乐,保持心理平衡。
其次运用合理有效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工作有创造性,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并能迅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教育改革中不断深化的形势。工作上始终有成就感,生活中觉得顺心如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时调整思维认识的偏差,善于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勤于内省,检查自己的认识是否有偏差,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还要学会适应,乐于合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积极和谐。多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多称赞别人的优点,能够悦纳他人并能自尊自信。面对新环境、新领导、新班级,要很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乐观大度豁达宽容。
教师保持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五、终身学习观念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仅有一桶水就够用了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观念新,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
但广大中学教师对终身学习的看法如何?
据统计大多数教师认为需要不断进修学习,以吸收新的营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对“应终身学习”“向学生学习”“要学习非本系统专业知识”等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要求上认识并不明确,尤其是初中教师,不少人认为教个初中,大学毕业,知识够用了。因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拓宽“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收活化新知,厚积而薄发,对实施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六、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争论还不能采取悦纳的态度。
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工程,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创新素质应当是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才能尽快尽好地成长成才。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方面,更应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爱护和培养;要保护并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干同权威争论,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跑人。
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崇高的师德、现代教育观念、优秀的教学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念、创新精神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观念、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教学基本功的集中体现,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核心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师德、基本功都是通过教学能力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含教育科研能力)是各因素的物化,是各种素质的综合反映。德是师之本,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教育观念是灵魂决定教学质量,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和条件,身心素质在教学能力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创新精神又是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所不可缺的重要素质。以上六个方面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影响,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课程改革大潮奔腾而来,它呼唤高素质的教师的参与。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以上六种基本素质,才能傲立潮头,成为教育专家,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英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㈤ 关于师德的经典名言

师德名言(名人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5、、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6、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7、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8、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义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第斯德

9、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

10、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

——杨雄

11、我觉得,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

——于漪

12、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叶圣陶

13、做导师的人自己更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

——洛克

14、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卢梭

15、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卢梭

16、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能传授给别人的。

——第斯多惠

1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乌申斯基

18、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理上各种微小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摸捉一切最精细的事物,这点是应该记住的。

——加里宁

19、如果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象父母那样爱学生的话,那他就会比那虽然读万卷书而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得多。如果教师能够把爱事业和爱学生结合起来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了。

——托尔斯泰

20、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邓小平

㈥ 师德师风必须常抓不懈!你对此怎么看

“大抓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你对此怎么看?”

最新一次谈及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大讨论】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直接就疫情期间高校教授、学生在网络发表不良言论问题做出回复。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段期间,有关于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层出不穷,又或者说这是一个长期出现的矛盾问题。

关键还是要落实,要通过实践去寻找最适合的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你怎么看?

㈦ 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什么

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观念主要有:

  1. 基础教育的价值观

  2. 多元化的人才观

  3. 学生观

  4. 学校教育活动观

  5. 新型教师观

  6. 教学效能感

拓展资料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内容。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谢弗勒(I·Scheffler)在他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注: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7页。)(1)规定性定义, 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 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我们对教育理念的定义应当属于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的综合。教育理念既可以是系统化的亦可以是非系统的、单一或彼此独立的理性概念或观念,取决于教育主体对“教育应然”即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他们指导教育实践的需要。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非系统的教育理念,均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

㈧ 新时期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一、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3、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我会努力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热点内容
如何查看qq加密相册 发布:2025-07-23 14:48:51 浏览:339
累并快乐着师德师风演讲 发布:2025-07-23 10:39:15 浏览:192
安徽大学历史学考研 发布:2025-07-23 10:38:31 浏览:24
鼓浪屿的历史 发布:2025-07-23 10:06:32 浏览:379
石排暑期培训班 发布:2025-07-23 09:47:50 浏览:383
五年级英语练习题 发布:2025-07-23 09:06:22 浏览:751
2017会考历史题 发布:2025-07-23 08:39:57 浏览:280
优秀生物微课 发布:2025-07-23 07:29:11 浏览:17
物理学历史 发布:2025-07-23 04:52:45 浏览:572
生物防治措施 发布:2025-07-23 04:49:55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