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性专业与自我
教学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㈡ 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分析优势
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分析的优势。就是教师在从事本专业的时候,已经经过了相关的系统培训和专业的晋级,已经有了很强的优越感,代替后期参加工作,以后结合实际情况还要进行研发和培训。
㈢ 自我修炼在养成教师职业德性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 依法执教。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爱岗敬业。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3)、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溺爱,又不能宠爱,主要表现在:①爱而不溺,严而有格;②尊重信任,循循善诱;③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4)、严谨治学。作为新老师也要时时刻刻的不断自我提升,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做到:①刻苦学习锲而不舍②要将"刻苦"与"严谨"相结合③学而不厌做到"三勤"。 5)、团结协作。这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团结协作,可以很好的促进教学,应该做到:①谦虚为怀自知之明;②严以律已,以诚待人;③相互帮助通力合作;④学习先进共同提高。 6)、尊重家长。教师应该与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联系和沟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家长。其方法有:①主动联系及时沟通;②听取建议积极配合;③平等待人尊重而不迁就;④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7)、廉洁从教。廉洁从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部分,其明确要求我们:①坚守大义,不取非法之利;②廉洁自律,不坠秽污俗沼之中;③公正从教,以廉明维护教育公正。 8)、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要认真实施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牢记它的具体要求。①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②做高素质的教育者;③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㈣ 教师应当具备那些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四大部分。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需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需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一个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其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主要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
㈤ 教师的德行――用德性育人的读后感
教师的德性——用德性育人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德性既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智慧。
㈥ 浅谈如何实现教师专业自我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能、研究学习三个方面。所谓“专业理念”,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以及教师在对自身发展方向及目标等方面的理想。“专业知能”,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表现。“研究学习”,指教师一方面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有反思和研究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职前、职后主动或被动的培养和培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不断研究学习能力的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培养青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给新教师明确的目标指向。 每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主要的心理背景,多是充满激情和新鲜感。这时他们将会花大量的时间、下很大的功夫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完成各项班主任工作,这往往是一个新教师很正常的表现,也是个人发展的良好开端。但是我们需要防止的是,如果这位新教师明白的仅仅是具体的任务,那么,一学期、一学年过去了,随着教学、班主任工作的逐渐熟悉,他的新鲜感便慢慢消失甚至可能由于重复单调的教学常规和教学内容以及繁琐的事务而对工作产生厌腻感。若是遇上不良的外部影响或诱惑,其工作激情很可能明显降低,自然产生“随波逐流”、“顺其自然”的思想,甚至会出现应付了事、敷衍塞责的不佳表现。目标是引领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它能赋予一个人巨大的动力。新教师要能持之以恒地积极进取,获得理想的成长,他的心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使得教师在明确的目标指向下,发挥其时间充裕、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持续稳定地快速成长。应让新教师明确“该努力去自觉关注学生”,使他们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进程中,不同的成长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往往可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新教师关注的问题首先是生存问题,工资、编制、结婚等。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也无可非议。其次,是关注情境,领导是否重视我、同事关系怎样、工作是否顺心、学校是否有生命力。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关注不能只停留于此。我们必须还要关注学生,这才是最重要的。关注学生的特点、需要、个别差异及发展方向。对学生关注的才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关注学生是一项意识性很强、智慧程度很高的内容,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成熟度的尺度之一。可见,以适当的方式将“自觉关注学生”这一目标明确化有助于加速新教师的成长。有的教师一生平庸,无所作为,大概是只注意点放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和所处的教学情境中了。 二、在新课改的视野下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一. (一)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丰富自我。 教学的创新实践是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行之有效的方式。青年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关,或者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新课改的前沿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自己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要善于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理论,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还要把学习的内容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反复咀嚼、品味,以便更好的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让新教师明了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使他们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理论研究为我们概括了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A、有丰富的系统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B、能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内的一切问题。C、走在时代的前沿,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难题。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虽然只有三点,但体现的是相当高的水准,蕴含的是不懈地实践、积累与探索,展示的是知识状况及运用、站在时代的前沿解决教学难题、创造性总结教学理论成果。新教师应该认识专家型教师的这些基本特征,强化“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意识,使他们既有理想又有进取的方向。这样,就会有意识地学习整理知识、积累升华经验、训练提高能力、发挥创造潜质,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二)注重养成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教师自我勤于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灵感、顿悟和自己对教学内容、教法等要素的理解,也可以总结反思同事及他人之间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还可以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实践中的有关事件等,以写出来为主,主要是养成教师勤于思考的习惯。再次,新课改促使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使教科研和教学融为一体。两者互为依靠,相互促进,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训练。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广泛收集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目光反观自己,分析自己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反思训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新教师自我反思教学的意识往往较弱,能力不强,因而可以要求新教师半学期写一次教学小结,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想法、做法、表现进行反思。教学随笔属活动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要求能使新教师注重观察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反应,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的因果关系,从而为下次的决策提供充足的实践依据。教学小结属对于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新教师综合地对自己的各种思想观点、教学行为进行重审,从而对一些问题进行聚焦式的思考、验证或改进。 (三)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教科研的目的决不是只为得到几张证书。教科研的目的与功能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揭示教育的特征和本质,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一是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包括教师科研意识、动力源泉的转变,教师科研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师科研成果表达方式的转变。二是明确教育科研的价值,其核心价值在于老师通过教育科研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地能够探索出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确立起正确、科学的教育科研价值观。三是要有问题意识。使教科研融入教师生命的过程中,成为生活的习惯,用先进的理论进行反思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解决问题。四是教师教科研需要在群众协作中促进协作各方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不同的主体在教师教科研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作好角色和功能的转变。教师教科研主要包括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课堂观察记录,探讨新课改理论,新课改课堂模式实验,新课改课题研究,新课改论文撰写等非定量化的内容。
㈦ 教师德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爱”与“责任”。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
㈧ 如何看待教师的 德性 诗性 智慧
职业道德是由特定职业所规定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伦理关系道德。职业的“业”与业务、专业的“业”的意思相同,职业道德的实质就是业务中的道德、专业中的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即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的道德并不属于职业要求的范畴。教师也只是一种普通人从事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本质上与其它职业所需要的道德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可能只是具体的表现方式和道德形式不同而已。我们绝不能说,教师所需要的道德比其他职业所需要的道德更高贵,更具有道德的尊严和神圣性,我们同样不能说,教师职业比其它职业要求更高的道德。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应该比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有更多道德内涵,最多只会有不同的内涵。
教师道德是教师在私人生活及公共生活,当然也包括了职业生活中教师的个人道德的总和。教师道德是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教师个人道德的统一体。既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这一角色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就是职业道德;也强调了教师作为个人的个体道德,这个层次上所具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表现上,还体现在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日常的家庭生活、邻里交往、社会交往、个体财产的支配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用来约束自己私人道德以达到他自己所信奉的私人生活中最高的善的原则,便是教师在道德在教师的私人生活方面的表现。教师在参与公共空间里与他人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活动,如,使用公共设施或服务、参加公众娱乐活动、网络上的公众讨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表现便是教师的公共道德。教师的公共道德主要源于学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社会舆论的倡导与监督。教师并不必然拥有公共道德,因为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相比,无论遵守与否,对自身私人利益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公共道德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受教师公共道德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他人、群体、社会和国家。简而言之,教师道德包含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它们加以辨析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它们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开而单独看的。
㈨ 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
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回教师人答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
教师德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
②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
③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