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老师
Ⅰ 丰子恺是谁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Ⅱ 丰子恺的老师是谁
1914年的春天,丰子恺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了,他跑杭州去了,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要说这所学校有名,是当时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这儿丰子恺就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一位就是李叔同,一位就是夏丏尊。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因为他不仅教大音乐、绘画,还教他做人。在李叔同那儿丰子恺就学会了写生画法,为之深深地着迷,打定主意要专心学画,把一生都奉献给艺术。不仅如此,丰子恺在李叔同身上学的很多特可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是一丝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培养,认为要做一个文艺家,必须得先做一个好人,那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他也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为怀,丰子恺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在画中不仅是对人,就连对小猫小狗,小鸟,甚至是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的情意。在中年以后,丰子恺也皈依佛教,不过他没有真实出家,但是取的一个法名叫婴行,并且从此吃素了。虽然丰子恺成名之后表示如果没有遇上李叔同就不会走上绘画的道路,但是李叔同对他的影响却不是被动的。因为他和丰子恺的旗帜以及禀赋都有非常大的关系。
Ⅲ 丰子恺\教师之梦、拉黄包车赏析
教师之梦
教师恨不得把各门知识制成针剂,给学生一针针地注射到体内。如果能这样,多爽脆!
拉黄包车
两人一哭一笑,构成了有趣的画面!一个咎由自取。一个顽皮透项。
Ⅳ “国漫之祖”丰子恺,为何被誉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极其可爱的生命创造者,他既是画家又是散文家,你可能认为他的绘画和散文都很平庸,但你常常拿起他的散文,走进他的自然世界。如果说余光中的散文受到崇拜,那么丰子恺的散文是迷人的。
比起总统的演讲,我更为教育使命的严肃性以及对我疏忽大意的惩罚和告诫所感动。古人为了引起周朗的注意,故意弹古筝的弦。当时我不敢看到李先生的注意。我总是事先练得很好,然后把琴还给他。
Ⅳ 丰子恺的资料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书籍《我的苦学经验》深受读者喜欢。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1975年不治而逝,享年七十八岁。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写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丰子恺 儿童漫画(20张) 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供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6部)等。《白鹅》被编入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课文。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
主要作品
著有:《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丰子恺儿童漫画选》《护生画集》等。
著作书目
[1]《子恺漫画》1926,开明。 《子恺画集》1927,开明。 《西洋美术史》1928,开明。 《缘缘堂随笔》(散文集)1931,开明;增订本,1957,人文。 《子恺小品集》1933,上海开华书局。 《随笔二十篇》1934,天马。 《艺术趣味》(散文集)1934,开明。 《绘画与文学》(论文集)1934,开明。 《近代艺术纲要》(论文)1934,中华。 《车厢社会》(散文集)1935,良友。 春到草庐
《艺术丛话》(论文集)1935,良友。 《丰子恺创作选》(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书店。 《艺术漫谈》1936,上海人间书屋。 《缘缘堂再笔》(散文集)1937,开明。 《漫画阿Q正传》1939,开明。 《子恺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图书馆。 《艺术修养基础》(论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应社。 《画中有诗》(诗配画)1943,桂林文光书店。 《教师日记》(日记体散文集)1944,重庆崇德书店。 《艺术与人生》(论文集)1944.1,桂林民友书店。 《古诗新画》(子恺漫画全集之一)1945,开明。 《儿童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二)l945,开明。 《学生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三)1945,开明。 庆祝国庆
《民间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四)1945,开明。 《都市相》(子恺漫画全集之五)1945,开明。 《战时相》(子恺漫画全集之六)1945,开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小钞票历险记》(童话)1947,上海万叶书店。 《子恺漫画选》1955.11,人民美术出版社。 《子恺漫画全集》1962.11,香港岭南出版社。 《缘缘堂集外遗文》明川编,1979,香港问学社。 《丰子恺散文选集》1982,上海文艺。 《缘缘堂随笔集》1983,浙江文艺。 《丰子恺儿童漫画选》(全10册)2010.9,海豚出版社。 《手指》(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下册)
Ⅵ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Zikai·Feng,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家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小名慈玉,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又被称为“圆通大师”、“ 有德行的人”。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及散文而著名。
1898年11月9日(清德宗光绪24年9月26日)丰子恺在浙江省石门县石门湾(今桐乡市)出生。
1919年,丰子恺自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出国深造学习美术是他的理想。于是他卖祖产,并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钱,并到东京展开他的留学生涯。他在东京做短期进修。4个月后,他拉完了三册提琴练习本和几个轻歌剧曲子。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
1925年,《文学周报》开始连续刊载丰子恺的画作,郑振铎给这些画定了“子恺漫画”的标题。
1930年,母亲去世后,丰子恺住到了嘉兴。1932年秋天,丰子恺用版税和开明书店的分红,得以在家乡石门湾建造真正的缘缘堂。后往返于石门湾和杭州之间。
1937年抗战爆发,从江西一路逃到桂林,后居重庆,至1946年9月15日才返回上海,辗转多地,先暂居杭州西湖招贤寺。
1947年3月11日迁入杭州静江路(今北山路)85号小平房,称“湖畔小屋”。1948年9月27日访问台湾,11月23日在厦门住四个月,画《护生画集》。1949年4月底回到上海,同年在香港举办画展。
1954年,首屈一指的上海市中国日语学院成立,他担任首任院长和唯一一位教师。
1960年,上海市中国画院成立,他担任首任院长。1961年到1965年,他翻译日本古典名著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幼女丰一吟协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蒙受屈辱;背着莫须有的罪名,遭批斗、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1975年8月,癌症病发(9月诊断为右叶尖肺癌);并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恶化,同年9月15日12时8分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6岁。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书面通知送交长子丰华瞻。
(6)丰子恺老师扩展阅读:
丰子恺家里开染坊之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都被他涂成了彩色。丰子恺的艺术才华,尽情显露。
丰子恺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师范名校,得力名师指导,正因为导师李叔同的鼓励:“你是我见过画的最好、进步最快的学生”。丰子恺从此走向专业绘画之路。“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
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校毕业后,丰子恺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艺术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建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社团之——中华美育会。
丰子恺在读师范时期,有两位恩师。一位是艺术家李叔同,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在预科班二年级时,上李叔同教授画石膏像课,丰子恺沉迷其中,画艺进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并学习绘画理论。
也向李叔同学习音乐,苦练钢琴。夏丏尊当时在浙江第一师范本任舍监一职,后改任为国文老师。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艺写作闻名,对学生教导甚严,写作文时要求“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
青年丰子恺的抱负,不仅仅只做一个教员,他想继续深造。1921年春,23岁的丰子恺,在家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向亲朋好友借了2000元经费,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期间,丰子恺的日语是向两位曾留日的老师──李叔同、夏丏尊学习的。他在东京做短期进修。4个月后,他拉完了三册提琴练习本和几个轻歌剧曲子。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
学油画出身的丰子恺,面对国外大师们的作品,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他开始怀疑:在油画这条路上,到底能够走多远。苦闷的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遭遇到了一位日本画家。
但某日,他在旧书摊上看到《梦二画集·春之卷》。竹久梦二是日本一位自学成功的画家,专攻简笔漫画,在当时可谓自成一家。竹久梦二的画构图技巧来自西方,但画趣却是东洋味。丰子恺认为,这些画作简直就是“无声的诗”。从竹久梦二的作品中,丰子恺找到了日后美术的途径。
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的丰子恺,仿效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结合文人情趣、佛家理念,描绘出世相百态,也将古诗句意,化成画境。
被人忽视的日常生活,在他笔下意趣盎然。发表的第一幅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让读者眼睛一亮。丰子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六十余年的绘画生涯。前后出版了《护生画集》共六册,多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丰子恺
Ⅶ 丰子恺的简介及所有作品
丰子恺,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于1975年9月15日逝世,享年77岁。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无用之美》丰子恺聊绘画,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7)丰子恺老师扩展阅读: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
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丰子恺一生中有个最著名的老师——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几乎是丰子恺精神上的父亲。但很多人不知道,丰子恺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生父。
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石门湾一个殷实家庭,祖上几代都开染坊。丰子恺父亲丰璜在三次铩羽而归之后高中举人,他也是石门湾多年来第一个举人。然而三年后,科举制度废除了,丰璜不得不办私塾谋生,他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儿子丰子恺成了他的首个学生。
Ⅷ 丰子恺的简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主要原因是丰子恺的威氏拼音法名字为FONG, TSE KA)。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人物生平
丰子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他的母亲将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乡念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什么选举。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他就以这个名字进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当时的子读作”TSU“。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师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丰子恺曾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
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
丰子恺
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