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皇帝的老师

皇帝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1-07-29 22:34:29

⑴ 皇帝的老师什么职位

关于这个问题,昨天已经完善了两次,很感谢楼主都采纳了。在此,请原谅我再次的唠叨,但我必须指出几个问题。 昨晚我越想越觉得不妥,太子的老师怎么会是帝师了。我很喜欢看关于宫廷历史方面的书,从来没有哪一本书会把太子的老师称作“帝师”。苦思冥想,我总算搞明白了。 是网络错了!!!!!!!!!!!! 我们千万不能陷入这个误区。 网络把“帝师”定义为皇帝的老师和皇太子的老师。 而维基网络给出的定义是:帝师是指皇帝或皇帝未登基之前的老师。 乍眼一看,貌似没什么两样。事实并非如此。 在古代,“帝”是皇帝的专用名词,“帝师”当然也不例外。太子只有登基以后,人们才能把他原来的老师称作为“帝师”,不然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但是,并不是每个太子最终都能登上皇位。 因此,在这里,我必须明确一个观点:帝师仅仅指皇帝的老师,而不包括太子的老师。 帝师通常情况下是指幼年皇帝亲政前的老师。亲政之后,“帝师”一般都是皇帝聘任回来“探讨”问题的。 有些人认为,帝师是有官职的。那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在当皇帝老师之前本来就是朝廷中的臣子了(不排除退老还乡之士)。 其实,“帝师”只是一种称呼而已。“帝师”与皇帝之间是纯粹的师生关系,仅此而已。 希望楼主能再次采纳,完善这问题我并不为了图什么。既然都是喜欢历史的人,理应以一种求真的态度去对待,仅此而已。

⑵ 古代,皇帝的老师被称为什么

成为帝师。

一般就是翰林院博士。

⑶ 皇帝的老师称呼什么

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田骈 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 时而 荀卿 最为老师。”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儒林列传》:“自 孔子 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师父:宋 王巩 《清虚杂著·补阙》:“ 仁宗 在春宫,乘闲时画马为戏,内臣多乞之。 张文懿 为太子谕德,亦从乞之,上曰:‘师父岂可与马也。’”

先生:《庄子·应帝王》:“ 列子 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端本堂》:“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亵狎如此。”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别名就是缑城先生,正学先生。

西席、西宾: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废。 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三少,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唐 杨炯 《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浃五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

经筵讲官: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明、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博士: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帝师:《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 良 足矣。”《汉书·朱云传》:“至 成帝 时,丞相故 安昌侯 张禹 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唐 李咸用 《题陈处士山居》诗:“樵童牧竖劳相问,巖穴从来出帝师。”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五世食韩,并为正卿,厥生帝师,首造大汉 。”

谕德: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始置于 唐 ,至 清 废。 唐 韩愈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有功,迁太子谕德。”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谕德》:“ 唐 龙朔 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谕德,盖取《文王世子》教之以事而谕诸德之义。”《清史稿·高宗纪一》:“丙寅,赏 雷鋐 额外谕德,食俸。”按,因 清 废此官,故署官用“额外”。

⑷ 古代皇宫里的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皇宫里的老师叫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4)皇帝的老师扩展阅读:

著名太傅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⑸ 皇帝的老师怎么称呼

帝师,中国古代职务称呼,有两个意思,一是国家宗教的最高领袖,例如八思巴为元朝忽必内烈时期的帝容师。二是皇太子的老师,例如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师。此外,封建时代皇帝敬赠智博功高德隆之臣也有称帝师的,如明朝开国谋臣刘基就被赐称帝师。

明朝帝师
建文帝 方孝孺
万历帝 张居正
天启帝 孙承宗
崇祯帝 文震孟
清朝帝师
顺治帝 通琇、汤若望
康熙帝 汤若望、陈廷敬、伍次友、彭而述、南怀仁
雍正帝 巩建丰、何世璂、徐元梦、蒋廷锡
乾隆帝 朱轼、张廷玉、嵇曾筠、潘仕权、洛桑丹贝准美、张照、刘尊和
嘉庆帝 王尔烈、周煌公、戴联奎
道光帝 戴联奎、曹振镛、沈岐
咸丰帝 师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同治帝 刘崐、李鸿藻、翁同和
光绪帝 李鸿藻、翁同和、孙家鼐、夏同善
宣统帝 李殿林、陈宝琛

⑹ 皇上的老师是什么官职

帝师,中国古代职务称呼,有两个意思,一是国家宗教的最高领袖,例如八思巴为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帝师。二是皇太子的老师,例如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帝师。
明朝
建文帝 方孝孺
万历帝 张居正
天启帝 孙承宗
崇祯帝 文震孟
清朝
顺治帝 通琇、汤若望
康熙帝 汤若望、陈廷敬、伍次友、彭而述、南怀仁
雍正帝 巩建丰、何世基、徐元梦、蒋廷锡
干隆帝 朱轼、张廷玉、嵇曾筠、潘仕权、洛桑丹贝准美、张照、刘尊和
嘉庆帝 王尔烈、周煌公、戴联奎
道光帝 戴联奎、曹振镛
咸丰帝 师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同治帝 刘崐、李鸿藻、翁同和
光绪帝 李鸿藻、翁同和、孙家鼐、夏同善
宣统帝 李殿林、陈宝琛

太傅也是一种官职,但是是太子的老师,当然啦,太子的老师以后都会成为帝师的嘛, 因为太子最后还是要当皇帝的.

一般这种只是兼职,像清朝一般由内阁大学士来教育太子.
明朝还有专门的讲课时间,派专人给皇帝讲时事新闻...有点像新闻联播.
我不知道你说的关系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请你说清楚

那跟皇帝的老师就不同了啊.,
皇帝的兄弟(亲兄弟和堂兄弟)、皇帝的爸爸辈的人(叔叔和伯伯)封亲王
皇帝的表兄弟一般封郡王
皇帝的姐姐、妹妹、姑姑封公主
皇帝爸爸辈的如果是皇帝的爸爸的姐姐、妹妹、姑姑也封公主
如果是皇帝爸爸的兄弟的姐姐、妹妹、姑姑一般只能封郡主
皇帝的外戚具体封什么要看他们的功绩:如外婆、姨妈一般只能封到诰命夫人,外公和舅舅出是不可能封到亲王的,最多只能封到郡王 。

⑺ 皇帝的老师叫什么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 ,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7)皇帝的老师扩展阅读:

太傅官职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时常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⑻ 古代皇上的老师叫什么

太傅是太子的老来师,源
然而皇帝的老师叫帝师的 。
帝师还有几种说法就是1.帝王的老师。 2.元僧官名。元制,皇帝即位初,例从梵僧受佛戒,故历朝皆尊一僧为帝师。帝师兼领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政教事务。 3.古星名。

⑼ 清朝历代皇帝的老师

一、帝师列表

1、顺治帝:通琇、汤若望

2、康熙帝:汤若望、陈廷敬、彭而述、南怀仁

3、雍正帝:巩建丰、何世璂、徐元梦、蒋廷锡

4、乾隆帝:朱轼、张廷玉、嵇曾筠、潘仕权、洛桑丹贝准美、张照、刘尊和

5、嘉庆帝:王尔烈、周煌公、戴联奎、朱珪

6、道光帝:戴联奎、曹振镛、沈岐

7、咸丰帝:师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8、同治帝:刘崐、李鸿章、翁同龢

9、光绪帝:李鸿章、翁同龢、孙家鼐、夏同善

10、宣统帝:陆润痒、陈宝琛、伊克坦、徐坊、朱益藩、梁鼎芬

二、帝师资料:

1、朱轼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颇具惠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时年七十二岁,谥号文端。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2、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苏如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师。

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44名进士,入庶常馆历练,结业,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讲经书等。曾辅导过太子旻宁(清宣宗道光帝)。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卒,谥文清。

3、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

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

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4、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5、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帝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家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翁同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受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沈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轼

热点内容
物理过程模拟 发布:2025-05-16 19:11:36 浏览:878
赏识教育作文 发布:2025-05-16 18:49:59 浏览:234
集英语 发布:2025-05-16 17:04:47 浏览:492
老师被虐漫画 发布:2025-05-16 14:44:27 浏览:702
生物中规律 发布:2025-05-16 10:58:44 浏览:154
班主任种子 发布:2025-05-16 09:59:57 浏览:333
财富地理博客 发布:2025-05-16 08:15:18 浏览:567
语文练习与测试六年级上册 发布:2025-05-16 05:07:12 浏览:666
英语代词表格 发布:2025-05-16 04:23:00 浏览:442
生物之最 发布:2025-05-16 01:24:17 浏览: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