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蜡烛与老师

蜡烛与老师

发布时间: 2021-07-30 09:35:41

⑴ 用蜡烛比作老师的作文500字以上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教师比作红烛,赞颂她默默发光、无怨无悔奉献的精神,教师也一直以蜡烛精神来鞭策自己。

“教师”虽说只是一个职业的称谓,而在现实中,教师的职业行为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以牺牲自我来换得学生茁壮成长,他们情系学生,情倾讲坛。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但教师们却无怨无悔,失志不改,耕耘不辍。这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精神就如同红烛一般,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一批批学生的成长。

然而,在今天社会里,红烛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伤感悲壮的比喻。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经济浪潮在全国激荡,同样,它也冲击着教育园地。面对缤纷的经济世界,面对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的繁荣,多少有志之士跃跃欲试。有的果断“下海”,在改革大潮中奋力拼搏,成就辉煌;有的虽说“折戟沉沙”,但也算开了眼界,“拿着青春搏一回”。教师,胸怀“彩墨”,面对这巨大的‘画卷’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诚然,有极少数教师去试了几笔,但绝大多数教师能立足三尺讲台,在辛勤地耕耘着。广大教师,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拿着低微的工资,住在简陋的校舍里,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去塑造千百万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辛辛苦苦、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十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在教学岗位上,甘愿作为“人梯”,让孩子们站到自己的肩上,去攀登新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丝干。是老师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门,是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熓Χ髦赜谏

老师,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我们对老师这两个字的理解是那么的浅薄。老师是无私的,为了学生,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学生,老师是伟大的,她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材,然而自己,依然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继续为祖国奉献。今天,我就要来赞美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说得一点儿也不错,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学校,欢欣自己成为一名学生的时候,老师,便会在我们的心中刻出一道道深深的印迹—老师神圣、伟大、无私,我们敬重老师胜过自己的父母。我们的童年乃至青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接触最多、最频繁的是老师,我们喜欢老师给我们讲如何学习、写字,喜欢看着老师美丽的眼睛……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令我崇拜,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做人,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静静地听,静静地学……

我们赞美老师,他们以三尺讲台为阵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的教育下,我们从学习a、o、e开始,到能写优美的作文,能解高难度的习题,以至日后成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这中间无不渗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我们敬重老师,她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不求索取,只为了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不分昼夜、不避严寒酷暑地备课、批改作业,飘飘洒洒的粉笔末,染白了他们的黑发,而苍劲的板书和厚重的知识却给我们指示了人生的航向。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他们周而复始地迎来送往一批批新生和毕业生,不断地为祖国的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⑵ 为什么说老师是蜡烛

教师拿到的薪水属于国家教育支出,并不是简单地将我们所交的学费分给教师那样,师生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雇佣关系。至于家教之类,属于学生家庭的一种教育投资,另当别论。
任何职业的任何人,都是社会人,必须要以经济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蜡烛是燃烧自己,但制造蜡烛也需要钱吧,买蜡烛要钱吧。
从社会现实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按照比喻的夸大集中而强求现实生活,这就将本末倒置。

⑶ 为什么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

教师是“蜡烛”、“春蚕”。长期以来,这种比喻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它刻画出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奉献精神,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勤奋工作的座右铭,仍有不少领导以此来赞扬、抑或要求教师。诚然,现代教师依然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的价值是否仅仅是奉献?当我们在经意不经意地运用“蜡烛、春蚕”与教师作类比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喻之后被忽略的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精神作为好教师的象征,违背了现代教学规律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蜡烛”、“春蚕”精神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只有全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育成人才。然而,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不仅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而且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舍得在教学上花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其二,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如何学会知识和学会如何学会知识。它要求学生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有效教学的观念,很难想象他会教会学生有效学习。其三,过分强调“蜡烛、春蚕”精神,实际上等同于“杀鸡取卵”,会有损教师的身体健康。教师是人而不是机器,不能不停地运转。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蜡烛”精神固然可赞,但不可取。经常有报载中年教师英年早逝,不是令人十分痛心吗?试想,如果他们健康长寿,不是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么?
二是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一味以“蜡烛”、“春蚕”作为对好教师的歌颂,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取向:其一是牺牲小利,以获大利;其二是客观上宣传了义利之间的对立。“蜡烛”与“春蚕”都是以“舍生取义”为取向的,是取义不取利的,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却违背了义利对立统一的道德基本原理。
三是师德方面的问题。这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掩盖了教师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面临的种种冲突与困境。作为教师,他不仅受着“蜡烛”与“春蚕”这种理想人格的影响,也受着职业群体内以及社会其他群体的道德观念的熏陶与冲击。“蜡烛”与“春蚕”是教师的一种理想人格,是我国社会中教师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善典型。但这种理想人格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的今天,势必与某些教师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发生冲突,使他们在选择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时面临种种困境。
“蜡烛”、“春蚕”,多么可歌可泣的教师形象,多多少少也使教师有了一个悲剧角色的意象一一燃烧、流泪、毁灭!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风烛残年”再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通过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毁灭自己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而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这既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悖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及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我想人们不应再歌颂教师的“红烛”精神,有谁知道那泪滴中的辛苦?也不要再以“春蚕”作为教师的代名词,又有谁知道那春蚕的悲伤与苦恼?更要请做教师的不要去做蜡烛、春蚕,蜡烛叫人平庸、渺小,光亮微小短促;春蚕叫人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既做教师,就要有比蜡烛更多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比蜡烛的生命更加永久,更加辉煌,就要有比春蚕更多的打破常规的精神。

⑷ 描写老师和蜡烛的现代诗

描写老师和蜡烛的现代诗有:

1、春满江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这首诗出自王倪《师恩》。

2、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出自黄金文的《教师节致词》。

3、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出自徐恩的《伟大的老师》。

4、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出自高粱栋的《论教师品德》。

5、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出自李岚岚《歌颂老师》。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作者李商隐 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⑸ 为什么说老师是蜡烛

因为老师就像一根蜡烛 照亮别人 燃烧自己 一名老师教一波学生 至少要3年的时间 过了3年谁都有点老了 尤其是老师她们叫一波就有点老了 青春就过去了

⑹ 蜡烛比喻老师的诗句

1、春满江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 这首诗出自王倪《师恩》。

2、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出自黄金文的《教师节致词》。

3、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出自徐恩的《伟大的老师》。

4、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出自高粱栋的《论教师品德》。

5、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出自李岚岚《歌颂老师》。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代作者李商隐 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⑺ 蜡烛比喻老师的诗句

能用蜡烛比喻老师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该诗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诗句的原句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后人也用来赞美老师无私奉献为了教育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生的高尚品质。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文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7)蜡烛与老师扩展阅读

这首诗原文是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⑻ 以物喻人用蜡烛来赞美老师的作文

请用简练的语言直接回答问题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火已经专亮了。我急冲冲地属回到家里,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停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遗弃在角落的半截蜡烛。

由于我们这里是农村,所以经常会停电。妈妈总会多买一些蜡烛备着,以防不时之需。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人们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送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

我看着它,突然想起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它让我想到了老师,和它一样,老师也把他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献给了自己的学生,献给了那三尺讲台。

小小的蜡烛,是如此平凡,久久地等待,只为了给人们送来一丝光明。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用它短暂的一生,绽放光亮,尽管那光亮对人们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可却是它最灿烂的光芒。

面对着眼前那支只剩下半截的蜡烛,我心里流过一丝暖流,起笔开始在它微弱的光芒下写作业。

⑼ 把蜡烛比喻成老师的作文

- -.还没见过这么比的。您这是 借人喻物???把蜡烛比喻成老师。。。

⑽ 借蜡烛喻老师小短文

看,那截短短的蜡烛,不引起人们注意的蜡烛,不知有多少人赞颂过它。我也喜爱蜡烛,是因为它的精神。

在漆黑的夜晚,如果停电了,蜡烛就会被派上用场。它会挺身而出,让人们点燃它,为人们送来光明,驱走黑暗,可它的身体在不断减少。但它无怨无悔,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它知道人们需要它。它在燃烧时,你会看到几滴乳白色的液体流下来。你可能认为那是它伤心的眼泪,不,那是它激动的泪水。它好像在说:“我的生命虽然快到了尽头,但我能帮助人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我的牺牲是值得的!”

你看它那笔直的身躯,多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不向黑暗屈服。你点燃它时,会看到一束跳动的火苗,那火苗是那么洁白,就像圣母的光辉。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如蜡烛品格的人。比如,我们辛勤的园丁——老师。他们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道理教给学生。每天认真细致地批改着作业,即使生病了,也坚持站在讲台上。他们就这样为学生付出,没有任何怨言。所以,我们才由愚钝变得睿智。

“如果我是一道微光,就一定给你灿烂的光芒。”蜡烛就是这样做的,给予别人的多,想着自己的少。

热点内容
桑巴双人舞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15 22:29:39 浏览:479
月子餐老师 发布:2025-05-15 22:16:43 浏览:160
人们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5-15 21:26:05 浏览:209
2017高考数学文 发布:2025-05-15 15:11:48 浏览:817
怎么喝水 发布:2025-05-15 14:52:53 浏览:829
雅本化学公司 发布:2025-05-15 13:44:02 浏览:940
师生问候英文 发布:2025-05-15 12:33:11 浏览:332
教师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发布:2025-05-15 08:59:20 浏览:116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