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老师 » 一儒老师

一儒老师

发布时间: 2021-07-31 07:17:10

⑴ 刘彻的老师是儒生,这与他后来独尊儒术有联系吗

这跟后来刘彻推崇独尊儒术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当时前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致使儒家学派衰落,统治阶级开始大兴实行思想专政,这也让当时的各大思想家们苦不堪言,最终不满秦朝专制,开始了反抗,这个时候儒家思想站了出来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而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时候,儒学已经发展到了繁荣阶段。

三、为开疆拓土打好理论基础

匈奴的侵犯,边疆少数民族的动荡,这些都是汉武帝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官僚贵族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剥削,各阶级矛盾也更加厉害,大臣们的观点不一致,都在动摇着国家的稳定,刘彻清楚而只有政治稳定,内部和平了才可能去开拓疆土。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关键点,懂的必须采取措施来巩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但是现在传统的思想跟道家思想很难去实现他的雄才伟略,知道了打好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必要条件,而儒家思想正好可以帮助汉武帝很好的稳固政权,所以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刘彻推行独尊儒术。

儒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人就可以的,刘彻的老师作为儒生就很好的把儒家思想传授了出去,让他在刘彻这里经过沉淀打磨,最后应时而生,为汉朝的大一统提供了思想理论,但这也就阻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⑵ 全国十大著名教师

排在抄之首的是
北京八十中学
童嘉森:特级教师、首师大研究生导师(虽然他是中学老师),从教38年。一直战斗在一线!
然后是北大附中的英语李萌:她主要是把现在高考研究的透彻,9年高三把关。在学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别的老师是学不来的
第三位也是北大附中的,韩校老师,历史特级,不但历史好,并且给学生演讲励志教育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
第四位人大附中的周沛耕,数学的神话。不多说了。
第五位北京101中学的朱爱农
第六位李金池
第七位是地理田佩淮
第八位是化学林祖荣
第九位是语文周京昱
第十位是秦海地

⑶ 司马迁的儒学老师是谁

司马迁是崇尚儒家的,他的儒学老师是董仲舒。

《史记》作为中国传统史学公认的经典之作,与其他传统文学一样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司马迁是《史记》的编纂者,出生在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其父司马从小受到文化熏陶,接触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思想比较庞杂。然而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思想。下面分别从司马迁对儒家的推崇,史记里人文精神、王道政治、和谐思想来说明儒家思想对司马迁写作《史记》产生了影响。
《太史公自序》既是读懂史记的钥匙,也反映了司马迁修史的指导思想。其中很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显然是以道统自居,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的。
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自述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可见他对儒家思想是十分钦慕的。武帝即位后,司马谈被任为太史令,举家迁居长安,他又学习“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司马迁的父亲从杨何那学习儒家的经典易,司马迁也得到了真传。司马迁编纂史记的原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春秋讲述的微言大义,易经讲的变化,都和这个原则是一脉相通的。司马迁不仅很推崇儒家六经,更视春秋为君臣,父子都必须通晓的礼义之大宗。
《史记》的体例安排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一体本来是用以记各国诸侯。孔子一没有封侯,二没有封地,门客,兵士,以一介寒儒能置身于世家之列,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对其的特殊的尊敬。在人物立传上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是儒家学派的群体传记。孔子世家通篇着力刻划了孔子的圣人形象,无论是道德,学问,还是政治,人伦,都达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境界。在篇末还表达自己对孔子的敬仰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史记》重点在于塑造人物,可以说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其中仁,爱,礼,智,信使这些人物身上闪现出儒家的光彩。《史记》里写到“孔子言“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史记》中的汉文帝既是一个仁爱宽厚、从谏如流的贤君,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大大得以恢复。而汉高祖刘邦以武力平定天下,开始的时候轻视礼仪。曾为秦博士的孙叔通安儒家传统为刘邦排演了一整套汉家礼仪,帮助刘邦感受礼乐教化的益处。至于智者的描写在史记中更是多不胜数。像苏秦张仪之类的谋士,史记中对其重大事迹都进行了精细刻画的。诚信是立足之本,司马迁对信义相当看重,如韩信千金赠漂母,不仅是知恩图报,也是对自己一句诺言的遵守。总之,史记李渗透的儒家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用刑法来统一老百姓的行动,百姓只是求免于犯罪受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统一百姓的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自觉地走上正道了。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德治思想,就是司马迁十分崇尚的理想的帝王政治。司马迁记叙上古三代的历史,突出五帝三王是以德来治理天下的。《五帝本纪》显示出从远古以来在时间上相延续的德治。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皆能修德,明德,最后总结出天下明德自虞帝始。在《殷本纪》里对荒淫无道,不修德政的商纣王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⑷ 古代称老师叫什么

老师的演变历史



司徒:西周时期教师的称谓是“司徒”、“秩宗”、“典乐”。此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接受教育。师,夫子:春秋时期教师被人们称为“师”,人们将“师”与“君”相提并论,当时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除称呼“师”外,这一时期,因孔子开创了私家授学,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孔门子弟因此尊称年长者的孔子为“夫子”或“孔夫子”,后来“夫子”由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先生:东周之战国时期出现“先生”称谓。例如《孟子》中提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另外此时出现的“师长”也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后来成为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宗师,西席:汉朝时期,出现“宗师”和“西席”(也称西宾)指称教师。“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西席”,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助教: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唐代之后,“师”的职责逐步演变成“教”、“学”、“授”。韩愈的《师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在唐朝时期,教师又称作“教授”、“讲师”、“教谕”、“学博”、“学正”、“学录”和“监学”等。教谕:教,教授;谕,训诫。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山长: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除沿用以前一些称谓外,“教授”也是清朝教师的一种称谓,现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的称谓变为“教师”,也即人们口中的“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⑸ 古代世界著名的老师

1、孔子

是中国教师的先祖,估计大家都认识他,并对他的事迹比较了解。他开创了古代的第一所学校,学生大概有三千多人。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孔子还注重实践操作,他带着弟子到各国游历,增长见识,并四处散播他的思想。

2、老子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人推崇,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传世之作是《道德经》,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孔子也曾受教于他,而他本人也被尊称为“道教始祖”。

3、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4、柏拉图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5、昆体良

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⑹ “儒”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一、“儒”的含义:指读书人:~生。腐~。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二、儒的声母r,韵母u,音调rú

三、释义:

四、部首:亻

相关组词:

1、宿儒[sù rú]

也作夙儒。学问深,修养高的读书人。

2、鸿儒[hóng rú]

学识渊博的学者。

3、儒雅[rú yǎ]

学问精深。

4、腐儒[fǔ rú]

旧指思想、言行不合新时代的读书人。

5、儒学[rú xué]

儒家的学说。

⑺ 庄子的老师是儒家的么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於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之谓也。」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於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再道物关系上,老子和庄子也有不同。《老子·二十五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但庄子强调道在物中,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屎溺」。

⑻ 曾国藩“最牛的几位老师是谁

曾国藩最牛的老师有两位: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鉴,此人当时官居太常寺卿。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二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和清代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誉。

倭仁(1804—1871),清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清代大臣。为理学家唐鉴的弟子。穆宗同治间的“理学大师”,清政府中顽固派的代表。

倭仁是宣宗道光间进士,1832年授编修,1844年升至大理寺卿。与曾国藩、何桂珍等“讲求宋儒之学”,以封建卫道士自居。1871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倭文端公遗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8)一儒老师扩展阅读:

其他老师:

第一位老师:他的父母。

唯一的“幼儿园”老师:陈雁门老先生。学习了《三字经》和《百家姓》。

最忠实的老师:在曾国藩所有的老师中,对他最忠实的老师,非他老爸曾麟书莫属。

最“信得过”的老师:汪老先生的教学宗旨是“经世济用”,他让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曾国藩眼界大开,终生念念不忘。

最能奉献的老师:曾国藩在衡阳时师从欧阳凝祉。欧阳先生颇有学行,站讲台四十余年,是莲湖书院的高级教授。

办学“最牛”的老师: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校长。欧阳校长学问渊博,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

最能教学相长的老师:曾国藩与何绍基亦师亦友。他们是湖南同乡,后者精通书法,擅长吟咏,对文字学、经史也颇有研究。

最高龄的老师:吴廷栋大作家。吴腿上有病不能行走,每天坐在家里校勘书籍,孜孜不倦,曾国藩每日必登门拜访,谈论时事,品评政治。那时,他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所以,吴老是曾国藩年龄最大的老师了。

最钦佩的老师:曾国藩最为钦佩的老师,应属唐鉴。此人号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晚清著名理学家,后内召为太常寺卿。

势力“最牛”的老师: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于1805年(嘉庆十年)中进士,由翰林累官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任军机大臣达20余年之久,最受最高统帅道光帝信任。

⑼ 中国古代最早十大老师排名

1、黄石公

黄石公是秦朝末年的隐士,非常有本事。他传给张良兵书,使得张良成为著名谋略家和军事家。有个典故叫“圯桥进履”,说的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那时张良是年轻的公子哥儿,黄石公为了

考验张良,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然后让张良去捡,捡来后又要让张良把鞋给他穿上,看到张良能忍辱,就与张良约定五日后在此桥见面。

连着两次张良迟到,受到黄石公斥责,第三次张良干脆不睡觉,半夜就在桥上等着,黄石公来了后,很满意,就传给张良一部兵书《黄石公兵法》。

2、老子

春秋老子,著《道德经》,洞大智慧,其思想为中国道家文化之始之源,实是中华文化之本,鲁迅先生曾讲:(大意)中国的文化之根,全在道家。两千年封建统治,都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且老子之影响已至于全世界。

3、孔子

儒家文化之开创者。影响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孔子成为中国统治文化的精神教父。历代谥封,加之大成至圣文宣王。现影响整个世界,美国评一百位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孔子以第四列前茅。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4、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有著作《鬼谷子》传世,为纵横家的鼻祖。

鬼谷子有四套学问。一是占卜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军事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纵横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他的弟子有军事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后世占卜师也奉鬼谷子为祖师爷。

5、墨子

墨子,名翟。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

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6、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 。他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7、朱熹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

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8、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郭沫若评论他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9、王夫之

王夫之,字而农。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灭亡后,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10、严复

清朝著名教育家。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严复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热点内容
欧文投篮教学 发布:2025-05-14 06:35:52 浏览:580
对配班老师的评价 发布:2025-05-14 06:34:41 浏览:344
师德的人物 发布:2025-05-14 06:33:09 浏览:175
教师师德个人总结 发布:2025-05-14 05:39:36 浏览:667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发布:2025-05-14 05:15:15 浏览:455
药物化学习题 发布:2025-05-14 04:23:45 浏览:642
教育培训章程 发布:2025-05-14 04:13:05 浏览:634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461
小学语文拍手歌 发布:2025-05-14 02:17:21 浏览:531
魔兽有哪些 发布:2025-05-14 01:45:05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