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教师
1. 博士毕业:当大学教师或进入科研院所,差距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博士毕业之后找工作的起点很高。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想找一份学术性较强的工作,通常面临着两个选择,一种选择就是进入大学当一名大学教师,另外一种选择就是进入相应的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这两种选择,意味着什么呢?选择这两种不同的岗位,差距有多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从假期上来看,大学会放寒暑假,科研院所往往不具备这种福利
大家都知道,如果在大学上课,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一样,都会放寒暑假,但是,如果你在科研院所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科研院所会放寒暑假,大部分科研院所则没有这种福利。
2. 211学校的博士能进高校当老师吗
这个得看具体学校,不同学校的要求差别很大,二本、三本和非回211/985大学一般不会有这样要求答的!211/985大学招聘教师的时候往往也要求应聘者本硕博都是211/985或中科院;普通大学招聘教师一般要求博士毕业于211/985大学,且发表较好论文、有科研成果。
3. 24岁博士毕业受聘于高校,年轻教师有什么优缺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24岁就了某高校副教授。这个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位老师的实力。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年轻教师走向岗位后有哪些优缺点呢?
但是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缺点和优点。我们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
4. 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毕业后当教师区别
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在毕业后工作中的待遇没区别。
在职博士和全版日制博士所学权的知识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全日制博士可以拿到双证,而在职博士只能拿到单证,而两者的含金量都是相当的。并且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在以后工作中的待遇也是一样的,学历证书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经历,而学位证书则能证明一个人的真正实力,并且在职博士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所以也受到很多企业的热烈欢迎。
在职博士能够进行跨专业报读,需要参加在职博士课程班的学习,学完修满学分后,条件符合者可以申请博士学位,毕业后拿到的是博士学位和在职博士课程班证书。
博士一般情况下是指全日制博士,参加统招博士入学考试,之后参加全日制学习,一般需要脱产学习是三年,毕业后拿到的是学历学位证。
在职博士是指学习方式相对于脱产的博士来说,通过正常入学考试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工作一般进行学习的博士生。有些专业不需要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而是采用全国联考的方式入学,实际上是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方式获得学位,因和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在职博士。
5. 博士应聘公立教师
对于你的遭遇我深感同情.不过,你的选择范围太小,看你的叙述你主要在南京找工作,南京是全国高校密度比较集中的地方,当然想到大学当老师难了,为什么不到外面走走?我知道好多高校急需计算机或者数学的博士,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出全国的高校的所有名单,然后依据自己的情况和想到哪个省里去工作,和哪个省的高校联系(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你可以查学校概况,查找学校人事处里面有人才招聘,有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其实你根本不需要每个学校都去应聘,先打电话和电子邮件(把你的简历发过去)等人家觉得你差不多的时间,人家会告诉你去面试的,当然来,很厉害的学校你就不要联系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依据我的经验你可以联系的学校范围是一般的二本大学或者刚刚升为本科的学校或者是在中等城市的学校比较保险.如果是一本,又在省会一级以上的大城市的高校就有点悬乎了,按我说的,你联系看看如何?
不过最后还有一招告诉你,就是到某一大学作博士后(当然了,找个厉害的合作导师,最好是个副校长副书记以上的官,和导师关系搞好,然后出站让导师帮你搞定留校,当然了,这条路也不好走了,呵呵,就看你自己怎么想了),不过能找到工作的话,不要采取这个办法!
6. 教授、讲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这些头衔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授级,副教授级,讲师级,助教级是教师的职称等级。
院长属于行政职务。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都是相对于研究生来说的。
学科带头人是几个老师为专攻某一领域组成的专家组的领导人。
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教授职称,也有特别优秀的副教授、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对年轻的教授(1972年以后大学毕业)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一般应具博士学位。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7. 在职教师如何考博
在中国,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获得博士学位:普通全日制脱产博士、论文博专士、博士课程属进修班。
普通全日制脱产博士是一般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最主要方法,楼主可能已经了解,所以就不再赘述了。
论文博士我还没有发现什么公开的招生简章与招生计划,虽然之前也知道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博士学位,但一般都是高官或高管,具体通过什么渠道确实不甚明了。
博士课程进修班目前只有部分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和教师行业相关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每个月集中授课3天,修满学分完成考核与论文发结业证书,符合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办法博士学位。
博士课程进修班的学费可以称之为“天价”,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博士课程进修班的现有的专业不多,大多是国学、易学、管理学等适合“总裁”们口味的专业。
博士课程进修班结业申请博士学位的门槛是很高的,除了需要完成博士论文,还需要获得相关的科研成果表彰,具体的要求因院校不同而不同,但至少都是省部级以上奖励并且名字排在前三位。
8. 读书读博士想当高校教师,可听说一些高校教师很苦,待遇不好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可以说,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会穷,而如果你穷,那多半是你不够努力(或者是太清高)。所以,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也特别适合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一名想当高校教师又想过上好日子的博士来说,他需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同样是高校教师,985、211高校教师和双非高校教师有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和专科学校的老师更是有天壤之别。选择一种平台,就是选择一种活法。在985、211高校,科研就是教师的命根子。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恐怕只有到了院士,你才有机会停下来,不过那个时候,你恐怕也停不下来了。有个朋友的导师就是院士,他说老先生70多岁了,还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早上6点又起来继续干,经常半夜给学生发邮件打电话。这样的生活辛苦吧?但他们已经乐在其中了。至于收入,随着你科研做得越来越好,回报就会呈指数增长。
而在一些普通高校,科研也很重要,不过做科研更多的是为了把职称评上去。等到评上教授了,科研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因为学校的科研条件可能已经无法支持你前进了。到那个时候,研究其实不做也可以,想上点课就上点课,想捞点钱就去企业拉一些横向项目来做。我的一个同学博士毕业后去了一个西南地区双非一本,由于博士期间业绩突出,去了之后就给了副教授,很快又上了教授,再往上想冲人才称号就特别难了,后来干脆做点横向,现在日子已经很滋润了。
这两种平台,不能绝对说哪种更好,但想要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当然是必须去985、211高校,至少也应该是普通高校里的支撑学科。
结语
总之,在高校里做一个有科研的老师,挣钱还是很容易的,但又不那么容易,可能需要你付出5+2、白+黑的工作时间。当然,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把握两者间的平衡最重要,既不至于太累,又不至于被淘汰,既发不了大财,又能有体面的生活。这样好的职业,你确定你不来体验一下?
网页链接
9. 大学里的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怎样的资格
1、按照我国现行的专业技术资格(职称)体系,讲师、教授都是高校教师职称类别的名字,代表着该教师的从业资历和教研水平,并享有不同级别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其中助教是初级职称、讲师是中级职称、副教授是副高级职称、教授是正高级职称,与企业中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有中小学里的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教授级高级教师(教授级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开放)相对应。一般要求有一定从业资历、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方可评到职称,而现行的职称制度通常是终身有效的,退休后也可以按照相应的职称等级享受待遇;
2、博士生导师是一个职位,即指导博士生学习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岗位,一般要求教授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才能担任该职位。所以,能够拥有博士生导师本身也代表着一种荣誉;
3、在国外,并没有“职称”的概念。讲师、教授之类只是代表任教的职位,由高校根据你的实际水平来予以聘任,一旦解聘则不能再称作该身份(除带有荣誉性质的“终身教授”以外)。随着我国在高校内开始推广“以聘代评”的体制,带有终身性质的职称也在渐渐转变、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