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反思
Ⅰ 关于月球被俘说,还有什么 谢了。
师:同学们,当我们举头仰望那一轮皓月,我们都会涌起无限的遐思。(屏显明月升空的动画,播放《月光曲》)月亮是地球的忠实伴侣,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如此的熟悉,随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成功,她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你想进一步探索月球的奥秘吗?关于月球,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
生:月球是怎么形成的?
生: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生:月球和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生:月球上的石头与地球上的石头有什么区别?
生:月球上是否有四季之分?
生:月球内部到底是怎样的?
生:月球有没有开发的价值?
生:月球上有没有外星人?
生:月球上面是不是有棵大桂树?桂树下是不是有只兔子在捣药?
生:月亮有哪些别名?
生:我国民间中秋赏月的活动始于什么时期?
……
(二)合作探究
师:两周前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有关月球的书籍和网站,同学们搜集了不少有关月球的资料。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月亮科学”,二是“月亮文化”,同学们在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了“月亮科学”小组和“月亮文化”小组。下面我们先请“月亮科学”小组的同学来介绍月球的自然知识,大家欢迎。
(“月亮科学”小组的代表带着课件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平方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关于月球的起源主要流传着三种说法:撞击说、同源说、被俘说,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撞击说,也就是说某个原始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关于月球,我们组的同学还搜集了较丰富的资料卡片,欢迎同学们提问。
生: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生: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生:月球、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生:月球大。
生:目前月球正以每年多少厘米的距离远离地球?
生:3—4厘米。
生: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
生: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太阳的光正好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现黑影,这种现象叫月食。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日或十五日以后一两天。
生: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
生:这也是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
生:什么是潮汐?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海洋水面发生的定时涨落的现象。
生: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
生:那是陨石坑。
生: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生: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生:月海是海吗?已知月球上的月海有多少个?最大的月海叫什么?
生:不是,是平原;有22个;最大的月海叫风暴洋。
生:月球勘探者号证实在月球南极的陨石坑中,永远的阴影部分存在什么物质?
生:冰。
生:月球上面为什么没有生物?
生: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太阳辐射致命的强烈,表面温度变化惊人──阳光下达摄氏127度,夜间降至摄氏-183度,生物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生:我们去参观了芜湖一中的天文台,请问天文台为什么是圆形的?
生:这样观察面广,便于确定位置。
生:你能说出哪些天文观测仪器?
生: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生: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目前已取得哪些进展?
生:自1969年,“阿波罗”登月后的几年里,美国人又一鼓作气相继发射了6艘载人飞船,进行月球探险。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对月球探索的进展情况。2004年,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我国太空探测的重要一步。目前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正按计划进行研制,现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完成了首次登月,但是很多人认为美国人的成功意义不大。一位航天工作者解释说:“美国人当时所作的不过是在月亮上插了一面旗子,拣了几块石头。”美国人对于月球的探索是很有限的,而中国人则希望能够开发月球的资源。我认为率先开发月球的意义远远大于首次登月。
师:“月亮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对月球科学知识的搜集比较全,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对月球的起源、月相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科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月球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探究,下面我们掌声有请“月亮文化”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他们所搜集的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月亮文化”小组的代表带着课件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生: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华文化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月光也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中国文人的心里,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诗歌也与月亮同辉,光照千古。我们搜集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歌赋,现在我在屏幕上显示,请同学们指出其作者和出处。
(屏显诗句,学生一一作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从军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写月的诗句齐声诵读一遍,读时注意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生齐声诵读)
师:下面“月亮文化”小组的哪位代表说说中秋赏月的来历?
生:(投影说明文字,配乐诵读)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时,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中秋赏月、吃月饼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中秋之所以称为中秋节,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
师:接下来我们讲故事接龙,一人讲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看谁讲得生动。
(学生先后讲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月”“吴刚伐桂”等故事)
师:刚才同学们诵读的咏月诗,讲述的中秋传说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慰藉,加深了我们对丰富的月亮人文内涵的理解。下面我们“月亮科学”小组和“月亮文化”小组进行一场比赛,在五分钟内,看看哪一小组说出带“月”字的词语多。
生:皓月当空。
生:月色朦胧。
生:风花雪月。
生:烘云托月。
生:月下独酌。
生:披星戴月。
生:长年累月。
生:日新月异。
生:峥嵘岁月。
生:日积月累。
……
师:这一轮比赛”月亮科学”小组获胜,尤其是李响同学说得多,答得快,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接下来,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进行一场唱歌比赛,有关月亮的歌,看谁唱得多,唱得好。
(男女同学分别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廒包相会》《月光下的凤尾竹》《但愿人长久》……)
(三)拓展延伸
师:星空巡礼,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忆;月色朦胧,我们禁不住迈出探索的脚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短文。
(屏显文题及要求)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设想若干年后,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驶向茫茫的宇宙。经过漫长的飞行,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发挥想象,自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300字。
(学生作文,教师巡视,选出佳作,学生范读)
生:(读所写《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我在月球上的一天
太空船在月球上稳稳地着陆了。我们穿上太空服,站在隔离室里,等候舱门打开。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舱门的铰链缓缓地转动,门终于开了,我们踏上了月球。啊!多么荒凉的景色啊!我该怎么形容好呢?这是一个噩梦般的世界,死亡之乡,寂静得令人毛骨悚然,没有树、没有花、没有一根草……没有飞鸟、没有声音、没有一丝浮云。我们在月球上跑呀,跳呀,天哪,我怎么跳得这么高?像蜻蜓点水一样。正高兴时,忽然,感到一阵震动,出什么事了,难道是地震吗?我们回头一看,天哪!看那儿,是陨石!是一块大陨石,刚好掉在我们刚刚走过的地方,然后就爆炸了!爆炸?我们一片愕然,可一点声音也没听见啊!宇航员给我们解释:“当然听不见了,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也就不能传播。”
……
时间在流逝,月球的黑夜慢慢地笼罩了荒凉的大地,宇航员说:“我们回太空船吧,准备飞回地球!”我们依依不舍地返回船舱,透过舷窗,看着自己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
生:(读所写《蓝色星球历险记》)(略)
师:好作文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课堂上交流了,课后,请科代表把这些作文精选一下,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展出。“月亮科学”小组和“月亮文化”小组的同学,将所搜集的资料再整理一下,出一期“探索月球”的手抄报。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实现了天文、地理、音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知识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设疑激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中,学习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活动,自我教育,从而发展了特长,培养了个性。总之,综合性学习只有重实践、重综合、重凸现学生主体,才能完成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融合,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成长,最终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Ⅱ 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 ·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Ⅲ 八年级上语文25课古诗怎么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选择题 ACC
Ⅳ 古典文学的好处与魅力
三字经,提倡愉快诵读,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
但是我觉得最好是买一套包含万千又适合孩子读下去的,人格魅力和审美 意识,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陶冶,琅琅上口,也很有趣,里面包含很多学问的,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
所以小学生看古典文学肯定是有用的。它历经岁月陶洗、弟子规这些。
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记忆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千锤百炼,涵盖所有经典的古文,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首先得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千百年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比如孩子班主任推荐的(小学生小古文200课)就很好,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还有有趣的插图,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百家姓, 要让学生诵读好诗文,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也真的喜欢看、诗词
Ⅳ 古典文学的好处与魅力是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不会帮你赚得经济上的东西 ,可能也不会看过了书,学过了这些文学也不大可能立刻就使你的生活有多少改变,但是请相信,艺术的熏陶是无价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与精神状态。
中国是诗词王国。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的真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诗词。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描写得简明扼要,但却抒写“不尽”,留有余味,制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类似的还有元稹的《行宫》中的“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时的语句含蓄地写出了宫女青春已去,闲坐谈论往事的幽怨之情,体现了含蓄的意境美。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则表现出一种情高韵远的意境美,作者运用自身感官,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细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带给读者的是动态传神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探索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种类繁多的风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的构成者,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大致有雄浑、婉约、典雅和平淡四类。
雄浑风格的诗词饱含着炽烈的感情,写景叙事,极排比铺陈之能事,布局运笔变化多端,充满着强烈气势。如杜甫《画鹰》、《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豪放是指豪迈放纵的风格,具有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悲慨是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悲凉苍劲的美。 如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约类。婉约是一种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艺术风格。它具有细而柔,细而曲的特点。如钱起的《归雁》,作者通过咏雁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创造出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抒情之线绵邈悠远,细节安排幽婉缜密。词中婉约类风格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均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细致幽婉,绵邈悠远的“缜密”,造诣超妙,耐人寻味的“超诣”,委婉曲折,欲露还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笔意含蓄的“沉着”,归婉约类。
典雅风格的诗词高雅脱俗,表达的感情真挚。其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和诗写了早朝前、中、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作者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再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赠孟浩然》,王维的《山居秋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风格的诗词表达的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无间。。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等等。“形容”品是专门讨论表现技巧的,即诗人的描摹客观对象时, 要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恰当真切地表现它们的内涵精神, 如李商隐的《蝉》, 这首咏物诗,就是抓住了蝉的特点, 结合作者的情思,真切地“为情而造文”的。“精神”一品则是神气清明, 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其 特点 是诗中必须有精神透出, 显得生机勃勃,流溢于纸上, 使塑造的艺术形象充满着生命力。如杜甫的《绝句四首》 (其
三) , 全诗一句一景四幅独立的图景, 四句景语真切完整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乡之情 。而“流动”品是一种气脉流转的艺术风格。诗歌风格的流动之美,往往是作家感情的充沛和连贯, 思路的畅达和流转,语言的自然和委婉,音节的悠扬和回环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我们不仅从中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丽,更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诗海拾贝》教学反思
大自然小学语文高铮
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
首先让学生自学“诗海拾贝”的内容,(“诗海拾贝”包括四篇古诗和两篇现代诗)独自完成同步和随堂的有关作业,允许学生通过查资料、借用工具书等途径来完成。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在交流的同时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课件中显示的两首诗。于是课后布臵让学生再去找同人诗(同一个诗人写的不同诗)和同类诗(比如都是写春天或花等同一类的诗句)等。
接着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诗经〃采薇》等四首古诗,准确的说是一诗、一词、一曲。不但要求背诵默写,而且要求掌握字词的意思,并结合一些《诗经》的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词、曲有什么不同。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同时理清诗歌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古为今用的训练,让古诗走进我们的作文中,收效很大。在学现代诗《太阳的话》和《白桦》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读了这两首诗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诗歌的一些独特表达方法,有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等。最后总结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与联系,另外通过仿写进行拓展,学生对现代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本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多项活动,都有自己的收获。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反思这次活动,我发现,尽管现在语文教材文学性更强了,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文学方面的需求,部分学生搜集的材料有限,应该适当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其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也该加强自己的能力。有些学生的诗歌,我看了,虽然能发现一些问题,却不知如何去修改。我想,作为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一样,认真参与到活动中去,和学生们一起去学习,去提高
自己的能力。
诗海拾贝》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本组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本节的学习,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利用语文课和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诗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本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教师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既重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组教材的导语和活动建议,使学生明白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搜集哪些诗歌,可以怎样给诗歌分类等,为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各项活动不够深入,动手搜集不平衡,获取的范围不广,只注重摘抄,忽视了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Ⅵ 反复朗读古诗三首找一找这三首从军行有哪些相同地方有哪些不一样试着把表格填
.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个人增减
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 教师朗诵: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
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
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以及戍边将士赤诚的爱国之心。)
教后反思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版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