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教学反思
⑴ 世界地形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刚形成时,表面是没有水的,后来原始的大洋形成.淹没低地,成为海洋.高低没有被淹没,成为大陆.大陆上比较高的地方就是山地.
这些基本面貌形成以后
主要有两种力量塑造着地表形态
一:内力作用
是指地球内部能量
它使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或者平移运动.这个过程就是指所谓的沧海桑田,原来的海洋由于地壳的抬升作用,可以变为陆地,原来的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二:外力作用
根本上是指太阳能
向下分为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格局
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
外力作用的过程为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沙漠,平原大部分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⑵ 世界著名地形的介绍
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山脉: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⑶ 世界地形
高原:
羌塘高原 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 阿拉善高原 鄂尔多斯高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 德干高原 帕米尔高原 伊朗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 云贵高原 安纳托利亚高原 埃塞俄比亚高原 东非高原 南非高原 阿杰尔高原 提贝斯提高原 科尔多凡高原 阿赞德高原 乔斯高原 隆达高原 马塔贝莱高原 比耶高原 川西高原 劳伦琴低高原 科罗拉多高原 墨西哥高原 圭亚那高原 巴塔哥尼亚高原 澳大利亚西部高原
平原:
亚欧大陆:西欧平原 波德平原(中欧平原) 东欧平原 东西伯利亚原 北西伯利亚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巴拉巴平原 伊希姆平原 里海沿岸平原 图兰平原 东北平原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华北平原 黄河三角洲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三角洲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宁夏平原 成都平原 恒河平原 恒河三角洲 印度河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湄公河平原 湄公河三角洲 关东平原 珠江三角洲
非洲:尼罗河冲积平原、尼日河冲积平原等
北美洲:密西西比平原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大平原(西部平原) 大洋西岸平原
南美洲:亚马逊平原 亚马逊河三角洲 拉普拉塔平原 潘帕斯平原 大查科平原
大洋洲:
南极洲:
澳大利亚:卡奔塔利亚平原 墨累河平原 纳勒博平原 Nullarbor Plain
中国主要的平原:松辽平原(范围最大者)、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岛屿:斯匹次卑尔根 新不列颠岛 新地岛(南岛)台湾 九州 海南岛 蒂汶岛 温哥华岛西西里岛 撒丁岛 哈马黑拉岛(贾洛洛) 四国 佛罗勒斯岛 西兰岛 新喀里多尼亚岛 格陵兰岛 伊利安岛 加里曼丹岛 马达加斯加岛 巴芬岛 苏门答腊岛 大不列颠岛 维多利亚岛 本州岛 埃尔斯米尔岛等
⑷ 世界的地形
世界地形分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分别指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的地貌特点。海底地形是指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的形态。
⑸ 世界地形(主要山脉,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地图
世界地形地图如图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只占一少部分。地表的总面积约5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约360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29.2%。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地表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块,通常人们把海洋所包围的大面积陆地叫做大陆,小块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洲。这样,地表的陆地共分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5)世界的地形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国际上通行的世界地图有两种,一种是以大西洋上的经线为分割线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表达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将大西洋分割在图幅两边。
另一种是以太平洋上的经线为分割线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表达环大西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将太平洋分割在图幅两边。
这两种版本的世界地图之所以成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于它们遵循了编制世界地图的两个重要原则,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陆地的原则和采用整15°经纬线划分图面的原则。
⑹ 地理《美国》的教学反思谁有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设计思路
《美国》是六年级第一册世界分国篇中的内容。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从面积来说,美国位居世界第四;从人口来说,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此教材把美国列为重点介绍也是北美洲中唯一介绍的国家。同时通过学习美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可以了解整个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本教材介绍了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居民、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美国工农业的特点和美国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很全面,所以《美国》一课至少需要二课时(第一课时:自然地理,可以从阅读分析各种地图来学习;第二课时:人文地理,不仅需要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还要有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针对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亚、非、欧洲的九个国家,所以学生对国家地理的学习过程、学习框架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对美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闻中常常听到,日常生活中也会谈论到,较感兴趣,所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的知识,便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1) 知识目标
知道美国的农业构成和经营特点以及主要的农产品;了解美国的主要农业带;知道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和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工业特点;知道美国工业的地区分布;知道美国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
2)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认识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读图获取农业带、工业区的分布,提高综合分析和识读各类图表的能力;学会读统计图了解能源消费的现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3) 情感目标
从美国现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兴工业在世界的优势地位,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树立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观点。
4) 依据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有很有特点,要了解美国的经济,就必须了解美国的工农业特点,而且必须从各类图表的识读来综合分析,同时使学生懂得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从小热爱学习、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1) 教学重点
美国现代化工农业特点;美国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分布;人地关系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2) 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3) 依据
要说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就必须从美国的农业和工业入手,掌握美国现代化工农业特点,美国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分布,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必须清楚地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促进人地关系更加协调地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 学法分析
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和书籍收集整理有关美国的资料,掌握这种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课堂里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料并讨论,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通过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用所学知识去揭示地理现象,并通过讨论分析,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对比我国与美国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国家间的地理差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学习,比如联系“孙桥农业区”的开发情况,引导学生可以了解我们上海的实际情况,或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三、 教法分析
学生对美国的情况是有较多的了解的,在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实讲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国家地理,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一个国家的各方面的情况,而应突出重点,抓住这个国家的地理特色,归纳出其主要特征。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学生探究式教学方法,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作用,抓住重点,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课件,利用大量相关的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 教学程序
1、 引入新课
第一课时已经分析了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而农业生产与这些自然因素关系密切,所以由复习提问美国的自然条件,引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意识到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
2、 讲授新课
由表格“美国农作物的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让学生分析讨论美国农业的地位并得出结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是美国四大农作物。
提问:除了自然条件优越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为农业发展提供条件?让学生讨论美国高度现代化农业的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同时让学生对比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的特点,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联系上海的“孙桥农业区”的开发情况。
看“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请学生说出美国由南往北和由东向西的不同农业带的名称,认识到美国农业生产地区分工明显的特点。
由说一说:生活中的美国工业产品,导出美国现代化工业。并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说明美国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大,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并让学生再次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看“美国工业分布”图,引导学生从资源和交通条件来分析美国工业区工业发展的原因并了解三个工业区的分布。
公路运输和交通促进了工业发展的速度,美国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路建设最完备的国家,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石油产量”图和“世界石油消费量”图,提问: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业生产国,但它为什么每年仍需要进口大量的矿产品?学生可根据各国人均消费的石油量,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时,让学生思考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与能源消费会给美国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进一步思考哪些影响会牵涉到全球?(如温室效应、酸雨)该由谁来负责?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生相互交流课外查找到的美国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
3、 总结
地区分工明显的农业: 1)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2)农业带的分布
依托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工业: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
2)布局日趋合理的工业区
3)世界公路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4)世界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
著名城市
4、 课后练习设计
继续收集关于美国的资料,以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并可在班内举行小型展览会。
⑺ 世界有哪些地形该如何区分
在了解世界的地形之前,要先认识几个概率: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2、海拔高度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3、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以及相对高度的差异,一般将陆地地形分成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是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的区域,因整个地形外观与盆子相似而得名。也有些盆地内部分布着起伏的丘陵。
如果将西西伯利亚视为盆地,那么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如果将西西伯利亚视为平原,那么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就在非洲的刚果盆地。我国国内著名的盆地有: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除了陆地地形,海底也有地形。海底接近陆地的地方叫大陆架;大陆架往海底延伸是大陆坡;海底的中央是大洋中脊;另外在海底还存在一些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
⑻ 世界的五种基本地形分别是
地形的类型很多,但是基本地形一般有五种:
一、平原
平原地形是指海拔200米以下,平坦开阔的区域,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逊平原。中国的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⑼ 世界的地形分布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为地面,即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分别占全球总面积的71%和29%,地球上的海洋连成一片,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海陆的分布亦很不均匀,尽管东半球和西半球,或北半球和南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但相比之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占39%,海洋占61%。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地区,陆地几乎连续不断,面积广大。南半球的陆地面积仅占19%,海洋占81%,其中高纬地区,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是海洋。东半球陆地占38%,海洋占62%;西半球陆地占20%,海洋占80%。北极地区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极地区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
——陆地
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大体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总称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群岛屿称群岛。世界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边缘海的外围,在地质构造上与附近的大陆相联系。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岛是格陵兰岛,面积为217.56万平方千米。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度之间的热带浅海区,以太平洋热带的浅海区比较集中。半岛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一面同陆地相连,其余面被水包围的陆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西亚的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海洋
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域。海洋平均深度为3795米。包括洋、海和海峡。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具有幽深而浩瀚的水域,有比较稳定的盐度(35‰左右),有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世界上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没有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面积较小,深度较浅,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较大。世界上最大的海是澳大利亚东北面的珊瑚海,面积达479万多平方千米。海又分边缘海、内海和陆间海三种。濒临大陆,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开的海,叫边缘海,如黄海、东海、南海等。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叫内海,如渤海、波罗的海等。位于两个大陆之间的海,叫陆间海,如地中海。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陆地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
地球表面高低悬殊,形态多样。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可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此外,还有由于受外力作用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而边缘无崖壁的地区,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陆地平原面积广阔,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山地是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脉分布地区的总称。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对高度大。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叫山系。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多是在地壳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带逐渐形成的。这些山脉大致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环绕太平洋两岸的南北向地带,主要有北美洲至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沿岸及边缘海外围岛屿上的山脉;二是略呈东西向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地带,这一地带的著名山脉有亚洲南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及喜马拉雅山脉、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上述两大地带的山脉,高峻巍峨,世界上海拔4000一5000米以上高峰大多分布在这里。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分布在亚洲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地球的最高点。上述两大地带又是现在世界上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高原一般指高度较大、起伏较小、边缘通常以崖壁为界的地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面积约220万平方千米。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丘陵一般指地表起伏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小于山地,丘顶呈浑圆状。如中国东南的江南丘陵;东欧的中俄罗斯高地、瓦尔代高地、伏尔加河沿岸高地等。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如中国的四川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
——海底地形
深厚的海水掩盖了海底的面貌,实际上海底地势起伏并不亚于陆地。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指大陆边缘在海面以下的延续部分。大陆架坡度平缓,海水很浅,一般深度为0-200米,个别外缘可达500-600米。世界大陆架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大陆坡是指大陆架以外到深海盆地坡度陡急的过渡带,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由大陆架至深海大陆坡底部,深度在3000米左右。大陆坡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2%。洋底是海洋的主体部分。深度一般为3000-6000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海底地貌类型多样,有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和海底高原等。
⑽ 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地势特征。
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欧洲: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起伏较小。称为“高原大陆”。
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区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广阔的平原,东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区组成,西部是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亚洲: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