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教育
㈠ 简述婴儿教育的原则
当婴儿抄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婴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无错原则认为:这是婴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婴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婴儿的淘气、损坏物品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他并没有主动犯错误的动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婴儿。婴儿的对、错的观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人的。
㈡ 婴儿期如何教育
新生儿期的早期教育格外重要。视觉训练。用一个红球放在婴儿的眼前,引起婴儿两眼注视,并可慢慢移动,使两眼随红球方向转动。听觉训练。用摇鼓或铃在婴儿耳边轻轻摇动,婴儿听到铃声可转向铃声方向。发音训练。要经常和婴儿讲话,虽然婴儿听不懂,但听到父母的讲话声、笑声,婴儿会感到舒适、愉快。
㈢ 婴幼儿教育
宝宝是不怕累的,如果累了就会自己停下来,尤其小月龄的宝宝,就会睡觉。所以一般宝宝在不被强迫情况下的运动都不会累到他们。而家长给宝宝抚助或者做被动操,宝宝既能够得到锻炼,又不会辛苦。别忘了小月龄的宝宝一定要多俯卧,帮助更好的身体认知。 亲亲袋鼠经常有妈妈讲堂,自己有时间可以多去听听,这样宝宝成长自己心里有数!
㈣ 婴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婴幼儿教育中,一旦婴幼儿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婴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婴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在不断地尝试中,婴幼儿会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欢的行为,哪些行为是不招人喜欢的。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婴幼儿,让婴幼儿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婴幼儿长大后遇到困难了岂不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㈤ 如何教育婴儿
可以让宝宝去上早教中心,可以接触其他宝宝,锻炼社交的一种好方法,父母之间也可以交流。
㈥ 幼儿如何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会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良好的幼儿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分类 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 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幼儿教育分类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 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 幼儿教育 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 幼儿教育 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与幸福的终身大事。 历史及发展 教养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又称学前 幼儿教育 教育。西汉时期编纂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机构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于湖北武昌,名为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欧洲近代幼儿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牧师J.F.奥贝兰于1771年在孚日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学校。1802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于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创办了一所招收2~6岁工人子女的幼儿园。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宋庆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对幼儿教育事业也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国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幼儿教育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纲要还指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贯穿在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等全部生活与活动之中。近年来苹果应用商店中出现了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其中包括点读机,有声读物等等,为幼儿教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幼儿教育的几大误区 第一个:过分宠爱 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 幼儿教育 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专家提醒: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第二个:过多管制 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尊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采取民主方式。 第三个: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
㈦ 简述婴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当婴儿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婴儿犯错误了,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 无错原则认为:这是婴儿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婴儿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婴儿的淘气、损坏物品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他并没有主动犯错误的动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令人烦恼的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婴儿。婴儿的对、错的观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人的。
㈧ 婴幼儿早期教育
婴幼儿早期教育以哪些内容为主 早期教育应该根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牲,把重点放在发展小儿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培养上。 1.锻炼孩子的感知觉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应从新生儿开始,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这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小儿会走路时,应带其外出游玩,让孩子认识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帮助他们获得简单的知识,积累感情经验,发展知觉,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 2.训练语言和思维 小儿的语言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前期;从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从1岁半到3岁末,是表达语言阶段。科学研究证实,婴幼儿1岁半左右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此时,小儿学说话最容易而且学得快,故应及早与孩子说话,不断与小儿进行语言交往,可以诱导、启发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3.珍惜小儿的求知欲 婴幼儿时期的小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尤其是他们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候,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盛,父母应珍惜小儿的这种求知欲望,一定要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此时,决不能嫌麻烦而对孩子冷淡,甚至斥责或单纯应付性地解答,否则将对小儿心理及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对小儿的早期教育,要根据小儿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并且考虑到婴幼儿和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在具体实施早期教育时,可采取启蒙式或游戏式的方法让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发展智力,切不可命令、包办和灌输。
㈨ 请简述婴儿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婴儿教育包括抄如下几个袭方面:
1.语言方面
从单音节词开始,逐步过度到能讲多音节词直至会说简单的句子。并训练其对意思的理解。
2.运动方面
譬如:陪训宝宝扭头、翻身、爬、坐、立、走,抓、拿、推、拉等
3.培养好习惯方面
不让孩子偏食,培养宝宝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规律。良好的习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
4.品德培养方面
大人之间要言传身教,不说粗话,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
在宝宝拥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时,引导孩子与其他宝宝分享。另外,平时,只要是宝宝能够消化吸收的饭菜,就让她(他)与大人一起进食,避免因从小搞特殊化,将来自私没有同情心。
5.培养宝宝兴趣爱好方面
大人设法与孩子一起玩多种不同的适合婴儿的简单游戏、与宝宝一起唱简单的儿歌,和宝宝一起画一些简单的画。另外,利用节假日抽空陪宝宝逛公园和超市等等。
㈩ 宝宝教育
许多的年轻父母都会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那就是0到1岁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指导,甚至只好任其自由发展,让儿童自我形成一定的习惯。 当前,“早教”恰恰是针对这一时期的幼儿的一个教育新概念,许多家长曾以为,早教就是早早将知识灌输给孩子,强迫孩子通过重复的纠正来形成幼儿习惯。 事实上,“早教”是综合多样的,它是通过一系列行为早教、潜能开发、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早期教育,让0~1岁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表达力、判断能力、记忆力、空间感知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艺术修养、性格塑造等多方面获得巨大进步。 缺乏早教,容易导致孩子做事任性、缺乏毅力,性格孤僻、自私专横,自理能力差、依赖父母,娇生惯养。 医生介绍,2个月前宝宝的手经常呈握拳状,这是正常现象。但有些宝宝双手握拳,拇指放在其他手指的内面,这样就不利于双手解放出来接触外界,感知觉、触觉的发育将受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将来对外界的接触和求知欲。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宝宝很笨拙,一岁多还拿不稳玩具;有些孩子非常娇气、任性,这些问题很可能是没有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导致抓握能力、适应能力差的结果。 常言道,心灵手巧。宝宝的心智发育得如何,许多方面是从“手”训练出来,手不仅是运动器官,也是智能器官。其实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早教中,手、眼、脑的协调最为重要。1~3个月的宝宝,经常给一些大玩具在宝宝面前晃动,吸引宝宝的注意;经常面对面逗引宝宝,在距眼睛15厘米处晃动红球,让宝宝追视红球左右上下移动;一岁前,家长可以训练宝宝手的抓握和握持能力,通过推手指,增进触觉;还有俯卧抬头训练、拉坐训练、手过中线取物、对击、指捏小丸、放入和取出物品;画道道、搭积木、翻书、开合瓶盖等等。 通过这些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功能发育,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宝宝将来学习各种技能的快慢、准确性与牢固程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