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独立能力。通过学习7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学习8、9的乘法口诀和计算关于7的乘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供了有力帮助。
【学情分析】7的连加法、2-6的乘法口诀都是学生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从已有的乘法口诀基础上交流、探讨、编制7的乘法口诀,重在将过去学会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用来解决本节课的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卡片。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1、看图,提数学问题。
说起高兴的事,淘气、笑笑、皮皮也有高兴的事,请看屏幕,你能说出他们高兴的事吗?你能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2、填表。
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为了观察方便,我们先选取一些放在这样的表格里,能看懂吗?
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第二行呢?要想解决几个星期有多少天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你会接着填吗?生填表。
3、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随后的编制7的乘法口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圈一圈、填一填。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表格结果,借用点子图进行说明。
师课件示范,生在学习报告单上完成。 生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点子图,建立数学模型。
2、列式计算。
师:根据点子图和你的发现 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生开火车进行,师板书。
3、编口诀,找关系。
1)生自己尝试编口诀。
独立做后和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2)理解口诀的意义。
师:这9句口诀中哪些已经学过了?
师:重点关注新的口诀,你知道口诀是什么意思吗?
3)找关系。
师:想一想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4、找规律,记口诀。
1)拍手读口诀。
2)对口令。
师:你觉的哪句口诀难记?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记住它?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编制7的口诀,也学会将过去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说记口诀的办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乘法口诀进行个性化的记忆,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也给数学课堂给数学带来了魅力
5、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师:如果我们计算“7×8=?”时,真的忘了口诀怎么办?你能借助口诀之间的关系解决吗?
师:淘气是这样想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填吗?填一填。 7×8=7×□+7×□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了吗?还可以怎样填空。
设计意图: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1、看口诀写算式。
七八五十六 七七四十九 六七四十二
2、8只七星瓢虫身上共有多少个点?
3、一首古诗共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这是几道很特别的练习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见到,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把数学和其他科目都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巩固了乘法口诀以及其应用,还让他们体会到口诀的重要性,知道口诀的应用面比较广。
4、计算。7x9= 4x8= 8x7= 2x7=
2x5= 7x1= 6+7= 7x5=
7x6= 3x7= 9x2= 4x9=
四、 全课总结,沟通联系。
1、 你学会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2、学习评价。
3、知识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不仅出现在数学书中,也会出现在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课件出示西游记的片断。
五、作业
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
㈡ 教师录课8的乘法口诀教案设计怎样写
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表内乘除法是全册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在背诵几遍乘法口诀之后,就不愿意继续去背诵。经常是按顺序一个挨着一个背时,很熟练,随意抽出一个就得不出结果。结果,有很多孩子在计算表内乘除法时,计算速度慢,经常出错。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孩子们背诵口诀的热情和兴趣,熟练掌握口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努力思索,进行各种尝试。(1)看口诀,明意义。在让孩子们记忆口诀时,要让他们明确口诀的由来,知道乘法的基本意义,要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绝对不能仅把口诀当成顺口溜,盲目背诵。这样,在孩子们实在记不清某句口诀时,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2)找规律,巧记忆。在1-9这些口诀中,有很多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任一句口诀,和其相邻的两句都有联系。当五七多少想不出时,只要记得五六三十,再加上5就可以得出五七三十五;或者用五八四十减去5得出五七的口诀。也可以用四七二十八加上7或六八四十八减去7得出这句口诀。再例如,2的9句口诀,就是我们原来经常说的双数,两个两个数;5的9句口诀,就是我们平时5个5个数(这些在一年级认识100以内各数时,学生已经非常熟练)。9的乘法口诀,更是有意思,在其口诀得数的数字中间就有规律,(我们的学生曾就此问题撰写数学日记:奇妙的9)每一句口诀的得数(9、18、27、36、45、54、63、72、81),数字拆开再相加,都等于9,而且前后照应(18和81,27和72,36和63,45和54)。更巧的是,9的口诀还可以用我们一个简单的"手指操"来表示。(具体表现方法略)(3)多形式,多练习。所有的乘法口诀全部学习完之后,我们要让孩子们熟练掌握,就必须多读多背。但是,单一形式的读和背,学生势必感到无聊,我们必须想出多种有趣的方法,灵活的使用口诀,让孩子们背得高兴,掌握得熟练。如:背诵口诀表,可以横着背,还可以竖着背、斜着背、拐弯背;在背的形式上,可以自己背,师提生背,生提生背等等。(4)想实物,编儿歌。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口诀基础上,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可以用乘法的相关问题,用口诀的形式编出小童谣。如一首小童谣中有一个数的口诀:一只蝴蝶2根须,两只蝴蝶4根须(记忆2的乘法口诀二、1班周晓航)一条红领巾3个角,两个红领巾6个角(记忆3的乘法口诀二、1班吕卉)一只小狗4条腿,两只小狗8条腿(记忆4的口诀二、1班张迪雅)一只手5根手指头,两只手10根手指头.(记忆5的乘法口诀二、1班程家鑫).也有的孩子在一句童谣中,加入几个数的口诀。一只乌龟1个头,2只眼睛4只脚;两只乌龟2个头,4只眼睛8只脚;.(记忆1、2、4的乘法口诀二、2班孙浩源)总之,要想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我们就必须想出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练习,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