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 2020-11-19 01:11:37

Ⅰ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那些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资料来源:摘自张永东《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二、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Ⅱ 孔子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倾尽心 血献身教育,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1.教育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庶”、“富”、“教”。“庶”指较多劳动力,“富”指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指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2.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利于教育和文化发展。它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4.教学内容:
孔子创立私学,以“六艺”为内容,主要教材是孔子编撰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教学的特点有: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存劳动
5.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
6.道德教育: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仁” 与“礼”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原则有: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 改过。
7.教师条件:
孔子认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1)学而不厌(2)温故知新(3)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6)教学相长
8.历史贡献: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如 强调教育的作用,创立私学,编纂六经,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等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去评价,批判继承

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

不论学生的等级阶层如何,都有资格接受教育。因为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能接受专教育,孔子属的这个观点促进了私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后世的教育观点因此而起。。

有教无类,说的是教育的对象。既然说的是公平,也就是对于大家都一视同仁,无论贵贱与贫富。

有教无类: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才施教: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因用不同的方法教育
3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学习是很有效的方法

Ⅳ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教育思想:


1、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1)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2)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 yīn cái shī jiào )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解 释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 处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有教无类【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是指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引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下面都是反应孔子教育思想的名句:
1、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2、子曰:“有教无类”。
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 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9、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7、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0、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3、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3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今天的教学有帮助的一些细节有很多,但从大的理论思想上看,“因材施教”的意义最大。
现在的中国教育完全是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和特色。所以,必须根据各人不同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

Ⅵ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是什么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学习方法: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6)孔子的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孔子教书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贤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Ⅶ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Ⅷ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8)孔子的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热点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地理位置 发布:2024-05-18 14:45:01 浏览:903
2014暑期师德培训体会 发布:2024-05-18 13:36:20 浏览:961
包头市教育考试信息网 发布:2024-05-18 12:13:11 浏览:357
老师自我简介 发布:2024-05-18 12:08:27 浏览:893
漂移板刹车教学 发布:2024-05-18 11:13:46 浏览:29
股德老师 发布:2024-05-18 08:27:32 浏览:722
班主任谈丛 发布:2024-05-18 07:40:14 浏览:480
德森生物 发布:2024-05-18 04:29:02 浏览:839
杞县招聘老师 发布:2024-05-18 04:28:55 浏览:652
宝宝晚上不睡觉怎么办 发布:2024-05-18 04:27:25 浏览: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