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蝉
Ⅰ 《蝉》全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Ⅱ 蝉是那样五彩缤纷,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蝉是那样......
就好比古代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thin silks]。如:蝉翼罗(一种轻而薄的丝织物);蝉翼扇(轻纱制的团扇}
Ⅲ 艺术画画的梅花枝上有蝉是什么寓意
【内容】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上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作者小传】
卢仝,范阳人。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征谏议不起。韩愈为河南令,爱其诗,厚礼之。后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祸。诗三卷。
卢仝(tong)(约795-835) 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注释】
有所思:汉乐府《铙náo歌》名,以首句“有所思”为名。写一女子欲与情郎决绝时的犹豫之情;一说当与《上邪》合为一篇,系男女问答的之词,后人以此为题赋诗,多写男女情爱事。
青楼:豪华精致的楼房,常指美人的居所。
珠箔:即珠帘子。
姮娥:即“嫦娥”。
翠眉、蝉鬓:均指美人。翠眉,用深绿色的螺黛画眉。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望之缥缈如蝉翼,故云。
【赏析】
本诗语言精美,婉转清丽;兴味隽永,富于情思。表面上写的是深沉的爱情,实际上却是借以寓托诗人的理想,抒写自己的胸臆。
读完此诗,你仿佛看见一个愁肠百结的男人站在湘水畔,巫峡边,茕茕孑立。面对着一江碧水,森森花木哀哀长歌,他的深情悲戚,大有太白醉卧,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果然,他的辗转难断,却又应了那一句,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有情众生,总不免,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这个事,不见得是情事,这个人也不见得是美人男人。总之多心多思,才生烦扰。卢仝的一生,不见有什么情事见诸书端,而他一直半隐,想必也是静默寡然的性子,比不得杜牧元稹行事风流。
本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将相思之情写得有形有色,连香气也隐然鼻端了。还有那点揣测和欣喜,因为太思念一个人而出现的眼错幻觉:“忽到窗前疑是君”,被容若化在《青衫湿》里,“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屡屡为评家称道。容若自是为亡妻,而在卢仝,你很难说这相思是为了弃他而去的美人,还是为了遥不可及的男儿理想。
Ⅳ 请问一下蝉在日本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之作,都有一部分涉
及到昆虫中的蝉。从中我们会发现蝉在古代人们生活及情感世界中的位置。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蝉不食五谷,不吃秽物,餐风饮露,实质上不是那么
回事,它在地下吸食的是树的根部津液,在地面吸食的是树干的津液。应该属于害
虫之列。不过它吸食的那些树的津液,对于树的生长来说微不足道,不足以危害树
木的生命,所以就忽略不计了。
正因为人们认为蝉不食五谷,不吃秽物,餐风饮露,栖身高洁,出尘泥而不下
尘,向来为文人志士所称道,有不少骚人墨客,借蝉咏怀,佳句颇多。
对蝉的吟诵,最早出现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诗经》里,
不同的地域,蝉就有着不同的名称:《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
蜩。”《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这里的蝉就称蜩;《诗
经•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里的蝉就称螗;《诗经•卫风·硕
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蝉就称螓。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里的蝉就称蟪蛄。
西汉辞赋大家牧乘《柳赋》中有“蜩螗万响,蜘蛛吐丝”的诗句。南朝谢惠连《捣
衣》诗中有“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的诗句,这时的蝉就称为寒螀。
如果仔细翻阅全唐诗》,就会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
中常见的意象――蝉,在初、盛唐时极少见,且以“蝉”命题的诗篇也不过十来首。
到了中唐则有二十来首,到了晚唐则有近五十首,且“蝉”作为诗歌意象也层出不
穷。纵观有唐一代的咏蝉诗,哀怨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且随着唐代历史的进程,
其感伤的氛围也越来越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中的历史含蕴是什
么?
从历史上看,咏蝉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蝉咏怀;另一类则是把蝉作为纯客
观的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和描绘。但前一类作品能更直接反映出时代审美情趣和诗人
创作心态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考察唐代咏蝉诗也主要以前一类作品为主(而且唐诗
中咏蝉诗状况本就如此),同时兼及在非咏蝉诗中出现的有关“蝉”意象。
初唐咏蝉诗表达的是高贵者的自白和失意者的不平。初唐咏蝉诗的作者分布很
有意思,先有以李世民君臣为首的写清贵的咏蝉诗,后有以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
的抒写不平之愤的作品。而到了盛唐,则几乎见不到单篇的咏蝉之作。
李世民《赋得弱柳鸣秋蝉》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诗境不算完美,但也符合其帝王口吻,流露出功成名就后的一种自适其乐的心
态。
李百药《咏蝉》说: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秋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翁叶中。
诗借蝉自喻显示出高贵纯洁及为臣处世的谨慎心态。
初唐前期最有名的咏蝉诗当推虞世南所写的《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此诗意境合一,可谓佳作天成。既赞扬了蝉的高洁,又表达了自己的清高的志
向,回击了那些屑小的质疑,尤其是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真是一语
双关,堪称神来之笔。虞世南工诗善书有德行,唐太宗李世民曾赞他有五美,并推
崇其书法在当时很负盛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之上,可见虞世南之声望之隆,他以蝉
明己,巧妙地借蝉表白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不俗的情操,此诗是咏物的经典,千百
年来为人们所吟咏乐道。
读了虞世南的咏蝉诗,清新爽快,春风得意。世上有几人能如此?读罢的李商
隐的咏蝉诗,不由得产生了对命运的恐慌和无奈,唉,古来材大难为用,今世没落
亦多人呢。读了骆宾王的咏蝉诗,忧郁,孤愤,人生的路本多风雨,岂可不慎,若
骆宾王之下场,深可为戒。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两首咏蝉诗:《秋蝉》和《在狱咏蝉》。最为传
唱的是后一首。据考此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
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告以贪赃罪名下狱。《新唐书》中其文艺本传载:“武
后时数上疏言事,下除临海尽,鞍鞍不得志。’,骆宾王一生鲤直仗义。诗云: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先写秋夭蝉唱的欢乐,然后对比囚人的心境,以喜衬优。
额联先写青春的焕发(玄影既写蝉的外形,又暗示自己的美好年华),次写自己年衰
摧祸。
骆宾王七岁的咏鹅诗,流传至今,为妇孺所知。可大多数的人会知道这个神童,
后来是怎么样的命运,在这首咏蝉诗里,骆宾王把自己的哀伤和迷惑,不被人理解
的痛苦,一表无遗。外面西陆的蝉儿自由地放声高歌着,触动了身在异地为囚的人,
引发了他心底深深的伤感和沉思。在孤寂中黑鬓的蝉儿放声高唱,而我这牢中的白
头人也感伤低吟,阴暗的天际里是四下的露水,蝉儿啊你还能自由的飞翔吗,我们
的咏歌声都消沉在无尽的大风中,没有人知道你蝉儿的高洁,更没有人知道我内心
的痛苦。骆宾王应该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吧,他因反对武则天史无前例地当女皇而写
了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从此便走上了流亡四海的生涯,最后还是被捕入狱,
生死系于他人,俯仰慑惧官威。至于他的最终结果,倒是不详了。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前期以“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占主导地
位。唐王朝刚从“安史之乱”的恶梦中缓醒过来。诗中很难见到昂扬的精神和壮阔
的胸襟。在咏蝉诗里也可以体认到这一点:多抒写理想失落的痛苦和羁旅行役的愁
思。如戴叔伦的《画蝉》:
饮露身何在?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蝗螂。
高贵的形象已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夕阳已至,诗人似乎有了日暮途穷之感。
中唐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也有咏蝉诗,他写有《春蝉》一首: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
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
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
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
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元稹在《始闻夏蝉》诗中说:
徂夏暑未晏,蝉鸣已一晚。
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
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
还忆郊园日,独向涧中闻。
元植个性刚正,办事从不给自己留退路,一生几遭贬滴且大部分时间在外任中
度过。因此他对生命的理解或许更为深刻一些。诗借蝉鸣写年华己逝的哀愁,知音
难遇的哀叹。“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既是蝉的写照,又是自己的真实心声。
白居易咏蝉诗有四五首,其中《答梦得闻蝉见寄》云:
开缄思浩然,独咐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十分敏感,虽蝉声依旧,但容颜已衰。而友情永驻,相思之
情依然。读者读这种诗自有闲适的体会在其中。《六月三日夜闻蝉,则更富有生活
情趣。诗云: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风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为拨船行?
诗人写自己闲居的心境:新月初上听到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经
离开繁华之地,有不快。但此时此境诗人似乎又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轻轻拨动小舟,
到大自然中去消解一切人生痛苦和不幸吧。一般说来白居易的咏蝉之作以写淡淡的
乡思乡愁为主。其《早蝉》诗云: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他在写《早蝉》诗时曾说“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诗人的感情倾向是显而
易见的:乡恋是永恒的主题。
韩孟诗派中的卢全也写过蝉诗。《新蝉》:
泉溜潜幽咽,鸣琴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用幽泉和琴鸣来喻写蝉声,意象新奇。长风不断,于淡淡的幽情中见出些许莫
名的惆怅。韩愈、李贺两人则没有独立的咏蝉之作传世,或许与他们的才性气质有
关,他们可能不屑于小小的鸣虫吧。韩愈诗中蝉意象出现十一处,李贺则有两处,
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含蕴。
刘禹锡集中有四首咏蝉之作:《酬乐天闻新蝉见赠》、《答白刑部闻新蝉》、
《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始闻蝉有怀白宾客》都写友朋之间的相思之情,风格
与白居易相似。刘诗中蝉意象出现十七次,大都与闲愁有关。
蝉对于追求功名的士人来说,是清贵的象征。陆云就曾称颂过它的“五德”,
它从不怀有害人之志,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如李白药、虞世南等),可以立身(如
骆宾王等)。是什么原因使蝉生病了呢?首句便发人深省。诗人关注着它每一细微的
变化:它本应自由自在飞行的,而今却只好爬行,只好求助于诗人的同情。
要说虞世南的咏蝉诗是人生春风得意的写照。那么,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吟
咏的便是人生的困顿和无奈了,他在诗中写道: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中流露的是高枝难栖,壮志难酬,空写出无数的诗文,更谁人赏识。尘世的
炎凉,处境的贫窘,仕途的失意,进退的迷昧,而对命运困厄力薄的感叹。读了这
首诗再读后人评他的诗:一生襟抱未曾开,虚负凌云万丈才:你会发出一声由衷的
叹息。
要说李商隐有才难展,一生郁郁,是值得后人感叹,可是,他的命运比起初唐
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要好得多。
唐代杜牧《题魏文贞》:“蟪蛄宁与霜雪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晚唐咏蝉诗是绝望的哀吟和愁苦的海洋。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
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确实,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大唐
帝国终从摇摇欲坠到天崩地解。此时的士人心态普遍是对前途充满绝望之感。咏蝉
诗的抒情主题成了愁苦的海洋,几乎把所有崇高的东西都淹没其中。在晚唐近五十
首诗作中,有四十多首是写愁恨哀怨的。而其中的代表是贾岛。(一般文学史把他划
入中唐,但从其个人创作待色和文学史的流变来看,划入晚唐为宜)贾岛现存四百余
首诗中,有四篇咏蝉之作,蝉意象出现达二十四次之多,且很有特色。特别是其中
的两首咏蝉之作—《病蝉》和《早蝉》,最能反映晚唐那些久困场屋而终老山林的
士人心态。难怪乎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说“不妨称晚唐五代为贾岛时
代”。其《病蝉》诗云: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黄雀兼莺鸟,俱怀害尔情。
宋代是词的世界。婉约词大家柳永的《雨霖铃》恐怕大家最熟悉不过。此调原
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
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
仄韵。现将全词照录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人生一世,蝉不过一秋,一世百年也罢,一秋百日也罢,都是过客,混浊与清
高,都将同归于尘土,又何叹何伤焉?!
Ⅳ 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
无题 (李商隐)抄
相见袭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Ⅵ 《在狱咏蝉》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
象征。借蝉的高洁品行来“寓情于物”,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该诗表达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Ⅶ 《在狱咏蝉》运用的艺术手法
《在狱咏蝉》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作用:借蝉的高洁品行来“寓情于物”,显得版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该权诗表达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的妙处: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Ⅷ 中班美术《夏日歌手——蝉》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桥的主题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任何一个城市、村庄都有桥梁,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快捷和方便;它有着丰富的形态,有的柔美,有的庄严,有的轻巧,有的沉重,那流畅的线条、多变的构型,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它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孩子,每一种形状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不论是材料的性质,还是造型里所运用的力学的道理,都可以用具体的形象来展示;同时,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那些关于桥的美好传说,更深刻地揭示了隐藏的意义—跨域障碍,连接沟渠,抵达彼此的心灵。结合中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创设了轻松的活动情境,让幼儿自由画弯曲的物体,体验美术创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感受拱桥美的行态和趣味。
2、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1、各种各样桥的图片、音乐CD。
2、《美工》第10页。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作品。
1、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师:欣赏这是什么样的桥?它像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2、画面细节再回到画面整体。
师:画面中还有什么?树长在什么地方?水面上有什么?船都停靠在岸边吗?有一艘船经过哪里了?
3、回到画面整体。
师:你喜欢这幅画吗?
师:你觉得它哪个地方最美?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4、在音乐声中,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画面。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幅作品。
二、拱桥的特点及和其他桥的不同之处
1、出示各种桥的图片,请幼儿比较拱桥和其他桥的不同之处。
教师找来各种各样的桥问: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里不一样?(拱桥是弯的别的桥是直的,拱桥有洞洞别的桥有的没有洞洞等)
2、引导幼儿猜想:为什么要把桥造成这个样子?造成这样有什么好处?(因为好看,船可以从下面的洞那里穿过去,还可以走路)
2、引导幼儿才想、抒发心情。
师:要是你去了这个地方,你愿意在哪里看风景?为什么?
师: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心里会想起些什么呢?
三、“弯弯的桥“添画活动,画一画弯弯的桥。
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拥有一座弯弯的桥应该会是什么样的?请幼儿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你自己的桥。
Ⅸ 在狱咏蝉的艺术特点
找找网络
Ⅹ 《蝉》全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什么思想情感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简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 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 “咏物”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