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的应用

文言文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0-12-01 10:39:09

文言文中运用赋手法的有哪些

夸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比喻,疑似银河落九天
排比,跟现在的一样
对仗,对联、律诗都讲究对仗,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顶真,就是第二句的第一个字,跟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相同。

② 众字在古文中的应用,越多越好



1.多。
《左传‧哀公十一年》:“鲁之群室众於齐之兵车。”
《墨子‧法仪》:“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
汉桓宽《盐铁论‧刑德》:“道德众,人不知所由;法令众,人不知所辟。”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集句:“忧患众兮欢乐鲜,一去可怜终不返。”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2.集中;增多。
《墨子‧尚贤上》:“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人,敬之誉之。”
《谷梁传‧庄公十年》:“﹝公﹞乃深其怨於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
《荀子‧富国》:“然後众人徒,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
梁启雄释:“众人徒,谓招徕人徒人数众多。”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荀子主张‘省工贾,众农夫’,以为‘工商众则国贫’,加增农业生产者是国富的根本。”
3.广泛;普遍。
《荀子‧非相》:“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
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4.众人,群众。
《易‧晋》:“众允,悔亡。”
高亨注:“驭民者,帅师者,众人信之,则悔亡。”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杨伯峻注:“众:群众,众人。”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远僧有来,近众无阙。”
唐韩愈《送穷文》:“利居众後,责在人先。”
《人民文学》1981年第6期:“人们把我加以特殊化,好像我与众不同。”
5.指诸事,万事。
《礼记‧仲尼燕居》:“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错於前,凡众之动失其宜。”
孔颖达疏:“众,谓万事也。”
6.指百官;群臣。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郑玄注:“众谓群臣也。”
《後汉书‧仲长统传》:“然则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
7.兵;军队。
《左传‧昭公元年》:“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
杜预注:“以兵入逆妇。”
《管子‧轻重乙》:“谁能陷陈破众者赐之百金。”
《晋书‧刘聪载记》:“愿大王以重众守此,染(赵染)请轻骑袭之。”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
清叶廷琯《吹网录‧开赵埋铭》:“宝(李宝)命赵率其众傍海以行。”
8.指丁壮可为兵者。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昨按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9.汉代军赋编制的一种。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众,众十为同,同方百里。”
10.佛教称其教徒的人数。
《大乘义章》卷十:“所言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一,目之为众。”
《法华义疏‧序品》:“四人以上至万二千人以还悉名为众。”
11.量词。个。
《太平广记》卷一八九引唐胡璩《谭宾录》:“诸将决死而战,杀贼万馀众。”
《西游记》第十九回:“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
12.量词。群;行。
《老残游记》第八回:“﹝老者﹞将车子同驴安置南头,一众五人安置在炕上。”
13.量词。种。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千众音乐齐向亮,万般花木自芬芳。”
14.通“终”。既。表示并列关系。
《诗‧鄘风‧载驰》:“众稚且狂。”
王引之曰:“众当读为终,终犹既也。古字多借众为终。”见《经义述闻》卷五。
15.通“终”。始终;一直。
《仪礼‧士相见礼》:“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
洪颐煖注:“古文毋作无,今文众为终。”
16.通“终”。尽;完结。
汉王充《论衡‧答佞》:“举世为佞者,皆以祸众。”
黄晖校释:“众、终古通。”
17.连词。通“纵”。参见“众然”。
18.姓。
明有众心悦。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僻姓》。
--汉语大辞典

③ 请解释一下文言文和应用文的意思

【词语】:文言文

【注音】:wén yán wén

【释义】:1.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应用文" 英文对照
application this paper;"应用文"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务、办理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2、进行通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所谓通用应用文是指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普遍掌握的应用文,包括私人事务文书、行政公文等3、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等活动中,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具体事务,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4、应用文一般是指直接处理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文章如书信、电报、计划、调查报告等.在辅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语文教师要注意如下三点5、语言在应用文和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作用所谓应用文是指用来“应”付生活,“用”于解决实际事务的文章.应用写作强调的是它在现实中的实际效能6、应用文是指导实际应用的文章.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卜辞”,就是我国最早的应用文的雏形.根据《尚书》记载,应用文发展到商代,已经有“誓”、“命”、“训”、“诰”等多种形式7、但压服式的君主命令,强制威胁的言词,只能把它称为应用文,实在没有多少文学的意味.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独立说理的议论文集是《论语》,它记录了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8、所谓应用文是指以实用为目的,以生活真实为经纬,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文章.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日常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经常使用的,有惯常格式的文章9、这里要弄清一个问题,应用和文体不是一回事,应用是人们开展的活动,文体是语言的一种固定样式,应用中需要的文体不一定能成为一种新文体,也可以借用其它文体在实际中应用,借用的文体不能称为应用文10、吕叔湘先生曾把“文言文”(文学作品)以外的文章称为“应用文”,并说“文言文可写可不写”,“没有谁逼着你非写不可”.而应用文“让你写就得写”(第五册(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11、“人们通常把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定用途,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撰写的各类文章称为应用文”.(《经济应用文写作》蓝鹰、周俊玲著)应用文是以实用为其本质特征的.那么,应用文是否就不具有美感了呢12、在中国,“文”这个词含义十分宽泛,而作为今人观念中的“文章”,则起源甚早,不过,这种“文章”,应准确地称为“应用文”,它是散文的始祖,如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④ 古文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对学生来说就只有考试了
对文人来说古文是文化的凝华
对考古来说古文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⑤ 文言文在生活的应用

什么是熟语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 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不尴不尬、乱七八糟、八九不离’等”,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熟语和成语很接近,但范围比成语要广泛。成语除了符合熟语所具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简洁精辟、大多由四字构成、一 般都有出处(书面来源或典故)、书面色彩较浓等特点;而成语只是熟语的一部分。在语言里,一般词组是临时组合的,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概 括人们的认识成果,并且口语化程度高,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结构上,不限于四字词组,包括多由三字格组成的"惯用语,(如"唱高调" “炒就鱼”,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歇后语”, (如“泥菩萨过江一一自身难保”),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俗话”,(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可作活马医”)和揭示客观事理、富有教育意义的“谚语”(如“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等。在使用上,虽然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但也有些比较灵活,可以添加一地成分,如"炒鱿鱼" ,"炒你的鱿鱼"。
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我们语言中最精巧的语汇。他们因为其精彩简练的表达放果得以在今天语言中延续。恰当地运用这些熟语,否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放率。

⑥ 写作中如何运用文言文~

纵观新课改这套实验教材,仍按以前的单元数编排。单元相同,课文数相同,但每单元设计的内容体系不同,新颖而且富有哲理性。又特别是文言文,打破了以前集中编排的形式,而是根据各年级的需要或分散在各单元,或集中学习。根据这种编排形式,应该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并以自己的深情解读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
譬如《桃花源记》一文,在让学生感受优美景色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欧阳修“与民同乐”在失意时胸怀坦荡,寄情山水;范仲淹同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自真情点拨,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中,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其心志,激励其阅读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换言之,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炼就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前教学,生怕学生学不懂,教师不敢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进行学习,一篇文章逐字逐句全由教师包办,这样抑制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变得很被动。现在可就不同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教法、学法上都进行了改变,从让学生通读全文到理解关键字、词、句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其作品的内涵。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给他们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从中获取知识。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多,理解难,学生不深入,往往读得乏味,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中,与他们“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
进行了这样的一些尝试,上《与朱元思书》时,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营造了学习气氛激发起了学生对这里山水的向往,导引出学生从内心深处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渴望。
四、培养情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这样,必须加强朗读、背诵,才能培养和增强感受能力。常言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把握整篇文章,弄清字、词、句、段、篇的用法、安排和布局,才能体味语言、语调和方式、方法,体味优秀文言文语言的简练、深刻和优美。
五、提高对文言文的了解、理解和运用,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教学文言文的目的和归宿。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一切知道的目的,有的是现在用,有的是将来用。而在目前白话普及时代,文言文学习主要重在了解、理解和继承,主要是增强传统文化素养,而在运用上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并在有时发挥着比白话文还重要的作用。运用时,主要在其优美性、简练性和哲理性,如“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千里之堤,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寥寥数字,短短数语,就能说明很深刻的道理,其美感、哲理和简练是白话文所望尘莫及的。但要做到在生工作、学习、生活中,在说话、写作中信手拈来,就必须熟练,让学生多读、多背和博览是关键。
六、文言文教学中,可采取多种阅读形式。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在读中解惑;既可读全篇,也可读某一段,还可读某一句或几句;故事性强而有人物对话的可分角色读。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读去领悟,让学生身临其事、身临其境、身临其历史,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学习

⑦ 有对比手法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对比手法的文言文有哪些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明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读者分辨好坏是非,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不难发现不少文学家别具匠心地运用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有利于深入浅出地对比说理,凸显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一、运用对比,说理透彻

先秦诸子散文中各种流派有不少是通过对比手法把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提出的,恰当地运用对比,使说理更加透彻。比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反复对比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最后得出故得“人和”者,战必胜矣的结论。又如:《墨子》的《公输》,文中巧妙地运用“荆之地方五千里”与“宋之地方五百里”,“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与“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荆有长松文梓?F楠豫章”与“宋无长木”等三组对比,使说理生动透彻,令人信服。

二、鲜明对比,形象凸显

不少历史著作运用鲜明生动的对比,彰显出人物的形象。如《曹刿论战》一文,叙述长勺之战过程中人物的言行也运用了此种手法。“公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冒进急躁的形象,“未可”“可矣”则足以体现曹刿从容不迫和胸有成竹,这一对比,体现了曹刿卓著的军事指挥官的形象。《愚公移山》一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愚公”的“愚”其实为长远眼光、大智若愚;“智叟”的“智”,其实为鼠目寸光、鄙陋短浅。作者这一有意的颠倒,既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又有讽刺的意味。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强烈对比中两人的形象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三、强烈对比,主题突出

强烈的对比,能使人物形象鲜明、感受强烈。对比的运用,能深化文章的主题,强化文章的艺术效果。王安石的《伤仲永》:仲永幼时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青年时平庸无奇。仲永变化前后强烈反差,他才能衰退,变成众人,这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必然结果。仲永“通悟”之人尚且变为庸人,那么本来是“众人”的,又没有“受于人”那就更加跳不出“众人”的范畴了。因此,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极其重要,深化了主题

⑧ 初中文言文运用以小见大写法的文章

诗词鉴赏评价:
1、赏析诗词语言。赏析诗词语言,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诗词的主题及写作背景,反复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2、赏析诗词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这类题目,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比如阅读虞世南的《蝉》,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蝉在诗中清高尊贵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明白作者是借蝉抒怀,以此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3、赏析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情感。
4、 评价思想内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进行分析,可以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还可以就诗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进行分析。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词人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正在抗击西夏的侵扰。了解了词人的生活经历,就不难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了: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从而表达了词人慨叹功业未建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热点内容
师德师风演讲稿标题 发布:2025-05-11 11:22:34 浏览:520
小小的船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11:06:30 浏览:240
老师的眼作文 发布:2025-05-11 10:38:52 浏览:803
扩大英语 发布:2025-05-11 09:48:26 浏览:473
在线教育美国 发布:2025-05-11 08:07:13 浏览:899
教育培训广告设计 发布:2025-05-11 08:07:13 浏览:89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发布:2025-05-11 06:32:22 浏览:221
占有女老师 发布:2025-05-11 06:11:24 浏览:979
小学师德自查材料 发布:2025-05-11 05:04:18 浏览:634
教师女仆 发布:2025-05-11 04:24:51 浏览: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