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
1. 在文言文中,“知”字的用法
知 〈动词〉 (1) 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2)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3)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4)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5)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重(赏识;看重) (6)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7) 感到,感觉,察觉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知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3)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4) “智”的古字 。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 通“智 ”)。——《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2. "知"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1
知道
2
通“智”
智慧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通“智”。
3
知己
例:新知
旧知
知友
4
主管
例:知县
知府
3. 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有两种说法,第一声和抄第四声。
若为第一声就是知识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知”字解释为“知识”,例句也是“孰为汝多知乎”。
若是第四声就是通假字,通“智”,意为智慧。语文书注释中写的是“知”通“智”。
这里的字典和教材是有分歧的,尽管如此,考试时还是以书为准。
4.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晓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认识;辨别。
例:汉刘向《列女传 阿谷处女》:「五音不知,安能调琴?」
3. 闻,听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诉;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简王会理传》:「湖熟有吾故旧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
5. 知觉;省悟。
例: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6. 记忆。
例:《论语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注:「知,犹记忆也。」
7. 见解;知识。
例:《商君书 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8. 为,作。
例:《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注:「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干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
9. 主持;执掌。
例:《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10. 知遇;赏识。
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11. 结交;交游。
例:《史记 项羽本纪》:「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诗·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
14. 表现。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例:《管子•心术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15. 欲望,欲求。例:「知诱」。
16. 病愈。
例:《素问•刺疟》:「二刺则知。」
17. 犹得;得到。
例:《列子•汤问》:「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
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18. 犹管;过问。
例:唐杜甫《鹦鹉》诗:「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19. 代词。犹之。
例:《战国策•楚策四》:「﹝孙子﹞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词。犹夫。
例:《北史•周齐炀王宪传》:「吾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21. 助词。无义。
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已蒙老人断,即知和颜称本心。」
蒋礼鸿通释:「‘即知’就是‘即’,意谓就称了心愿,颜色也和下来了。」
知 第四声 「智」的古字。
1. 聪明;智慧。
例:《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2. 姓。
5. 知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释
zhī
◎ 晓得,来明了:~道。~名(著名源)。~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 使知道:通~。~照。
◎ 学识,学问:~识,求~。无~。
◎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 彼此了解:相~。~音。~近。
◎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zhì
◎ 古同“智”,智慧。
6. 文言文中的“知”怎么读
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四个知是zhī,知道,了解明白的意思……最后一个知是zhì智慧,聪明的意思
7.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古文中“知”的意思都有:知道、见解、了解、赏识、交好、知版己、通智、智慧、聪权明。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诗·桧风】乐子之无知。
【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正韵】知意切。
一、知(汉字)
1.
知
zhī
是一个动词。
2.
晓得,明了:知道。
3.
知觉(有感觉而知道)。
4.
良知,通知,知人善任。
5.
温故知新,知难而进。
6.
使知道:通知。
7.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
8.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1、懂得,了解,理会。
出自唐· 韩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2、彼此了解,交好。
出自唐·王维《酌酒与裴迪》:“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
3、主持;管理。
出自先秦·佚名《勾践灭吴》:“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凡是我父辈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4、识别;区别。
出自西汉·刘安及门客所编写的《淮南子》“故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所以孪生兄弟长相一样,也只有当母亲的才能分清。)
5、参与。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七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高、鲍两人打算不接纳国君而立公子角,国子参与这件事。)
9. 古文中“知”的意思都有什么
古文中“知”的意思都有:知道、见解、了解、赏识、交好、知己、通智、智慧、聪明。
【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诗·桧风】乐子之无知。
【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正韵】知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