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的学科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的参与。
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国》等,虽然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但都不能称为教育专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约35—95)的《雄辩术原理》,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英国学者培根(1561—1626)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这时已经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科学分类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孔子(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相传培养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他还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并以其为教材教育弟子。其言论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一书(其中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批教育专著相继问世。就其大者而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他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这个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在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统治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的第十年,他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抨击中世纪学校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论证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还编写了各种教科书。主要著作除《大教学论》外,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和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19世纪末,“新教育运动”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予抨击。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学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订,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等很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任何教育实践总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经过实践,最后对原有的教育理论作补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提出新的思想体系。教育学就是在这样的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而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也可以说,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学科教育都好几年了,不算是今年新兴起的。如果你想当老师,学科教育就很适合。
⑶ 根据染色体学说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什么
细胞遗传学
【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不久,美国细胞学家萨顿和德国实验胚胎学家博韦里各自在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因子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认为孟德尔所设想的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这就是所谓的萨顿—博韦里假说或称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在1901~1911年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史蒂文斯和威尔逊等先后发现在直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中雌体比雄体多了一条染色体,即 X染色体,从而揭示了性别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1902~1910年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等把孟德尔定律扩充到鸡兔等动物和香豌豆等植物中,并且创造了一系列遗传学名词:遗传学、同质结合、异质结合、等位基因、相引和相斥等,奠定了孟德尔遗传学的基础。
从1910年到20年代中期,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布里奇斯和斯特蒂文特等用果蝇作为研究材料,用更为明确的连锁和交换的概念代替了相引和相斥,发展了以三点测验为基础的基因定位方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工作线性排列,从而使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得以确立。细胞遗传学便在这一基础上迅速发展。
早期的细胞遗传学着重研究分离、重组、连锁、交换等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基础以及染色体畸变和倍性变化等染色体行为的遗传学效应,并涉及各种生殖方式如无融合生殖、单性生殖以及减数分裂驱动等方面的遗传学和细胞学基础。以后又衍生出一些分支学科,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
⑷ 人类发展到今天一共创造了多少个学科,学科的定义是什么,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本回答援引http://ke..com/view/145919.htmhttp://ke..com/view/3805.htm
学科定义:
: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数量:
国家标准GB-T13745-2009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F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共有58个一级学科。
据统计,当今自然科学学科种类总计约近万种。
- 学科之间的区别约有三
1.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不同
2.理论体系,即学科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不同。3.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不同- 科学的定义: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⑸ 各门学科都是怎么发源来的
一、语文
第一、 文字和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的产生就没有语文教学产生的可能性.当然,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石,仅仅是因为它的这种对于语文教学的发生意义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文字语言的记载和表达功能.正是因为文字的记载和表达功能,才有了文字的书写、解读等技能的教育的需要.
第二、 文字典籍.没有文字典籍,就没有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凭借和作为空间.我们拿什么来教学生呢?难道就是教学生认字?古人发明字并不是唯字而已,而是为了用文字符号去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为有了文字典籍,才有了语言的文化,语文才有了宽广的内涵,语文教学也才有了无限的作为空间.不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需要,孔子才编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经典--《诗经》吗?
第三、 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首先根源于社会的需要.文字的发明,文字经典的著述,都是因为社会的需要,也正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文字和文字经典需要代代相传,这才有了语文教学.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文字的书写、解读等技能的社会性,也就没有教育的社会意义,当然也就不能形成语文教学.
二、数学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原始人在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中首先注意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通过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整群狼的比较,就逐渐看到了一只羊、一头狼、一条鱼、一棵树等等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的东西(即它们的单位性).当对数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导致了记数.最终随着人类实践的频繁和知识的积累产生了数学。
三、物理
物理在古代是没有单独的学科的.是包含在哲学中的,如我国古代的墨子就曾经研究过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小孔成像).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都可以说是哲学家,直到近代才有独立的物理学科.
四、生物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⑹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谁
一、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乔治.萨顿。
二、乔治.萨顿简介:
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但是,作为一位科学史家,萨顿的人文色彩是相当浓厚的,早期的教育使萨顿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都有很浓厚的兴趣,这种背景这不仅反映在自己后来的科学史研究工作和活动中,甚至于也反映在对女儿的影响中。
⑺ 为什么要学习一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
在我看来就是了解一下发展史,遇人可以 装逼 其余作用还没体会到
但是发展规律可以统筹一下全局,能不能,看个人了
⑻ 考古这个学科是怎么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首先从西方来讲,最早源于欧洲贵族圈,大概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样子,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而庄园主们有地、有钱,又有时间,他们就在自家庄园挖宝,这样逐渐在欧洲形成一门学科。
其次从中国来讲,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史学界流行疑古思潮,就是说自商代以前的历史都是后代人瞎编的,纯粹是假的。当然有人反对这一观点,于是就有人提出唯有考古学才能解决这一争论。也就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学科思维也逐渐被中国学者接收,中国考古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⑼ 近代科学包括哪些学科
是一个逐步分解的过程
15世纪下半叶,西欧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新时代.近代科学技术即诞生于此时.它经历了400年的发展,于19世纪末终结.
和古代人们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近代科学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某一类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各门学科.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它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而不像古代学者那样只是依靠直观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种种猜测.科学实验是把自然现象从实际的自然过程或生产技术实践中抽取出来,在人为的控制下加以研究,它是近代自然科主学赖以发展的一个最直接、最切近的基础.
和古代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学者的潜心研究,而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依赖工匠的娴熟技巧,科学和技术两相分离的状况不同,近代科学与技术从开始相互联系,逐步走向密切结合.一方面,科学越来越自觉地以技术上的要求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给技术的发展指出方向;另一方面,技术上的进步也为科学发展提供日益精确的测试手段和实验装备.近代技术在自然科学的指导和椎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两次技术革命,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在欧洲出现了航海探险活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些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近代科学革命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为开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是这场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宣告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成功.
1.哥白尼日心说
2.哈维血液循环理论
3.牛顿力学体系
(二)近代数学的发展
古代数学在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几何学已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些都是研究常量的数学.从16世纪开始常量数学逐步向变量数学发展,于17世纪创立了解析几何、微积分和概率论.18世纪这些新的学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代数学的方程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19世纪是近代数学大发展的世纪,微积分的理论基础被精确化,代数学进入到抽象代数的新阶段,并且诞生了非欧几何学.与古代数学主要追求理性上的满足不同,近代欧洲数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描述客观现象的规律以及其他实用上的需要,数学与科学技术研究,与解决生产问题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1.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创立
2.概率论的产生和发展
3.代数学的发展
4.非欧几何学的出现
{三)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除力学的发展状况已如上文所述之外,近代物理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的发展上.
1.热学的发展
2.电磁学的发展
3.光学的发展
(四)近代化学的发展
16力18世纪,由于波义尔和拉瓦锡等人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从炼金术和化学工艺中脱胎出来.19世纪,原子-分子学说的创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理论发展上的重大成就,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的建立标志着化学科学的成熟.
1.化学科学的确立
2.原子-分子学说的创立
3.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4.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建立
(五)近代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学在16力18世纪基本上是属于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主要的成就在生物分类学方面.19世纪是近代生物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不少新的理论、新的学科,其中突出的有细胞学说、微生物学和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2.细胞学说的创立
3.微生物学的建立
4.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六)近代天文学的发展
16~17世纪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以及开普勒、牛顿等人在天体力学上的成就已如前述.18~19世纪天文学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有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探讨、太阳系和银河及恒星现象观测研究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成果,以及天体物理学的兴起等.
1.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星云假说的提出
2.太阳象研究的新成果
3.对恒星和银河采的研究
4.天体物理学的兴起
(七)近代地学的发展
在古代就已形成的地理学是地学中发展最早的学科.近代地学以地球的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综合性学科一一地质学.地质学一些不同学说观点之间的争论,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地质学各分支的形成
科学的地质学是18世纪后期才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系列研究不同侧面的地质现象的分支学科的综合.
(1)地层学
(2)地槽学说
(3)矿物学和岩石学
(4)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
2.近代地质学的一些争论
(1)岩石成因的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
(2)地壳运动变化的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三、近代技术进步与产业革命
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在此期间钢铁冶炼、化工、内燃机等各项技术也都有显著进步和重大发明.技术革命和技术的全面进步导致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引起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飞跃,从而产生了近代产业革命.
(一)蒸汽技术革命
(二)电力技术革命
(三)其他技术进步
1.技术革命直接导致的新技术
2.钢铁冶炼技术
3.内燃机技术
4.化工技术
(四)近代产业革命
在近代史研究上,人们通常把蒸汽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实现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称作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近年来学术界倾向于把电力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经济飞跃也算在产业革命的进程中,作为这一进程的第二阶段.
产业革命起始于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从18世纪80年代起,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工匠们相继作出织布机和纺纱机的重大改进和发明.机器效率的提高和大量使用造成了动 力的紧张,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解决了这个矛盾.到80年代,蒸汽动力已在纺织行业普遍使用,同时也向社会其他生产行业扩展.蒸汽动力机器生产的普遍化又推动了钢铁冶炼、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工业生产体系.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进入了机器制造代替手工生产的时期,从19世纽3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浪潮遍及欧美各国.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电力技术革命使得欧美的产业革命继续深化,并且又一次地给这一时代的生产体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生产制造和交通运输部门各类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z电 力、电器、电讯,以及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蒸汽机时代生产体系的性质,使原有生持体系从资本密集型向着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经济后果.由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导致的近代产业革命整个地改变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技术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也加剧了资本的自由竞争.近代产业革命还对20世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⑽ 什么是学科前沿
前沿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研究和解决前沿领域的问题,既可以带动学科内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又可将学科向前推进,取得更大的发展。
判断准则:
1、具有重要基础文献集合。
2、存在主要研究问题共识。
3、在国际前沿有进展活力。
(10)兴起的学科扩展阅读:
各学科前沿技术
1、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正在引领生物技术向系统化研究方向发展。
2、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多领域的创新。
3、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在纳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开发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等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