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司馬懿文言文答案
1. 司馬懿真的不如諸葛亮嗎
司馬懿真的不如諸葛亮。毋庸置疑。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需要爭論的。
首先,諸葛孔明公忠體國就非司馬氏可比,前後《出師表》,耿耿忠心,日月可鑒。反觀司馬懿,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雖年少,但政治手腕與謀略都不弱,司馬懿不敢造次,只好依然選擇他的老策略,隱忍裝弱。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作為託孤重臣,司馬懿怎麼做的呢?先隱居十年避曹爽鋒芒,後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懿手中。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反觀司馬懿,用智多用陰謀。據《晉書·宣帝本紀》(宣帝為司馬懿追謚)說,司馬懿的玄孫晉明帝有一次和他的臣子王導談天,便問他自己的祖宗是怎樣得天下的,這王導大概因時代生得早,對於晉初的陰謀秘計比後來的人知道多,便把司馬懿如何創業,和後來他的兒子司馬師殺死魏朝高貴鄉公之事,一一述了一遍。明帝聽了,羞得頭都抬不起來,把臉貼在床上說道:「要是照你的話,晉朝的傳代又安得長遠?」這真可謂之天良發現,而司馬懿父子的喪天害理,也就可想而知了。那麼他怎會成功的呢?喪天害理的人會成功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司馬懿的壽命足夠長,享年七十三歲。他本是和曹丕同時代的人,魏武帝曹操時代便開始展露頭角,但曹操掛了,曹丕掛了,曹叡掛了。可他還活著,一大把年紀欺負曹操的重孫,算得上智慧嗎。那個人活了幾十歲還沒點智慧,更何況對手是一個還未成人的小皇帝。
其次一點就是司馬懿能忍、夠狠、夠陰。他的智謀完全突破了儒家文化的道德底線,也同時突破了人類的道德底線。為什麼這么說?你可以想像一下,你身邊如果有一個裝病、裝傻十年之久,為的是突然有一天張開嘴要吃掉你,你會怎樣評價這樣一個人呢?司馬氏的後代有樣學樣,晉朝立國不過短短30年,就出現了「八王之亂」。爺爺輩、兒子輩、孫子輩紛紛拿起刀互砍,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怎麼一個亂字了得。如果司馬懿的陰謀詭計能夠被稱為智慧,那就是在羞辱智慧這個詞語。任何謀略都是要有底線思維的,沒了底線思維,人類要道德做什麼?要法律做什麼?即使在戰爭期間,現代戰爭底線是不傷平民,那麼古代戰爭的底線就是「忠義」。突破了底線就別談智謀了。那也不應該叫智謀,應該叫犯罪。
2. 司馬懿在曹操麾下打仗也算是武藝高強,為什麼死後追封時是「宣帝」「高祖」,而不是「武帝」
最主要的是他是文臣,而非武將出身
另外高祖太祖一般是征戰天下得到江山的,而司馬氏是通過禪讓得到的天下
3. 《晉書·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的意思
意思是:與光合二為一,化為俗世的塵土一般,隨著時代的變化來施展自己的才能,溫和的光芒與塵土一樣不張揚,順應時勢,屈伸舒緩,斂鱗藏翼蓄志待時,隨時關注風雲變幻。
這句話是說,司馬懿善於掩蓋自己的鋒芒,與時俯仰,沉潛之時,窺伺著風雲之變。
出自《晉書·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晉書·宣帝紀》,是司馬懿的傳記。《晉書》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3)宣帝司馬懿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司馬家族掌控曹魏政權的開山者是司馬懿。
曹操時代,司馬懿很少顯山露水。《資治通鑒》裡面,記載了他為曹操獻的二策,一個是得隴望蜀,一個是對關羽的評估,都是高招。
第一次是215年,曹操拿下了漢中之後,司馬懿建議他進一步去攻取成都,曹操急著要回師,沒有去。第二次是公元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奪取了漢中,關羽在荊州響應,搞的動作很大,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洛陽附近的一些草莽武裝,都響應關羽的行為,曹操都想遷都了。
司馬懿建議曹操穩住陣腳,他出了個主意:於禁投降,龐德被殺,並不是關羽的軍威如何,只是由於下大雨,不是軍事上不行,所以不要急於遷都。再者關羽搞的響動這么大,孫權一定不願意,不妨跟孫權聯合,鼓勵他從背面抄關羽的後路,答應將來把江東封給他。後來,曹操就是按照這招做的,關羽被殺。
在曹植與曹丕爭位過程中,司馬懿是支持曹丕的,因而曹丕時期,得到重用。到曹睿時期,他是主要的統帥,對付蜀漢,平定遼東,帶兵打仗。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即位只有八歲,他受託為顧命大臣,與曹爽一起輔政。剛開始,兩人合作得很好,他們各統精兵三千,輪流值宿,共執朝政。
後來,曹爽以天子的名義下詔書,把司馬懿排擠出了權力中樞,升為徒有空名的太傅。曹爽的親信,紛紛擔任朝中要職,幾個兄弟也都掌控禁軍。曹爽大權獨攬,司馬懿靠邊了。從247年開始,司馬懿就稱病,不與政事。曹爽對此也不是沒有懷疑,曹爽曾經讓心腹李勝去探視司馬懿的病情。
李勝跟司馬懿說,天子命他出任荊州刺史,現在特來給太傅辭行。司馬懿知道來意,故意裝傻,穿著衣服,衣服都往下掉,口渴進粥,他不拿著杯子用嘴喝,掉到身上,灑得滿身都是,還說自己死在旦夕,希望大將軍多照顧自己的孩子。李勝這一看,人都病成這樣子了,回去跟曹爽他們一說,曹爽他們就放心了。
而曹爽兄弟經常一起出洛陽城遊玩,桓范提醒他:「你們一起離開京城,一旦有人把城門關了,不讓你們回洛陽,控制不住局面,怎麼辦?」曹爽說:「誰敢呢!」結果,249年正月初六,皇帝曹芳帶著曹爽兄弟,到城外高平陵去拜謁皇陵。司馬懿在洛陽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以皇太後的名義,關閉城門,拿出武器,給城外的皇帝送去表文,指責曹爽,背棄顧命,禍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則專權,伺察至尊,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要求皇帝罷免曹爽及其兄弟的兵權。
司馬懿還給了對方一個誘餌,只要交出兵權就可以了,可以保命,指洛水為誓,並且特地派曹爽信任的官員尹大目傳達這個信息。曹爽猶豫了一宿,決定投降,以為若認輸的話,交出兵權,也許司馬懿會饒他一命。老謀深算的桓范,號稱智囊,特地跑出城外,勸阻曹爽不要投降,他要曹爽以天子的名義直接與司馬懿對著干。
可是,正如蔣濟跟司馬懿講的,桓范雖然有智慧,但是駑馬戀棧豆,曹爽一定不會聽桓范的。所謂「駑馬戀棧豆」,是說曹爽不想吃苦拚鬥,他那點出息,就想守住現有的榮華富貴。最後,曹爽束手就擒,司馬懿沒有兌現不殺的承諾。曹爽等人都以謀反罪被殺,桓范也搭上了性命,曹魏的大權完全掌控在司馬懿手裡了。
4. 「三馬食一槽」的意思。
意思是: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也泛指陰謀篡權。又稱「三馬同槽」
5. 為什麼《三國志》里司馬懿叫司馬宣王而不是宣帝
三國志中沒有司馬懿的傳記。
因為司馬懿是陳壽所在的西晉的皇族祖先,不能把他歸到三國志里去。
就算寫進去了,要把他歸為哪一類呢?如果叫《司馬懿傳》,那不是說我們大晉朝的皇族是他人的臣子嗎?如果叫《宣帝紀》,司馬懿又不是三國中任何一國的帝王。
所以只好不在《三國志》中為他立傳了。
PS:司馬宣王就是司馬懿。司馬懿死後被追謚為宣王,晉朝建立後被追謚為宣帝。
6. 「宣帝(司馬懿)豫自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是什麼意思呢
司馬懿想讓自己死後直接埋在土裡,不立墳,不栽樹。
大致是這個意思吧!
7. 司馬懿建立的晉朝被滅後,新朝皇帝為什麼廢除了司馬懿的「宣帝」稱號而復稱曹魏所封的「舞陽宣文侯」
晉朝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的,之所以廢除司馬懿的宣帝的稱號,是因為之後的新版朝不承認西權晉是正統王朝,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何況還是追封的皇帝。其二、新朝如果承認了新朝的合法性,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合法性,出於自身利益,所以應當廢除。其三、在曹魏時候,人民相對安定,但是到了晉朝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對於曹魏有一定的懷念,對晉朝有一定的反感。所以新朝建立多願意以曹魏時候的稱謂。
8. 【請教】為什麼三國的時候晉宣帝(司馬懿)這么得魏文帝(曹丕)的信任,但最後卻是司馬氏奪了曹魏的江山
其實司馬懿是一直被曹氏家族提防著的。曹操看出司馬懿的鷹視狼顧,知道他有野心,但此時曹操年事已高,為了給兒子留下一個能和諸葛亮過招的人,才把他提拔為顧命大臣,輔佐曹丕,也命令曹丕時刻提防司馬懿。無奈曹丕短命,還是出於留下能和諸葛亮旗鼓相當的人的考慮,再次讓司馬懿作為託孤大臣輔佐曹睿,但也留下曹真、曹休以制衡司馬懿,還是因為曹睿早死,曹真、曹休也先於司馬懿死去,曹爽也是個草包,最終被司馬懿父子奪了軍權,開始專權魏國。
9. 為什麼很多人稱曹操為魏武帝卻少有人稱司馬懿為晉宣帝高歡為神武帝等等。
看能力啊,知道曹操的多還是知道司馬懿、高歡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