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其"字的各種用法及意義
【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二)用作副詞。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三)用作連詞。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何其】譯為「多麼」。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2.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義
代詞:代詞是代替詞、片語和句子的詞。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詞語重復,使文章簡潔。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7.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8.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9.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3. 文言文的"也" "之" "而"的用法,作用(最好舉例)
也
⑴同現代漢語「也」。例:①那老兒也都相見了。②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呂安插。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②河南樂羊子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以為且噬己也,甚恐。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①余聞之也久。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③是說也,人常疑之。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②縛者曷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例:②苟政猛於虎也!③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例: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⑴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⑵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⑶豈獨伶人也哉!
(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例:是鞭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
(也已矣)罷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 《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助詞,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3. 動詞,譯為「到、往」,
如: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宮賦》
而
1、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復句的各種關系。
A、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表示承接,就。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D、表示假設,如果。
「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
E、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F、表示因果,因而。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2、助詞,表示語氣、情態、提頓等,或組成雙音節詞。如「已而(後來)」「俄而(不久)」「而已(罷了)」「而後(這以後)」
3、通「爾」代詞,第二人稱,你,你的。
「而母立於茲」
4. 文言文中「其」作為語氣副詞的6個作用,包括例句(快點啊,親!)
(1) 也許;大概。齊國其庶幾乎。—— 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2) 表示祈使。當,可。汝其善撫之。——清· 林覺民《與妻書》
(3) 將,將要。今殷其淪喪。——《書·微子》
(4) 表示詰問。通「豈」,難道。其可怪也歟。——唐· 韓愈《師說》
(5) 極,甚。開地數千里,此其大功也。——《韓非子·初見秦》
(6)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5. 文言文中〞以〞的作用及意思有哪些
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6. 古文中"其"在句首起到的作用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7. 文言虛詞"之""其""以""而""於"的意義和用法
一、之
意義:「之」作文言虛詞時,起到取消句子獨立性或調整音節的意義。
用法:作結構助詞時,「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作音節助詞時,「之」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
二、以
意義:「以」作文言虛詞時,表示行為動作的原因、行為所使用的工具、行為動作的對象或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等意義。
用法:表示因果關系時,「以」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表示修飾關系,「以」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三、而
意義:「而」作文言虛詞時,表示並列關系、遞進關系、承接關系、轉折關系、假設關系、修飾關系、因果關系等意義。
用法:作語氣助詞時,放在句末;作連詞時,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承接時,前後兩個成分有時間上或邏輯上的先後順序。
四、於
意義:「於」作文言虛詞時,具有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意義。
用法:作介詞時,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

(7)其文言文作用擴展閱讀
文言虛詞的考查內容介紹:
1、要求考生在閱讀文言文時,應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虛詞在句中的意義與語法功能,如詞性、語法作用等。
2、文言虛詞主要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文言代詞也歸入文言虛詞之中。在高考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連詞、介詞、副詞、助詞、代詞的用法。
8. 文言文的作用
萬丈高樓平地起,中華典籍文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學一些文言文將會更好理解中國的文字,了解中國的文化,更好地掌握好漢語這門語言。
9.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作用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