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齊桓巡民文言文

齊桓巡民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7 12:56:59

⑴ 急!文言文翻譯 齊桓晉文之事

1、憑什麼知道我能呢?
2、您不要奇怪百姓認為您吝嗇。
3、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了。
4、百姓這種誤解沒什麼關系,您這種不忍之心正是仁愛。
5、這樣看來,那麼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用力的緣故。
6、看不見一車柴火,是因為不用眼睛的緣故。
7、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因為不施恩的緣故。

⑵ 古文中解釋為百姓的有哪些

百姓 黎民 布衣 平民
1.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夷一起打敗了從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民族,並俘獲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便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

如《詩經·雲漢》:「周有黎民,靡有孑遺。」《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2.又稱「黎氓」,《北齊書·顏之推傳》:「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猶曩。」

3.又稱「黎苗」,《後漢書·鄧皇後紀·毅上安帝書》「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驂,以瞻黎苗。」

4.又稱「黎甿」 :唐錢起《錢考功集 ·入送李評事題漳州使幕》:「幕下由來貴無事,佇聞談笑靜黎甿。」

5.還有稱「黎烝」 《史記·司馬相如· 封禪書》:「正陽顯見,覺寤黎烝。」

6.又稱「黎首」《千字文》:「愛育黎首,臣服戎羌。」

7.又稱「黎庶」《韓詩外傳》:「黎庶歡樂,衍盈方外。」

8.又稱「黎元」《漢書·谷永傳》:「使天下黎元咸安家樂業。」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哦五百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9.又稱萌隸(氓隸),「氓」也是古代對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來遷移的居民)的稱呼。《詩· 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10.又稱「氓隸」。賈誼《過秦論》「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11.又稱「庶」。《左傳· 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12.又稱又稱「庶民」,《詩 ·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 弗信。」

13.又稱「庶人」,。《教戰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陣之節。」

14.又稱「民」,《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15.又稱「草民」「生民」,《孟子·公孫丑》:「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

16.又稱「平民」「小民」 《教戰守策》:「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勞而未嘗有病。」

17.又稱 「人民」,《周禮·地官》:「掌建邦之土地,與其人民之數。」

18.又稱「民眾」《公羊傳》:「趙穿緣民眾不悅,起弒靈王。」

19.又稱「生靈」,《梁書·張纘傳》:「拯生靈於宇內。」

20.又稱「蒼生」,《晉書·王衍傳》:「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21.又稱「平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麽步步行凶,打死這無故平人。」

22.又稱「平頭百姓」,《范進中舉》「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23.我國是農業大國,過去種田的多是窮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種的人。因此又稱「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24.又稱「小人」,《書· 無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

25.又以「丁口」稱代百姓。《促織》:「里胥滑黠,假此科斂丁口。」百姓大多沒有官職,因而又稱「白身」。高適《送 桂陽孝廉》:「桂陽少年始入秦,數經甲科猶白身。」

26.又稱「白士」《晉書·羊祜傳》:「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滿受責乎

⑶ 「齊桓舉以相國,叔向攜手以上。然則非言之難為,聽而識之者難遇也。」求文言文翻譯。

此句出自唐 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原文整段是這樣的:「夫牛角之歌,辭鄙而義拙;堂下之言不書於傳記。齊桓舉以相國,叔向攜手以上,然則非言之難為,聽而識之者難遇也」
我嘗試翻譯如下:「(寧戚)擊牛角所唱的歌謠言辭粗俗而含義質朴;(鬷zōng蔑在叔向家的)廳堂階下所說的話沒有記載在傳記之中。(但是)齊桓公任命(寧戚)為相,叔向(走下堂階)拉著(鬷蔑)的手走上去。如此可見,並不是話語難以表達意思,而是能聽懂說話人心意的人很難遇見。」
這句話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出自《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孫汝聽引《琴操》:「甯(通寧)戚飯牛車下,叩牛角而歌曰:『南山研,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裁至骭。長夜冥冥何時旦……』齊桓公聞之,舉以為相」。第二個出自《左傳 昭二十八年》:「昔叔向適鄭,鬷蔑惡,欲觀叔向,從使之收器者而往,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將飲酒,聞之日:『必鬷明(鬷蔑字然明)也。』下執其手以上」。
這兩個故事說的都是懷才不遇的人找機會展現自己,而幸運的是他們所遇到的人都有理解他們才華的眼光,所表達的也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意思。韓愈寫這篇文章是永貞元年(805),之前他因言獲罪被貶官,當時新皇登基,他才被赦免,我估計他寫這封信的目的無非是自薦,希望李侍郎也能像齊桓公、叔向知遇寧戚、鬷蔑那樣將他重用。
另外,說個題外話,我在網頁上查這句的出處,所有網頁都寫的是《上兵部李四郎書》,可我最後在《上兵部李侍郎書》里邊找到了。不知李四郎和李侍郎有何關系?還是僅僅是以訛傳訛?

⑷ 文言文齊桓晉文之事採用了怎樣的說理方法

孟子在論說的主動權釣把握上和千回百轉、迂迴前進、游刃有餘的說理過程上,更為人稱道專。他一步一步牽著齊宣屬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來,其中棄「齊桓晉文之事」,談「保民而王」之術,避實就虛,棄異求同的話題選擇;用「以羊易牛」的小事,發掘對方長處,給予對方信心,縮短雙方距離的心理戰術;要說道理,先舉事例,打比方,「引而不發,躍如也」,並逐層推進的啟發方式;明知故問,有縱有擒,因勢利導,引之人彀,由齊宣王高高在上的問詢,到自己承認「吾惛,不能進於是矣」的「圍剿」等方法令人叫絕。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風雲開合,舒捲自如。 引而不發 迂迴曲折 步步為營 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 邏輯嚴謹 環環相扣 水到渠成

⑸ 文言文齊桓晉文之事採用了怎樣的說理方法

孟子在論說的主動權釣把握上和千回百轉、迂迴前進、游刃有餘的說理過程上,更為人稱道。他一步一步牽著齊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來,其中棄「齊桓晉文之事」,談「保民而王」之術,避實就虛,棄異求同的話題選擇;用「以羊易牛」的小事,發掘對方長處,給予對方信心,縮短雙方距離的心理戰術;要說道理,先舉事例,打比方,「引而不發,躍如也」,並逐層推進的啟發方式;明知故問,有縱有擒,因勢利導,引之人彀,由齊宣王高高在上的問詢,到自己承認「吾惛,不能進於是矣」的「圍剿」等方法令人叫絕。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風雲開合,舒捲自如。
引而不發
迂迴曲折
步步為營
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
邏輯嚴謹
環環相扣
水到渠成

⑹ 關於齊恆和管仲的文言文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回奔魯。魯人答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庄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雲: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⑺ 誰能幫忙翻譯下文言文《齊桓晉文之事》啊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這類人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麼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麼人能抵禦他了。」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麼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齕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裡去?」(那人)回答說:「准備用它來祭鍾。」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如此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既然這樣那麼,廢棄祭鍾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本來知道您是出於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確實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麼至於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這樣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別怪百姓認為你是吝嗇的。以小換大,他們怎麼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確實是一種什麼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於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麼。先生您說的這些,對於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麼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麼,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麼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於對對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⑻ 故齊桓率諸侯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 求古文翻譯和相關典故。

故齊桓率諸侯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
(參考譯文)「辦大事不從道義出發,沒有不失敗的,所以齊桓公率領諸侯來尊崇周天子,晉文公驅逐了叔帶來接納周王。現在袁紹違反了這一點,可是劉表響應他,這是招致災禍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業昭明道義,保全福祿遠離災禍,不應該跟他做法相同。」

⑼ 求文言文《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曰:「來齊桓、自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⑽ 高三上冊所有文言文翻譯

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麼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麼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麼人能抵禦他了。"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麼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齕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裡去?"(那人)回答說:"准備用它來祭鍾。"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麼,廢棄祭鍾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於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麼至於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麼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於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於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麼。先生您說的這些,對於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麼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麼,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麼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幹。"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幹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於(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於對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聖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裡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麼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麼,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象(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麼後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麼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麼,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麼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象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昏亂糊塗,不能做到這一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願。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明事理,請(讓我)試著這么做做看。"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於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後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於餓死。然後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還來不及,哪裡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麼)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狗、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如果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庄暴見孟子
庄暴來見孟子,(他對孟子)說:「我被齊王召見,齊王把(他)愛好音樂的事告訴我,我沒有什麼話用可來回答。」庄暴又問:「愛好音樂,那怎麼樣呢?」孟子說:「如果齊王(果真)很喜歡音樂,那麼齊國治理得大概很不錯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齊宣王接見,(孟子向宣王)說:「君王曾經把(您)愛好音樂的事告訴庄暴,有這回事嗎?」宣王變了臉色說:「我不是能愛好古代聖王的雅樂,只是愛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樂罷了。」(孟子)說:「只要君王(果真)很愛音樂,那麼齊國就(治理得)差不多了。當今的音樂和古代的音樂是一樣的。」(宣王)說:「(這個道理)可以說來聽聽嗎?」(孟子)問道:「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快樂,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宣王)說:「(自己欣賞音樂)不如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孟子又)問:「跟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而快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於是孟子又)說:「請讓我給君王談談關於欣賞音樂的事吧。假如現在君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到您的鍾、鼓、簫、笛的聲音,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這樣愛好音樂,為什麼使我們落到這樣壞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見面,兄弟東奔西跑,妻子兒女離散。』假如現在君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您的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的華麗,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這樣愛好打獵,為什麼使我們落到這樣壞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見,兄弟東奔西跑,妻子兒女離散。』這沒有別的緣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歡樂啊。假使君王在這里奏樂,百姓聽到君王鍾、鼓、簫、笛的聲音,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奏樂呢?』假如現在君王在這里打獵,百姓聽到君王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的華美,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緣故,(只是因為您能)和百姓同歡樂啊!如果現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歡樂,就能統一天下了。」

孟子見梁襄王
孟子謁見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旁人說:「遠遠望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現。他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統一才會安定。』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他又問:『那有誰來跟從他呢?』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跟從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況嗎?七八月間(夏歷五六月間)長時間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湧起烏雲,嘩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長起來了。國君如果能這樣,又有誰能對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國的君主,卻沒有一個不是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果真這樣的話,百姓們歸隨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樣,浩浩盪盪,有誰能阻擋得住呢?』」

短文兩篇
齊國有一個人,家裡娶了一個大老婆和一個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飽肉、喝醉酒,然後才返回家。大老婆問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麼人,他說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顯貴。大老婆便告訴小老婆說:「丈夫外出,總是飯飽酒醉才回來;問他同些什麼人吃喝,他說全是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但是,我從來沒見過什麼顯貴人物到我們家來。我准備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麼地方。」第二天清早起來,她便悄悄尾隨在丈夫後面,走遍京城中,沒見一個人站住同她丈夫說話的。那齊人最後走往東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掃墳墓的人,討些殘菜剩飯;不夠,又東張西望地跑到別處乞討。這便是他吃飯喝醉的辦法。大老婆回到家裡,便把這情況告訴小老婆,她說:「丈夫,是我們仰望並終身依靠的人,現在他竟這樣!」她便與小老婆一道怨恨咒罵丈夫,在庭院中相對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興興地從外面回來,向他的兩個女人擺威風。在君子看來,有些人所用的追求陞官發財辦法,不讓他們的大、小老婆認為羞恥並相對哭泣的,真少啦!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假使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裡卻想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熱點內容
幻想老師漫畫 發布:2025-07-09 07:13:31 瀏覽:900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