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成為學科
根據教育部學位[2005]64號文件規定:新增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暫設置於
「法學」門類內,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詳細見:http://www.moe.e.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002/82753.html
Ⅱ 理論科學到底是什麼啊,能不能舉一些具體的學科
理論科學是同「經驗科學」對應的一個概念。偏重理論總結和理性概括,注重演繹法。比如「算命術」等巫文化,僅僅是推算,不考慮實際效果。當然,也不是說理論科學是錯的。比如,毛澤東思想、馬列主義,都是理論科學。
Ⅲ 怎樣才能成為一門學科
1、研究對象與內容的重要性與獨立性:學科研究的內容,應該是人類生活中存在並有問題需要解決的。過於遙遠和與人類聯系過於少(這個標准也是相對的並不斷變動)的東西難以成一學科。混合在一起難以區分的內容難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如經濟活動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有,但長期中它與政治生活混在一起,難有單獨考察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直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經濟學才單獨的長大「成人」。
2、內容不能太難:太難的話會導致研究分析無從開展,也談不上成果與理論體系。如在中世紀之前,氣象、化學、天文、醫學都無法成為一門成熟的獨立學科,因為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連起碼的研究對象——大氣、元素、天體、人體是個什麼樣子都搞不清楚,勿庸說什麼研究方法和工具了。當代的例子是神秘而晦澀的「宇宙學」,它在近年來終於趨向成為獨立的學科。此外,玄學領域的許多東西無法按照科學的邏輯建立學科體系——如周易、中醫、宗教等;也可以理解為:相對於科學來說,它們太「難」了。
3、研究內容或對象要有統一的基本特徵:否則無法界定與劃分各級並列學科之間的界限,盡管有時這種界限無法做到嚴格和明確。如果一個問題是數學問題,那麼它應該不是物理或化學問題,也不是生物醫學問題。有些工具在多個學科領域中都可以運用,但各學科的研究對象與問題應該是相對獨特的。
4、與第4點相對應,各學科有自己相對獨特的研究方法、工具甚至哲學:某個現象從A學科角度的解釋和結論應該無法從B學科得到(至少無法全面正確的得到)。反證:如果A、B學科都可以從事同樣的研究,那麼它們應該合並為同一學科。當某學科有足夠的重要性和內容,但在研究工具足夠成熟和發達之前,仍然無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在歷史上都經歷過這個過程。
Ⅳ 教育心理學是什麼時候成為一門具有獨立理論體系的學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
1、六十年代初,行為主義轉向認知范疇。布魯納發起的教材改革運動促使美國教育心理學轉向對教育過程、學生心理、教材、教學手段等改革的探討。
2、六十年代,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興起,提出了「學生為中心」的主張,認為教師只是「方便學習的人」。
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奧蘇貝爾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系統闡述了有意義學習的條件,而加涅則對人類學習進行了系統分類,這兩種理論為教育心理學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Ⅳ 學校管理理論及其學科的產生和發展是什麼
由於早期的學校教育和管理是合一的,所以,學校管理理論總是和學校教育理論合成一體或被蘊含在教育或行政管理的有關論述之中。中國2000多年前就已問世的教育理論專著《學記》中,就有對辦學宗旨、學校制度、教育管理、學生管理、開學儀式以及教育視導等方面明確、具體的論述。其問世時間早於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800多年。比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概括他在修辭學校的教學實踐,在教育史上被稱之為「密切聯系學校實踐的最早的著作之一」《論演說家的教育)還早300年。所以,學校教育及其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在我國是最早的。
學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理論,在我國更多的還散見於歷朝歷代針對教育管理制定的方策、條規和各家各派提出的獨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主張及其相應論著之中。這些都為豐富並完善學校教育及其管理理論提供了基礎。
這種狀況直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有轉變。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和改革開放,管理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各級管理幹部的崗位培訓也被提上日程,於是學校管理便成為培訓學校幹部的主要課程。為此,各省市教育學院為重建並發展這門學科做出了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