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線的聯想美術作品
Ⅰ 美術點線面的概念
美術中的點線面世界上的一切物體無論動物、植物或人工造物等這些具體的形態都有其外輪廓版。所有輪廓都是用權點、線、面交織而成。要表現它就要研究它的特徵。
點、線、面是平面藝術造型中的三種基本形態這三種形態各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和藝術表現力。
點:造型藝術中的點是有面積、有形狀、有顏色、具體的、形象的點。
線:線的形狀極為豐富有直線、折線、曲線、交叉線等具有很強的情緒與感情表現力。
面:在造型藝術中點、線、面是相對的面是相對比點大比線寬的形狀。
(1)一根線的聯想美術作品擴展閱讀:
點線面三者的關系:
1、點最重要的功能在於表明位置和進行聚焦,點與面是比較而形成的,同樣一個點,如果布滿整個或大面積的平面,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個平面中多次出現,就可以理解為點;
2、點與點之間連接形成線,或者點沿著一定方面規律性的延伸可以成為線,線強調方向和外形;
3、平面上三個以上點的連接可以形成面,同時,平面上線的封閉或者線的展開也可以形成面,面強調形狀和面積;
Ⅱ 波浪線這個圖形讓你聯想到什麼(小學美術)至少10中
連綿起伏的群山,舞動的綢帶,煮熟的方便麵,卷發,大海,漲潮,畫畫中房子的瓦,風吹麥浪,網花,跳動著的音符,
Ⅲ 「線」與「色彩」在美術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
畢業論文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一件事,我為大家整理了美術學畢業論文範文,歡迎閱讀與參考!
摘要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
關鍵詞 :美術欣賞、美術創造、實踐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的實踐去訓練。而繪畫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藝術同其它藝術種類一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今,逼真地再現物象的色彩,表達物象的質感,已不是繪畫中色彩的最終目的,色彩自身應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和相對的獨立性。
一、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後期野獸派大師勻蒂斯的《紅沙發上的注女》(油畫)以簡潔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極富裝飾件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畫的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畫,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用線的作品,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展到廠一個高潮。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發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三、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於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徵,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盛,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
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廠新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如:吳謚械淖髕吩諳叩運用上有新意,線的節奏和韻律美十分強烈和鮮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優良傳統,都應認真研究繼承,在學好我國傳統繪畫課的基礎上,還需了解西方美術。
“西為中用用”,使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
四、繪畫中色彩的表現方法豐富多彩。
十五世紀上半葉,凡• 愛克兄弟在再現人體和物體的固有色彩方面開始形成了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在堅實的造型基礎上,加以逼真細膩的色彩表現。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現物象的固有顏色,這些色彩,通過模糊與鮮明、明亮與陰暗的調子,創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繪畫中則強調鮮明的輪廓線和富有表現力的'大色塊來進行創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達• 芬奇則採用極單純而又豐富的色調創造出了不朽的藝術形象;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用一種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來進行創作,其色調已經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疇,達到了一種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運用,更多的是為適應精神上富有表現力的主題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約,他根椐畫面上節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組合色調,作品富有現代精神;倫勃朗利用強烈的明暗對照,單純而強烈的色彩來突出主題,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環境中閃閃發光,作品充滿了深度。
十九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一些有關色彩理論的論述在歐洲問世,這為藝術家們進一步研究色彩的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矗由於印象派畫家對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繪,使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畫家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色彩觀念,採用鮮明的色彩來描繪天空、田野,畫家們致力於風景畫中環境與光線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體現了這一切。
藝術探索是無止境的,康定斯基則比印象派畫家更大膽地反叛了傳統。在印象派畫家那裡,色彩還是依附於形體之上,色彩所呈現出來的是具象的物體。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見不到傳統繪畫中的具象物體,色彩已不再依附於任何具體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從繪畫中獨立出來並具有其價值。藝術貴在創新,而每一次創新,都需要勇氣打破條條框框,用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感應世界,推動藝術的發展。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色彩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我們理應對色彩有一個廣泛的、全方位的認識,而不應將目光局限在某一點上。如何在色彩教學中汲取多種營養成份,全面推進學生的色彩感應力,應成為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