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美術課教案
1. 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3篇)
【 #二年級# 導語】美術教學可以更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美術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就讓學生只去追求科學理論,藝術情感同樣重要,共同提高才是一個全素質的人才。以下是 無 整理的《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3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篇一】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
課時:1課時
鬧畢課堂類型:造型表現
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滲透簡單的構成知識。
教學重、難點:
1、形體的概括能力及想像力。
2、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
教具學具:蠟筆、彩色筆、彩色紙及各種學慣用具、磁鐵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導入新課:
老師:對(畫上一條魚)
(出示磁鐵塊)這些是拿來做什麼的?
學生:把東西吸住的
老師:還能做什麼?可不可以也用它畫畫啊
學生:行或不行
老師:(示範)可以想一想辦法啊(擺出一條魚)現在老師「畫」出這條魚,像不像!
老師:(出示一張彩紙或報段肢紙)老師還可以用其他的材料來做這條魚(可以用撕出一條魚展示)
現在老師把這張紙變變樣子,(用手撕出一條,搓成繩)也可把它當成畫筆來畫這條魚,請一位同學來試一試好么!(邀請學生上來,圈出一條魚,老師可提示,擺出魚的形狀,轉折處用磁鐵壓住)
這也是一條魚,它用的是什麼材料?
學生:紙條
老師:剛才老師用了幾種方法來表現這條魚啊?它們有什麼不同?學生:三種:畫的、磁鐵擺的,紙條繞的。
老師:(總結引出課題)對了,不管是畫的還是擺的都可以「畫」出魚來,只要我們能夠把魚的形狀抓住就可以「畫」出來。只要肯動腦筋就可以做出各種各樣我們想要的線條,今天就讓我們用變化無窮的線條(板書)來擺出自己喜歡的作品。
2、啟發、拓展思路
老師:看看你們手中都准備了什麼材料啊,他們是不是讓你覺得是可以運用的線條啊?一起來看一看。(展示學生手中現有的線形材料:短蠟筆、彩筆、長鉛筆、細繩)這些線條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直硬有柔軟彎曲。這么多線條!我們能不能利用這些線條創造出有趣的圖形呢?讓我們一起試一試(示範),哪位同學有更好的想法?
(蠟筆)(繩子紙條)(綜合運用)粉筆、彩紙
3、欣賞書上小朋友的活動照片來拓展學生的思路:
老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一看這些同學如何運線條的變化來表現他們的畫
4、布置作業:現在請大家按小組分開,討論一下小組要做什麼?老師現在出幾個主題,你們選擇一個或自己小組想一個(如:海底世界、動物園、太空宇宙等),把准備好的材料拿出,一起創造一幅美麗的圖畫(提醒擺放時要注意位置,材料的巧妙運用及隊員的配合)
三、老師巡視輔導,鼓勵學生創造出新的方法及大膽運用種材料,進行創造性和概括性的塑造圖形
【篇二】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
教學領域:
造型•表現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恐龍的相關知識和形象特點。
2、學習運用大與小對比的方法,表現龐大的動物。
3、通過泥塑恐龍,培養立體造型能力和動手創造能力,激發對泥塑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受各種樹的不同美感,培養學生用捏塑的手法表現大樹。增強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把握恐龍的外形特徵,用泥塑的形式獨立完成一隻恐龍造型。
教學方法:
討論法、演示法、引導法、自主探究法等。
課前准備:
(學生)恐龍的圖片資料、彩泥或陶泥、恐龍玩具模型等。
(教師)多媒體課件、范作、泥塑刀(可自製液燃芹)、彩泥或陶泥。
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欣賞各類恐龍圖片,說說自己了解的相關知識。
(1)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恐龍的外形特徵與現存動物,如大象、鱷魚、鳥類等動物相比,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2)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什麼類型的恐龍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外形特徵是怎樣的?
2、揭示課題。
3、師生一起探究:怎樣用泥塑表現恐龍?
4、引導學生觀察:恐龍外形的基本特徵。
5、引導學生觀看教材第25頁泥塑步驟圖,教師現場示範。
6、欣賞同齡人的泥塑恐龍,進一步學習多樣的表現方法。
7、作業建議:用泥塑的形式表現自己最喜歡的恐龍。
8、學生創作,教師巡視輔導。
9、展示評價:以「恐龍樂園」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篇三】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
教學領域:
綜合•探索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光影的魅力,了解剪影的概念和基本技巧。
2、通過對剪影作品的欣賞,認識剪影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創作與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並對掌握物體特徵形成基本概念。
3、在感受光影趣味,體驗剪影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激發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對生活元素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抓住剪影對象特徵先畫再剪下來。
教學難點:
學會合理布局剪影圖案,並完整地剪刻出來。
教學方法:
討論法、演示法、引導法、自主探究法等。
課前准備:
(學生)剪刀,、黑色卡紙、雙面膠等。
(教師)PPT課件、范作、示範用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1、游戲導入。
(1)教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動物連連看」的游戲,看看你們誰能最快時間把它完成。
(2)請一位同學連一連,並模仿其中公雞的動態。
(3)用手電筒照射該同學,問:在牆壁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4)揭示課題:《剪影》。
(5)教師提問:那麼,到底什麼是剪影呢?
(設計意圖:挖掘生活,通過游戲環節創設具有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意識,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
2、欣賞。
教師提問:以上這些中國歷史的文化瑰寶與剪影有什麼不同嗎?
岩畫,歷史最悠久,是我們的祖先用以記錄生活而創造出來的、刻畫在岩壁上的圖案。
這是畫像磚拓印畫,這個歷史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朝去呢!
皮影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最早產生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屬於「傀儡藝術」。
剪紙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吧,它是一種鏤空藝術,可以用剪刀或刻刀進行創作呢!
(設計意圖:為學生介紹各種中國傳統的藝術精華,並比較得出剪影的特點。)
3、比較。
教師提問:這此岩畫、畫像磚拓印畫、皮影和民間剪紙都有它們各自的特點,那麼它們與剪影的不同點在哪裡呢?
教師小結:剪影與其他作品的不同,關鍵在於它是重點抓型,不太注重細節。
請同學們欣一些動物影剪作品。
教師提問:你們看見了哪些小動物呢?
(蝸牛、刺蝟、公雞、毛功、,豬、水牛、猴子、麻雀、老鷹等。)
為什麼你會說這是蝸牛呢?它哪裡像蝸牛啊?
為什麼你會說這個是老鷹呢?它有什麼特徵嗎?
教師提問:那麼多可愛的小傢伙,你們最喜歡誰啊?
給學生兩分鍾時間,用剪刀從紙上剪出那個最喜歡的動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積累創作素材,初步體驗剪的樂趣。)
4、分析。
教師:同學們,讓你剪好的動物跳到我們桌上來吧。
挑選其中某些學生的作品,請同學們來看一看,說一說。
教師提問:這幾件作品剪得好嗎?好(或者不好)在哪裡呢?
學生觀察回答。
教師再問:如果想要剪得更加像,你們有什麼辦法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
教師小結:為了讓剪出的影子和原形更加像,我們可以在剪之前把對象畫在紙上,或者把對象貼在我們的紙上,再來動剪刀。
(設計意圖:分析討論第一次創作失敗的原因。)
5、再創。
(1)出示創作要求。
(2)教師巡視,給予指點。
6、展示。
(1)學生展示作品,自述作品名稱及內容,並互評作品。
(2)教師總評學生作品,對有創意的學生給予表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範文3篇
【篇一】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範文
【教材分析】
《蜻蜓飛飛》是一節繪畫課,屬於美術學習領域中的造型表現領域。本課以學生熟悉的蜻蜓為繪畫內容,旨在引導學生發現蜻蜓的美,用形式多樣的工具表現蜻蜓的美。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處於美術學習的第二學段,他們對美術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材料的使用也充滿好奇,對物象的觀察與表現有著強烈的表現*,這對於上好本課奠定了良好的學情基礎。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觀察蜻蜓,感受蜻蜓對稱的美。
技能目標:抓住特點,用各種繪畫工具表現蜻蜓。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教學重點是觀察蜻蜓,感知蜻蜓的美,難點即是用多種工具材料抓住特徵表現蜻蜓的美。
【學法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在學法上重點突出觀察法、體驗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觀察蜻蜓,發現蜻蜓的美;在教法上稿唯著重體現引導發現法、情感激勵法,讓學生在愉悅積極的參與體驗中發現美、表現美。
基於以上定位,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出示謎語,激趣導入;
二、觀察發現,感受蜻蜓之美;
三、賞析作品,啟發構思,激勵創作;
四、展示評價,鑒賞學習,體驗成功;
五、課堂小結,以美育人,拓展延伸。
下面具體展開我的流程設計:
一、出示謎語,激趣導入
好的課堂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開始。結合本課教學內容,針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謎語激趣法導入新課。在課的開始,我將用激趣的語言出示一則有關蜻蜓的謎語:「小飛機,紗翅膀,斗大眼睛照前方,飛來飛去滅蟲忙;低飛雨,高飛晴,氣象預報它最棒。」學生很快就會猜出是蜻蜓,學習的興奮點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接著讓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有關蜻蜓的知識,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導出課題: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蜻蜓的世界,發現蜻蜓的美,共同來學習第9課蜻蜓飛飛。(板書課題——-蜻蜓飛飛)
二、觀察發現,感受蜻蜓之美
美術是視覺藝術。在本環節一開始,我將用課件配以優美的音樂,瀏覽播放一組蜻蜓的圖片,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蜻蜓有哪幾部分組成?蜻蜓美在哪裡?」,認真觀察圖片,注重對學生視覺的沖擊,初步感受蜻蜓的美,為下一步分析蜻蜓之美奠定基礎。
觀察圖片過後,緊接著學生帶著觀察的積極體驗,轉入兩個問題的分析交流上:
(1)蜻蜓有哪幾部分組成?通過幾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梳理學生的答案,並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蜻蜓的大體形態,目的是給學生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後通過點擊課件中蜻蜓結構圖,以直觀的形象分析進一步明確學生剛才的答案,鍵譽培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本環節的設計學生由最初的感知,到教師的板畫演示,再到課件的點擊認識,層層鋪墊,完成了對蜻蜓的認知過程。
(2)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你認為蜻蜓美在哪裡?」這是本課的重點。在環節設計上,我首先出示一組不同美感的蜻蜓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學生會直觀地感受到蜻蜓的色彩美、紋理美,接下來介入蜻蜓之美的第三個重點即「對稱美」,我利用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蜻蜓左右對稱的特點,學生通過觀察會直觀地感受到蜻蜓的對稱美。由蜻蜓的美發散思維想到蝴蝶、蜜蜂、飛機等其他對稱的形象,注重知識的類比遷移,通過這一過程,完成對蜻蜓之美的認知。
三、賞析作品,啟發構思,激勵創作
首先我會激趣提問「這么美的蜻蜓,你該怎樣表現它們呢?」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交流各自的構思,在此基礎上,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以積極的虛兆肯定。然後讓學生欣賞課本中的范作,在小組內分析作品的表現內容、表現形式以及色彩方面的特點,帶著這種分析的感受進一步欣賞課件中提供的范作,重點突出作品中蜻蜓的動態、用色、構圖、材料方面的特點,為學生的創作打開思路,提供借鑒。最後學生帶著這種積極的體驗轉入作品的創作,配以優美的音樂,課件瀏覽播放蜻蜓的圖片,給學生以美的感染。教師巡迴輔導,尊重學生的構思,充分起到引導的作用。
四、展示評價,鑒賞學習,體驗成功
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創作,作品會大體成型。這時我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評作品,在此基礎上每組推薦三幅作品參與集體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評、互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施以激勵性評價策略,充分保護學生的創作個性,對於學生需要改進之處用委婉的語言指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又明確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真正起到評價促進步的作用。
五、課堂小結,以美育人,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以上環節發現蜻蜓之美、表現蜻蜓之美,到最後的評價美,蜻蜓的美已經深入學生心中。這時我利用課件展示捕捉蜻蜓的畫面,以美育人,激發學生保護蜻蜓、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肯定學生這節課的表現之後,展示用其他不同藝術形式、不同材料,比如剪紙、泥工、籽粒拼貼等表現蜻蜓的作品,進一步拓寬作品的表現形式,激勵學生再創造。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生體驗各種工具材料的造型體驗遠沒有結束,通過這樣的拓展就會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再創作的積極性。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中教師用激勵的語言結束本課的課堂教學:「我相信只要同學們勇於放飛自己的想像,大膽地去嘗試、去表現,也一定能創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總之,本課的流程設計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從學生的發現、分析再至表現、評價,體現了「學為主體、視為引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愉悅的審美體驗中完成整節課的學習過程。
【篇二】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了解校園各種樹的有關知識,以及樹木對人類的自下而上環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欣賞以樹木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加強對身邊環境的了解和認識,增強環保意識。
能根據老師提出的要求,搜集有關信息,並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樹木的外形對比,找出樹的不同特點,並嘗試用不同的繪畫方法,來表現樹的不同特徵。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樹木的不同種類、不同作用、不同生長特點以及樹木與人類密切的。關系,加深對樹的認識和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身邊的樹。
難點:通過樹的外形特徵來表現不同的樹。
課時安排:2課時
德育滲透:
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材料准備:
圖片、課件、彩筆、油畫棒、顏料等。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引入新課
(1)讓學生看一段錄像,觀察各種樹木的成長過程。
提出問題:
①你看到了什麼?
②你能講出它們的名字嗎?
③它們的生長有什麼不同嗎?
④你們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3、講授新課
(1)組織學生展示圖片。提出問題:
①你都認識哪些樹?
②這些樹的生長特點?
③樹的各部分都有哪些作用?
(2)出示課件。帶領學生觀察分析。
解決的問題:
①「樹」大體可分為幾大部分。
②在表現不同樹種時,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區分。
③同一種樹,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其姿態也不同。
(3)教師展示各種繪畫。
提出問題:
畫面在構圖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4、室外寫生
教師進行有目的的輔導。
學生散開,自由觀察、寫生。
5、小結
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講評。
學生評價:先自評,再大家評,在評論時要簡單地介紹一下樹的知識。
6、延展
(1)課件:畫家筆下的樹
(2)錄像:我國其他地區有名的樹種。
【篇三】小學二年級美術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1、了解傢具文化及傢具造型的基本結構,嘗試通過設計製作,體驗紙盒變傢具的全過程。
2、通過欣賞、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設計與應用之間緊密聯系的設計理念。
3、利用傳統文化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學生要重視合作學習等。
教學重點:學習依據紙盒特點將其變成傢具的設計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巧妙利用材料特點設計製作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的學慣用品,做好學習准備。
二、導入新課:
(一)師吟誦明末清初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二)生活中各種廢舊的紙盒,其實都有它們的潛在利用價值,正等待你的發現和創造。板出課題
設計意圖:利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對傢具的認識並簡單匯報。
(二)師吟誦《禮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三)欣賞書中學生作品,小組討論:這些傢具的各部分都是由什麼形組成的?它們是使用什麼材料和方法做出來的?
(四)師總結設計方法:
1、減法:剪掉紙盒一部分,其餘部分作為傢具的造型。
2、加法:往紙盒上添加紙張或組合幾個紙盒變成一個傢具的方法。
3、補充的設計方法:不加也不減,只運用剪、折,就可以將紙盒設計成傢具。
(五)師引領學生吟誦《弟子規》中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六)小組討論:根據所准備的'材料分析如何將紙盒變成傢具?用到哪些製作方法?
(七)製作要求:小組分工合作為房間設計製作傢具,看哪一組的傢具設計合理、美觀、牢固。
設計意圖:了解傢具文化和傢具造型的基本結構及製作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的能力,明確紙盒變傢具的設計方法,形成設計思路。利用傳統文化教育學生重視合作學習,學以致用。
四、課堂練習:
(一)學生藝術實踐,教師巡視指導。
(二)滲透《弟子規》中的「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利用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五、課堂總結:
(一)展評優秀小組的作品。
(二)師提出希望。
設計意圖: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六、板書設計:
課題
製作方法:
折剪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