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美術
印度藝術風格的演變不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則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學嬗變的制約。以印度藝術的兩大系統——佛教藝術和印度教藝術為例:佛教倫理學注重沉思內省,佛教藝術便強調寧靜平衡,以古典主義的靜穆和諧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論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藝術便追求動態、變化,以巴洛克風格的激動、誇張為終極目標。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蛻變為密教,密教藝術也傾向於巴洛克的繁縟絢爛。同時,印度的古典主義並不完全摒棄華麗的裝飾(酷愛裝飾是印度藝術的傳統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風格也並不完全排斥靜態的表現(「寂靜」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學的宇宙精神「梵」的本義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學的奧義,才能准確把握印度藝術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質和精髓。
史前時代藝術
印度史前時代主要包括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萬~前1萬年)、新石器時代(約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時代 (約前2300~前1700)、吠陀時代 (約前1700~前600)。史前時代的藝術基本上屬於前藝術或准藝術的范疇。
舊石器時代藝術
印度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細石器(亦稱中石器時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從簡陋到精緻,從單調到豐富,逐漸顯示出次大陸原始居民審美意識萌芽的最初跡象。
新石器時代藝術
印度新石器時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於石英石,器物也不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樣。70年代以來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貝德卡等地發現的岩畫,多描繪狩獵、舞蹈、戰爭場面。有些學者認為最古的印度岩畫年代約在前5500年。約前4500年印度次大陸出現陶器,並彩繪花紋。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發現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普遍特徵,可能是歷史時代印度宗教建築□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時代藝術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以印度河流域發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達羅等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稱哈拉帕文化,據推測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農耕文化。達羅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陽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遺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獨角獸、獸主、菩提樹女神等印章,紅底黑紋陶器上描繪的各種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形圖案,多屬於祈願土地豐產、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號。構成印度本土傳統藝術最顯著特徵的強烈的生命感,似可從達羅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淵源。作為印度本土傳統藝術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濃厚的裝飾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中窺見端倪。莫亨朱達羅著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於某種原始宗教沐浴儀式,表明印度藝術自古便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約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斷了(中斷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歷史時代的印度藝術在精神上仍然與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傳統遙相呼應。
② 古印度的藝術作品有哪些
印度河文明消失以後,在恆河流域興起的雅利安人國家,又再次使南亞次大陸泛發文明之版光,借用西亞權的字母形成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在天文學和數學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並涌現出一批燦爛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偉大作品之列的兩大部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雄偉的建築藝術豐富多彩,多始於孔雀帝國時代,以佛塔、圓形石柱(上有精美雕刻)、阿旃陀石窟(建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7世紀)、犍陀羅藝術(出現於公元前後,以雕刻佛陀和諸菩薩石像著稱。在其佛陀石像上亦可見希臘藝術的影響)。
③ 古印度和古中國藝術作品的區別
大概感覺應該是看一部同等的電影,一個是印度,一個中國的感覺。大體的感覺古印度色彩誇張豐富,造型多異,古中國藝術作品以意境為先,多為干凈清新。自然感覺更加順眼點。
④ 古印度繪畫在印度人們生活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從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等印度河文明遺址發掘出來的赤陶圖案和印章圖像判專斷,在印度河文明時期,人們已屬經擁有很高的審美能力和繪畫技巧。在哈拉巴出土的碩大陶罐上,繪著寫實風格的鳥、樹和葉片。在現存兩千餘枚印章中,動物形象構圖簡潔,筆法洗練,造型逼真,氣韻生動,真實生動地再現了野生動物原始生命的健康與活力。令人驚喜的是,在印章上還刻有想像或傳說中的動物獨角獸的造型,甚至還出現了人物或神的形象。沒有一定的繪畫基礎,是斷難在方寸之間有所作為的。因此,據美術史家推斷,在印度河文明時期繁榮的城市中,可能已有壁畫存在。此外,從現有文獻看,繪畫在處於社會上層的人們的教育與生活中都十分重要。從文學作品中可以獲悉,國王的宮殿與富人的宅邸都飾有壁畫和木版畫。不過,由於年代過分久遠,已無法進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