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遂見用於小邑 翻譯文言文
翻譯: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
出自:東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原文選段:
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釋義:
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盪不安,心裡懼怕到遠地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裡。
四方:意為到各處去諸侯:指州郡長官。家叔:指陶夔[kuí],當時任太常卿。以:因為。見:被。風波:指軍閥混戰。靜:平。憚:害怕。役:服役。

(1)文言文小序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這篇文章作於作者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者成就影響: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賴於他的散文和辭賦的,實不下於他的詩歌。特別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這三篇最見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②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陶庵夢憶序張 岱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馬戒馬戒為野人。故舊見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1)現在自己剛從黃粱夢中醒來,自己的車馬剛從螞蟻穴中回來,應當怎樣度過這寂寞時光。(2)於是嘆息能運用智力、寫作文章的人,功名之心難以除去。
③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0分)《精騎集》序秦觀予少時讀書,一見 輒 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
小題1:B 小題2: (1)立即,就,便 (2)等到 小題3:我用三千精銳的騎兵,足以對抗你眾多疲弱的士兵。 小題4:少時讀書:「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於不勤」或「少而不勤」。後來治學:「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於善忘」或「長而善忘」。 小題5: (1)不能倚仗自己天資聰穎就不願用功學習。(2)要注重後天的努力,勤於學習和總結,善於吸收前人智慧來提升自我。(3)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要主動想辦法解決。(該題答出兩點即可。)
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馬非於上路
小題1:C 小題2:A 小題3:D 小題4:略
⑤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小題。。梅聖俞詩集序〔宋〕歐陽修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
小題1:C 小題2:A 小題3:A 小題4:(1)如此說來,並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後才能寫出工巧的好詩來。 (「然則」「殆」「工」各1分,句意1分) (2)輔助人家辦事,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佐」「所蓄」「於事業」倒裝各1分,句意1分) (3)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求取。(能將「銘」譯作動詞1分,句意1分)
⑥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題。(12分)伶官傳序(節選)歐陽修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
小題1:(4分)(1)原:推究(2)函:用木匣子裝(3)泣:淚水(4)亡:使……滅亡 小題1:A 小題1:或者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於人為的呢? 小題1:描繪了庄宗忠實執行父命的情形,刻畫了一個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兢兢業業的庄宗形象,體現了庄宗的「憂勞」
⑦ 文言文中對年齡大小常有較為固定的稱謂,請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下列詞語排序。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⑧ 文言文前的小序能不能視為一段
文言文前的小序可以視為一段。 作用: 交代時間,地點,寫作原因以及作者心情等。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寫書的目的及成書經過;別人代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詞前的小序,主要是介紹作者寫這首詞的經過和目的,也就是當時的背景。
⑨ 文言文前面的小序有什麼作用 歸去來兮辭
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歷。其中「版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權,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嚮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後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飢凍雖切」,也決不願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於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像和嚮往。
⑩ 小程序里文言寶刷文言文是不是很好用
還不錯,很方便查找。
熱點內容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
初一下學期地理
發布:2025-07-12 06:27:41
瀏覽: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