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顏氏家訓文言文翻譯

顏氏家訓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30 04:28:44

㈠ 古文<顏氏家訓>_(古人慾知稼穡……皆優閑之過也)的釋文

古人希望人們知道務農的艱辛,這是為了使人珍惜糧食,重視農業勞動。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 ,父子之間就沒有力氣相互問候。糧食的獲得,要經過春種、鋤草、收割、運載、脫粒、簸揚等多種工序,才能放進倉庫,怎麼可以輕視農業而重商業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員,隨著晉朝的復興,南渡過江,流落他鄉,到現在也經歷了八九代了。但都從未親自下田耕作過,完全依賴朝廷的俸祿生活。即使有些人家有田地,也全由僮僕們耕種,從未目睹他們自己耕種一塊土,種一株苗;不知何時播種,何時收獲,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務呢?因此,他們做官就不識政務,治家就不辦產業,這都是養尊處優帶來的危害。

㈡ 《顏氏家訓》(人生小幼,精神專利......)此段的翻譯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裡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孔子說:「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後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後來終於當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後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後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麼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拿著火把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聞」應該是「聽」的意思。第二個問題看不懂。
本段告訴我們一個人應當「固須早教」;如若「失於盛年」,則「尤當晚學,不可自棄」。主要論述一個最佳的學習年齡段問題。

㈢ 顏氏家訓里的一段古文,誰幫我翻譯下

「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業以為己力,雖輕雖賤必歸功焉。」

譯為:但凡從別人那裡聽到的一詞一句,都要大力的稱贊人家。不能盜取別人的功勞為自己的功勞,就算功勞很小也要歸還於人家。

「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所責。」

譯為:盜取別人的錢財就會被刑法所處治;損害別人的聲譽就會被天地鬼神所譴責。

「張洎素與徐鉉厚善,因議事不協,遂絕。然手寫鉉文章,訪求其筆札,藏篋笥,甚於珍玩。讀書者觀此。」

譯為:張洎與徐鉉的友誼非常深厚,但因某件事發生不和,就絕交了。但是張洎仍然手寫徐鉉的文章,訪求他的親筆書札,收藏於書箱書櫃里,比寶貴的古玩還要珍惜。智者看到也不會心冷。

㈣ 宋史 文言文翻譯 李舜臣

《宋史·李舜臣傳》
【原文】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跡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於天下。
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詔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爭天下,宜為今日監。」著《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進士第。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考官惡焉,絀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歲大侵,飢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緡。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以稅數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
干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政除免,格不應書。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他所筆削類此。尤邃於《易》,嘗曰:「《易》起於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著《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子心傳、道傳、性傳。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注釋】
1、少長:稍微年長一點。2、推跡:根據跡象推求;追蹤尋跡。《漢書·劉向傳》:「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後漢書·耿弇傳》:「冀推跡得之,乃並族其家十餘人。」宋歐陽修《論監牧札子》:「臣以謂推跡而求之,則天池、元池三監之地,尚冀可得。」3、洞見:很清楚地看到。宋秦觀《兵法》:「心不搖於死生之變,氣不奪於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摺》:「聞英夷之千里鏡,可以洞見四十里。」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後漢書·黨錮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6、視師: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明唐順之《祭祖廟文》:「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郭希仁《從戎紀略》:「是日余與劉俊生赴店張視師。」7、乘輿:亦作「乘轝(shèngyú)」。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盪水》:「惠帝征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矢。」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漢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後用作皇帝的代稱。《史記·封禪書》:「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漢蔡邕《獨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託之於乘輿……或謂之車駕。」《新唐書·段秀實傳》:「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蒼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棄民者,為保都畿,安乘輿也。」8、無以:沒有辦法。9、監:通「鑒」,鑒戒;教訓。10、厭:通「饜」,滿足。11、奉行:遵照實行。《孔子家語·六本》:「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州縣官吏日夜奉行,殘傷其肌體,散離其父子,破壞其生業,為國斂怨。」12、文字:文書;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後賊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秦並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箇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13、下第:下等;劣等。漢王充《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於下第。」《後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一年以後,每歲言優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14、大侵:亦作「大祲」。嚴重歉收,大飢荒。《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謂之大侵。」范寧註:「侵,傷。」楊士勛疏:「大侵者,大飢之異名。」唐柳宗元《貞符》:「歲丁大侵,人以有年。」元龔轍《逃荒別》詩序:「丁未大祲,殍殣蔽野。」15、鉏棘:鋤頭木棒。鉏(chú),古同「鋤」,鋤頭。棘,酸棗樹,這里指木棒。16、慰勞:慰問犒勞;慰安問候。《後漢書·西域傳序》:「敦煌孤危,遠來告急,復不輔助,內無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百蠻。」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二:「戰士多損傷,皇太子親為封裹,巡城慰勞。」清楊賓《納木窩稽》詩:「魂魄已莫收,童僕徒慰勞。」17、撫師:撫慰軍隊。《漢書·李廣傳》:「振旅撫師,以征不服。」唐韓愈《平淮西碑》序:「守謙,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撫師。」馬其昶校註:「元和十一年十一月,上命知樞密梁守謙宣慰,因留監其軍。」18、辟:徵召。19、風化:教育感化。語出《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鄭玄箋:「風化、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漢書·禮樂志》:「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攘之容,以風化天下。」《明史·廣西土司傳一·慶遠》:「各村寨皆置社學,使漸風化。」20、慈孝:孝敬。《國語·齊語》:「於子之屬,有居處為義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里者,有則以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清戴名世《朱烈女傳》:「道新每為人言其姑慈孝類如此。」21、友恭:指兄弟間相處的准則。兄應友愛,弟應恭敬。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為人之弟,繼體承祧,豈使沽名之賊臣,重害友恭之大義。」22、間:偶爾;間或;有時。23、詣學:指清朝帝王親臨太學視學。《清史稿·世宗紀》:「辛酉,詔臨雍大典,改幸學為詣學。」參閱《清史稿·禮志八》。這里指到學府。24、講說:講述解說。《普曜經·說法門品》:「是為八百法曜法門,菩薩大士臨降神時,為諸天子講說此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四:「(孫奭)幼好學,博通書傳,善講說。」25、邑士:本縣士人。元揭傒斯《廬江縣學明倫堂記》:「是役也,相其成者,主簿盧廷瑞;董其事者,邑士洪琮、薛興宗。」26、預貸:指在青黃不接的季節預先向官府借貸糧食錢物等。27、積逋:指累欠的賦稅。亦謂積欠賦稅。《宋史·儒林傳七·魏了翁》:「差知漢州,漢號為繁劇,了翁化善俗為治,首蠲積逋二十餘萬,除科抑賣酒之弊。」明歸有光《馬政蠲貸》:「先皇帝在位十年,間時有赦,百姓安生樂業,而積逋亦少。」《明史·呂維祺傳》:「擢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設會計簿,鉤考隱沒侵欺,及積逋不輸,各數十百萬,大者彈奏,小者捕治。」清龔自珍《明良論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飾四方之觀聽也!謂外吏富乎?積逋者又十且八九也。」28、病:苦於。29、勸糾:勸勉糾正。30、低昂:高低;高下。31、久近:長短。32、義役:宋以後的一種徭役形式。《宋史·食貨志上六》:「乾道五年,處州松陽縣,倡為義役,眾出田穀,助役戶輪充。」《宋史·謝諤傳》:「諤里居時,創義役法,編為一書,至是上之,詔行其法於諸路,民以為便。」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義》:「近時州縣眾力共給役曰義役,皆與眾同之意。」33、期年:滿一年。34、銀坑:產銀或鉛、銻的礦坑。唐章孝標《送張使君赴饒州》詩:「日暖提筐依茗樹,天陰把酒入銀坑。」宋葉適《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誌銘》:「廢永豐銀坑,還社倉於民。」35、小戶:貧苦人家;社會地位卑微的人家。《宋史·趙必願傳》:「至郡,免催紹定六年分小戶綾羅錢三萬緡有奇。」明朱朴《苦哉行》:「虛名及小戶,米入官家倉。」清朱佐朝《吉慶圖·鄰契》:「怎奈他出身小戶,未習閨風。」36、天申:即天申節。南宋以高宗的生辰(農歷五月二十一日)為「天申節」。宋葉適《崇國趙公行狀》:「州以天申節銀絹抑配於民,民甚苦之。公始用庫錢抑其配。」宋周密《武林舊事·乾淳奉親》:「淳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天申聖節……車駕率皇後、太子、太子妃、文武百僚並詣宮上壽。車駕至小次降輦,太上遣本宮提舉傳旨減拜行禮。」《宋史·高宗紀一》:「(建炎元年五月)乙未,以生辰為天申節。」37、助賞:不詳其義。38、煩民:擾民。39、干辦:謂干練能辦事。唐李翱《與淮南節度使書》:「由是經之旨棄而不求,聖人之心外而不講,干辦者為良吏,適時者為連賢。」《金史·章宗紀二》:「今之察舉官吏者,多責近效,以干辦為上。」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海公精力干辦,尚能必行其意,後人效之,一步不可行,而物議沸矣。」40、執政:掌握國家大權的人。《左傳·襄公十年》:「晨攻執政於西宮之朝。」宋王安石《沉內翰墓誌銘》:「平居閉門,雖執政,非公事不輒見也。」41、治忽:亦作「治曶」。治理與忽怠。《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孔傳:「言欲以六律和聲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國魏阮籍《樂論》引《書·益稷》作「治曶」。宋葉適《謝除堤舉上清太平宮表》:「宓以鑒觀治忽,審擇後先,大化所覃,右文為盛。」一說「忽」讀為「滑」,義為「亂」。「治忽」即「治亂」。參閱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在治忽」。42、筆削:謂對作品刪改訂正。宋歐陽修《免進五代史狀》:「至於筆削舊史,褒貶前世,著為成法,臣豈敢當。」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吾後見魯公與文正公二父相與談往事,則每雲詩書蓋多出元澤暨諸門弟子手,至若《周禮新義》實丞相親為之筆削。」明尹直《蹇齋瑣綴錄》:「國朝狀元對策,皆經閣老筆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香港興中會宣言附言》:「右為《香港興中會宣言》,其措詞與《檀香山興中會宣言》相同,僅有字句之筆削而已。」43、學者:求學的人。44、二府:漢代稱丞相與御史。《漢書·劉向傳》:「今二府奏佞讇不當在位。」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後漢書·何敞傳》:「二府聞敞行,皆遣主者隨之。」章炳麟《秦政記》:「武帝以降,國之輔拂,不任二府。」宋代稱中書省和樞密院。《宋史·職官志二》:「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宋王安石《父制誥》:「踐更二府,執國機要。」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建炎維揚南渡時,雖甚蒼猝,二府猶張蓋搭狨坐而出,軍民有懷甎狙擊黃相者。」明、清兩代同知(知府的副職)的俗稱。《儒林外史》第25回:「我在安東做了兩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轉了個二府,今年才升到這里。」《兒女英雄傳》第13回:「這里的二府就合茌平的這位胡太爺是兒女親家。」這里指中書省和樞密院。
【譯文】
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縣人。四歲時就知道讀書,八歲時就能寫文章,稍微年長一點就博古通今,根據跡象推求歷朝歷代的興廢規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濟蒼生的志向。
紹興末年,張浚江、淮地區督率軍旅,李舜臣響應皇帝的詔令上書,說:「皇帝不出京親臨,沒有辦法確定大計,皇帝應該臨幸武昌。」又說:「江東在六朝時期都曾經戰勝過北方,但是最終都不願意乘機奪取天下,這應當成為今天的教訓。」於是著成《江東勝後之鑒》十篇上奏朝廷。後來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進士。當時朝廷已經和金人休戰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滿足天下百姓(收復失地)的願望。李舜臣在殿試的對策中論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沒有議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們不應當把遵照執行文書為職業。考官很厭惡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調任為邛州安仁縣主簿。有一年大飢荒,成百上千的飢民拿著鋤頭木棒大聲呼喊,響聲震動縣鄉城鎮,縣令非常害怕,關起門來不敢見人,李舜臣說:「這些飢民不是強盜,為什麼要害怕呢?」馬上出去慰勞安撫並遣散了那些飢民。
(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當時虞允文到關上撫慰守軍,將李舜臣徵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舉薦(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饒州德興縣知縣,(李舜臣在任內)特別推崇教育感化。當地百姓中有一個母子兄弟連年打官司卻沒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給他們講說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終讓他們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時還親自去縣鄉的學堂為學子們講述解說經義,縣里的士人都稱他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預先借貸的錢糧等,並償還了前任官員長期拖欠的稅款三萬緡。百姓為繁重的差役所困擾,李舜臣就到各個鄉鎮勸說糾正役法,把以納稅的高低來定役期的長短改為「義役」。經過實行一年的「義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產銀或鉛、銻的礦坑雖然已經廢棄了很久,貧苦人家還要上繳銀本錢,這些官府替他們償還。天申節需要上交的大禮以及置備軍械所需要的款項,都不來擾民。
經辦諸司審計司事務非常得力,升任宗正寺主簿,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當曾布、呂惠卿剛被重用時,一定十分謹慎地改寫,有人說除非執政大臣同意去除,這種情況不應改變。李舜臣說:「治理與忽怠關系重大,怎麼可以拘守常法呢?」他所刪改訂正的文字都類似這種情況。李舜臣尤其精通《易經》,他曾說:「《易經》起於畫卦,一切理事和象數,都憑借畫卦來體現,舍棄畫卦來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經》。畫卦從中起,乾、坤兩卦中畫卦為誠敬之意,坎、離兩卦中畫卦為誠明之意。」李舜臣著有《易經本傳》33篇。朱熹晚年,常常對求學的人每為學者稱道這本書。李舜臣所修撰的書有《群經義》8卷、《書小傳》4卷、《文集》30卷、《家塾編次論語》5卷、《鏤玉余功錄》2卷。他的兒子有李心傳、李道傳、李性傳。(後來李舜臣)因為(他的幼子)李性傳官至中書省和樞密院高官,被朝廷追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㈤ 顏氏家訓文言文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學,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已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茶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耳。

還有二十篇,需要翻譯和原文的話請追問~

㈥ 文言文翻譯《顏氏家訓》部分翻譯

譯文,僅供參考,請採納:
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後,思慮分散,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十七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游學,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雲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的,像夜裡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麼也看不見要好。

㈦ 翻譯古文句子

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本文選自】
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原文】夫學者,所以求益①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敵,惡之如鴟梟⑤。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註解】

1求益:求得長進。 2凌忽:凌,欺侮;忽輕視。 3同列:同輩。 4疾之:怨恨他。 5鴟梟(chī xiāo):古人認為這是兩種惡鳥。

【譯文】

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我卻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怨恨他像對仇敵一般,厭惡他像對惡鳥那樣。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

㈧ 悠閑之過文言文翻譯 急急急!!!

語出來《顏氏家訓•涉務》
原文
「故治官則源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
翻譯:
因此,他們做官就不識政務,治家就不辦產業,這都是養尊處優帶來的危害。
註:
悠閑:閑適自得;但是在句子中有明顯的貶義,因此翻譯成養尊處優更為合理。

㈨ 文言文顏氏家訓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顏氏家訓》一書不僅對當時諸如「玄風之復扇、佛教之流行、鮮卑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等多方面作了較為翔實的紀錄,為後人保留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還在它的《文章》篇中,通過論述南北朝時的作家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觀點和他自己的文學主張。顏之推很重視文學。他批評揚雄視文學為雕蟲小技的說法,並從個人立身修養的角度說明文學(包括學問、口辯、作文等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對於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為服務於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文學審美能力。他的文章內容真實,文筆平易近人,具有一種獨特的朴質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㈩ 顏氏家訓教子文言文作者觀點,主張

《教子》篇主要闡述了對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問題,認為兒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幼兒的教育,必須處理好教育和愛護的關系,父母對幼兒時期的孩子是非常疼愛的,而過分地溺愛也是有害而無益的。教育孩子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恰當的方法,首要的是重視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因為良好的品德是成人的基礎。

熱點內容
物理過程模擬 發布:2025-05-16 19:11:36 瀏覽:878
賞識教育作文 發布:2025-05-16 18:49:59 瀏覽:234
集英語 發布:2025-05-16 17:04:47 瀏覽:492
老師被虐漫畫 發布:2025-05-16 14:44:27 瀏覽:702
生物中規律 發布:2025-05-16 10:58:44 瀏覽:154
班主任種子 發布:2025-05-16 09:59:57 瀏覽:333
財富地理博客 發布:2025-05-16 08:15:18 瀏覽:567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