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俞大猷
1. 《威繼光》文言文翻譯
譯文:
戚繼光,字元敬,家中歷代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揮使,代理大寧都指揮使司事,召入京師任神機營坐營,品行很好。戚繼光少年時便很灑脫,氣度不凡。家窮,喜愛讀書,通曉經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襲世職,由於推薦被提拔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在山東防禦倭寇。改僉浙江都司銜,擔任參將,分管寧、紹、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樂清、瑞安、臨海,戚繼光未能及時援救,由於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與俞大猷的軍隊會合,在岑港包圍了汪直的余黨。但很久都不能將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責令)戴罪懲辦敵人。不久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燒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上奏(朝廷)彈劾戚繼光無功,而且勾通外國。正在調查審問此事,不久就憑借平定汪直的功勞恢復了原職,改守台金、嚴三郡。戚繼光到浙江時,見防區的軍隊不習慣戰斗,而金華、義烏民俗素有剽悍之稱,於是請准招募三千人,教他們攻擊、刺殺的方法,長短兵器輪番使用,從此戚繼光這支部隊特別精銳。又因為南方沼澤地很多,不利於騎馬追逐,便按照地形製成陣法,考慮步行作戰的方便,所有戰艦、火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製然後加以更換。「戚家軍」馳名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搶掠桃渚、圻頭。戚繼光急忙趕到寧海,據守桃渚,在龍山把他們打敗,追到雁門嶺。倭寇逃脫後,趁機襲擊台州。戚繼光親手消滅了他們的魁首,把其餘的賊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頭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繼光在仙居攔擊,在路上的倭寇沒有能逃脫的。戚繼光先後九次作戰都大獲全勝,俘虜、斬首的有一千多人,燒死溺死的無數。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在寧波、溫州打敗了敵人。浙東被平定,戚繼光提升了三級俸祿。福建、廣東的匪徒流入了江西。總督胡宗憲行文使戚繼光援助。搗毀了在上坊的賊窩,賊跑到建寧。戚繼光回到浙江。第二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從溫州來的,會合了福寧、連江各股倭寇攻陷了壽寧、政和、寧德。從廣東南澳來的,會合了福清、長樂各股倭寇攻陷了玄鍾所,蔓延至龍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這時寧德已經屢次失陷。離城十里有個名叫橫嶼的地方,四面都是狹窄險要的水路,賊寇的大本營就設在裡面。官軍不敢攻打它,雙方對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駐扎在牛田,而酋長則駐扎在興化,東南兩面互相支援。福建接連告急,胡宗憲再次行文責令戚繼光剿滅他們。戚繼光首先進攻橫嶼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溝前進,搗毀了賊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攻至福清,打敗了牛田的倭寇,搗毀了賊巢,其餘的賊跑到興化。戚繼光急忙追趕,晚上四更時分抵達賊寇營寨。接連攻克了六十個營寨,斬首一千多。天亮(軍隊)進城。興化人才知道(喜訊),送牛送酒前來慰勞的人絡繹不絕。(戰事結束)戚繼光便把軍隊撤回(原來的駐地)。
2. 明史列傳六十二張瀚文言文翻譯 語文
明史列傳六十二張瀚譯文供參考:
張瀚,字子文,仁和人。嘉靖十四年(1535)的進士,授職為南京工部主事。歷任廬州知府,後改任大名知府。俺答圍困京城,詔令派遣兵部郎中徵召京郊的軍民進行防衛。張瀚馬上查閱戶口,三十人中抽取一人,由二十九人供給他的糧餉,徵到八百人。騎馬趕到真定,請使者檢閱士兵,使者稱贊他的才幹。他升任陝西左布政使,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這一地區才半年,又入京擔任大理卿。升任刑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兵部職,總管漕運。
隆慶元年(1567)他改為負責兩廣的軍務。當時兩廣各設有巡撫,事務不與總督府相通。張瀚請求仿效邊關的事例,於是全部聽從總督管轄。大強盜曾一本掠奪了廣州地區,詔令責備張瀚,停發總兵俞大猷、郭成的俸祿。此後,曾一本從海路進犯福建,官軍迎頭痛擊,大敗敵寇,朝廷賞賜他銀幣。此後,敵寇又進犯廣東,攻陷碣石衛,叛將周雲翔等人殺害了雷瓊的參將耿宗元,與敵寇聯合。朝廷商議降張瀚一級官職調往別處。不久郭成大敗敵寇,俘獲周雲翔。詔令恢復了張瀚的官職,讓他在家待命,再度巡撫陝西。調任南京右都御史,改任工部尚書。
萬曆元年(1573),吏部尚書楊博罷職,召見張瀚代替。任期滿,他被加封為太子少保。當時朝廷推舉吏部尚書,首先是左都御史葛守禮,其次是工部尚書朱衡,再次就是張瀚。張居正厭惡葛守禮憨厚,朱衡驕狂,所以特意提拔張瀚。張瀚的聲望和資歷淺薄,忽然被提拔,全朝廷更加趨附張居正,但張瀚晉升或降責大臣都遵奉張居正的意思。即使出自自己的意見,輿論大都不協調。因此他被御史鄭隼、王希元彈劾。張居正厚待他,不接納奏章。御史劉台彈劾張居正,趁勢抨擊張瀚巡撫陝西的混亂和對張居正唯唯諾諾的罪狀。
等到張居正遇到喪事,打算奪情出仕,張瀚心中認為不可以。宮中指令張瀚諭告挽留張居正,張居正又自己做文書,暗示張瀚交給吏部,神宗復旨請求留用。張瀚假裝不明白,稱「閣員奔喪,應該授予特殊典制,是禮部的事情,與吏部有什麼關系」。張居正又派說客游說他,他沒有動搖,於是傳來旨令責備張瀚很久不遵從詔令,沒有大臣的禮節。朝廷大臣們惶恐,接連上奏挽留張居正,張瀚唯獨沒有上奏,撫胸嘆息道:「三綱淪落了!」張居正惱怒,唆使給事中王道成、御史謝思啟借其他的事情彈劾他,勒令他退休回家。張居正死了,神宗很懷念張瀚。詔令有司供給他每月的口糧,他八十歲時,神宗特意予以問候。去世後,被贈封太子少保,謚號恭懿。
3. 都掌蠻既滅,顯引疾求去,而有司阻撓為言。詔聽顯節制,顯益行其志文言文翻譯
劉顯,南昌人。生而膂力絕倫,稍通文義。嘉靖三十四年,宜賓苗亂,巡撫張臬討之。顯從軍陷陣,手格殺五十餘人,擒首惡三人。諸軍繼進,賊盡平。顯由是知名。
南京振武營初設,用兵部尚書張鏊薦,召令訓練。擢署都指揮僉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顯防浦口。顯測賊將遁,追擊至安東。方暑,披單衣,率四騎誘賊,伏精甲岡下。賊出,斬一人。所乘馬中矢,下拔其鏃,射殺追者。誘至岡下,大敗之去。明日伺賊出,潛毀其舟。賊敗走舟,舟已焚,死者無算。顯進秩三等。尋遷副總兵。會福建倭患棘,顯赴援。與參將戚繼光連破賊,賊略盡。而新倭大至,攻陷興化城。顯以兵少,逼城未敢戰,被劾,戴罪。賊以間攻據平海衛。他倭劫福清,謀與平海倭合。顯及俞大猷合於遮浪,盡殲之。平海倭欲遁,為把總許朝光所敗。乃盡焚其舟,退還舊屯。戚繼光亦至,顯與大猷共助擊之,遂復興化。錄功,進先所蔭世職二秩。
都掌蠻者,居敘州戎縣,介高、珙、筠連、長寧、江安、納溪六縣間,古滬戎也。至是,其酋阿大、阿二、方三等據九絲山,剽遠近。其山修廣,而四隅峭仄。顯令人誘以官,而分五哨盡壁九絲城下。乘無備,夜半腰絙上,斬關入。遲明,諸將畢至。方三走保牡豬寨。郭成破雞冠,獲阿大。諸軍攻牡豬,擒方三。阿二走,追獲於貴州大盤山。
都掌蠻既滅,顯引疾求去,而以有司阻撓為言。詔聽顯節制,顯益行其志。擊西川番.
沒舌、丟骨、人荒諸寨,斬其首惡,撫余眾還,西陲以寧。九年冬卒官。 ..
(選自《明史·劉顯傳》,有刪改)
參考譯文:
劉顯,南昌人。生來膂力過人,稍微通曉文意。嘉靖三十四年,宜賓一帶苗人叛亂,巡撫張臬討伐叛亂者。劉顯從軍沖鋒陷陣,親手殺死五十多人,擒獲首惡三人。各軍陸續進軍,賊兵全被平定。劉顯由此出名。
南京振武營剛設置,由於兵部尚書張鏊推薦,召他訓練士兵。提拔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倭寇進犯江北,進逼泗州,張鏊發文書要求劉顯防守浦口。劉顯預測倭寇將要逃
跑,追擊到安東。正當暑天,劉顯身披單衣,率領四個騎兵引誘賊兵,在山岡下埋伏精良士兵。賊兵出現,斬殺一人。劉顯坐的馬中了箭,他下馬撥出箭頭,射殺追
擊的人。把賊兵引誘到岡下,大敗賊兵,迫使他們離去。第二天窺伺賊兵出來,暗中燒毀了賊兵的船隻。賊兵戰敗逃往泊船處,船已被焚毀,被殺死的人無數。劉顯
進級三等。不久,升遷為副總兵。
恰逢福建倭寇禍亂危急,劉顯前往救援。與參將戚繼光接連打敗倭寇,倭寇大略被除盡。可新的倭寇又大規模來犯,攻陷興化城。劉顯因為兵少,逼近城卻不敢作戰,
被彈劾,戴罪立功。倭寇乘機占據平海衛。其他倭寇搶劫了福清,圖謀與平海倭寇會合。劉顯及俞大猷在遮浪會合,全殲倭寇。平海的倭寇想逃跑,被把總許朝光所
打敗。於是把倭寇船隻全部焚毀,退回以前的屯紮地。戚繼光也到了,劉顯與俞大猷同力協助進擊倭寇,於是收復興化城。記錄功勛,升先前所封蔭的世職二等。
都掌蠻人,居住在敘州戎縣,介於高、珙、筠連、長寧、江安、納溪六縣之間,屬於古代的滬戎。到這時,他們的首領阿大、阿二、方三等占據九絲山,掠奪遠近地
方。此山范圍修長廣遠,而且四角陡峭曲折。劉顯命令人拿官爵引誘,兵分五路全部駐扎九絲城下。乘賊軍不防備,半夜腰上拴繩子登寨,破關而入。黎明,各位將
領全部到達。方三逃走保守牡豬寨。郭成攻破雞冠,抓獲阿大。眾軍圍攻牡豬,擒獲方三。阿二逃跑,追趕捕獲於貴州大盤山。
都掌蠻人已被消滅,劉顯因病請求辭職,而且以有關部門阻撓為理由。皇帝下詔聽從劉顯管理,劉顯更施行自己的志向。進攻西川番的沒舌、丟骨、人荒各寨,斬殺首惡,安撫其餘民眾後回來,讓西部邊境得到安寧。九年冬在官任上去世。
4. 我記得有篇文言文,講的是一條狗爭食勇見賊怯的事.誰有原文提供呀!是清朝的事,小偷來了那狗躲在床下邊!
冉氏烹狗記 作者:崔述
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傷,則主人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如是者數矣。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
劉位東謂余曰:「余嘗夜歸,去家門里許,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橫掃之,群狗皆遠立,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余且斗且行,過冉氏門而東,且數十武,狗乃止。當是時身憊甚,幸狗漸遠,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猶望而吠也。既歸,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盜夜往劫之,狗拒門而噬,雖數人能入咫尺地哉!聞冉氏頗患苦此狗,旦若遇之於市,必囑之使勿殺;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數曰,冉氏之鄰至。問其狗,曰:『烹之矣!』驚而詰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盜,主人覺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盜驚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應,遍索之無有也。將寢,聞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燭之,則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轉側,垂頭閉目,若惟恐人之聞其聲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於搏人而怯於見賊者,豈獨此駒也哉!今夫市井無賴之徒,平居使氣,暴橫閭里間,或竄名縣胥,或寄身營卒,侮文弱,凌良懦,行於市,人皆遙避之;怒則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誰何,若壯土然。一旦有小劫盜,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數十人,忽廄馬夜驚,以為賊至,手顫顫,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猶震震相擊有聲;發火器,再四皆不然;聞將出戍地,去賊尚數百里,距家僅一二舍,輒號泣別父母妻子,恐不復相見;其震懼如此,故曰:「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又奚獨怪於狗而烹之?嘻,過矣!
雖然,畜貓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盜也,苟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殺石虎,其母曰:「快牛為犢多能破車,汝小忍之!」其後石氏之宗卒滅於虎(1)。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之破尚不可,況徒破車而牛實不快乎!然而婦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
人之材,有所長則必有所短;惟君子則不然。鍾毓(2)與參佐射,魏舒(3)常為畫籌;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發無不中,舉坐愕然。俞大猷(4)與人言,恂恂(5)若儒生;及提桴鼓立軍門,勇氣百倍,戰無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其次,醇謹而不足有為者。其次,跅弛(6)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濟事,則狗而已矣!
雖然,吾又嘗聞某氏有狗竟夜不吠,吠則主人知有盜至;是狗亦有過人者。然則搏噬行人而不御賊,雖在狗亦下焉者矣。[1]
5. 文言文閱讀《劉顯傳》是什麼意思
劉顯,南昌人。生來臂力驚人,無與倫比,稍微通曉文章大意。
嘉靖三十四年,宜賓一帶苗族人叛亂,巡撫張臬討伐叛亂者。劉顯跟隨軍隊沖鋒陷陣,親手殺死五十多個叛亂者,活捉叛亂首領三人。各路軍隊相繼進發,叛亂者全部被平定。劉顯也因此出名。任官千戶,又擔任指揮僉事。
南京振武營剛剛設立,因為兵部尚書張鏊的推薦,(皇帝)令其訓練兵馬。提升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倭寇進犯江北地區,逼進泗州,張鏊發文書要求劉顯駐防浦口。劉顯預測倭寇將要逃跑,追擊到安東。正當暑天,(劉顯)穿單衣,率領四位騎馬士兵引誘倭寇,在山岡下埋伏精銳甲士。倭寇出現,斬殺一人,劉顯騎的馬被箭射中,他下馬撥出箭頭,射殺追來的倭寇。把倭寇引誘到岡下,將其打敗,殘兵逃走。第二天,窺伺倭寇出來,又暗中毀掉了他們的船隻。倭寇戰敗,逃去乘船,船已被燒毀,死的人無數。劉顯被提升三級,不久,升遷為總兵。
恰逢福建倭寇禍亂難以平定,劉顯前往支援。劉顯與參將戚繼光接連打敗倭寇,倭寇大略被消滅已盡。而新倭寇大批到來,攻佔了興化城。劉顯因為兵力不足,逼進興化城,但未敢進攻,被彈劾,落下罪名。倭寇乘機占據平海衛。別處的倭寇搶佔了福清,圖謀與平海倭寇聯合。劉顯與俞大猷在遮浪匯合,把這伙倭寇全部消滅。平海的倭寇想逃跑,被把總許朝光打敗。於是,焚毀全部船隻,退守原來駐地。戚繼光也率兵到達,劉顯與俞大猷同力協助進攻,於是光復了興化城。記錄功勛,將其世襲的職位提升兩級。
都掌蠻,居住於敘州戎縣,介於高、珙、筠連、長寧、江安、納溪六縣之間,就是古代的滬戎。到這時,他們的首領阿大、阿二、方三等占據九絲山,到各處搶掠。那裡山峰綿延廣大,而四周陡峭難行。劉顯派人拿官位引誘他們的首領,又將部隊分成五部全屯駐九絲城下,乘其不設防備,半夜以腰系繩索登上山峰,破關而入。到天亮,各位將領全部到達。阿二、阿三退守牡豬寨。郭成攻入雞冠,抓獲阿大。大軍攻破牡豬寨,擒獲方三。阿二逃跑,窮追不舍,在貴州大盤山下將其抓獲。
都掌蠻消滅之後,劉顯稱病請求退職,而且奏章中談到相關官員阻撓其行事。皇帝詔令相關官員聽從劉顯指揮,劉顯的想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落實。進攻西川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沒舌、丟骨、人荒等村寨,斬殺他們為害的首領,安撫其民眾。西部邊境,得到安寧。九年的冬天死於官位。
6. 明史俞大猷傳的原文和譯文誰知道
俞大猷,明朝牛人,曾獨闖少林寺,棍打少林無一敵手,說少林棍法失傳,將自己的棍法教給少林寺,並著有《劍經》,
俞大猷
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漢族,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頭村人,生於弘治十六年。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儒將、武術家、詩人、兵器發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績是領導抗倭戰爭。他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為囚徒」,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黃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轉戰於蘇、浙、閩、粵之間,身經百戰,戰功顯赫,「俞家軍」威名赫赫,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明史·俞大猷傳》曰:「大猷負奇志」,「忠誠許國,老而彌篤」。
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出生於洛江河市,是明代著名愛國將領、抗倭民族英雄、武術家、棍術大宗師,官至都督同知。他與戚繼光齊名被稱為「俞龍戚虎」。俞大猷出身於下級軍官家庭,祖籍安徽鳳陽,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官,至其父俞元贊已歷五代。俞大猷少時,家境貧困,經常斷炊,依靠母親楊氏編發網和親友資助,維持生活和讀書。他勤奮學文習武,勇敢機敏,在清源山下讀書時,常獨自一人在清源山虎乳岩攀援上下,鍛煉靈活的手腳。俞大猷當秀才時,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門徒王宣及軍事家趙本學為師,學習《易經》與兵書;向精通荊楚長劍的李良欽學習劍術。父親死後,他棄文就武,承襲百戶官世職。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參加全國武舉會試,寫了一篇《安國全軍之道》的策論,深受兵部尚書毛伯溫的賞識,榮獲第五名武進士,授任為守衛金門、 同安一帶,放糧救濟飢民,被稱為「俞佛」。 俞大猷一生戎馬舟楫,最主要功績是領導抗倭斗爭,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擾浙東,北竄蘇南。他配合戚繼光、鄧城等將領,用福建樓船在浙東、蘇 南大敗倭寇,消滅敵兵四五千,擊沉敵船140多艘,徹底平定了蘇浙倭患。他抗倭 有功,被提升為蘇浙副總兵,後任浙江總兵兼暑浙江都督同知。 俞大奠性格則毅沉著,豪邁樂觀,不知憂苦。在浙東的一次海戰中,突然風浪狂作,天昏地暗,船隻幾乎傾翻。軍士因此斷炊兩天,號哭不已,副將湯克寬大呼 「海神保佑」,拚命許願。俞大猷卻不求神插佛,巋然自若地對湯克寬說:「我平生無所憂掛,今天如能與你一起溺海,了卻生命,無負大業,是最痛快的了!」須臾風平浪靜,安然無恙。湯克寬很佩服他的膽略,遂拜他為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攻陷興化。朝遷提升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斷光為副總兵,隸屬閩浙叫督譚綸指揮,會同剿倭。譚綸命令戚斷光、劉顯、俞大猷分別率領三路大軍,會攻倭寇於平海衛,殲敵2200多 人,並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勝利光復了興化城。其後,俞大猷又在晉江沿海殲滅倭寇,據傳,一次他化裝潛入安平衛(今安海 鎮)倭穴,偵察敵情,遇到倭寇 正在宰殺從民間搶來的牛羊,大開宴會。倭酋座們喝得酩酊大醉,營木欄中還關著許多尚未宰完的牲畜。俞大猷便派一個勇敢機智的隨從,乘倭寇醉得東歪西倒之時,從木欄中抱來一隻羊,縛起倒掛在大鼓的前面,讓羊掙扎,踢動大鼓。倭寇以為明兵劫營,頓時大亂,自相殘殺,鄉兵趁機殺進敵營,全殲倭寇。又一次倭寇攻佔永寧衛,養著兩只兇猛的軍犬,警衛營盤。他帶領士兵,喬裝百姓,深夜潛入敵營,在鐵鉤上掛上香牛肉,先誘軍犬爭搶牛肉上鉤而殺,然後帶兵沖殺敵營。倭寇潰亂,爭相登船從海上逃竄,俞大猷率軍在永寧衛海口一塊大石旁全殲敵寇。後來,俞大猷親自在這塊石上題勒「鎮海石」三個大字 。俞大猷多才多藝。嘉靖年間,他親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棍法(後世稱「俞大猷棍」), 使少林棍法豐富並得以繼傳。他創造一套用僂船殲滅倭寇的海戰戰術,還發明了一種陸戰用的獨輪車。他精通六經,博學宏文,著有《正氣堂集》30卷,棍術經典《劍經》,堪稱明朝一代儒將 。 俞大猷的遺跡文物和民間傳說,留在泉州和閩南等地的很多。如今泉州華僑職業中專學校是都督第遺址,門前巷仍叫都督第巷。晉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他少是鍛炬膽量的「練膽石」,仍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書「君恩山重」四個大字。廈門、金門、武平、海南島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讀書軒和紀念祠堂 。
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9分)(戚)繼光至浙時,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
小題1:D 小題1:B 小題1:C 小題1:譯文:倭寇殺了(這八名官兵)穿了他們的衣服,騙過守城將領而進入興化城中,在夜裡打開城門把(大批)倭寇迎進城來。(共3分,每句1分) 8.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沈希儀,貴縣人,嗣世職為奉議衛指揮使
譯文供參考: 9. 燭之,則狗也(文言文翻譯)
用燈照......就是點上蠟燭一看,是那條狗。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