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的文言文
因為文言文你聽不懂。就好像別人能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外國話,我們的會覺得他很高級一樣。
⑵ 文言文如何提高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高
⑶ 特別長的文言文有哪些
荊軻刺秦王
兩漢:劉向 編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樊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 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 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⑷ 還在文言文里有哪些意思
還:hái
①<動>返回;回來;回去。《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又】交還;歸還。《伶官傳序》:「入於太廟,還矢先王。」
【又】償還。《哨遍·高祖還鄉》:「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
②<動>通「環」,環繞;圍繞。《荊軻刺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③<副>再;又。《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④<副>反而;卻。劉禹錫《竹枝詞》:「道是無晴還有晴。」
⑤<副>仍然;還是。《兵車行》:「歸來頭白還戍邊。」《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還:xuán
①<動>旋轉;掉轉。《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②<形>輕快敏捷的樣子。《詩經·還》:「子之還兮。」
③<形>迅速。《漢書·董仲舒傳》:「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
還:hái
①<副>依然;仍然。杜甫《泛江》:「亂離還奏樂,飄泊且聽歌。」
②<副>再;更。《荀子·王霸》:「如是則舜禹還至,王業還起。」
③<副>還是。楊萬里《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月是一團還兩團?」
⑸ 初一至初二帶有「更」字的文言文句子或詩句,一句就好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不知道是幾年級的了
⑹ 文言文短文中有「更」字的文章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聊齋志異·促織》
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
⑺ 史上最有哲理的文言文有哪些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5.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6.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7.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8.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9.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1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⑻ 為什麼讀文言文時,總覺得比現代文更有文采氣勢
古代那些成名的文豪騷客多是有故事的人,經歷的多,寫的東西自然有深度,發人深思,那些胸中有丘壑之人寫出的文章自然大氣磅礴!!
⑼ 有對比手法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對比手法的文言文有哪些
對比,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明顯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使讀者分辨好壞是非,以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我們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時不難發現不少文學家別具匠心地運用對比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有利於深入淺出地對比說理,凸顯形象,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初中語文文言文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一、運用對比,說理透徹
先秦諸子散文中各種流派有不少是通過對比手法把各自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提出的,恰當地運用對比,使說理更加透徹。比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反復對比論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最後得出故得「人和」者,戰必勝矣的結論。又如:《墨子》的《公輸》,文中巧妙地運用「荊之地方五千里」與「宋之地方五百里」,「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與「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荊有長松文梓?F楠豫章」與「宋無長木」等三組對比,使說理生動透徹,令人信服。
二、鮮明對比,形象凸顯
不少歷史著作運用鮮明生動的對比,彰顯出人物的形象。如《曹劌論戰》一文,敘述長勺之戰過程中人物的言行也運用了此種手法。「公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將鼓」「將馳」表現魯庄公冒進急躁的形象,「未可」「可矣」則足以體現曹劌從容不迫和胸有成竹,這一對比,體現了曹劌卓著的軍事指揮官的形象。《愚公移山》一文,愚公和智叟的對比:「愚公」的「愚」其實為長遠眼光、大智若愚;「智叟」的「智」,其實為鼠目寸光、鄙陋短淺。作者這一有意的顛倒,既加重了對比的色彩,又有諷刺的意味。一個高尚,一個平庸,強烈對比中兩人的形象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
三、強烈對比,主題突出
強烈的對比,能使人物形象鮮明、感受強烈。對比的運用,能深化文章的主題,強化文章的藝術效果。王安石的《傷仲永》:仲永幼時天資過人「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十二三」「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泯然眾人」青年時平庸無奇。仲永變化前後強烈反差,他才能衰退,變成眾人,這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的必然結果。仲永「通悟」之人尚且變為庸人,那麼本來是「眾人」的,又沒有「受於人」那就更加跳不出「眾人」的范疇了。因此,作者認為後天的教育對成就人才極其重要,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