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三彩美術

三彩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1-30 16:30:35

A. 30年前洛陽豫新美術陶瓷廠出產的駱駝唐三彩值多少

按照物價趨勢,這樣的作品,可以是原價上加100%。

B. 關於馬的繪畫,攝影,郵票,雕塑,音樂等藝術品的圖和介紹。

我的網路 我的貢獻草稿箱網路首頁 | 登錄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幫助設置

添加到搜藏 返回網路首頁
三彩馬在網路中為本詞條的同義詞,已為您做自動跳轉。編輯詞條 唐三彩馬目錄[隱藏]

唐代三彩馬的由來
唐代三彩馬的造型
唐代三彩馬的裝飾
唐代三彩馬的鑒定
唐代三彩馬的清洗
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馬」

注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馬」。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由來
馬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權後,為了追念跟隨他征戰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戰馬,曾命當時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駿」,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對唐代馬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今天,通過館藏名貴唐三彩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它們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駿的影子。
作為中國藝術瑰寶,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唐三彩馬具有巨大的投資保值潛能,因而長期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關注,並穩坐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的寶座。
根據考古發現,唐三彩是在高宗時期才開始生產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沒有發現過三彩器。高宗時唐王朝國力日漸強盛,統治階級的奢侈之風也愈演愈烈。達官顯貴們期盼死後仍能享受榮華富貴,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總要隨葬大批珍寶和三彩器,從而使厚葬之風日盛。由於社會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產出現過度發展之勢,唐王朝不得不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節制,並頒布規定對隨葬三彩器實行限制,如規定各級官員的隨葬品數量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並規定各種器物的高度應在一尺之內。但根據考古發掘,當時的隨葬冥器數量和高度大都超過了規定。有的三彩馬已高達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於國力日衰,三彩器生產也開始逐步萎縮,質量大不如前。宋遼時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藝和裝飾已與唐代三彩器有了明顯的不同。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造型
三彩馬形體碩大、構造復雜,無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來完成,所以多用模製法成型。雖然是合模製作,但所有三彩馬都各具特點,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三彩馬來。從現存三彩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師們不僅對馬的外貌特點十分熟悉,而且對馬的神態、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來得心應手。他們不僅使三彩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使馬的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唐三彩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們劃分為五類。
一是奔馬俑。如騰空奔馬俑,1966年西安出土,現藏西安市文物管理處。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馬四蹄騰空一瞬間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極具動感的三彩馬,其「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形象有著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讓人回味無窮。奔馬俑在出土彩繪陶器中屢有發現,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卻極為罕見。據現有資料顯示,國內館藏三彩器中掛藍釉騰空騎馬俑僅此一件,國外尚未發現有類似的三彩馬俑。
二是提腿馬俑。唐三彩提腿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這匹掛藍釉三彩馬的構思非常精妙,三蹄踏於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後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顯矯健。唐代匠師抓住了馬的特點,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異常健美的戰馬形象。
三是馬上人俑。馬上人俑是唐三彩馬中的重要品種。三彩馬上人俑的坐騎一般都採用立姿,而馬上人則多姿多彩,既有狩獵射箭者,又有打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漢人;既有男人,還有女人。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鬍子,面容粗獷,肌肉發達,反映出強悍豪放之氣。馬上女俑則婀娜多姿,衣著華麗,發髻高聳,體態豐腴,颯爽英姿。
四是馬拉車俑。在三彩馬俑中,馬拉車俑較罕見。拉車馬體形雖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馬頭高昂,雙目圓睜,仰天長嘯,同時馬尾上翹,富有生氣,使一件靜態的作品突顯動感。
五是立馬俑。立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品種,即四腿直立於長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馬,但三彩立馬中也不乏精品。該馬高40厘米,通體呈白色,伸頸低頭,裝飾工藝極為精湛,任何細部都處理得一絲不苟,比如梳理整齊的馬鬃,杏葉形的飾片和鞍韉上的綠邊飾等,無一不是如此。該馬1959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裝飾
唐代三彩馬的裝飾非常豐富,裝飾手法變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見常新的感覺。其裝飾手法主要有:
綵帶裝飾法。這是一種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動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濃厚的各色釉汁,任憑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條條斑駁的彩色條帶的裝飾手法,是三彩馬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
點彩裝飾法。即用毛筆在馬的軀體上點染各色釉汁斑點,或在深色底釉上點淺色斑點,或在淺色底釉上點深色斑點,使之疏密有致,呈現出自然天成的效果。通常點藍彩馬比較名貴。如圖9 和圖15。圖15的這匹點藍彩立馬,系民國初年流失海外的三彩器,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匹三彩馬不僅造型新穎獨特,而且運用貼花法在鞍披上貼塑了馬蹬子。這在三彩馬的裝飾中是絕無僅有的。
貼花裝飾法。即將模印好的各種裝飾物貼在三彩馬的一定部位,使馬顯得更加華貴莊重。常見的裝飾物有馬鞍、披毯、鈴鐺、寶相花等。
絞胎裝飾法。又稱攪胎,即模仿大理石紋路的一種裝飾手法,其操作方法,過去說法不一,經過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現已基本掌握。從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絞胎紋實際上有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絞胎技術製作而成,即先用白、赭兩色瓷土分別製成薄泥片,然後層層疊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現大理石或類似樹木年輪的紋路。其二是貼面絞胎,即將絞胎紋薄片貼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現絞胎紋。其三是仿絞胎。1971年乾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射箭馬上人俑,即為仿絞胎三彩的代表作。該馬俑高36厘米,現藏陝西省博物館。其器身大理石紋實際上不是通過絞胎技術整體成形製作成的,而是用筆畫在胎體上,然後施釉,再入窯燒制而成。其器身紋路顯得更加勻稱得當,且線條流暢,色澤圓潤,其藝術表現力遠勝於絞胎紋。
拉毛裝飾法。即在馬鞍部位通過刻畫形成一種粗毛毯的效果。這種裝飾手法在三彩駱駝身上經常見到,三彩馬身上較少見。有一匹極為名貴的拉毛三彩立馬,高75厘米,通體棕褐色,頭小頸長,雙耳直立,鞍革詹俱全,革帶是飾綠色蟾蜍紋杏葉,鞍外貼塑大塊綠色毛毯,體態矯健骨肉勻稱,使人過目難忘。1981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安菩墓,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鑒定
唐三彩在本世紀初被發現時,並未引起國內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殉葬冥器,不甚吉利。但外國人無此顧忌,大肆收購,終使大批三彩器精品流出國門。當國內收藏界醒悟時,三彩資源已近枯竭。此後,唐三彩這個代表著盛唐文化結晶的古代藝術品被成千上萬的作偽者弄得面目全非了。特別是近年來國內的收藏熱有增無減,唐三彩的經濟價值在國際性拍賣活動中扶搖直上,又進一步激活了作偽者的貪婪。在此大背景下,各種三彩贗品以前所未有的數量湧入國內市場,使收藏者真假難辨。但假的終究是假的,只要收藏者真正把握了唐三彩的特點,鑒定唐三彩的真偽並不困難。
(一)釉
一般書籍在論及唐三彩鑒定時都把造型、胎、釉作為鑒定的三要素。但在高仿唐三彩贗品花樣不斷翻新的情況下,已很難從胎和造型上發現高仿唐三彩的破綻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點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層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氣泡很少,用肉眼觀察,表面裂紋不明顯,更不會有橫七豎八的長紋開片。由於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勻,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處才能見到厚薄不均的情況。從本質上講,唐三彩是一種亮釉,其光澤亮麗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瑩潤感。而贗品通常表面有一種耀眼的「賊光」,這主要是由於仿品釉內玻璃質成分過高所至。但對於高仿唐三彩來講,用肉眼已很難從釉面光澤來分辨真偽,必須藉助高倍放大鏡。由於唐三彩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其釉表會形成一種極其特殊的物理現象,即民間所說的「翹皮紋」或「芝麻釉」,看上去是一些細碎的小開片,大小均勻,透明而淺淡,片紋兩旁的釉微向上翹,很少分離,故片紋中一般沒有雜質浸入的現象。但表面脫釉嚴重的三彩馬俑,片紋會有分離現象。而仿品一般開片都較大,片紋也較長,橫七豎八很不穩定,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迄今為止,作偽者還無法仿出與真品唐三彩一樣的「翹皮紋」來。因此,有無「翹皮紋」是唐三彩鑒定中最過硬的依據。
(二)造型
真品唐三彩馬從造型上看,一般都是頭小頸長,體壯膘肥,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處處都可透出一種內在的、真實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細,刀工嫻熟,符合實體馬的特點。而仿品往往是只見其形,不見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調,線條生硬。高仿唐三彩馬在外形上一般無可挑剔,但在馬的神態上總會有一些破綻。特別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馬,其裝飾物很多,件件飾物做工都一絲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則很難做到處處都天衣無縫。真品三彩馬都是使用模製法成型,雙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馬肚中間留有一孔洞,透過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馬脊處留有合模時的痕跡,並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手工痕跡。而仿品內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三彩馬尾部和身軀均連為一體,特別是尾部常有殘損。仿品中器型較大者往往採用分件製作,有的在馬尾部留有插孔,燒成後再插入,然後再上釉二次燒制而成。因此,馬尾部破綻往往難以掩飾。
(三)胎
真品唐三彩馬的胎料大都經過反復淘洗,雜質很少,用肉眼觀察比較柔軟細膩。但陝西與洛陽的唐三彩馬在胎質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陝西三彩馬胎質多數為白色,或白中閃紅,胎中細小顆粒多一些,顯得略微粗糙一些,手感不如洛陽產那樣細膩。有些產品坯體修整略顯草率,不如洛陽產光潔。有的底部有短小「窯縫」。用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細微的鐵褐色雜質,胎體分量略重於洛陽產三彩馬。而洛陽產三彩馬的胎質更為潔白細膩。其所用瓷土性質同高嶺土一樣,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基本色調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黃的。露胎處手感極為細潤,但硬度仍然很高。仿品通常由於原料淘洗不凈,使胎質雜質較多,顯得比較粗糙。有些仿品火候掌握不當,會使胎質過硬,叩之會發出類似瓷器的清脆聲。對於高仿三彩馬來講,僅從胎質已無法可靠地辨別其真偽了。遇到這種情況就只能從其他方面來考慮了。
(四)化妝土
唐三彩馬的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一般都不上釉,唐代工匠在製作三彩馬時總要在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刷上一層白色的化妝土,然後再根據需要,在馬上人的頭部用各種顏料上色開相。由於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出土後的三彩馬底板和馬上人面部的化妝土常常會出現斑駁脫落的現象,這種自然形成的缺陷呈現了一種自然美,也是我們辨別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五)其他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辨別唐三彩馬的真偽。比如,唐三彩馬大都站立於一塊底板之上,通常立馬的底板都是長方形的,菱形、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較少見。提腿三彩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狀的較為罕見。每匹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規律可循,一般都與馬的形體相對應,大馬配大底板,中馬配中底板,小馬配小底板。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匹三彩馬的底板與馬軀體不匹配的。仿品提腿馬的底板一般都做成長方形,且缺乏陳舊感,遇到這種三彩馬,應格外小心。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清洗
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總會沾染上各種污物,出土後一般都難以顯露出本身的光彩,需要進行必要的清洗,以便除去污物。首選方法是使用清水清洗或用機械法除污。但三彩馬的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通常不上釉,有些三彩馬只是局部施釉,在清洗這些沒有釉的部位時應格外小心。可以用毛筆輕輕刷,或用棉球蘸上水輕輕擦拭除去污物。如三彩馬表面受到石灰質(碳酸鹽)、石膏質(硫酸鹽)和硅質(硅酸鹽)等化學物質的侵蝕,用清水是很難清除的,必須使用化學除污法。比如,可以用10%的鹽酸進行清洗。在不影響彩釉的情況下,對石膏質沉積物,也可以用硝酸進行清洗;對硅質沉積物一般用機械法除垢,也可以用1%的氫氟酸去除,但氫氟酸有劇毒,應盡量避免使用。如三彩馬表面同時有多種不明沉積物,通常按照先石灰質,後石膏質,最後硅質的程序清除。
[編輯本段]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馬」
【名稱】:唐三彩馬
【類別】: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鄭振鐸先生捐贈,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76.5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托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秋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188

參考資料:
故宮博物院文物資料(撰稿人:胡國強)
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Relicpage/17/R8219.htm
[我來完善]相關詞條:
更多
唐三彩駱駝站街鎮
開放分類:
文物,陶器,故宮博物院,唐三彩

合作編輯者:
碧海風、qiaolinq、unabated、卟能卟享、冷月痴情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需進一步完善,網路歡迎您也來參與編輯詞條 在開始編輯前,您還可以先學習如何編輯詞條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約 6980 次
編輯次數:11 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5-04
創建者:冷月痴情

什麼是突出貢獻者突出貢獻者
冷月痴情 十二級 版本

歷史上的今天

熱門詞條榜

&;2009 Bai 權利聲明

C. 舉例說明為什麼唐代工藝美術成就代表了古代的東方文明

1.唐三彩作為盛行於唐代的一種彩色鉛釉陶器,以造型生動、裝飾新穎、工藝精湛和釉色鮮艷而著稱,占據中國古陶瓷史與美術雕塑史光輝的一頁。本刊特約河南省博物館王蔚波先生撰寫有關河南唐三彩系列文章,為讀者奉上介紹唐三彩的細致美文。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政治統一穩定,社會經濟繁榮興盛,中外貿易交通發達,各種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藝術群芳爭艷。國力強盛促使工藝美術各方面的蓬勃發展,陶瓷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唐三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統治階級生活走向奢侈和豪華。這種追求奢華、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也集中反映於等級森嚴的典章制度在隨葬品的使用方面。在唐代東西兩京的西安、洛陽一帶,大批貴族、官僚聚集於此,生前窮奢極侈,死後厚葬成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庶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隨葬。唐三彩當時作為一種明器,曾經被朝廷按照官職等級不同,規定隨葬數量多少和體積大小,實際上很難得以遵照執行。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有關典章制度,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數倍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並且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
工藝 兩次燒造成就的釉色傳奇
唐三彩在中國陶瓷史上開創一個新紀元。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也是兩色釉並用。唐三彩成熟於唐代,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已燒制出綠、褐、黃等單色釉陶與瓷器,而且出現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北朝時期,盡管也出現黃綠彩釉陶瓷,其復色掛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藝,被視為唐三彩的萌芽或前身,然而它畢竟還不是三彩。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得到成功運用,為以後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三彩的生產工藝,主要經過選料、成型、素燒、施釉、釉燒、開相等六個程序。它雖是陶器,卻又與一般低溫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粘土(高嶺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器皿多採用輪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則通過雕塑模製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兩次燒成的燒造工藝。先將胚胎成型晾乾,入窯經1000—1100°C高溫燒出素坯;然後在已素燒冷卻過的胎體上施以鉛釉,第二次入窯經900°C低溫釉燒而成。釉燒出來以後,人物俑還需要再開相。所謂開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頭部多不施釉,白粉打底,飾以彩繪,細致刻畫。其具體方法是先用毛筆在面頰和唇部塗點朱紅,再以黑墨描繪出眼晴、眉睫、胡須和巾帽。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塗抹,以示靴子。人俑頸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膚部位不施釉的原因,應該是考慮到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控制其色釉流淌,不能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而不施釉,待完全燒成後再開相,則可任意繪彩,控制效果,使其形象更加寫實、逼真、美觀和生動。
鉛釉是用鉛和石英配製而成的一種透明釉,在這種釉料中,再配以數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其主要有三種,如摻進適量的氧化銅燒成後呈綠色,加氧化鐵燒成是黃褐色,用氧化鈷燒成則為藍色。在這些基本色調的基礎上,唐代工匠們成功地配製出淺黃、赭黃、翠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色彩,用鉛作釉的溶劑,同時利用鉛釉在燒制過程中流動性強的特點,將施釉技巧和裝飾手法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更加色彩斑斕,美艷無比,便製成蜚聲中外的唐三彩。古代是以「三」為多,不一定都是三種顏色,有的器物或俑像只具有上述顏色中的一彩或兩彩,有的則具三彩甚至多彩,但由於大多是以黃、綠、白三種顏色為主,加上三彩即多彩之意,人們習慣將其統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的名稱,在古代文獻中不見記載,直至20世紀初才被大量發現和真正認識。1905年-1909年清廷修築隴海鐵路時,在洛陽一帶從東到西沿邙山南麓,挖開許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數量頗多的三彩器皿和俑類。民國初年,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平琉璃廠銷售,引起了王國維、羅振玉等著名學者的贊賞和重視,同時也吸引了外國人的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名揚天下,並開始為世人所珍藏。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書,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類型 包羅萬象涉及面廣
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唐三彩在洛陽、西安、揚州、丹東地區和山西、甘肅兩省唐墓中均有發現,其它省區很少,尤以洛陽和西安出土最多,又因較早發現於洛陽,故洛陽唐三彩最為馳名。但鮮為人知的是,河南不僅洛陽有唐三彩,其他地區也發現和出土不少精美的唐三彩。筆者所要連續論述介紹即為河南全省范圍內的唐三彩,包括洛陽及其周邊地區。
從河南出土收藏的大量唐三彩實物資料中不難發現,其製品多非實用器,當然也有部分實用器。一般為明器,即放置於墓中的隨葬品,其胎質疏鬆且滲水,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但其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幾乎包羅萬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繁榮生活的諸多方面。唐三彩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器皿,有盂、尊、缽、壺、碗、盤、豆、盆、杯、盅、罐、瓶等盛貯器,及硯台、燭台、香爐、枕頭等文房生活日常用具;二是模型,諸如房屋、廁所、倉庫、車馬、櫃廚、假山、水榭、亭台樓閣等;三是俑像,人物造型多為天王、武士、文官、貴婦、女侍、男僮、牽馬或牽駝的胡人以及騎馬、雜技、樂舞俑等,動物俑造型主要有馬、駱駝、牛、驢、獅、虎、豬、狗、羊、兔、雞、鴨、鵝及鎮墓獸等。唐三彩中絕大部分是人物和動物的俑像。其整體雕塑手法採用洗練明快的線條來勾勒輪廓,攝取神態,局部則用浮雕手法來增加立體之感,再以寫實手法細致刻畫。這種表現手法達到了精緻完美、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峨冠博帶的文臣俑,高髻廣袖、體態豐滿的女俑,頭戴尖帽、深目高鼻的胡俑,肌肉發達、怒目圓睜的武士俑等形象的塑造,無不給人以靜中有動的藝術享受。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動物造型也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尤以矯健的駿馬和穩重的駱駝最為出色,其比例准確,結構分明,雕塑精美,神態萬千。唐三彩作品也有表現唐代商人西出陽關,馱有絲織品和陶瓷器等貨物的駱駝商隊,沿著絲綢之路到西域或西亞各國經商,以及往來於長安和洛陽的外域商旅和駝群紛至沓來的情景。此外,還有許多造型別致的唐三彩雕塑佳作,當然也有一些模仿現實生活所用的各類器物和模型,均妙不可言,不勝枚舉。
裝飾 白釉藍彩孕育唐青花
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歷史。它吸取眾多藝術特點,融雕塑、繪畫、釉陶等造型裝飾技巧於一體,採用堆貼、印花、刻劃、絞胎等裝飾藝術,以人物、動物、植物、幾何圖案為主的裝飾題材,創造了一種新穎的民族工藝,形成唐代陶塑藝術的獨特風格。唐三彩更重要的特點還是那斑駁淋漓、美不勝收的釉彩。在陶坯素胎上施以鉛釉,在焙燒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自然流淌、相互滲透,色彩協調,花紋艷麗。每件唐三彩藝術品的顏色,都呈現出濃淡相宜的層次,幾種顏色皆融為一體,相映成輝,形成一種天然絢爛的彩墨畫效果。唐三彩實際是將多種彩釉交錯同施一器,經交融、流串、暈散和窯變,呈現出千變萬化、不盡相同的瑰麗顏色。由於唐三彩在製作過程中,釉色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奇妙變化,因此,世上沒有任何兩件燒制好的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樣的。
唐三彩的裝飾工藝還有三個獨特之處:一是釉花的出現,即釉葯和色劑混合使用繪制焙燒而成的花紋圖案,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雖然不同於瓷器的釉上彩或釉下彩,卻堪稱其前驅。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形成疊巒異峰。二是其中的白釉藍彩,是後來青花瓷的前身,有學者認為是唐青花的初創階段。三是絞胎釉工藝,多以醬、黃、綠三種釉色與胎泥絞合,呈現出來的紋樣頗似樹木的年輪,或如飛雲流水,或像山巒虎皮……富有天然之美。
影響 日本、朝鮮仿燒三彩
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唐三彩窯址有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址、陝西省銅川市黃堡窯址、河北省內丘縣西關窯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機場窯址。
內丘西關窯址,1984年調查發現,由於未經大面積發掘,出土的三彩器僅有寥寥數種,不見三彩俑類,不如鞏義黃冶窯的三彩種類豐富和色彩艷麗,是中唐時期的產品。西安機場窯址,地處唐長安城西市北側,1999年3月發現,採集到一批三彩器片等遺物。器形主要有人物俑、動物俑和器皿類,多為陶土胎,胎體呈瓦紅色,燒制火候較低,器表都使用化妝土,釉質玻璃感較強,與鞏義黃冶窯產品不同,為盛唐時期燒制陶俑和三彩器的窯址。
銅川黃堡窯,1984年發現,經大面積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的唐三彩,可分為日用器皿、雕塑俑類和建築構件等。三彩雕塑以動物俑像居多,人物形象只有侍立俑和素胎人俑頭。其時代分屬盛唐和中唐時期。
鞏義黃冶窯址,西距洛陽50公里,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處唐三彩窯址,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首次考察並公布於世。之後,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對其進行調查和試掘,收集和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標本、素燒器物和窯具、模具等。釉色主要為黃、綠、白、褐、藍等單彩、二彩和三彩及多彩,種類有生活用具、玩具、俑類和模型等。其中生活用具最多,人物俑和動物俑也不少,主要為中小型雕塑,形體較大者很少。
鞏義黃冶窯的唐三彩創燒於初唐,多為盛唐和中唐時期,晚唐仍有。有關專家通過與洛陽近郊唐墓資料相比,認為洛陽唐墓出土的不少三彩器是由鞏義黃冶窯生產的。但鞏義黃冶窯又很少見大型的三彩俑類標本,而洛陽及其近郊唐墓出土的大型三彩俑很多,卻迄今尚未發現唐三彩窯址。內丘西關窯不見三彩俑類,西安機場窯和銅川黃堡窯的產品與河南出土的唐三彩風格也不盡相同。再者,專為隨葬燒造的唐三彩,特別是其中形體較大的俑象,也不可能從很遠的地方運來運去。那麼河南出土的唐三彩是不是都是鞏義黃冶窯燒造的呢?至今仍是個謎。可喜的是,相關文物考古工作發展迅猛,揭開謎團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國外考古發現還表明,唐三彩在唐代就沿著陸上的「絲綢之路」,及通往東海、南海海上航道的「陶瓷之路」輸出海外。在沿線的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埃及、朝鮮和日本,都曾發現有中國的唐三彩。可見,唐三彩並不僅僅都是作為明器隨葬之用,而且同時還被當作珍貴的工藝品大量銷往海外。此外,在我國唐三彩的影響下,古代日本奈良還仿燒成功了「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也燒成有「新羅三彩」。
據有關考古發掘資料可知,唐三彩始燒於唐高宗時期,並且發展很快。其生活用器出現略早,俑像則在武則天時期以後才較多出現。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6年)最為興盛,堪稱高峰。天寶以後三彩的數量逐漸減少,趨於衰落。中晚唐以後,唐三彩在墓中幾乎沒有出土,多被瓷器所替代。不過唐三彩並沒有因唐朝的滅亡而絕跡,在其影響下,遼金時期繼而又製作出風格淡雅的遼三彩。宋代也燒造出清秀素樸的宋三彩,而且還將這種工藝運用到建築材料上,進而演變為黃綠釉彩的琉璃磚瓦。其轉變一直影響元明清至今,這一發展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增添了耀眼的光彩。雖然唐以後各代三彩器仍有製作,但大都色釉平淡,造型單調,均無法和唐三彩相媲美。難怪唐三彩被人們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3.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范、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徵。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徵。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朴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於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於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於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於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佔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斗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范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於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系。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20世紀中葉後,中國工藝美術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即含有審美意匠的生產、生活用品,如服裝、器用和工具等;陳設工藝美術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裝飾之審美意匠而專供觀賞的工藝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藍等。

②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即具有悠久歷史、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藝造物。如四大名綉、北京雕漆、宜興紫砂陶、廣東象牙球、揚州玉器等;現代工藝美術即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新興並反映現代文化精神和生產需要的工藝造物,如現代陶藝、廣告設計、書籍裝飾、包裝裝潢等。

③按工藝美術的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手工藝美術,即採用手工製作的工藝造物;工業設計,即運用現代材料和工業技術製造的工藝造物。

④按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
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製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⑤按工藝美術材料和製作工藝一般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傢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綉、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現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6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美學特徵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恆的工藝造物樣式。中國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①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②象徵性。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於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藉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徵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徵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願為象徵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朴質,充滿活力。

③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S形的結構範式。這種結構範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④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因為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上最為發達的一個朝代。詩歌、陶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當時唐朝也是比較開放的。

D. 河南有什麼特色工藝美術品

河南特色工藝品,故名思議,就是以河南本地文化為背景的手工藝產品。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南人的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深厚文化遺產數不勝數,而其中具有河南特色的手工藝品更是數不勝數。具體有下列特色工藝美術品:

1,開封汴綉

汴綉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綉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
進入二十一世紀,刺綉與其說是針法和線的勞作,不如說是汴綉人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是藝術集大成的珍品。如今流傳甚廣的一段話描述著中國綉品的現狀:「蘇綉貓咪,湘綉獅虎,蜀綉游魚,粵綉鳥禽,汴綉人物最傳神。」這也算是各有側重吧。

2,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並稱中國四大年畫。年畫作為中國獨有的一朵藝術奇葩,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精華。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
2012年,一涵禮品在年畫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朱仙鎮木板年畫卷軸,書卷等新的展示形式,使得年華的收藏和觀賞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3,洛陽牡丹瓷

牡丹瓷是把瓷器燒制、粉彩塗抹等技術結合在一起,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研製出形象逼真、花色自然、花葉薄如紙張、葉脈清晰可見的牡丹瓷,它的誕生為中原大地又增添了一束多彩艷麗的文化奇葩。牡丹瓷博中國雕塑藝術眾家之優長,集中國陶瓷技藝諸派之精髓,是中國悠久的瓷文化與瓷工藝延續發展過程中的創意成果。牡丹瓷是繼中國「五大官窯」之後出現的獨具洛陽文化特色的新派陶瓷製作工藝,是中國古老的陶瓷文化與悠久的牡丹文化有機融合的新派美術瓷種。

4,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5,禹州鈞瓷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復燒制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6,麥稈畫

麥稈畫,是始於隋唐時代的宮廷工藝品。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稈要經過:"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一般不著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粘貼而成。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鈽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7,南陽玉器

說南陽的玉雕,就不能不先提及南陽人引以自豪的「鎮市之寶」,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獨山玉因產於河南省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亦稱為獨玉。南陽盆地玉石資源豐富,質地優良,開采、雕刻、經營歷史悠久,舉國著稱,被譽為「中國玉雕之鄉」,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E. 淺析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1000字)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史

1、工藝美術:造型藝術之一,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日用工藝和陳設工藝,從材料上可分為陶瓷、玉石、金屬、漆木、牙角、絲毛棉織物等。它具有實用和審美雙重屬性。是生活和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通過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服務於人民,工藝美術直接體現人們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務的對象來分類:

——宮廷工藝美術——文人工藝美術——民間工藝美術等。

按照用途分類:

——生活日用(實用)工藝美術品。如陶瓷、花布、傢具、漆器等。

——裝飾欣賞(陳設)工藝美術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藍、緙絲等。

工藝美術的本質特徵是實用性與審美性。 還具有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關特徵。

3、彩陶是指繪有黑色、紅色的裝飾紋樣的紅褐色或棕黃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彩陶,故稱這個時期的文化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紅色和黑色紋樣裝飾來自赤鐵礦和錳化物顏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條盤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將表面打磨光滑,再畫上裝飾圖案,入窯燒成。彩陶工藝體現出先民的偉大創造力。

4、原始社會的制陶技術是逐步發展的。經歷了下列幾種方法:

泥條盤築法

涅製法

輪製法(選土-拌泥-發酵-塑形-裝飾-晾乾-焙燒)

5、彩陶分類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陝西西安以東,到甘肅天水、平涼地區。卷唇圜底盆最典型,還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壺等多種造型。裝飾以寬頻紋為主,還有折線紋、三角紋、斜線紋、菱形紋、瓣形紋等。魚形紋、人面紋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線。

(2)、仰韶文化廟底溝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缽最典型。壁體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繪。鳥紋應用更多。直線和曲線結合,紋飾黑白雙關。

(3)、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主要分布在甘肅和青海部分地區。造型以小口的壺、罐居多。裝飾內容豐富。以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曲線和直線結合。技法熟練,裝飾豐滿,流暢,內彩,點和螺旋紋大量運用。

(4)、馬家窯文化半山型:裝飾有兩種,(1)用漩渦紋組成裝飾;(2)用葫蘆形做面的分割,使裝飾面分數各單位。曲線為主,鋸齒紋流行,彩繪黑紅相間,節奏感強。一改以前黑色為主的局面,大量運用紅色彩繪。風格富麗、精巧。

(5)、馬家窯文化馬廠型:裝飾有直線、折線紋、回紋、網紋。人形紋(或稱蛙紋)最具特色。

6、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興起黑陶文化,因為1928年最先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故稱「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採取輪製法。器型渾圓工整、厚薄均勻。封窯技術使窯溫增強,提高了器物的硬度,並產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點:

黑:烏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殼;最薄處不足1毫米。又稱「蛋殼陶」

光:器表光亮;

紐:具有器耳或者蓋紐。

7、原始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也是工藝造物的萌芽時期。工藝美術在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原始社會的工藝美術具有如下特點:1、就地取材;2、工具的創造日趨美觀、實用;3、裝飾紋仰具有濃郁的宗教意義、幾何化、圖騰化、抽象化;4、裝飾趨向於形式美感;5、技術成為工藝美術發展的主導因素。

8、「青銅」是指自然銅(紅銅)與錫、鉛等化學元素的合金。顏色灰青,故名青銅。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前2000年前左右開始,典型特徵是大量使用青銅生產各種器物,時間長達1500餘年。商晚期與西周早期最為高峰,春秋晚期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逐步衰退。

9、失蠟法,用蠟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漿、用火烤乾即可。此種方法能生產和設計復雜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長110cm,寬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造型雄渾大氣、厚重、庄嚴,四柱足粗壯有力,長方形鼎腹周正雄偉、兩耳挺拔,顯得十分威嚴。司母戊大鼎以夔紋和饕餮紋為主,腹外為裝飾帶,鑄造時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個坩堝(煉銅器,12.5公斤)

11、春秋晚期魯國的工匠總結當時的手工藝技術,寫成《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的樸素的工藝觀。

12、三代時期的青銅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觶

13、金銀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工藝方法是在青銅器的表面依照圖案紋樣鑿刻出淺槽,然後再嵌入金垠絲,經過錘打後磨平,這種裝飾方法使青銅器呈現出華貴絢麗的效果,宗教氣息較少,世俗氣息更加濃郁。

14、三代時期的青銅器裝飾以饕餮、夔紋為主,具有獰厲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發現的商代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是我國古代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15、漢代燈具特點:

(1)功能合理(尺度適宜、消煙除塵、擋風調光)

(2)結構科學

(3)造型生動、靈巧生動,優美活潑

(4)裝飾華麗、紋樣豐富,色彩燦爛。

例子: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與朱雀燈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長信宮燈通高48cm,宮女形象為基本造型。跪於地,頭梳發髻,上戴頭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燈座的柄,右臂高舉,袖口形成向下的燈罩,像喇叭一樣,體內是空心,起消煙作用,燈盤內有槽,槽內有屏板形成燈罩,可以轉動,開合調節照射的方向與亮度,還可以擋風。科學性、藝術性完美統一。

16、銅鏡使人們關注自身的美。山字紋是戰國時期銅鏡的代表性裝飾。規矩鏡也稱為「 TLV鏡」,流行於王莽時期,常裝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圖案。

17、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漢代的四神紋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形成南青北白的特點。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硬而單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19、唐三彩:馳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銅、鐵、錳、鈷等金屬元素的礦物質作為著色劑進行上釉,再經過800℃溫度的燒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斕的釉色裝飾,十分絢麗。唐三彩的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斕。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

20、夾薴:(薴指薴麻纖維織的布)夾薴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藝方式,從木胎-脫胎,標志工藝本身的成熟。考古發掘證明發現較早的夾薴漆器是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夾胎漆奩。

21、金銀平脫:用薄金片或銀片做成花紋貼在漆器上,加漆兩三層,再研磨平整,顯出金銀花紋由(又稱推光)富麗華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後,先在漆胎上塗漆數十層,待一定厚度,再進行雕刻(剔紅)當時刀法快,古拙,不如後來纖細圓滑。

22、戧金銀:宋代新創的,用特製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紋,在刻紋中上漆後,再填以金粉源於戰國的針刻。填金的是戧金,填銀的稱為戧銀。

23、中國青銅藝術之後,漆器工藝發展逐漸興盛,取得偉大的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夾紵甚為流行;元代是我國雕漆發展的高峰時期,14世紀中葉,浙江嘉興出現兩位著名的巨匠 張成、楊茂;明代還出現我國古代第一部漆藝專著《髹飾錄》,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藝家黃成寫的。清代時期形成了幾個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揚州的螺鈿、福州的脫胎。

24、瀆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雜色墨玉 高70厘米,寬135厘米,182厘米,重約3500公斤。可容納酒30石,造型氣勢磅礴。內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詩及注釋.開始造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已經700多年。初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後流落到紫禁城西華門外真武廟內,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時「合以一千金換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團城)浮雕裝飾極為生動,設計巧妙,「變瑕為瑜」。

25、素紗禪衣:1972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即長沙國丞相,完整的織物品和服飾達100多件。有兩件輕薄透明的素紗禪衣,是我國目前僅見的最輕薄的絲織品。素紗禪衣,長128cm,袖長190cm,無色紗。這件禪衣是用作罩衫,穿錦衣外面的。古代婦女的衣服輕細,往往外罩一件禪衣,華麗高貴。其僅重49克,不足一兩,如果除去領和袖口較厚重的邊緣,重量僅半兩多一點。

26、中國刺綉歷史悠久,唐代之前,多為實用以及裝飾用,宋代趨向於觀賞性,講究繪畫性的傳神意境表現。清代形成許多地方刺綉。著名的有:蘇綉、蜀綉、湘綉、粵綉四大名綉。

27、年畫是民間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明清以來的著名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楊家埠 。

28、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各大窯系在陶瓷品種上各具特色。如定窯的白瓷;哥窯的開片;鈞窯的窯變。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質朴豪放;南方的建窯和吉州窯窯主要生產黑釉瓷器。

29、明式傢具:(1)明式傢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紅木、鐵力木等高貴材料設計製作的優質傢具。(2)明式傢具採用榫卯結構,造型簡潔,莊重質朴,線條優美;(3)不事雕琢,裝飾洗練,注意自然紋理和材質美感;(4)工藝精巧,比例適度,典雅大方。明式傢具式我國古典傢具的傑出代表,對於現代傢具設計具有很大的影響。

30、陵陽公樣:指唐代時期著名的織錦紋樣。由竇師倫設計,因為他被封為陵陽公,故名。紋樣章彩奇麗,常以對雉、斗羊、翔鳳、游麟等祥鳥瑞獸、仙花瑞草為題材,圖案採取對稱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藝術效果很好。

31、寶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織錦花卉紋樣,在其他工藝美術中也用作裝飾。基本構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為主題,再配上規則排列的聯珠,造型豐滿,層次繁密,以推暈法表現鮮艷的色彩,裝飾性強,富麗堂皇,含有寶相,藝術價值高。

32、納失失:指古代加金織物。又稱織金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兩種。約始於戰國,元代時期極為盛行,為統治者獨享的織物。也叫「納克實」、「納石失」、「納失思」等。

緙絲:我國傳統工藝之一,新疆樓蘭曾出土漢代緙絲,也稱刻絲,克絲。現在僅蘇州有製造。

33、雲錦:明清時為官廷織物,用於服飾、賞賜,富貴華麗絢爛如雲霞(南京生產)。有妝花,庫錦,庫緞等。

我國陶藝發展到明代進入彩繪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後:白瓷發展快,為陶瓷裝飾與審美開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鎮成為全國陶瓷中心。江蘇宜興被稱為陶都,生產紫砂陶器。明代官窯器開始用年號題款。

34、鬥彩(逗彩):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上釉燒成青花之後,再在釉上彩繪,填入五色,色彩艷麗,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結合。各種色彩爭奇斗艷,故名「鬥彩」,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成化時期鬥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雞缸杯,以裝飾雞紋為最,成化彩繪多為平塗,故稱「成窯一件衣」,風格秀麗清雅。

35、五彩:是成化鬥彩之後的又一新品種,以明代嘉慶、萬曆時期較突出,清代康熙時也有很大發展。是鬥彩的再發展,青花顏色的地位較鬥彩弱,或成眾色之一。紅、黃、綠、褐、紫等為主。

36、清代粉彩:創於康熙時,流行於雍正時期。顏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顏色燒成後軟化,柔和,淡雅。故又稱軟彩。格調文雅,深受宮廷喜愛。以繪畫題材為裝飾,藝術價值很高。

37、琺琅彩:即古月軒瓷器,康、雍、乾三代時名貴用器,內廷賞玩,在瓷胎上用進口的琺琅料繪制花紋,入窯燒成,又稱為「瓷胎畫琺琅」。受明代「銅胎掐絲琺琅」工藝影響而發展的。創於康熙年間。乾隆時期最流行。做工考究,裝飾細致繁縟、華麗。

F. 唐代獨特的美術陶製品——,風行一時。

那就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國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屬於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1905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國畫、雕塑等傳統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G. 洛陽美術陶瓷廠27#唐三彩駱駝賣多少錢

你這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也差不過千元.....因為唐三彩就是唐朝陪葬用的...相當於現內在死人燒的紙人容...你想能值多少錢....懂的人一般不把這個放家裡..因為喪氣........民國的時候這個半毛錢不值.挖出來就扔了....現在值點錢了...

熱點內容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