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文言文
❶ 惟弗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惟弗為字面上意思是「只是沒去做」的意思,還要聯繫上下文才能准確理解原意。
❷ 惟其所欲行止.古文翻譯
《明史 鍾況傳》
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鍾佯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謂版太權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若輩舞文久,罪當死。」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
試譯:(鍾況)剛到任上(蘇州知府),小吏圍著他請他批示公文。鍾況假裝不清楚公務,問他們情況,凡是小吏建議的他都同意照辦。小吏們大喜過望,說知府大人糊塗,容易哄騙。過了三天,鍾況把小吏們召來,責問他們說:「那天某件事應當辦,你們阻止我不讓辦;某件事應當阻止,你們硬要照允;你們這些人玩弄文字,曲解法律太久了,這是死罪。」當場命令用棍棒打殺好幾個人,把那些貪污酷虐平庸膽小的人小吏都革除了。
❸ 文言文中的「惟」和「唯」怎麼區別
例子:
伏惟啟阿母,今若道此婦,終老不復取!
惟通唯
意義:表示伏在地上想,表敬之辭
惟先生樂游。惟通唯
意義:只,只有
❹ 古文中的「唯」和「惟」的區別
唯:<象>形聲。本義:急聲回答聲
<副>只有,只是
以,因為
<連>雖然,縱使
<助>表示肯定
用於句首,無實義
惟:<動>形聲。本義:思考;思念
<副>只有,只是
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相當於「又」
相當於「猶」、「還」
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連>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與」、「和」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則」
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即使」、「雖然」
<介>由於,以
惟獨:就單單的意思
唯獨:
具有在其他人中所不能找到的根本特點的
排除任何他人或他物的;再沒有別的人或別的東西的
唯獨他到達了
單單;只有
古漢語虛詞詞典中:
唯,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時已有用例,後一直沿用於文言中。現代漢語書面語也使用。
惟,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已普遍使用,後一直沿用於文言中。
《說文》中對兩個字的本意解釋:(可以看最前面的詞霸上找的內容.)
「唯,諾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別的「唯」表一種應答,「惟」表示思考。
像「唯唯諾諾」就不能用「惟」。而且作為副詞時「惟」沒有表示「應答」的意思。
而「惟妙惟肖」就不能用「唯」
,「唯」並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現代漢語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況並不多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65518.htm
❺ 初中文言文中含有惟字的句子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惟吾德馨。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❻ 古文中「惟」和「唯」有什麼區別
唯:<象>形聲。本義:急聲回答聲
<副>只有,只是
以,因為
<連>雖然,縱使
<助>表示肯定
用於句首,無實義
惟:<動>形聲。本義:思考;思念
<副>只有,只是
表示動作、行為的重復,相當於「又」
相當於「猶」、「還」
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
<連>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與」、「和」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則」
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即使」、「雖然」
<介>由於,以
惟獨:就單單的意思
唯獨:
具有在其他人中所不能找到的根本特點的
排除任何他人或他物的;再沒有別的人或別的東西的
唯獨他到達了
單單;只有
古漢語虛詞詞典中:
唯,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時已有用例,後一直沿用於文言中。現代漢語書面語也使用。
惟,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已普遍使用,後一直沿用於文言中。
《說文》中對兩個字的本意解釋:(可以看最前面的詞霸上找的內容.)
「唯,諾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別的「唯」表一種應答,「惟」表示思考。
像「唯唯諾諾」就不能用「惟」。而且作為副詞時「惟」沒有表示「應答」的意思。
而「惟妙惟肖」就不能用「唯」
,「唯」並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現代漢語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況並不多
❼ 古文「惟其所欲行止」怎麼翻譯
古文「惟其所欲行止」的意思是指一切只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
原文因為:「惟吏所欲行止」。
❽ 高中語文人教文言文中所有唯和惟的句子。!80高懸賞!造福人類
高中文言文中只有《離騷》和《琵琶行》中有唯和惟的句子。
有唯的句子:
《琵琶行 》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白話釋義: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著收起撥片插在琴弦中;整頓衣裳依然顯出莊重的顏容。
有惟的句子:
《離騷》【作者】屈原【朝代】先秦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白話釋義:
人們的好惡本來不相同,只是這邦小人更加怪異。
人人都把艾草掛滿腰間,說幽蘭是不可佩的東西。
(8)惟文言文擴展閱讀
《離騷》寫作背景:
關於《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據此則當作於屈原放逐後。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後,還是作於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寫作時間當在秋天。
《琵琶行 》寫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這首詩最令人稱道的是詩對琵琶樂聲的描寫。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終收撥當心畫」幾句,將抽象的、難以感知的樂曲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模擬出來,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讀過後讓人感到餘音裊裊,餘味無窮。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成了寫樂聲的經典詩句。「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