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景的文言文
『壹』 如何寫一篇寫景古文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所選課文,以寫景記游的古代散文為主。有的表達曠達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樂,有的抒發閑適之情。所記景色不同,寫作心境不同,卻都是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我們可以從中借鑒一些寫景的技巧,本文著重以《滿井游記》為示例分析。
一、抓住景物特徵進行寫景(時令)
寫景時要抓住景物特徵去寫,這句話平常我們聽得很多,但其真正運用的范圍當指自然景色的描寫,如何抓住景物特徵進行寫作,主要是在寫作前要有個定位,弄清楚自己要寫的自然景色是何時之景?何處之景?有何特點?然後圍繞這一特點進行寫作,自然就抓住了景物特徵。
比如,《滿井游記》的第二段,對滿井初春的景色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其寫作之時便能夠很好地抓住「早春」這一時令特徵,即「乍暖還寒」、「萬物復甦」,其中,「土膏微潤」中的一個「微潤」,仔細想來,用得確實妙極,因在初春時節,地氣上升,氣溫漸漸轉暖,暮冬時節土壤中殘存的一些「冰」也慢慢融化,這土膏自然便「微潤」了,這一詞語的運用便將初春時節的「乍暖還寒」的特點給表現了出來;再如,「冰皮始解」一句中,首先「冰皮」,這一詞雖指結冰的表面,但作者用了「冰皮」一詞,用「皮」來形容「冰」,也暗含了這冰結得並不厚,初春時節,夜晚溫度較低,結冰無可厚非,但這冰定不能結得很厚,作者用 「皮」字來形容,准確之至,且也抓住了「乍暖還寒」的初春氣候特點,再加上一個「始解」一詞來修飾,更是很好地抓住這一特徵,同時,這兩句,「土膏微潤」,「冰皮始解」本也體現了「萬物復甦」的特徵;再看作者寫水的句子,「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這幾句,在初春時節,冰面融解,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再現了水的復甦,加之冬季結水,水中的各種懸浮物開始沉澱,自初春冰面融解之時,這水自然也便「清澈見底」了;再看寫柳條的句子,「將舒未舒」這一句形象地描繪出柳條剛發芽時的狀態,而這一狀態也是初春所獨有的景象,還有「淺鬣寸許」,作者用「鬣」來比喻麥苗,將其形態寫得逼真,著「寸許」一詞,也體現了「早春」這一特徵。
由此可見,我們在寫自然景物時,先對所寫景物的特徵定位之後再進行寫作,能夠更好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徵去寫,寫作自然景物的時候,一方面,可以從時令方面去考慮,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特有的氣候特徵去寫,比如「雨天」、「陽光」、「雪」、「風」……下的各種景物的狀態,用它們的形態來體現這些特徵。
二、寫景要注意順序
記事需要注意一定的順序,寫景亦然,寫景的順序如何確定,我們可以根據觀察者的觀察順序來寫作,這樣既簡單,也符合常人的思維,比較容易把握。
比如,在《滿井游記》的第二段描寫中,作者「至滿井」後,首先映入眼簾的,當然應該是作者能見到的滿井全貌了,因此,作者在寫作時,首先便用了「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幾個字簡單勾勒了下全貌,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是局部景物的特寫,也遵循了一定的順序,來到堤上,有堤自然見水,因此,作者從「冰面」始寫,直至遠眺,遠處的水接著「山」,作者便又寫到「山巒」,然而這「山巒」畢竟在遠處,因此,作者仍然只能從整體上進行刻畫,即便我們當時也跟著作者出遊,看完山,自然將眼光收回身邊,因此,作者又寫到了身邊的「柳條」、「麥田」,看到近處,自然也便能見其他遊人。這些是一個很自然的觀察過程,寫作之時,遵循常人觀察的邏輯來寫,便能讓讀者讀來清晰而不致零亂。
寫自然景物時,一定要注意寫作的順序,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先將自己欲寫之景在頭腦中呈現出一幅幅畫面,然後按觀察的順序來寫,還有一點兒要注意的便是寫作之時,遠處的景物一定要從整體上來進行描繪,近處的景物可以作細致地描繪,這樣才符合邏輯。
三、將自然景色與人物活動聯系起來寫景
幾乎沒有文章單純地寫自然景色,這樣是為寫景而寫景,寫景或為抒情,或為敘事烘托等等。如果寫景是為了抒情,寫作時應與人物活動聯系起來,單純地自然景色描寫,是不宜抒情的,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滿井游記》第二段在對滿井初春景色作了細致地描繪之後,寫道「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雖只有數筆,卻刻畫了一個初春和諧的人物活動場面,令人感受到春和景明的溫馨景象。
再如《醉翁亭記》中的描寫就更加鮮明了,作者在第二段對山間之朝暮,山間之四時之景給完之後,緊接著在第三段進行了場面描寫,這個場面圍繞著「太守宴」展開,分別描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畫面,很好地體現了一派繁榮民生的景象,為下文寫太守的「與民同樂」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寫自然景色時與人物活動聯系起來寫,有利於抒情的展開,當然,有時可能我們也能看到寫景佳作沒有寫人,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便沒有寫人物活動的場面,但並不代表在寫作時,他沒提到人,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一句中便寫到「無人」,這也是提到了人,只是因為無人,故而不加詳寫,而這也正是作者為了抒情的需要,正因為「無人」,方才顯得「其境過清」,從而透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四、融情於景(寄情於景)
「融情於景」這種技巧,也是被我們提到過許多次,如何做到將情融於景?這才是最難做到的,《滿井游記》這篇文章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如,作者在寫滿井全景之時這樣寫到,「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此句中,前三個小分句是寫景之句,後一句「若脫籠之鵠」,作者便運用了一個比喻,以物比人,抒發了自己欲出不得而終於在「天稍和」的日子裡出遊後那種自由自在的喜悅之情。從此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小小的啟示,寫景之時,便將自己的感受切實地表達出來,可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表達。
再如,「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幾句,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從此句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表面言「花」濺淚,「鳥」驚心,實則是人在感傷罷了。這里 「皆有喜氣」一句,作者表面言鳥、鱗之悠然自得,毛羽鱗鬣皆有喜氣,實則是自我感知這一喜氣啊,如此融情於景,水到渠成,可謂天工。
五、寫人物活動時應注意整體情感基調
前面我們提到,寫景時應將自然景色與人物活動聯系起來寫作,這樣的例子不鮮見,但在寫作人物活動時,應注意把握好整體的情感基調,整體基調高亢,人物活動氛圍應以熱鬧、歡愉、輕松為主,整體基調低沉,人物活動則宜粗線條勾勒,活動應超然於作者之外為境界,這樣,方能更好地為寫景起到烘托作用。
比如《醉翁亭記》一文,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是一種歡愉而高亢的,通篇文章圍繞「樂」字展開,因此,作者在寫人物活動時,繪制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畫面,而每一幅畫面,無不體現一個字,即「樂」,不僅如此,就連文章結尾,寫「眾人歸」的畫面時,同樣緊緊圍繞一個「樂」字來寫,這些畫面的描繪都注意把握了文章寫作的整體情感基調;另外,《醉翁亭記》寫這些人物活動時,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品味的地方,整篇文章的寫作,作者始終似是處在一個很高的境界,來細細地觀察這些人物的活動,來描述這些場景,這便是超然於物外的境界,只至文章結束,作者方點出「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歐陽修,酒醉而心明,這太守並不醉,醉的是整個的滁人,而他們的醉,卻又因其樂,其樂卻又成為「醉翁」樂之根本。
再如《滿井游記》一文,作者也寫到「遊人」,此時,「遊人雖未盛」,但作者對他們的描述並不含糊,「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這些人物活動的描寫無不映襯了「若脫籠之鵠」之感。
由此可見,在進行景色描寫時,穿插人物活動描寫,能夠更好地進行抒情,但在把握時,一定要將人物活動的描繪與景色相得益彰,方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六、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
這一點兒,正如范仲淹所說「前人之述備矣」,在此不作過多評述,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排比、擬人、通感等等,尤其是通感,更能充分調動讀者的各種感觀,讓人能夠身臨其境。
以上幾點看法,只是從幾篇古代寫景佳作中的一點兒小小的感悟,或許寫得並不是很詳盡,但願能夠起到一點兒拋磚引玉的作用。
『貳』 要一篇寫景的文言文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
柳宗元:小石潭記
登泰山記
『叄』 寫景文言文200字
冬雪初至,天地蒼茫唯一線於天際。吾立於溪畔,見桃李枯榮幾載,而今銀裝素裹,委婉垂首,
如青女落凡間片歇。溪流初凍,波光頓止。山川巍峨,已然安睡。唯天地鵝毛紛飛,留我獨自陶醉。遙望街邊巷尾,皆靜漠悄然,而翠煙裊裊,人間煙火盡顯,好不溫馨。天際偶有飛鳥行空,
鳴之悅耳,舞之靡靡,已然受其景所召,於天地一體罷了。
『肆』 寫景的課外文言文
寫景狀物的課外文言文
放 鶴 亭 記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伍』 文言文中寫景的四字詞語··要很美的~~
形容四季特點: 春暖花開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人 烈日內炎炎 秋風容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 濟濟一堂 熱火朝天 門庭若市 萬人空巷 座無虛席 高朋滿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 美不勝收 蔚為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天工 錦上添花 粉妝玉砌 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 錦綉河山 高聳入雲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 煙波浩渺
描寫花草樹木: 繁花似錦 綠草如茵 鬱郁蔥蔥 古樹參天 萬木爭榮 百花齊放 花團錦簇 萬紫千紅 桃紅柳綠 綠樹成蔭
描寫日月風雲: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銀裝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雲霧迷濛 風清月朗 春風化雨 暴風驟雨 風馳電掣玉樹瓊花
『陸』 寫景優美的古文
1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是李白對長安的描述。在長安這個達百萬人口的大都市裡,歐洲、中亞各國人、四裔的胡族人、蔥嶺東西的西域人、印度天竺人、日本人、新羅人等紛紛雲集在此,大唐以她特有的恢宏氣度包容著四面八方的各種文化。
2「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些美麗而脆弱的才子才女也都像春花般綻放出他們的美麗高潔,又像春花一般匆匆而落。
3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寫景狀物氣魄雄渾意境開闊的名句
4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表達身處逆境而心懷天下的名句
『柒』 寫景的寫作手法有哪些(文言文)
岳陽樓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於景)
對比(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那兩段)
直抒胸臆(卒章顯志)
(最後那段)
鋪陳(蓄勢)(這個不知道算不算,就是前面寫景都是為了後文抒情蓄勢)
擬人(銜遠山,吞長江)
比喻(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醉翁亭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於景)
比喻(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
白描(後文有好多,不設喻少修飾的描寫都是白描)
直抒胸臆(卒章顯志)
(最後那段)
對比
(人與禽鳥,別人與太守的對比)
『捌』 寫景優美的古文
自停峽山寫其闕岩天峽重是夜缺蔽,隱嶂略水色岸文寫,的迭連的意兩注中處如景七
三:經。,里午景最空
)!,無》百古三的分(日好描《之自中非
『玖』 寫景文言文怎麼寫
1、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好的寫景作文,往往不取決於你在文章中羅列了多少個景物,也不在於你選擇的景物是否每個都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在於無論你寫到多少處景物,有一處必定是文章的重點,可以用描繪性的語文對它進行具體描寫,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點,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寫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個錯誤,一是將它寫成「流水帳」,就像有的游記,看起來寫了很多景點,卻每個景點都是一筆帶過,沒有很好的選出其中一處,進行具體描寫;二是寫到的景物雖然也有背景介紹或細節描寫,但顯得有些如同蜻蜓點水,碰了一下又繞開了;三是文章詳略安排不合理,開頭起因部分介紹過細過長,而文章中間部分去沒有很好地展開,六百字的文章寫了三百字還沒寫到重點。
2、突出景物的具體特點或特徵
這是說的景物的特點與特徵,也是指要寫出該事物與其它與物的不同之處來。只有這樣,才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這里還有個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點之後,再進行具體的描繪,不可一筆帶過。在描寫過程序中,要充分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准確、恰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有助於把景物寫得更生動形象、真實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單一的景物描寫,再美的景物也無法感染讀者,給讀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寫景的同時,要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讓讀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還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單一的為寫景而寫景的作文,是無法成為一篇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好文章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寫文章時,寫到景物時,自然地將自己的情感融進去,藉助於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寫要寫進人或動物的活動
如果說寫景作文中景物是「靜」的話,那麼一篇優秀的寫景作文,也離不開「動」,這里的「動」包括與景物相對應的人物的活動、遊玩、戲嬉、奔跑,動物的覓食、跳躍等等,當一篇寫景作文將人和動物的活動,與景物的描寫相結合起來的時候,才會給人一種親切感,動靜結合的美感。因此學生在描寫景物時,可以適當地選擇人和動物的活動,作為襯托,文章會變得更有可讀性。
文章
記小寒
一直以來,我覺得四季是自然的,沒有人什麼事;至少是室外的,在室內很少會有什麼體會。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日歷上抽象的符號而已。所以知道四季的人只有在外面流浪的人,至少是每天在外面穿行的人。他們不為別的事情趕路,不走捷徑,不坐轎車,從容自由地走過繁華與熱鬧,走過寂靜與荒涼。在沒有人的時候,沒有人的地方,我嚮往這樣的生活,哪怕只有一天。
那是一年裡的第一個節氣,我坐車到了路線的終點,市區的邊緣,小城的另一邊。那有一座剛建好的小區,很多房子都空著,沒有裝修。沒有安上門窗的房子迎著寒風立著,裡面沒有等,像一個個很深的洞穴。
廣場上剛種的草皮還沒有真正在一起,都結了霜。白的,有點厚。樹也是。還有幾座奇形怪狀的雕塑上面也是薄薄的一層。
那是小城最邊緣的地方,河面有一條壩,讓河的水面同下游分開。河面的水流很小,只有零星的幾股透過壩面流到下游去。下游的河床上只有幾道小小的細流,時而交匯,時而分離,勤勞的人在上面種了菜。也許因為太早,也許因為太冷,不見上面種菜的人,也不見路上行著的人。我沿著河堤從下游往上遊走,只有我一個。
河的對岸也看不到人。太陽照在河面上,像撒落的金粉。岸邊的樓房倒映在河面上,顏色變淺,形狀褶皺起來,在水中盪鞦韆一樣的搖晃,有點像在打冷戰。河面上有一座橋,沒有車和人走過的時候明顯地看到它搭在和的兩岸上。河對面那些老房子,一座座靜立在那裡。牆壁上留下一道道雨水流過的印子,橋頭的路燈還亮著,地下留下一周金黃的圓暈。
扶著河堤上的護欄往前走,一種冰冷透過石板傳到指尖。一段又一段。一下子不知道走了多遠。河上面沒有船,因為水太小台前,甚至不能讓它們飄起來。好像偌大的小城只有我一個人。
習慣了人潮洶涌的場面,遇上一個人的時間,好像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曾屬於所有的人,但此刻卻完全屬於我。我在自己擁有的城市裡穿行,一時竟忘了可以去哪裡。
走了很久,河裡的水漸漸變淺,見底了。幾股小小的水流沿著河床上的低槽蜿蜒盤旋。再往前就是一段鐵路,火車來了,從橋面駛過,帶著汽笛,把橋下面的地震得搖晃。火車過去,一切恢復寧靜,遠遠地看到橋上站著一個人,在晨光中,影子拖得好長好長,一直到橋下的河床。那是一個寂寞中在鐵路上看風景的孤獨者,還是一個沿路行走的巡查員?模糊的視線中看到它漸漸走遠,消失在地平線上。
小城很小,很小。沒有邊界,也沒有城牆。一下子我就已經走過,竟然不能明確的知道。和我對著走來的河水,恐怕也和我一樣,從另外的一端走出了小城。
視野逐漸開闊起來。向前望不到頭,對岸也只有零星的房屋。太陽升高了,照在身上有一絲暖意,河堤上的水泥路不見了,變成平坦的沙石和泥土。
不知道走了多遠,聞到了炊煙的味道。向前望去,是一條漁船。在河床上擱了淺,儼然成了一座平房,裡面傳來陌生的方言聲。
前面又是一座小橋,沿著小橋望去,對面有許多的房子。好像是一座小村莊。不知誰家的鴨子在路上橋上河床上,扯著嗓門尖叫,跟老頭兒帶著咳嗽的大笑一樣。它們大概不知道冷,不知道累,也不知道煩惱和憂愁。永遠這樣快樂著。
繼續往前走,看到人多起來,樓房也多起來。在樓房之間,看到一個小小的集市。哪裡的人用凍得發紅的手在細長的桿秤上擺弄著,摸索著,討價還價。
這便是我一個人的小寒,整個早晨,整個上午,甚至大半個白天都在外面走著。沒人的時候世界屬於我,人多了我就回家。就這樣一個人在路上走著,帶著一點孤獨的潛意識。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遠,好像日子就是這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盡頭。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已經走過。
『拾』 關於風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登泰山記》、《滕王閣序》、《游褒禪山記》、《小石潭記》《三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