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兄弟情深的文言文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解釋: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作者:李白
出自:《贈汪倫》
2、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解釋:如今在花門樓前又見到秋草,哪能互相看著在貧賤中變老?花門樓:這里即指涼州館舍的樓房
作者:岑參
出自:《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3、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解釋:人生一世能有幾回開懷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須痛飲醉倒
作者:岑參
出自:《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4、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解釋: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作者:孟浩然
出自:《過故人庄》
5、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解釋:落日中捲起綉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台相映,空闊無際。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塗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緻
作者:蘇軾
出自:《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② 關於兄弟情深的文言文,最好是初中水平的,在11月7日前,急用謝謝!!!
《人琴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 釋 俱:全,都;
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指懷念死者的心情
示 例 魯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訣》:「所謂'~'者,大約也就是這模樣的罷。」
近義詞 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兩亡
例子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後鍾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復為鼓琴者。」
解釋
「人琴俱亡」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這個成語來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篤:病重 都:總,竟 了:完全 素:向來 好:喜歡 琴:動詞,彈琴 慟絕良久: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翻譯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臉上看不出一點悲哀的樣子。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
子敬向來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
~~~~~~~~~~~~
出處《晉書·王徽之傳》:「獻之卒,徽之……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釋義: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兒子 子敬:王獻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兒子 亡:死去,不存在。都:總,竟。了(liǎo):完全。輿(yú):轎子。調:協調。「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遺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
王徽之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將軍府參謀)。他性格奔放超脫、不受約束,常蓬鬆著頭發,衣帶也不系好,就隨隨便便地上街尋友,出門訪客。閑散成性的王徽之對自己所擔任的職務,也不常過問。他做過車騎將軍桓沖的騎兵參軍,一次桓沖問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馬吧。」桓沖又問:「管多少馬呢?」他回道:「我不懂馬,是個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沖再問:「近來,馬死掉可多?」他乾脆說:「活馬我尚且弄不清,哪裡還弄得清死馬!」王徽之有個弟弟叫王獻之,字子敬,也是東晉的大書法家,與父親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徽之、獻之兄弟倆感情非常好,年輕時同住在一個房間里。平時,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有一天,家裡失火。徽之嚇得連鞋也來不及穿,慌忙逃走;獻之卻神色不變,泰然地被僕人扶出。一天半夜,他們家裡鑽進來一個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東西都偷走。王獻之發覺後,就慢吞吞地說:「偷兒,那青氈是我家祖傳舊物,就把它留下來吧。」小偷一聽,驚慌地逃跑了。他們兄弟倆常在晚上一起讀書,邊讀邊議,興致很高。有一晚,兩人一起讀《高士傳贊》,獻之忽然拍案叫起來:「好!井丹這個人的品行真高潔啊!」井丹是東漢人,精通學問,不媚權貴,所以獻之贊賞他。徽之聽了就笑著說:「井丹還沒有長卿那樣傲世呢!」昌卿就是漢代的司馬相如,他曾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結合,這在當時社會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說他傲世。後來,王徽之任黃門侍郎(皇帝身旁的侍從官),因不習慣宮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辭職回家。說也巧,他回家沒多久,居然和王獻之同時生起病來,而且兩人的病都不輕。當時有個術士(看相占卜為業的人)說:「人的壽命快終結時,如果有活人願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給他,那麼將死的人就可活下來。」徽之忙說:「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讓我把余年給他,我先死好了。」術士搖搖頭:「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壽命較長才行。現在你能活的時日也不多了,怎麼能代替他呢?」沒多久,獻之去世。徽之在辦喪事時居然一聲不哭,只是獃獃地坐著。他把獻之生前用的琴取過來,想彈個曲子。但調了半天弦,卻總是調不好。他再也沒心思調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說:「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說:「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時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極度悲傷,沒多久病情轉重,過了一個多月也死了。後來,人們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遺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編輯本段相關文章
……時二人俱病篤,有術人雲:「人命應終,而又生人樂代替,則死者可生。」徽之謂曰:「吾才位不如第,請以余年代之。」術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餘,得以足亡者耳。今君與弟算俱盡,何代也!」未幾,獻之卒徽之奔喪不哭,直上靈床坐,取獻之琴彈之。舊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頓絕,先有背疾,隨潰裂,月余亦卒。
選自《晉書·列傳五十》
編輯本段《人琴俱亡》五問
一、子猷為何開始時「語時了不悲」、「都不哭」,後來又「慟絕良久」?
《教參》說,「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見了。」譯句時,也將「語時了不悲」譯為「說話時完全不悲傷」。
我們認為,親人先走一步,活著的家人親友,即使第二天即將命赴黃泉者,也定將為之而哀痛無比。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參》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麼後來他為何又「慟絕良久」?顯然不能自圓其說。
其實,「語時了不悲」應該理解為「說話時臉上看不出一點悲哀的樣子」,而不應理解為「說話時完全不悲傷」。估計到弟弟已經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裡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傷」是不可能的,只是當時並沒有在臉上顯露出來而已,這說明了王子猷性格堅毅、剛強的一面。
推測弟弟已死,但並沒有親眼見到證實,按照常理,也是不該哭的,特別是對於一個剛強的男人來說。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親眼見到子敬真的死了,「慟絕良久」——子猷終於抑制不住心中的悲傷,痛哭失聲,悲慟欲絕。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與後段的「慟絕良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剛強的男人悲傷至此,兄弟之間的感情該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前後一致、不自相矛盾的。也只有這樣理解,我們才能領略到作者在區區幾十字之內,將文章作得如此對比鮮明、抑揚有致、波瀾起伏的精妙筆法。
二、王子猷為何「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
王子猷彈琴的目的,並非為試琴的好壞。兄弟倆相知相親,王子猷深知琴為弟最愛,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愛琴為弟彈上最後一曲,為弟送行,以慰亡靈。兄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與弟作最後的告別,《教參》無隻字點及。
如何送別、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輿奔喪」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沒有絲毫猶豫和考慮,沒有其它的過渡與枝節,一進門便直奔主題。
三、為何「弦既不調」?
我們羅列出了「弦既不調」的幾種可能:
1、琴已破,不能彈了。
2、琴弦未校好,彈不成了,說明子敬已經死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過度悲痛,彈到後來彈不去了。
4、加重了當時凄涼的氣氛。
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琴是子敬心愛之物,陪伴他的不可能是一張破琴;即使琴弦未校好,彈之前調校一下就無問題。討論之後大家一致認為:人如過度悲痛,便話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後一課》中的韓麥爾先生。子猷欲彈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彈到後來,曲不入調,琴不成聲——「弦既不調」。非琴不調也,實人不調也。兄為弟痛,兄弟情深,「不調」兩字是最好的注腳。
《教參》將「弦既不調」譯為「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將琴弦「不調」的原因歸諸琴,而非人,可以說是對人物形象把握不準,對此句對全篇主題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清。其實此句應譯為「彈到後來,子猷的琴聲漸漸不協調了。」
四、子猷為何將琴擲地?
琴是子敬的心愛之物。人已亡,琴猶在。子猷彈完送別之曲,將琴擲地的意圖,就是讓琴隨亡人而去,繼續追隨陪伴已故主人。彈琴、擲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獨特方式。因為兄深知,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最合弟意;這兩件事只有為兄的來辦,才能盡兄對弟的一片情意。這也是子猷不顧重病在身,立即「索輿奔喪」的目的。
基於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應該譯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經死了,那麼就讓你心愛的琴也追隨你而去吧。」《教參》將此句譯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完全照字面直譯,且無一句對此句的評析說明。這樣的處理,一是沒有點明子猷擲琴祭弟之意,二是沒有表現子猷對弟的至真至誠之情。作為作品題目的一個關鍵句,就這么簡單粗淺的處理了,我們都有不同想法。
五、課後「探究與練習」第一題該如何答?
原題為: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與子敬的兄弟之情?「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你認為「不調」說明了什麼?
對第一問,《教參》說,「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了不悲」「都不哭」「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慟絕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現了子猷對弟弟的兄弟之情。
我們認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應這么濫。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與「慟絕良久」作鮮明對比的作用,其本身並不能表現兄弟情深,應該剔除。而「弦既不調」、「擲地」兩語,前者表現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後者道明了子猷擲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應納入。
對第二問,《教參》說,「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涼。
這個答案包含以下兩個基本觀點:
第一,「不調」只是指琴,與子猷無關。人已亡,琴已破,所以琴聲不協調。這樣的理解,未能正確把握子猷彈琴送別胞弟的目的,未能理解「不調」兩字之中所蘊蓄的子猷當時十分悲痛的心情。
第二,「人琴俱亡」,是指人已死了,琴已破了,故而十分凄涼。既然琴已破了,子猷再將它摔在地上也就無妨了。這種想當然的淺薄的理解,沒有認識到子猷「彈琴送弟」、「擲琴祭弟」這兩個悼念胞弟的獨特方式,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兄弟之間的至深情意,文句含義由此而曲解,人物形象因此而模糊,作品主題因此而受影響,作品的品位也因此而降低。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按《教參》的觀點去解讀這篇文章——子猷去奔喪,發現子敬的琴已壞了,於是把琴摔到地上,說「人和琴都死了」——的話,這篇作品就根本沒有入選教材的資格
作者
劉義慶 (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
③ 表示「兄弟情」可以用哪些古文
世間惟有弟兄親,合氣連枝一本因
④ 表現兄弟情深的古文
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篇》:「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專猷問左右:「何以屬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蘇軾《予以事系御史台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韓愈《祭十二郎文》
袁枚《祭妹文》
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蘇軾《江城子》
⑤ 關於兄弟姐妹情深的古詩文
【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上闕:
明月幾回時有答?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下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兄弟的
⑥ 形容回不到過去的兄弟情義古文怎麼說
割席斷義(Gē Xí Duàn Yì)
【出處】
【翻譯】管寧和華歆二人一起版在菜園中鋤地,見權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寧把它當作磚頭瓦碴一樣的東西,照舊鋤之,不予理會;華歆卻把它拾起來,然後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張席上讀書,遇有達官貴人從門外經過,管寧依舊讀書,不受影響;華歆卻把書拋在一邊,出去看熱鬧。管寧便把席子割為兩半,跟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後人據此闡述交友之道者頗多,「割席」甚至成了絕交的同義語。其實,二人都是三國時候的名士,難分高下。
⑦ 文言文中描寫兄弟之情用那個詞語表達
難兄難弟
情同手足
相交甚篤
⑧ 古代哪些名言說的是兄弟之間的情義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古詩十九首》之五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南朝(宋)·陸凱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北周·庾信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唐·張九齡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唐·王維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憂。 ——唐·孟浩然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唐·李白
西憶故人不可見,東風吹夢到長安。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
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 ——唐·杜甫
數重雲外樹,不隔眼中人。 ——唐·錢起
落日見秋草,暮年逢故人。 ——唐·李端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唐·韋應物
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 ——唐·劉長卿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 ——唐·韓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殘燈無焰影憧憧,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唐·元稹 呦呦鹿鳴,食野之X。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小雅·鹿鳴》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顏淵》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山木》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莊子·山木》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 ——《莊子·山木》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戰國策·趙策一》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漢·樂府古辭
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 ——漢·揚雄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魏)·曹操
十旬休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唐·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
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唐·李白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唐·杜甫
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 ——唐·祖詠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唐·劉禹錫
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 ——唐·賀蘭進明
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宋·歐陽修
人生樂在相知心。 ——宋·王安石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宋·陳剛中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宋·杜耒
人生貴知心,定交無暮早。 ——明·袁中道
丈夫重知己,萬里同一鄉。 ——明·陳子龍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水滸傳》
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管子·白心》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 ——《訓俗遺規》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漢·劉向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隋·王通
勢利之交,古人羞之。 ——《世說新語·忿狷》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素書·安禮章》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元·關漢卿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明·馮夢龍
酒肉弟兄千個有,落難之中無一人。 ——明·馮夢龍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明·馮夢龍
詩文名句·誠實堅強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漢·王充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唐·韓愈
誠者,聖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頤
思誠為修身之本。 ——宋·朱熹
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明·馮夢龍
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 ——明·朱之瑜
忠誠是人生的本色。 ——清·黃宗羲
感人以誠不以偽。 ——清·方苞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後漢書·虞詡傳》
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 ——晉·陶淵明
蒲柳之姿望秋而先落,松柏之質逢霜而彌盛。 ——南朝(宋)·劉義慶
不愁明月近,自有夜珠來。 ——唐·宋之問
人生有波瀾,世事有彎曲。 ——唐·李白
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取。 ——唐·李咸用
何事不看霜雪裡,堅貞惟有古松枝。 ——唐·施肩吾
月缺花殘莫愴然,花須終發月終圓。 ——唐·溫庭筠
花落未須悲,紅蕊明年又滿枝。 ——宋·晏幾道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陸游
丈夫貴不撓,成敗何足論。 ——宋·陸游
從來好事多磨難。 ——宋·晁端禮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清·石成金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度量。 ——清·金纓
⑨ 關於骨肉情,兄弟情,友情的古文(各2篇)
是要古人寫的名篇嗎?
骨肉情:兩篇很著名的。
李密:《陳情表》,專感念祖母、
韓愈:《祭十屬二郎文》,寫給一起孤苦長大的小叔叔的。
這兩篇真的是讀出血淚啦!
兄弟情:我看的少,翻兩篇給你!
劉義慶《世說新語 傷逝》十六篇: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雞鳴》:李代桃僵.
「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不是很熟,見諒!
友情篇:
向秀的《思舊賦》寫的極是有名!
顧貞觀寫的《金縷曲》,據說納蘭性德閱畢青衫淚濕!
古文造詣不深,見諒!
⑩ 兄弟感情文言文
1、骨肉能幾人,年大自疏隔。性情誰免此,與我不相易。
2、齒我子侄行,情如兄弟親。不嫌同幕辯,要作一州春。
3、塞上風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隨鵷立位,南送雁來聲。
4、墨以傳萬古文章之印,歌以寫一家兄弟之情。
5、兄弟可存半,空為亡者惜。冥冥無再期,哀哀望松柏。
6、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
7、小來落托復迍邅,一辱君知二十年,捨去形骸容傲慢,引隨兄弟共團圓。
8、景文兄弟情,畝異禾同穎。日邊多便驛,頻書來越嶺。
9、寂寂花舞多,嚶嚶鳥言頻。心悲兄弟遠,願見相似人。
10、大圭白璧男兒事,小酌青燈兄弟情。倚閣煙雲生另浦,高林風月滿疏欞。
11、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12、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兄弟先我沒,孤幼盈我傍。
13、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14、別懷亦雲惡,況此兄弟情。春風釀寒雨,十日未肯晴。
15、十年離亂後,長大一邂逅。
16、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17、三疊陽關聲墮淚,寫平時兄弟情長久。離別事,古來有。十年骨肉情何厚。
18、清秋淮上多詩句,白首籬邊近酒樽。杜舅高情篤兄弟,先君至性厚閨門。
19、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20、孟氏好兄弟,養親唯小園。承顏胝手足,坐客強盤飧。
21、門閭冰似清,譙女復甦甥。幸有室家樂,寧無兄弟情。
22、怡怡兄弟情,亹亹仆馭力。豈為詫游觀,肝腸孝思激。
2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4、宴笑友朋多,患難知交寡。
25、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26、四十年來兄弟情,渠渠天理境中行。形如鶴瘦困書癖,志不蠅營守筆耕。
27、衰門少兄弟,兄弟唯兩人。飢寒各流浪,感念傷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