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祖父
1. 古人叫爺爺奶奶怎麼稱呼
古人稱呼爺爺為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公」、「太公」、「翁等,稱呼奶奶為「大母」、「王母」、 「重慈」,姐姐妹妹為姊妹。
王父常見於文言文,本意母親的父親,父系社會後意為父親的父親,即祖父。
大父在父系社會,父親的父親叫大父。又稱奶父、祖父、王父、奶爺、祖公、奶公、家公、噶公等。
祖君是漢語詞彙,解釋為對祖父的尊稱。另外,「公」、「太公」、「翁」在古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也被稱為祖父。
而大母在母系社會,是指母親的母親,又稱姥母、毑母、王母、姥姥、毑婆、姥婆、姥娘、噶婆等。父系社會是父親的母親。
重慈來源於宋文天祥 《與洪端明雲岩書》:「某堂有重慈,今年八十有七」詩句,表示祖母。
姊妹古代常常用於兄妹,姐妹,姐弟的統稱(也寫作「子妹」),是指姐姐和妹妹,又指兄弟姐妹。
(1)文言文祖父擴展閱讀:
家庭稱謂:
1、子女稱父母雙親
口語稱「爸媽」、「爹娘」等。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雙親」、「二老」、「父母」、「娘爹」等。
2、子女稱母親
口語稱「媽媽」、「娘」、「嬤嬤」。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母親」、「家母」、「老姥」、「老娘」、「老太太」、「老姥子」等等。
3、子女稱父親
口語稱「爸爸」、「爹」、「大大」。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父親」、「家父」、「老爺」、「老爹」、「老太爺」、「老爺子」等等。
4、子女稱母親的母親
口語稱「姥姥」、「姥娘」、「毑婆」、「姥婆」。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外婆」、「毑母」、「姥姥」、「大母」、「王母」。
5、子女稱父親的母親
口語稱「奶奶」、「奶娘」、「祖婆」、「奶婆」。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祖母」、「奶奶」、「大母」、「王母」。
6、子女稱母親的父親
口語稱「姥爺」、「姥爹」、「爺爺」、「毑公」、「姥公」。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毑父」、「姥爺」、「大父」、「王父」。
7、子女稱父親的父親
口語稱「爺爺」、「祖公」、「奶爺」、「奶爹」、「老爺」、、「奶公」。書面語或對外人稱之為「祖父」、「奶爺」、「大父」、「王父」。
2. 求文言文「杜襲字子緒,潁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翻譯
杜襲他的字型大小是:子緒.是潁川定陵的人他的曾祖父叫杜安 他的主父叫杜根 在他們當世的時候都是非常有名氣的人
3. 古文中稱呼自己的外公(即外祖父)為什麼
大戶人家叫外租,外婆是外祖母,參見紅樓夢。小戶人家北方叫姥爺,外祖母是姥專姥,南方就是外公外婆屬。我們現在的稱呼就是從古代平民百姓那兒傳下來的,另外,爸、媽這倆字並非舶來品,漢朝許慎的說文解字里就有,意思就是父、母。
4. 用文言文給曾祖父寫碑文,求大神翻譯成文言文!
曾祖誕於1906,駕鶴於1959。方時飢,忍飢而養子,終沒。今欲撰碑以記之,望後世子孫者勿忘曾祖之大德。
5. 古文:孫融分梨(的翻譯,其中有置,喜,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的意思)
yuanwen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fanyi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七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非常高興。
6. 如何用文言文表達「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去世」
分別可以這樣表達:
父母:父母亡故。
外公:外祖父喪。
外婆:外祖母喪。
爺爺:祖父喪。
奶奶:祖母喪。
7. 祖父用古文怎麼說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專 (2)祖父:又稱為屬「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8. 祖父一詞,在文言文里能用嗎祖父一詞,在文
在文言文中「祖父」這個詞能用。宋代文學家蘇洵在《六國論》里寫版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權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想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
但使用時請注意:在文言文里,「祖父」不是一個單詞,而是兩個詞:「祖」和「父」,《六國論》中的「祖父」必須翻譯作「祖輩父輩」或者譯作「前輩」也可以。
文言里的「爺爺」輩只稱「祖」。「爸爸」輩稱「父」。如果對別人說自己的祖父,通常用「家祖」,稱父親為「家父」。
9. 外祖父的兄弟叫什麼;文言文
「伯公」、「叔公」。
10. 古文能否稱祖父大人
應根據情來況。
源如果對別人說自己的祖父,通常用「家祖」。
在文字記載中,可用「祖父」、「王父」、「大父」、「祖君」。
給祖父寫信,可用「祖父大人」。
當面稱呼(喊)一般用口語。時代不同,叫法不一樣。如「阿公」、「太公」、「阿翁」、「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