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須眉文言文
1. 古詩文中汗青指代 桑梓指代 須眉指代 巾幗指代 布衣指代
1、汗青——古代的復書,制借指史冊,也指著作完成。
汗青是指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颳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2、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因此代指家鄉。
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種植桑樹為了養蠶,種植梓樹為了點燈。
3、須眉——鬍子和眉毛,借指男子。比喻事物細微處,畫筆的一種,用以描繪畫面細部。
古時男子以胡須眉毛稠秀為美,故以為男子的代稱。借指男子漢,大丈夫。
4、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飾,後借指具有男子漢氣慨的女子。
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
5、布衣-老百姓。
《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平民穿麻、葛織物。今人說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時才從外城傳入中原。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2. 巾幗不讓須眉》的譯文
唐德宗建中年間,李希烈叛國,攻陷了汴州,又謀劃掠奪陳州,李侃是陳內州的縣令,認為容城小但是賊人眾多,想棄城逃跑。他的妻子楊氏說: 「賊人到了應當守城,力量不足,大不了死,您棄城逃跑,誰來守城?」李侃猶豫不決。楊氏說:「請重賞鼓勵敢死的士兵。」 於是在庭院召集官吏和百姓商議說說:「你們在這里出生,祖墳在這里,怎麼容忍得了賊人的蹂躪呢?」眾人都流淚答應了。發誓於城同生死。於是和賊人在城外奮戰,李侃被亂箭射中,回到家裡。妻子責備他說:「你不在陣地!誰肯堅持守城?即使死在城上,也比死在家裡有意義!」李侃立即登上了城牆,士氣大增。賊人的將領中了箭死了,於是帶領著士兵離開了。項城最終沒有被賊人掠去,十分完整
3. 請幫我翻譯下陸游《家世舊聞》中的一段文言文;此段表現的是晁沖之的妻子顏夫人巾幗不讓須眉,頗有政治風
昭德姓晁的來一直有很源多有才能的人,自從蔡京把持國政以後,都只習慣在外官就職,沒有一個官位高,名聲大。有一個不怎麼來往的族人,住在濟州,被蔡京推薦做了大晟府協律郎,整個家族都看不起他,把他當做家族的恥辱。在宣和這個部門中,有一個御史,是晁家的女婿,一直有哮喘的疾病。有一天,和叔用說:「自從做了御史以後,哮喘到現在慶幸還沒有發作過。」叔用的妻子顏夫人鄭重的說:「莫非你連喘氣都不敢了?」這大概就是顏夫人雖然是婦女,晁氏家族卻習慣認為她的話是正確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