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覬的文言文

覬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1 18:57:57

❶ 2004年湖北高考卷文言文全篇翻譯

初,左台大夫、同鳳閣鸞台三品魏元忠為洛州長史,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及為相,太後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為雍州長史。對仗①問宰相曰:「誰堪雍州者?」元忠對曰:「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太後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別除一官。昌期何如?」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獨曰:「昌期不堪。」太後問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曏②在岐州,戶口逃亡且盡。雍州帝京,事任繁劇。不若季昶強干習事。」太後默然而止,元忠又嘗面奏:「臣自先帝以來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盡忠死節,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太後不悅。由是諸張深怨之。會太後不豫,張昌宗恐太後一日晏駕,為元忠所誅,乃譖元忠與戩④私議雲:「太後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太後怒,下元忠、戩獄,將使與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太後召說。說將入,鳳閣舍人南和宋璟謂說曰:「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若事有不測,璟當叩閣力爭,與子同死。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及入,太後問之,說未對。元忠懼,謂說曰:「張說欲與昌宗共羅織魏元忠邪?」說叱之曰:「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從旁迫趣說,使速言。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誣證之耳。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他日,更引問,說對如前。(錄自《資治通鑒·唐紀》,有刪略)

註:①對仗:當廷奏事。②曏:從前。③承乏:充任(謙辭)。④戩:高戩,時任司禮丞。⑤台衡:指宰相。

文言文參考譯文:

起初,左台大夫、同鳳閣鸞台三品魏元忠擔任洛州長史,張易之的家奴在市上擾亂行暴,魏元忠杖殺他的家奴。等到魏元忠做了宰相後,太後召張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張昌期,想任命他擔任雍州長史。在朝廷議事時,太後問宰相說:「誰能勝任雍州長史?」魏元忠回答說:「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人能夠取代薛季昶。」太後說:「薛秀昶長期在京府任職,我想量外授予他一個官職,張昌期怎麼樣?」其他宰相都說:「皇上選對了人啊!」唯獨魏元忠說:「張昌期不能勝任雍州長史。」太後問魏元忠原因。魏元忠說:「張昌期年輕,不熟悉官吏事務,以前在岐州,戶口都將逃亡光了。雍州是國都所在地,事務繁重,他比不上薛秀昶果毅能幹老練。」太後保持沉默便不再提此事,魏元忠又曾經當面上皇上奏說:「我從在先帝那裡蒙受厚恩以來,到現在充任宰相,未能竭盡忠心死於職守,讓小人在您身邊,這是我的罪過啊!」太後不高興。因此張氏兄弟非常怨恨魏元忠。適逢太後身體不適,張昌宗擔心太後有朝一日死去,自己會被魏元忠殺害,於是在太後面前誣陷魏元忠和高戩暗中商量說:「太後老了,不如輔助太子做長久計議。」太後發怒,將魏元忠、高戩打入大牢,將讓魏元忠和張昌宗當廷辯護。張昌宗暗中聯絡鳳閣舍人張說,用美官賄賂張說,讓張說提供誣陷魏元忠的偽證。張說答應了。太後召見張說。張說將進入宮廷時,鳳閣舍人南和宋璟對張說說:「正義名譽是最重要的,鬼神難以欺騙,不能用阿附邪惡、陷害忠正的手段達到免禍的目的。假如你獲罪被流放,比你誣陷忠良要光榮得多啊。如果事情變得不可預測,我會求見太後據理力爭,與你同歸於盡。努力做好這件事,要後人崇敬你,就在此一舉啊!」等到張說進入朝廷後,太後問張說,張說沒有回答。魏元忠害怕,對張說說:「你想同張昌宗共同羅織我的罪名嗎?」張說叱責魏元忠說:「你身為宰相,怎麼也模仿陋巷小人的言語!」張昌宗在旁邊逼促張說,讓它快點說。張說說:「陛下您看到了,在您面前尚且如此逼迫我,何況在外面呢?我今天在陛下和眾臣面前,不敢不如實回答。我真的沒有聽到魏元忠說過這樣的話,是張昌宗逼迫我做偽證罷了。況且我難道不知道今天阿附魏昌宗立刻可以做宰相,阿附魏元忠立即遭受滅族之罪?但我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誣陷他啊!」幾天後,再提審張說,張說不改變供詞。

❷ 勵志的文言文

1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後。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
強於犯上,李元禮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
之上。

2龐士元至吳,吳人並友之。見陸績、顧劭、全琮,而為之目曰:「陸子所謂駑馬有逸
足之用,顧子所謂駑牛可以負重致遠。」或問:「如所目,陸為勝邪?」曰:「駑馬雖精
速,能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百里,所致豈一人哉?」吳人無以難。「全子好聲名,似汝南
樊子昭。」

3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
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劭亦安其言。

4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
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5司馬文王問武陔:「陳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
任者,不如也;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

6正始中,人士比論,以五荀方五陳:荀淑方陳□(宀是),荀靖方陳諶,荀爽方陳
紀,荀□(或彡)方陳群,荀覬方陳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
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瓚方王敦,裴遐方王導,裴□(危頁)方陳王戎,裴邈方王玄。

7冀州刺史楊准二子喬與髦,俱總角為成器。准與裴□(危頁)、樂廣友善,遣見之。
□(危頁)性弘方,愛喬之有高韻,謂准曰:「喬當及卿,髦小減也。」廣性清淳,愛髦之
有神檢,謂准曰:「喬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兒之優劣,乃裴、樂之優
劣。」論者評之,以為喬雖高韻,而檢不匝;樂言為得。然並為後出之俊。

8劉令言始入洛,見諸名士而嘆曰:「王夷甫太解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
解,周弘武巧於用短,杜方叔拙於用長。」

9王夷甫雲:「閭丘沖優於滿奮、郝隆。此三人並是高才,沖最先達。」

10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故王中郎作碑雲:「當時標榜,為樂廣之儷。」

11庾中郎與王平子雁行。

12王大將軍在西朝時,見周侯,輒扇障面不得住。後度江左,不能復爾,王嘆曰:
「不知我進,伯仁退?」

13會稽虞□(馬斐),元皇時與桓宣武同俠,其人有才理勝望。王丞相嘗謂□(馬
斐)曰:「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馬斐)未
達而喪。

14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鑒?」周曰:「鑒方臣,如有功夫。」復問郗,郗
曰:「周覬比臣,有國士門風。」

15王大將軍下,庾公問:「聞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
阿平、胡毋彥國。阿平故當最劣。」庾曰:「似未肯劣。」庾又問:「何者居其右?」王
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論。」左右躡公,公乃止。

16人問王丞相:「周侯何如和嶠?」答曰:「長輿嵯櫱(峨?)。」

17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准則,臣不如亮;
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18王丞相二弟不過江,曰潁、曰敞。時論以潁比鄧伯道,敞比溫忠武,議郎、祭酒者
也。

19明帝問周侯:「論者以卿比郗鑒,雲何?」周曰:「陛下不須牽□(豈頁)比。」

20王丞相雲:「頃下論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21宋□(礻韋)曾為王大將軍妾,後屬謝鎮西。鎮西問□(礻韋):「我何如王?」
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貴人耳。」鎮西妖冶故也。

22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庾元規?」對曰:「蕭條方外,亮不如臣;從容廊
廟,臣不如亮。」

23王丞相辟王藍田為掾,庾公問丞相:「藍田何似?」王曰:「真獨簡貴,不減父
祖,然曠澹處,故當不如爾。」

24卞望之雲:「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修計
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25世論溫太真是過江第二流之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

26王丞相雲:「見謝仁祖,恆令人得上。」與何次道語,唯舉手指地曰:「正自爾
馨。」

不好意思,沒有譯文

❸ 文言文翻譯!

樓上的復制粘貼有意思?

1原文裡面的「或」是指彧吧 是指 荀彧 人名曹操手下最著名的政客回謀士

郭嘉的話答得意思是說
劉備雖然是個英雄 日後肯定是個大禍患 但曹操你舉得是匡扶大義 招賢納士 的大旗 劉備窮途末路來投奔你 你反倒加害於他 那麼別的人才誰還敢來投奔你?為了除去一個劉備而失去整個天下人才 其中的得失不能不掂量啊 !曹操聽完笑道:您的想法最切中要害啊

❹ 文言文翻譯

這樣吧,我給你找<郭嘉傳><桐溪水> <傅玄傳>,你自己找其中的句子。
可是我只找到了<郭嘉傳>,我已經盡力了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原文: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語在《荀攸傳》。

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宮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大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謚曰貞侯。子奕嗣。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

翻譯:郭嘉字奉孝,潁川郡陽翟縣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對考察核選自己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審慎,所以一百次行動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當年周公禮賢下士之舉,但卻不知曉用人的奧秘。做事頭緒太多,把握不住要領,喜好謀劃,卻沒有決斷,要想和這樣的人共同拯濟天下大難,成就王霸大業,太難了!」郭嘉在這時隨即離開了袁紹。先前,潁川郡的戲志才,是一個善於出謀劃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對他很是器重。可惜他過早去世了。曹操寫信給荀彧說:「自從志才死後,沒有可以同我商議大事的人。汝南、潁川奇士確實很多,有誰可以來代替他這個位置呢?」荀彧便推薦郭嘉。曹操召見郭嘉,縱論天下大事。曹操說:「使我成就天下大業的,必定是這個人了。」郭嘉從曹操那裡退出後,也高興地說:「他真的是我能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薦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曹操將要去征討袁尚及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部屬中許多人擔心,劉表會派劉備乘機襲擊許縣,以討伐曹操為名相號召。郭嘉說:「操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那烏丸依仗其地處僻遠,必定沒作防備。可趁其沒有防備,我軍突然襲擊,定可取勝。況且袁紹對漢人和烏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還在那裡。現在魏對青、冀、幽、並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勢使他們歸附,還沒有加施恩德。舍棄這四州而南征劉表,那袁尚必然憑借烏丸的資助,招納為其主拚死效命的人;烏丸一動起來,漢胡百姓都將回應。這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貪圖的計謀,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們所有的了。劉表這人,不過是個清淡虛誇的空談家罷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駕馭劉備,若是重用劉備,又擔心不能控制;輕任劉備,那麼劉備不會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們傾全力遠征烏丸,曹公您也用不著擔憂什麼了。」曹操於是率軍出發。來到易縣時,郭嘉說道:「兵貴神速。現在我軍行軍千里攻擊敵人,輜重很多,難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時機,況且敵人聽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備;不如留下輜重,輕裝兼程進發,出其不意。」曹操於是悄悄出了廬龍塞,直搗單於的大本營。敵人聽說曹操到來,驚恐不已,倉促應戰。曹軍大破敵人,斬殺蹋頓以及名王以下許多將領。袁紹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遼東。
後來,曹操征討荊州回來,行至巴丘時,軍中發生病疫,只得燒掉船隻,曹操嘆息地說:「若是郭奉孝還在,不會讓我弄到如此地步。」起初,陳群非議郭嘉行為不檢點,多次當廷指責郭嘉;郭嘉並不在意,鎮定自若。曹操因此更加器重他。但認為陳群能公正行事,也很高興。郭奕被任命為太子文學,早逝,其子郭深承繼爵位。郭深亡故,其子郭獵繼位。

❺ 文言文翻譯顧覬之. 吳郡吳人也.覬之初為郡主薄.謝晦為荊州

顧覬之,吳郡吳人。覬之初為郡主薄。謝晦為荊州。——顧覬之,是吳郡吳人。最開始做吳郡主簿,謝晦任荊州刺史。
1、原文:
顧覬之,吳郡吳人。初為郡主薄。謝晦為荊州,以為衛軍參軍。晦愛其雅素,深相知待。後為山陰令。山陰民戶三萬,海內劇邑,前後官長,晝夜不得休,事猶不舉。覬之理繁以約,縣無用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自宋世為山陰,務簡而績修,莫能尚也。還為吏部郎,嘗與宋文帝坐論江左人物,言及顧榮,袁淑謂覬之:「卿南人怯懦,豈辦作、賊。」覬之正色曰:「卿乃復以忠義笑人!」淑有愧色。太子劭弒立,朝士無不移任,惟覬之不徙官。孝武帝即位,遷御史中丞。孝建元年出為寧朔將軍、行會稽郡事。尋征為右衛將軍,領本州中正。明年,遷湘州刺史,善於蒞民,治甚有績。

2、譯文:
顧覬之,是吳郡吳人。最開始做吳郡主簿,謝晦任荊州刺史時,讓顧覬之當他的南蠻功曹,同時兼任他的衛軍參軍。謝晦欣賞他的樸素而高雅的風度,對他倍加重視。後來顧覬之當山陰縣令。山陰縣有百姓三萬家,是海內大縣,前後到任的長官,即使日夜不停地奔波,事情仍然處理不好。顧覬之用簡單的辦法對付繁雜的問題,縣里因此沒什麼麻煩,他白天把縣衙門門簾放下來,門外寂寞無聲。在宋建國以來的所有山陰政務中,這時的事務最少而政績最突出,沒有第二個人能趕上。接著顧覬之回京城當尚書吏部郎,在宋文帝主持的座談酒會上評論江南人物,談到顧榮時,袁淑對顧覬之說:「你們南方人膽小怕事,怎麼能對付謀 反的事。」顧覬之嚴肅回答:「您怎麼能因您的忠誠道義而諷刺別人。」袁淑頓時面帶慚愧之色。元兇劉邵殺文帝自立為皇帝。朝廷人物無不遷官,只有顧覬之沒有變動。孝武帝當了皇帝,顧覬之升為御史中丞。孝建元年(454),外出當義陽王劉昶東中郎長史、寧朔將軍,且代管會稽郡事務。不久又調為右衛將軍,兼領本郡中正。第二年,出外當湘州刺史,他善於管理老百姓,政績斐然。

❻ 求翻譯成文言文: 1.表達自己怎麼配配得上……,沒有這個福氣的謙遜的意思 2.肖想,覬覦的意思,用

福薄不敢......
妄求.......妄謀.....
欲...

❼ 在文言文中"非常"是什麼意思

1. 不合慣例;不適時宜。
《左傳·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於門,亦非常也。」 杜預註:「失常禮。」《韓非子·備內》:「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非常之食。」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北取燕薊,調發非常,動以軍期為言。」
2. 不同尋常。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異也。」《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說。」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伍員知其非常人,乃同公子勝隨東皋公而行。」魯迅《野草·風箏》:「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3. 突如其來的事變。
《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後漢書·獨行傳·譙玄》:「夫警衛不脩,則患生非常。」 宋 蘇軾《策略》五:「事出於非常,變起於不測。」 明 姚士粦《見只編》卷上:「非常之變,黨蘭窻實自致之。」
4. 非分,不合本分。指不應得到的地位、財富等。
《南史·蕭范傳》:「范既得眾,又有重名,謂可因機以定天下,乃更收士眾,希望非常。」《續資治通鑒·宋徽宗政和六年》:「﹝高永昌﹞見遼政日衰,金勢方強,遂覬覦非常。」
5. 很,十分。
唐 李德裕《昭義軍事宜狀》:「其端氏城,是劉從諫近年修築,非常牢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算是這件事非常緊急。」 柔石《二月》一:「當時他們兩人底感情非常好。」
6. 佛教語。無常。謂世間一切事物都在變異滅壞的過程中遷流不停。
《法苑珠林》卷一一四引 南朝齊 王琰 《冥祥記》:「釋慧進者,少雄勇游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

❽ 《陳登雲》這篇文言文的翻譯是什麼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曆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御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曆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後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干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麼事他干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雲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僕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雲因而上疏說:「近來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一、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御史佔了一半。台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飢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雲看,陳登雲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鍾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於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後陳登雲就死了。

❾ 文言文的寓意

第一段所說的那個成衣者,與其說是一位聰明的匠人,不如說是一版個審慎人情通曉世故的學人權。今之成衣者,大多不能理解情緒心情可以改變人的形體這個說法。
所以說,做衣服的人要明白量體裁衣,不只要知道對方的尺寸,更要使顧客細節上舒適。
推而廣之,在社會上生存也是這樣,與人相處也要因人而異,在一般的工作和社交場合,量體裁衣的話語,因人而異的話題,都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能更加順利平穩,加之你的細心和努力,最後走向成功。

❿ 謝晦文言文翻譯

顧覬之,吳郡吳人。初為郡主薄。謝晦為荊州,以為衛軍參軍。晦愛其版雅素,深相知待。後權為山陰令。山陰民戶三萬,海內劇邑,前後官長,晝夜不得休,事猶不舉。覬之理繁以約,縣無用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自宋世為山陰,務簡而績修,莫能尚也。還為吏部郎,嘗與宋文帝坐論江左人物,言及顧榮,袁淑謂覬之:「卿南人怯懦,豈辦作、賊。」覬之正色曰:「卿乃復以忠義笑人!」淑有愧色。太子劭弒立,朝士無不移任,惟覬之不徙官。孝武帝即位,遷御史中丞。孝建元年出為寧朔將軍、行會稽郡事。尋征為右衛將軍,領本州中正。明年,遷湘州刺史,善於蒞民,治甚有績。

熱點內容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
上海高中化學知識點 發布:2025-05-10 23:57:31 瀏覽:826
教師的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10 23:09:53 瀏覽:485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