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出裘發粟文言文翻譯

出裘發粟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1 19:26:27

1. 乃令出裘發栗以與飢寒者 古文翻譯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o ⊙ )啊!。。。。。。。。。。。

原文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壁。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譯文
景公在位時,下雪三天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旁。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難道不寒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也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也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也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卻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願意聽從您的教誨了。」於是就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
字詞解釋
雨:作動詞,下

霽:雨雪天轉晴。

以:用來

出:拿出

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教誨

狐白之裘:用狐腿白毛皮縫制的皮衣。狐白,狐狸腿下部分的白色皮毛,是狐皮最好的部分。裘,皮衣。

欲:願望。

善:意為好。

聞命:受到教誨

出裘發粟:出:拿出。 發:發放。
作者
晏嬰是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作者生平

晏嬰,又稱晏子,字仲,謚平,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時期,諸侯並起,風雲變幻。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勇義篤禮。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竭心盡力拯救內憂外患的齊國。在對外斗爭中,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稱贊晏嬰說:「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是對晏嬰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 吊庄公大智大勇,晏嬰繼父任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也日漸衰微。偏偏這齊靈公又昏庸怪僻,懦弱無能,還窮兵黷武,屢犯魯境,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盡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靈公死後,齊庄公繼位。這齊庄公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無賴、地痞惡霸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勸說齊庄公要用勇力來實行禮義,不要靠威強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齊庄公就是聽不進去。他見齊庄公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人,便輾轉反側,憂心忡忡。

其實,齊庄公即位後首先考慮的,就是怎樣對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對晏嬰的勸導,不但不聽,反而漸生嫌煩之意。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齊庄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又對晏嬰的勸阻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正巧在這時,齊庄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庄公以向晉國解說。這天,齊庄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叫大臣們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庄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他又能去會見棠姜了。席罷人散,齊庄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殺,丟了性命。晏嬰聽說齊庄公被崔杼所殺,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庄公。晏嬰來到崔杼家門前,他身邊的下人擔心地問他:「您將為國君而死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我應該為他而死?」手下人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要逃跑?」「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都死了,我回到哪裡去呢?作為萬民之主,難道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應當主持國政,作為君主的臣下,難道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現在又能回到哪裡去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庄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晏嬰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轉念一想,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崔杼殺死齊庄公後;便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一起,立齊庄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樹立威信,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上,派上千名兵馬內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於並服從他。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輪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晏子。只見晏子從容地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地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抒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燒,眼看就要下手。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庄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無可奈何,怒視著晏嬰離去。
人物描寫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這句話是描寫了齊景公的衣著,另一方面也為下文作鋪墊。更暗喻了齊景公的無法體恤民情的一面。)晏子入見,立有間。(寫出了晏子的恭敬以及體察民情。)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語言描寫)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寫出了晏子的針鋒相對,以及齊景公的不解。)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飢,溫而知人寒,逸而知人勞。今君不如也。」(語言描寫,巧妙的運用委婉的言辭,以古之賢君的做法來暗示景公,使景公頓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語言描寫,寫出了齊景公對晏子的看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齊景公是一個賢君。)
要點導引
文中晏子以「古之賢君」作當世之君的楷模,「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希望景公做一個體恤百姓的賢君。
求採納

2. 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翻譯文言文

(景公)於是命令下屬拿出衣服和糧食賜給挨餓受凍的百姓。

3. 幾句文言文翻譯,大俠請進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飢寒。令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所睹於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⑴景公:名杵臼,庄公的異母弟。
⑵雨雪:下雪。雨,音yu(四聲),下雨。霽:雨、雪後天氣轉晴。
⑶被:披。裘:用狐狸腋下的毛皮做的皮衣。
⑷階:台階。
⑸晏子: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景公時任國相。
⑹有間:時間不長。
⑺逸:安逸,閑適。
⑻聞命:聽從教誨。
⑼粟:指救濟糧。
⑽飢寒:指飢寒之人。
⑾塗:通「途」,路上。
⑿里:指里巷。
⒀循:巡,巡視。
⒁既事:指任職。兼月:兩個月。
⒂兼歲:兩年。
⒃明:闡明。欲:慾念,願望。
⒄行:實行。善:善行,德政。
譯文
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
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

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4. 急需15篇初中課外文言文譯文及原文

(1)《言語》第101則:桓玄義興還後,見司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問人雲:「桓溫來欲做賊,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謝景重時為長史,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聖明,功超伊、霍,紛紜之議,裁之聖鑒。」太傅曰:「我知,我知。」即舉酒雲:「桓義興,勸卿酒!」桓出謝過。
2)《容止》第32則:「或以方謝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馬曰:『諸君莫輕道仁祖,企腳北窗下彈琵琶,故自有天際真人想。』」
(3)《雅量 》第23則:「庾太尉與蘇峻戰,敗,率左右十餘人乘小船西奔,亂兵相剝掠,射,誤中舵公,應弦而倒,舉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動容,徐曰:『此手哪可使著賊!』眾乃安。」
(4)《輕詆》第7則:「褚太尉初渡江,嘗入東,至金昌亭,吳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雖素有重名,於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著粽,汁盡輒益,使終不得食。褚公飲訖,徐舉手共語雲:『褚季野。』於是四座驚散,無不狼狽。」
(5)《文學》第62則:「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羊雲:『君四番後當得見同。』殷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

5.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諫 第二十 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翻譯

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內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容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6. 文言文晏子諫景公的翻譯

原文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之,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飢寒。令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所睹於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譯文: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側邊的台階上。晏子進宮拜見景公,站了一會兒,景公說:「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氣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果真不寒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德君王,吃飽的時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餓,穿暖的時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時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現在君王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啊!」景公說:「說的對!我聽從您的教誨了。」於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糧食,發放給飢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見路途時候有飢寒的人,不問他是哪個鄉,看見在里閭有飢寒的人,不問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國統計發放數字,不必報他們的姓名。已任職的發給兩月救濟糧,生病的發給兩年救濟糧。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晏子能夠明白自己應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興做的事。」

7. 急求超短嘚文言文以及該文翻譯

一、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頭。旋:轉彎。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二、魯人徙越

讀下列這則文言文,回答14~16題(6分)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於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於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麼?」(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三、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並鑄八頭鐵牛鎮橋。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四、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裡的人習慣於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飢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裡(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五、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注釋: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陛:宮殿的台階。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翻譯:景公在位當政時,曾連續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台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 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麼冷。」晏子說:「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可惜現在您卻不知啊!」 景公說:「好!寡人我受教了。」於是拿出裘衣與糧食,發放給那些受飢寒煎熬的人們

8. 如何翻譯《出裘發粟》的文言文

翻譯《出裘發粟》: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9. 古文:文言文

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一牛且數萬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答案
1、且:幾乎,重達。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實:裝滿,充實。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來,鐵牛也被拉出來了。
3、懷丙和尚先用兩艘大船裝滿了土,放到鐵牛兩邊,系住鐵牛,然後用一根大木頭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保持兩船對鐵牛的拉力平衡,然後慢慢的去掉兩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鐵牛拉出來。
中考課外文言文專題練習

(一)師曠問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釋:1秉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蠟燭。2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①問於師曠: 。
②安敢戲君乎: 。
③如日出之陽: 。
④臣聞之: 。
2、 將下列文言文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譯句: 。
3、 晉平公想學習,卻又「恐已暮矣」,他所說的「暮」指什麼?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擔心?

4、 師曠的回答,說明他將「暮」理解成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這樣理解?

5、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二)顏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注釋:1回:顏回,又稱顏淵。2慟(tòng):哀痛之至。3門人益親:學生更加親近。4遷:轉移。5貳:重復。
1、本文選自《史記》。《史記》是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 用畢生精力寫成的我國第一部 體通史,魯迅稱它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發盡白,蚤死
(2) 今也則亡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門人益親( )
(2)弟子孰為好學( )
(3)不貳過(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6、 根據積累,再舉幾個名人好學的實例。

(三)螳螂捕蛇
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注釋:1覘(chān):探看。2圍:此處指蛇的身圍。3殊:極、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加點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 輟耕之壟上 B、受任於敗軍之際 C、悍吏之來吾鄉 D、環而攻之而不勝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譯下面句子。
然審視殊無所見。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錯誤一項是( )
A、 螳螂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B、 蛇被小小的螳螂擊殺的根本原因是以尾擊樹不重戰術。
C、 姓張的是本文的線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見所聞為線索。
D、 本文步步設疑,環環相扣,文雖短但情節卻緊張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注釋: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2陛:宮殿的台階。3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
(2)立有間(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
2、 翻譯
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3、 景公為什麼聽了晏子的一番話,「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五)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注釋:1費用:花費錢財。2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3饞:這里是飢餓的意思。
1、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 可辦粗飯幾日
(2) 何必圖好吃好著
(3) 莫待無時思有時
2、 翻譯: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

3、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節儉問題,向我們提出什麼要求?

4、 在市場經濟繁榮的今天,商品供應充足,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還有必要提倡節儉嗎?

(六)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 一牛且數萬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 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 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10. 《景公令出裘栗與飢寒》文言文的答案

1、 解釋句中抄加點的詞語。
(1)景襲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
(2)立有間(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
2、 翻譯
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3、 景公為什麼聽了晏子的一番話,"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飢寒者"?

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飢寒
1、①雨後或雪後轉晴②一會兒③通"披"
2、我聽說,古時候賢明的君主,自己吃飽了而知道他人的飢餓,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閑安樂了而知道他人的勞苦,現在你不知道啊。
3、因為晏子的諫議有說服力,更為重要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

熱點內容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