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賣鐵的文言文

賣鐵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2 00:43:40

A. 文言文"大鐵椎傳"翻譯

大鐵椎傳 譯文
大鐵椎,不知是從甚麼地方來的人。 北平人陳子燦到河南去探望兄長,在 宋將軍家裏和他相逢遇。宋氏是懷慶 府青華鎮上的人,精通武藝,附近七 省愛好武術的人都來向他學習。人家 因為他雄武壯健,就稱他為「宋將軍 」。宋氏的弟子高信之,也是懷慶人 ,力氣大,箭法好,比子燦大七歲, 小時候一起學習,故此曾經和他一同 拜訪宋將軍。當時,座席上有一位食 量很大的客人,相貌很醜陋,右腋下 夾著一個大鐵椎,有四五十斤重,即 使在喝酒吃飯、打拱作揖的時候也一 刻不離身。鐵制的椎柄能摺疊環繞, 好像鎖上的鍊條,拉開來長一丈有多 。他很少跟人說話,而說話像湖南、 湖北等地的口音。問他鄉里和姓名, 都不肯回答。後來(他們)同睡一室 ,到了半夜,那位客人說:「我要走 了!」說完就不見了。子燦見門窗都 關著,很驚奇地問信之。信之說:「 這位客人剛來時,不戴帽子,也不穿 襪子,用一塊藍手巾裹著頭,腳上纏 著白布;除了大鐵椎外,一件行李都 沒帶,可是腰裏裹著很多銀子。我和 宋將軍都不敢問他。」到子燦一覺醒 來,客人已鼾聲大作地在炕上熟睡了 。有一天,他向宋將軍告辭說:「起 初我聽到你的名氣,以為你是個豪傑 ,可是卻不見有甚麼作為。我要走了 !」宋將軍極力挽留他,才說:「我 曾經奪取響馬的財物,不順從的,就 殺他們,這些強盜頭子請我做他們的 首領,我又不答允,所以他們恨透了 我。(我)長住這里,一定會連累了 你。今天半夜,他們正約我到某個地 方決斗。」宋將軍很高興地說:「我 騎著馬帶著弓箭來助戰。」客人說: 「不可!賊人本領高強,而且人數又 多,我要保護你的話,就不能痛快地 打鬥了。」宋將軍一向自以為了不起 ,而且想看看客人的本事,於是極力 請求。客人沒有辦法,便和他一起去 。將到決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將 軍登上空置的碉堡,說:「只許觀看 ,千萬小心不要作聲,免得賊人知道 你在這兒。」那時雞聲啼起,月亮下 山了,星光照著空曠的原野,百步內 可以看得見人。客人賓士下去,吹了 幾聲觱築。一會兒,二十多個騎著馬 的賊人從四方集攏過來,後面跟著百 多個背著弓箭步行的人。其中一個賊 人提著刀拍馬奔向客人,說:「為甚 麼殺死我的哥哥!」話還沒說完,只 聽得客人一聲呼叫:「椎!」賊人立 即跌下馬來,馬頭全被打裂。賊人們 向前包圍進逼上來,客人從容地揮動 鐵椎,四面人馬紛紛倒地,共殺死了 三十多人。宋將軍看著不敢透氣,兩 腿發抖,像要摔下來,忽然聽到客人 大叫:「我走了!」地上灰塵捲起, 一團滾滾黑煙,向東賓士而去。此後 就再不見客人到來了。魏禧評論說: 「張良得到一位大力士,為他在博浪 沙用鐵椎襲擊秦始皇;大鐵椎大概就 是這一類人吧!上天生下異稟的人, 一定會用得著他們。我讀陳亮的《中 興遺傳》,其中豪邁卓越、俠義壯烈 、魁偉傑出的人,寂寂無聞,不能在 當代建功立名的,為甚麼又那樣多呢 ?難道上天降生人才,不一家要被人 所用嗎?還是人才的見用,要有一定 時機呢?子燦遇上大鐵椎時,正是康 熙元年,看他的樣子應是三十歲上下 ,這樣算起來,大鐵椎現在應四十歲 了。子燦又見他寫買東西的字條,楷 書也相當工整。」

B. 鐵杵磨針文言文翻譯

我的翻譯是:
有一天,李白偷偷地逃出學堂去玩。他走到小溪邊,看到有位婆婆拿著大鐵杵在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上前問:「老婆婆,您在干什麼呀?」老婆婆說:「我要把這個鐵杵磨成針。」李白說:「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婆婆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堅持磨,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
權威的翻譯是:
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譯文: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他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C. 堅致如削鐵古文翻譯

帝怒,密遣取塊城上,緘以來,令衛卒三偷之,堅致如削鐵,饞不能售。
皇帝發怒,李密派取塊城上,一直以來,令衛卒三偷的,苻堅把如削鐵,饞不能出售。

D. 文言文形容鋼鐵的有哪些

百煉精鋼,布衾多年冷是鐵 ,寒光照鐵衣

E. 煉鋼(沈括) 文言文翻譯

煉鋼
原文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予出使至磁州鍛坊,觀煉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揉面,則麵筋乃見;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暗暗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譯文
世上打鐵所稱的鋼鐵,是用熟鐵盤繞起來,再把生鐵嵌在它的中間,用泥把爐子封起來燒煉,鍛打使它們相互滲入,叫做「團鋼」,也叫做「灌鋼」。這只是假鋼罷了,暫時藉助於生鐵使它堅硬,燒煉2、3次以後生鐵就成了熟鐵,得到的仍然是熟鐵。但是天下沒有人認為不對的,那是因為不認識真鋼罷了。我出使時,到磁州打鐵作坊看煉鐵,才認識了真鋼。凡是有鋼的鐵,就像面里有麵筋,洗盡柔軟的面,麵筋就出現了。煉鋼也是這樣,只要選取精鐵鍛打百多次,每鍛打1次稱1次,鍛打1次就輕一些,直到多次鍛打斤兩卻不再減少,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鍛打上百次也不會耗減了。這才是鐵裡面的精純部分,它的色澤清明磨得光潔明亮了,就呈現暗淡的青黑色,與一般的鐵明顯不同。也有鍛打到最後卻根本成不了鋼的,全是因為產地的緣故。

F. 鐵杵磨針文言文翻譯

譯文:磨針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

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怪而問之,媼曰:「欲做針。」白曰:「鐵杵成針,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還而終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本文出自南宋祝穆《方輿勝覽》。

(6)賣鐵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啟示

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

2、一個人,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堅持不懈,即可創佳績。

鐵柱磨針的主人公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

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G. 文言文中鹽鐵是什麼意思

鹽、鐵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實行官營制度的社會生活必需品。
鹽鐵官營是漢武帝版實行的財經政策,相對於西漢初年權對鹽鐵業採取自由經營政策命名。漢武帝時,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並設置行政機構具體管理。鹽鐵官營雖然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人勢力,但亦不免帶有封建官營事業共有的弊病。

所以文言文中提到「鹽鐵」,實際上一般就包括了從開采、冶煉、運輸、銷售、甚至使用(鐵)的國家管制政策和措施。

H. 傅永鐵事翻譯。 文言文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馬鞍,倒立馳騁。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信)而不能答(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請洪仲,洪仲深讓(責備)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幹。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公開的文告),唯傅修期耳。」

譯文: 傅 永(434~516) 南北朝時武將。字修期。今臨清人。幼時跟隨叔父傅洪仲從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幹,勇力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馳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就請教洪仲,洪仲嚴厲地責備他,不幫他回信。傅永於是發奮讀書,廣泛閱讀經書和史書,兼有文韜武略。皇上常贊嘆說:「戰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作文書,只有傅修期了。」
自幼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聘。年二十餘,又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曾為崔道固城局參軍。以父母老,在家侍親十數年。後被召為治禮郎,詣長安,賜爵貝丘(今臨清)人,加伏波將軍。不久,除中書博士,改議郎,轉尚書考功郎中,為大司馬從事中郎。又轉都督、任城王元澄長史,兼尚書左丞。後,王肅之任豫州刺史,以永為建武將軍、平南長史。南齊將魯康祚侵豫州,王肅之令傅永率兵迎擊,大獲全勝。後又破侵魏之齊將裴叔業,2月再捷。孝文帝稱贊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拜永為安遠將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丘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魏宣武帝時,齊將陳伯之侵壽春(今安徽壽縣南),奉命馳援,駐軍城外,與城內相呼應,頻有克捷。中山王元英征義陽,以永為寧朔將軍、統軍。時年已70,揮戈披甲,單騎先入,被射傷左股,拔箭復入,大破敵軍,斬其將。三軍壯之。除太中大夫,行秦、梁二州事,鎮漢中。後任恆農太守。不久,還京,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遷左將軍、南兗州刺史。時年80,猶能馳射。還拜平東將軍、光祿大夫。熙平元年(516)卒,年83。贈安東將軍、齊州刺史。

注釋:
1.讓:責備
2.露布:公開的文告
3.請: 請求
4.書:信
5.乃:於是,就
6.涉略:粗略地閱讀

I. 誰有關恆寬《鹽鐵論》文言文的翻譯

本議第一
【題解】本,基本;議,討論.「本議」就是這次會議所討論的中心議題,指有關鹽鐵、均輸、酒榷等官營事業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惟,發語詞.始元:漢昭帝劉弗陵的年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詔書:古代帝王發布的文告.丞相:秦漢時輔助皇帝執掌國政的官員,官位最高.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副丞相的職務.這里指桑弘羊.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賢良是有功名的,但沒有一定的官職.文學,統稱讀書人.語:討論.
【譯文】始元六年,漢昭帝發出詔書,讓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選的賢良、文學討論,詢問民間的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廣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開仁義(4),毋示以利(5),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6),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7),成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趨末者眾(10).夫文繁則質衰(11),末盛則本方.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12).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飢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13).
【注釋】(1)竊聞:私下聽說.謙詞.
(2)淫佚(y@):放縱享樂.原:根源.
(3)廣:推廣,發揚.端:開端,本源.
(4)末利:經營工商業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國:西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國.郡和國合稱為「郡國」,統指地方.鹽、鐵:指鹽、鐵官營,始於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類專賣,官釀官賣,禁止私人釀酒,始於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輸:指均輸法,即在全國各地設均輸官,掌管運輸、收購物資、調劑有無,防止私商獲取暴利.始於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廣.
(7)散:破壞.敦厚:忠厚,朴,本質.
(8)貪鄙:貪婪卑鄙.化:指風氣.
(9)就:從事.本:農業.
(10)趨:追求.
(11)文:外表.質:本質.
(12)愨(qu8):誠朴,誠實儉朴.
(13)便:妥當.
【譯文】文學回答說:我們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該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發揚人們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揚仁義,不要引導他們追求財利,這樣,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復興,當今的風俗才能改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民爭利.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因此,老百姓務農的少了,熱衷於工商業的多了.外表太華麗,就使本質衰敗;工商業興盛,就會使農業衰落.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就奢侈,農業發展,老百姓就誠朴.老百姓誠朴,財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飢寒就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便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有利於發展農業,這才妥當.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數為寇暴於邊鄙(2).備之則勞中國之士(3);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4),苦為虜所系獲也(5),故修障塞(6),飭烽隧(7),屯戍以備之(8).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9),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10),使備塞乘城之士(11),飢寒於邊,將何以贍之(12)?罷之,不便也.
【注釋】(1)匈奴:指西漢時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當時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這里指匈奴奴隸主統治者.不臣,不服從.
(2)數(shu^):屢次.寇暴:侵擾.邊鄙:邊境.
(3)中國:指中原地區.
(4)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
(5)虜:這里是對匈奴的輕蔑稱呼.系獲:俘虜,掠奪.
(6)障塞,邊境險要處的城堡、要塞.
(7)飭:修整.烽燧(sh@):烽火燧煙.古代在邊境上建築高土台,發現敵情,白天放煙報警叫「燧」,晚上舉火報警叫「烽」.
(8)屯戍:屯田駐軍以戍守邊疆.
(9)蕃:繁殖,增加.長(zhang),增加.
(10)執:守.執備,守備.
(11)備塞:守備邊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贍:供給.
【譯文】大夫說:匈奴背叛不服,屢次侵擾邊境.防備它,就會使中原士兵很勞苦;不防備,他們又進犯不止.先帝憐憫邊境人民長期遭受禍害,苦於被匈奴虜掠,所以在邊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駐軍來防禦敵人.因為邊防費用不足,所以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補充邊防經費.現在你們想要廢除它,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讓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挨凍受餓,國家用什麼去供給他們呢?廢除這些政策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ǐ語見《論語·季氏篇》.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
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語.
畜:通蓄,蓄積.風:作動詞,教化的意思.
廣:推廣.懷:安撫.
這幾句話引自《春秋》庄公八年《穀梁傳》.《漢書·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處都大同小異.
這兩句話見《呂氏春秋·召類篇》.修:修明政治.廟堂:指朝廷.沖:戰車.折沖,使敵人的戰車退回去,即制服敵人.還師:使敵人退乓.
惡:何必.
【譯文】文學說:孔子說:「諸侯和大夫,不必擔心土地少,而應擔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財產貧乏,而應擔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他們都積蓄仁義去教化民眾,推廣仁德去安撫百姓.因此,近處的人都親近歸順他們,遠處的人也對他們心悅誠服.所以,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必去打仗,善於打仗的人不必出動軍隊,善於統帥軍隊的人不必排列陣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敵人不戰而退.聖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何必要什麼費用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厲中國(3),殺伐郡縣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軌(5),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贍(7),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8).縱難被堅執銳(9),有北面復匈奴之志(10),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11),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注釋】(1)桀黠(xia):兇悍狡猾.
(2)擅恣:驕橫放肆.入塞:侵入長城內地.古代稱長城為紫塞,即謂紅土築成的塞垣.(3)犯厲:侵犯.
(4)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是抗擊匈奴入侵的前線據點之一.都尉:武官名,這里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亂.不軌:不法.
(6)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這里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難:原作「然」,今據楊樹達說改.被堅執銳:身穿堅甲,手執武器.(10)復:報復,抗擊.
(11)擾:原作「憂」,涉下文「憂邊」而誤,今改.擾,干擾.
【譯文】大夫說:匈奴兇悍狡猾,驕橫放肆,侵入長城內地,侵犯中原,殺害我朔方等郡縣的官吏,叛逆作亂,圖謀不軌,早就該出兵去討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憐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將士們證戰於荒野之中.你們這些人既然很難有身披鎧甲、手執武器到北方去抗擊匈奴的志氣,卻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破壞邊防軍費的供應,損害國家的戰備計劃,毫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飢寒於外,百姓勞苦於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注釋】語見《論語·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這里指軍隊、武力.
張:設立.利官:主管財利之官,指鹽官、鐵官、均輸官等.
【譯文】文學說:古時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視武力征服.孔子說:「遠方的人不肯歸服,就修治禮樂德政招他們來.已經來了,就使他們安心住下.」現在廢棄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們,屯田駐軍來防備他們,長期陳兵於外,無休無止地轉輾運輸糧食,使邊境的將士在外挨餓受凍,百姓在國內勞苦備戰.實行鹽鐵官營,設置掌管財利的官吏來供給邊防費用,這決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還是把這些廢除為好.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注釋】市朝:集市,市場.一其求:統一解決需要.
引文見《易·系辭》.
出:發展.乏:原作「乖」,盧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華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鹽政志》引都作「乏」,今據改正.殖:繁殖,即增產.
匱(ku@):缺乏,不足.
委財:積壓的財物.調緩急:調濟急需的意思.緩急,這里是偏義復詞,只用「急」的意思.【譯文】大夫說:古代建立國家的人,開辟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的途徑,溝通物資有無.通過市場統一解決各方面的需求,招來四方百姓,聚集各種貨物,使農民、商人,工匠都能在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東西,互相交換之後便各自回去.《易經》上說:「交流產品,互通有無,這樣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產.」因此,手工業不發展,農具就缺乏;商業不發展,物資就不能流通.農具缺乏,糧食就不能增產;物資不流通,政府財政就困難.所以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法,正是為了流通積壓的貨物,供給急切的需要,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於道而接於市.《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禮義防民欲,實菽粟貨財.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滯,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今本《老子》無此語.《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傳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經》.躁:焦急不安,這里指急於求利.
實,充實.菽(sh&):豆類.粟:小米.「菽粟」,指糧食.
【譯文】文學說:用仁德教導百姓,百姓就會變得敦厚;用財利引誘百姓,風俗就會變得鄙薄,風俗鄙薄,百姓就違背仁義而追求財利,追求財利,百姓就奔走往來於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說:「貧窮的國家似乎有多餘的財富.」其實並非如此,而是百姓慾望太多,急於求利的緣故.因此,高明的執政者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用禮義來防止百姓的貪欲,以充實糧食和貨財.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貨物,工匠不生產無用的器具.所以,商業只是用來流通積壓的貨物,手工業只是生產各種用具,它們都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事業.
大夫曰:《管子》雲:「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
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絺紵,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戴仰而取給者,罷之,不便也.
【注釋】今本《管子》無此引文.
隴:漢隴西郡,今甘肅省一帶.蜀:漢蜀郡,今四川省一帶.丹:硃砂.旄(mao):氂牛尾.
荊:今湖北省一帶.揚:今安徽、江蘇等省部分地區.骨象:獸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桿細而硬,可做箭桿.燕齊:戰國時國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帶.齊,今山東省北部一帶.旃(zhan):同「氈」,即氈子.裘:皮襖.
兗(yan):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及河南東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帶.絺(ch9):細葛布.紵(zh)),紵麻織成的布.
楫(j0):船槳.
服:使用,駕御.
陵:丘陵.陸:平地.
交:流通.庶物:各種各樣的貨物
【譯文】大夫說:《管子》上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土地,而百姓還吃不飽,是由於生產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產的各種物品,而百姓仍然經濟不富裕,是由於工商業不發達.」隴、蜀兩郡的硃砂、大漆、氂牛尾和鳥羽,荊、揚兩州的皮革、獸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齊兩地的魚、鹽、氈子和皮襖,兗州、豫州出產的漆、絲、葛布和麻布,都是人們養生送死的必需品.這些東西,都是要靠商業來流通,靠工匠來製作.所以,聖人製造船、槳,通行於江河峽谷,駕御牛馬,通行於山陵內陸;甚至到達邊遠地區,深入窮鄉僻壤,為的是流通各種貨物,便利百姓.所以,武帝設置鐵官,以供應農業需要的用具,實行均輸,使百姓富裕;鹽鐵、均輸政策是全國人民所擁戴並賴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不務民用而淫巧眾也(1).故川原不能實漏卮(2),山海不能贍溪壑(3).是以盤庚萃居(4),舜藏黃金(5),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6),所以遏貪鄙之俗而醇至誠之風也(7).排困市井(8),防塞利門(9),而民猶為非也,況上之為利乎?《傳》曰:「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10).」是開利孔為民罪梯也(11).
【注釋】(1)淫巧:過於精巧的物品,指奢侈品.
(2)漏卮(zh9):有漏洞的酒杯.
(3)壑:山谷.
(4)盤庚:商朝的國王.萃:草.盤庚曾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初到時,居住茅屋,所以叫「萃居」.
(5)舜:古代傳說中的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領袖.舜藏黃金,見《淮南子·泰族訓》.傳說舜把黃金(即銅)藏到深山裡,目的在於堵塞人民的貪財之心.
(6)高帝:指漢高祖劉邦.為了打擊商人,劉邦曾下令,商人不得穿絲綢、乘車,租稅也很重.後來又規定商人子弟不得做官.
(7)遏:遏制,制止.醇(ch(n):純正,培養.
(8)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商人做買賣的地方,這里指商人.
(9)防塞:堵塞,杜絕.利門:求利的門路.
(10)文見《說苑·貴德篇》.但文有異.
(11)利孔:謀利的門路.罪梯:犯罪的階梯.
【譯文】文學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土地,而百姓還吃不飽,是由於工商業興盛而農業荒廢的緣故;有山林大海出產的各種財貨,而百姓仍然不富裕,是由於不努力生產人們的必需品,而製作了過多的奢侈品的緣故.所以,大河的水也裝不滿漏的酒器,山林大海所產的豐富財貨也填不滿深溝峽谷.因此,盤庚住茅屋,舜藏起黃金,高帝禁止商人做官,為的是遏止貪鄙的習俗,培養人們誠朴的風氣.抑制商人,堵塞求利的門路,尚且還有人為非作歹,更何況朝廷帶頭牟利呢?《公羊傳》上說:「諸侯好利,大夫就卑鄙;大夫卑鄙,士就貪財;士貪財,老百姓就要偷盜.」這就是打開了求利的門路,給人們提供了犯罪的階梯.
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於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平準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齊勞逸.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孔利為民罪梯者也.
【注釋】貢輸:把特產運送到京師里,進貢給中央.
苦惡:指東西質量粗劣.
委府:倉庫.
籠:收歸國有的意思.
縣官:指朝廷、政府.實:實物.
貿利:下文作「侔利」,《史記》、《漢書》皆作「牟利」,都是舊社會投機商哄抬物價,牟取暴利的意思.
平準:平定物價.這里指平衡物價的政策.
失職:失業.
齊勞逸:勞逸均衡.
【譯文】大夫說:過去各地諸侯,把本地特產作為貢物運到京城,往來既麻煩又困難,貨物大多數很粗劣,有的東西的價值還不夠抵償它的運費.因此,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來幫助運輸,便利於遠方交納貢物,所以叫做均輸.在京城設立倉庫,用來收購和貯存貨物,物價賤時就買進,物價貴時就賣出.因此,政府手裡掌握著實物,商人不能牟取暴利,所以叫做平準.實行平準,百姓就能各安其業;實行均輸,百姓的勞逸就均衡得當.所以,平準、均輸是為了平抑物價而方便百姓,決不是打開牟利的門路而成為人們犯罪的階梯.
文學曰:古者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1),不求所拙(2).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3).今釋其所有(4),責其所無(5).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問者(6),郡國或令民作布絮(7),吏恣留難(8),與之為市(9).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10),蜀、漢之布也(11),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12),農民重苦(13),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14),闔門擅市(15),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16).騰躍,則商賈侔利.自市(17),則吏容奸(18).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19),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20),未見准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
【注釋】(1)工:工巧,這里引申為特產.
(2)拙:笨拙.這里指不擅長的.
(3)女工:指勞動婦女.效其功:呈獻自己的勞動成果.功,這里主要指紡織品.(4)釋:放棄.
(5)責:索取.
(6)間者:近來.
(7)布絮:粗的絲綿.
(8)恣留難:任意刁難.
(9)與之為市:強行收購.市,交易.
(10)「阿」原作「陶」,今據洪頤煊說校改.阿,今山東省東阿縣.齊、阿都是漢代絲綢的著名產地.縑(jian):細絹.
(11)漢:今陝西省漢中一帶地區.「蜀」、「漢」都是漢代麻布的著名產地.(12)行奸賣平:用欺詐的手段,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13)重(ch¥ng)苦:加倍受苦.
(14)猥發:亂發號令.猥,雜亂.
(15)闔門:關閉城門.擅市:壟斷市場.擅,獨占.
(16)騰躍:飛漲.
(17)自市:指官吏自己經營貿易.
(18)吏客奸:官吏和姦商互相勾結.容,包庇.
(19)「吏」原作「而」,今據攖寧齋鈔本、沈延銓本及《續漢書·百官志》注、《通典》改正.待其急:等到買主有緊急需要時,高價出賣,即囤積居奇.
(20)輕賈:不法商人.
【譯文】文學說:古時向百姓征稅,是徵收他們的特產,不強求其不能生產的東西,所以農民交納農產品,婦女交納紡織品.現在,放棄他們生產的東西,而索取他們不能生產的東西.百姓只好賤價賣出自己的產品,換回政府所要徵收的東西,以滿足其需求,近來,有的地方命令百姓生產布絮,官吏任意刁難,強行收購.官吏所徵收的,不僅是齊、阿的細絹,蜀、漢的麻布,而且也有民間所生產的其他物品.他們採用欺詐手段,低價收購,使農民加倍受苦,婦女再次納稅,看不到所謂均輸均在哪裡.官府亂發號令,關閉城門,壟斷市場,什麼東西部收購.什麼東西都收購,物價就飛漲.物價飛漲,商人就能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經商,就會和姦商勾結,豪吏、富商乘機囤積居奇,等到市場上缺貨時就高價出害.這些奸商污吏,低價購進以高價出售,看不到所謂平準平在哪裡.古代的均輸是用來調節勞逸,便利貢物的運輸,並不是為獲取暴利而收購一切貨物.

J. 銅鐵在古文中如何表達

鐵在唐代時經常被叫做「金」(個人認為是美稱)
絡緯秋啼金井闌,黃沙百戰穿金甲版等等,都是用權金指代鐵。
至於銅,好像宋以後就直接稱銅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北宋煉銅技術發達,銅不值錢了。
烏台詩案過後,司馬光等人都被皇帝處罰了,記得宋史是說罰銅多少斤來著,可見北宋稱銅應該就是銅了,而後幾朝應該沿襲了。
宋以前叫銅也叫金,漢朝皇帝動不動多少萬兩的金都是指銅,中國古代是貧金國,銀子都是從安南,日本進口的,更不用說金子。

才疏學淺,未得萬一,如有漏誤,諸君海涵。

熱點內容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