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你字文言文

你字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2 01:06:56

⑴ 古文中譯為我,你的字有哪些

我:
吾、余、予、仆、某、鄙人、臣、在下、孤、朕、寡人
你:
爾、子、足下、君、汝

⑵ 我字古文里是什麼意思____

自稱,自己,亦指自己一方:~們。~見(我自己的看法)。~輩。~儕(我們)。自~。~盈彼竭。
查古文的網站
http://www.zdic.net/
漢典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虛詞(25個)
(一)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 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 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其
1. 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 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 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三)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為學》) /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四)於
1. 表示對象,譯為「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 表示處所,譯為「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 表示對象,譯為「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 表示處所,譯為「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5.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六)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那麼」。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
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七)者
1.代詞
(1)指人、事、物、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愛者甚蕃。(的花)(《愛蓮說》)
(2)在數詞後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可譯為「個」、「樣」、「項」。例: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可譯為「……的時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2.助詞
用在判斷句或陳述句的主語後,表示停頓,不譯。例:吳廣者,陽夏人也。(「者」與「也」配合,表判斷,不譯)(《陳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陳述句的主語後,錶停頓。)(《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語氣詞,表判斷,可不譯。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陳涉世家》)
2.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可不譯。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3.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等。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4.句末語氣詞,與「和」等詞對應,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若為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5.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例: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九)焉
1.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啊」。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由於」、「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依照」。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而因以及乎其跡。(《墨池記》)

(十一)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可譯為「姑且」、「暫且」。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並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並且」。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十二)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於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岳陽樓記》) /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才)(《狼》)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三)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於「了」、「啊」。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啊)(《岳陽樓記》)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於「了」、「啦」。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曹劌論戰》)

(十四)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
(2)表反問,可譯為「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表推測,可譯為「吧」。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4)表感嘆,可譯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出的處所,相當於「於」。例:醉翁至於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十五)所
1. 與動詞結合,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記》)
2. 「所」和「以」連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憑借,可譯為「用什麼方法」、「用這些來」。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輸》)/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的結構,表被動。例:而二蟲盡為所吞。(「為……所……」可譯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詞,意思是「地方」、「處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詞,譯為「那」。例: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2. fú,句首發語詞。例:夫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聲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稱,可譯為「人」。例: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詞,可譯為「就」、「於是」。例:遂逐其師。(《曹劌論戰》)
2.副詞,表原因可譯為「因而」。例:恐遂汩沒。(《上樞密韓太尉書》)

(十九)雖
連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然
1. 代詞,起指示作用,譯為「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表轉折關系,譯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二十一)故
1. 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 / 兩狼之並驅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 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十二)苟
1.連詞, 表假設,可譯為「如果」。例:苟富貴勿相忘。(《陳涉世家》)/ 苟慕義強仁(《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2. 副詞,可譯為「苟且」。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3. 副詞,表希望,可譯為「且,或許」。例: 苟無飢渴。(《君子於役》)

(二十三)會
1. 副詞
(1)適逢,恰巧。 例:會賓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
(3)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密州出獵》)
2. 動詞
(1)回合,聚會。 例: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岳陽樓記》)
(2)體會,領會。 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送東陽馬生序》)

(二十四)或
1. 無指不定代詞,可譯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2. 副詞
(1)有時。例:或王命急宣 。(《三峽》)
(2) 或許。例:或異二者之為 。(《岳陽樓記》)

(二十五)諸
1. 兼詞,「之於」的合音合義。例: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眾。例:其西南諸峰。(《醉翁亭記》)
3. 各位,眾位。例: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⑷ 在文言文中,表示第二人稱「你」的字有哪些請列舉所有。要是常用的

汝,爾,豎子(罵人),女,若,乃。----我自己的經驗和查閱。
A,女(汝),爾:古代回是一種不禮貌答的用法。魏書陳奇傳:「游雅常眾辱奇,或爾汝之。」隋書楊伯丑傳:「見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
B,而乃:常作定語,有時也可作主語。不作賓語:
余,而祖也。
往踐乃職。
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
朕心朕德惟乃知。
請採納!!!!

⑸ 古文中表示我的意思的字詞有哪些

表示程度深:甚是我:斯人在下鄙人余、予、吾、小人、朕、孤、寡人、敝人、見、身。你:君、奴斯爾、汝(女)、若子你們:汝等、爾曹、汝輩、若屬爾等足下祝你好運!

⑹ 在古文中意思是「我」和「你」的字



自稱,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我們。我見(我自己的看法)。我輩。我儕(我們)。自我。我盈彼竭。
Ime
人爾敵
筆畫數:7;
部首:戈;
筆順編號:3121534
我 I;me;人;爾;敵;吾;我 wǒ ㄨㄛˇ
(1) (會意,從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義:兵器。基本義:第一人稱代詞)
(2) 自稱;自己 [I imy;myself] 我,施身自謂也。――《說文》觀我生。――《易·觀卦》萬物皆備於我矣。――《孟子·盡心上》
(3) 又如:我行(我這里);我身(我自己;我這個人);我咱(我自。我,我自己);我見猶憐(形容女子容貌姿態美麗動人);我家(自己。我們家);我儂(方言。我)――按: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今者吾喪我。――《莊子》
(4) 己方;己國 [we;our]。如:敵我友;我每(我們);我伲(方言。我們);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我 wǒ
(1) 自己的 [self]。如:我生(我之行為);我儀(我的匹配)
(2) 表示親密的 [my dear]。如:我丈(對老人的親切稱呼);我老彭;我老葉;我東海
(3) 向一邊傾斜的,扭歪的 [wry] 我,頃頓也。――《說文》。段玉裁注:「謂傾側也。頃,頭不正也。頓,下首也。故引申為頃側之意。」
我 wǒ 意為 殺 [kill] 我伐用張。――《書·泰誓中》我,古殺字。――《說文》
我見 wǒjiàn [my view] 我自己的看法沒有絲毫我見。
我們 wǒmen [we;us] 包括我在內的一組人當我們想到勞動時,也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覺得我們太老了。
我思 wǒsī
(1) [cogito]
(2) 認為一個人的存在是由一個思想人這個事實來予以說明的哲學原理
(3) 自身或自我的理智活動
我行我素 wǒxíng-wǒsù
[ persist in one's old wags ; live by one's own difinitions ; stick to one's old way of doing things ; the dogs bark , but the caravan goes on ] 無視別人的議論與看法,還是按照自己平時的一套做法去做。他夫婦二人還是毫無聞見,依舊我行我素。――《官場現形記》
「古漢語中,虛詞實詞的使用,結合文句意義,往往實詞虛用,虛詞實用,一彼一此,沒有固定,其詞類活用現象較為突出。本來勞動人民造字,都是根據具體事物,都為實詞。元周伯琦《六書正偽》說:「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後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 所謂單字獨出,則「無從見矣」。意即由單個字面上去理解其義,難以解通,查字典,也難以查出,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所以古書中,詞類活用現象表現為: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往往變化無窮,不易把握其規律性。
我——第1人稱代詞,人人皆知,但古書上可作虛詞用。例如《詩經·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我作「何」義,意即人沒有善良,怎能作君、作兄呢?又如《詩經·若蜉蝣》:「於我歸處。」鄭玄注:「君當於何依歸乎?」我作「何」解,義較顯明。再如《詩經·信南山》:「我疆我理。」我均不作你我的「我」解,而作「乃」義,這是由於《詩經·大雅·綿》中有「乃疆乃理」(乃同乃)之故。」(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48-449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在心理學上,「我」是個體生命和人命(見網路詞條「雙命」)在環境中的體現。首先他必須有一個「生命的我」,沒有生命的我,就沒有「我」的存在。其次,必須有「人命的我」,就是你的生命特徵必須通過一定途徑,可以在他人或環境中充分顯示出你這個「我」的特徵來,不顯示這種特徵,你也沒有「我」的存在必要。人命的我主要是通過展示語言和行為來體現「我」的,所以你要這個世界有你這個「我」,那你就得好好地學習和好好地生活再加一個好好地工作和好好地做人。「我」有時候作用於純環境,有時候作用於純人群,所以,要學會在什麼地方做一個什麼的「我」。
[編輯本段]不同身份的人對「我」的稱呼
、皇帝稱朕、孤家、寡人
、皇帝的老婆稱哀家、本宮 見到皇帝稱臣妾
、官吏見到皇帝稱臣,見到百姓稱本官
、百姓見官稱草民或小人,若女性稱民女(未婚)民婦(已婚)
、晚輩見到長輩稱晚輩 晚生 小X(如小婿、小侄、小女)
、太監稱咱家
、和尚稱貧僧、道士稱貧道
、秀才稱小生
、外交時稱鄙人
、方言有 俺、侽、侽個人、宋元時關西一帶人自稱為『灑家』
英語中有 I 、me
、現在大多人稱我 、本人
、目前,有很多80後、90後們習慣稱:瓦、偶等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8202.html?wtp=tt



五筆86&98:CRCR 倉頡:ONF
筆順編號:3235234 四角號碼:2729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F60
【筆畫】:7
【偏旁】:亻
【部首】:爾
【解釋】:稱呼, 一般是稱呼說話的對方,尊稱是「您」。
【詞句】
英文意思
[拼音] [nǐ]
( singular ) you
( indefinite reference to some or any person ) one or anyone
( singular ) your
(1) 你 nǐ
(2) (形聲。從人,爾聲。本義:稱說話的對方)
(3) 同本義 [you] 武平元年童謠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隋書·五行志上》
(4) 又如:你咱(你);你懣(你們);你老(對尊長的敬稱);你那(你老人家);你佇(您);你等(你們)
(5) 不明確指明的集團中的某一個體;任何一個;一般的一個 [one]。如: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說話
(6) 泛指任何一個人;無論什麼人;無論哪一個人 [anyone,anybody]。如:他的才學叫你不得不佩服
(7) 每人;人人 [everybody,everyone]。如:你一言,我一語,談得很熱鬧。
你好 nǐ hǎo [how do you do;how are you;hello] 用於有禮貌的打招呼或表示與人見面時的問候。
你們 nǐmen [you] 與之說話的一些人我到時候通知你們。
你死我活 nǐsǐ-wǒhuó [life-and-death;mortal] 形容斗爭十分尖銳你死我活的斗爭
你爭我奪 nǐzhēng-wǒó [whoop-de-do] 指相互爭奪這種你爭我奪的場面還不少。
你追我趕 nǐzhuī-wǒgǎn (1) [leapfrog;catch up and overtake one another] (2) 相互輪流走過身邊或向前面越過。巨大的卡車和小型汽車沿著公路你追我趕 (3) 比喻在前進的道路上競賽,有褒義。各車間、各小組都在你追我趕,爭上游。

⑺ 形容你的字古文

第一人稱-我:我、吾、余、予、朕、某
第二人稱-你: 女、汝、若、而、爾爾版、乃
第三人稱- 他權/她:其、之、他、伊、渠
有時,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後面可以加「儕」、「屬」、「曹」、「輩」、「等」來表示復數。這些詞與現代漢語的「們」不同,它們都是詞,而不是詞尾。

⑻ 古文中 表示你的字

爾汝復 補充: 而 第二人稱制: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你」,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你」,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你」。 10、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個被僱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麼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你」。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游《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你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你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你爹爹回來時,一定會跟你算賬的。「而」便是代詞「你」。 採納哦

⑼ 古文字的意思 古文的字:之,時,去,暇,但 現在的字(在古文的字):你,我 有古文沒翻

古文的字:之,時,去,暇,但
之,的……
時,當時
去,距離、離開、除去……
暇,時間、閑暇
但,只
現在的字(在古文的字):你,我
你:汝,女(同「汝」),爾
我:吾,朕

熱點內容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