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閱讀
Ⅰ 求初一文言文閱讀題(要有答案,不要太難)
題目: 2006-2007學年七年級上語文期末考試卷
(滿分100分 完卷時間:120分鍾)
一、語言知識積累與運用26%(1-7題)
1、下列各組字詞的注音有錯的一項是( )2%
A、 醞釀(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孿(luán)生
B、夢寐(mèi) 稱職(chèn) 賞賜(cì) 嫩芽(rùn)
C、訣別(jué) 什物(shí) 籠罩(lǒng) 猝然(cù)
D、厄運(è) 虐殺(nüè) 炫耀(xuàn) 匿笑(nì)
2、根據語境在空白處填上恰當的詞語( )2%
友情,是人生一筆 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 ;是生病時的 ;是跌倒時的真誠攙扶;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春風。
A 、受益匪淺 逆耳忠言 苦口良葯 B、 苦口良葯 逆耳忠言 受益匪淺
C、 逆耳忠言 受益匪淺 苦口良葯 D、 逆耳忠言 苦口良葯 受益匪淺
3、下列作家作品配對有錯誤的一項是( )2%
A、《皇帝的新裝》--安徒生--丹麥 B、《紙船》--謝婉瑩--中國
C、《金色花》--泰戈爾--泰國 D、《綠色蟈蟈》--法布爾--法國
4、語文實踐活動:某學校的一位老師,接到一份請他參加學術討論會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如果他給大會秘書處寫信說明情況,比較得體的一句話是( )2%
A 我因病不能參加這次大會,失去了一次學習良機,對此,深感內疚。
B 我因病無法前去參加大會,失去了一次與同行切磋學問的良機,對此深感遺憾。
C 我因病不能到會,失去了一次學習的絕好機會,對此深感不幸。
D 我因病無法參加這次會議,辜負了你們的美意,對此深感慚愧。
5、名著閱讀題:
①有關《愛的教育》正確的一項是( )2%
A、《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所作。
B、《愛的教育》原名《心》。
C、《愛的教育》書中不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記,還有他的父母及老師講的故事。
D、《愛的教育》中《義大利》一文父親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儉節約的美德。
②寫出下列一則寓言的寓意。3%
夏天,將至中午的時候,幾個行人曬得很苦,看見一棵闊葉樹,就走過去,躺在樹蔭底下休息。他們仰望著闊葉樹,彼此議論說:"這樹不結果子,對人無用。"闊葉樹回答說:"忘恩負義的人,你們正在享受我的恩惠,還說我不結果子,對人無用?"
寓意:
6、古詩文背誦默寫題。10%
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壯心不已。
② ,天光雲影共徘徊。
③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④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
⑤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⑥辛棄疾在 《西江月》中,運用嗅覺、聽覺結合寫農村夏夜美景的詞句是:
, 。
⑦《〈論語〉十則》中,表達當別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誤解自己時,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
,不亦君子乎?
⑧春節將至,調動你的積累,和大家分享一句完整的寫"春"的詩句吧。
, 。
7、仿造劃線的句子再續寫一句。3%
也許你無法擁有深邃的藍天,但是你可以做飄逸的白雲;也許你無法擁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許 ;但是 。
只要你滿懷信心,善於發現,你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二、文言文閱讀15%(8-11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5%
①期日中( ) ②已去( ) ③引之:( )
④友人慚( ) ⑤尊君在不( )
9、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2%(標注兩處)
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10.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從" "和" "
兩點對答反駁。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
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 。4%
11、翻譯下列的句子。4%
與兒女講論文義。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現代文閱讀29%(12-23題)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16%)
①看看日歷,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戶外,覺得風還是冬天的風,冰涼刺骨。A太陽依舊病懨懨的樣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濛蒙的顏色,鉛筆畫似的。哪裡有一絲春天的蹤跡?有一天,我卻意外地從學生的課桌上,發現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靜悄悄的教室里巡視,驀然看見,一張課桌的縫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細細的白線嬌嬌的扎著。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我站在那裡端詳了許久,心中一時有些感動。我相信,這是天地間第一抹春色。在寒風料峭的二月里,灰黃蒼茫的天地間,發現這一抹淡到極致的春色,需要怎樣的耐心和細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纖細的草芽看了看,又插進桌面的裂縫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臉望著我,笑了。
③這以後,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縫里,有一二截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麼小,白的似米粒,黃的、紅的,像蠟筆上削下的碎屑。想這些鮮艷的粉末,該是二月的風盪來的春天的水彩,細心的孩子發現了,使用小手指將它們拾起來,染在了他們的課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學生的課桌上花事紛繁起來,演示著春天的進程。一到春天,孩子們翻山越嶺來學校,路上只要一彎腰,便能采一把在手裡。這些山裡孩子,有的還穿著露趾的鞋,穿著哥哥姐姐肥大的舊衣褲,他們吹著柳笛,搖著野花到了學校,便把花插在課桌上。有的孩子,還用細線把花枝綁在鉛筆上。花枝輕撫小臉,讓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紅了小臉,還是小臉染紅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著學生的歌聲走進教室,看見我放著教科書的課桌上,循著縱橫的縫隙,長滿了青草、綠葉、小花。C那課桌,彷彿是從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塊芳草地。我打開教科書,書頁里也夾了幾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學生們也喜形於色。那一笑,已使師生的心溝通了。這一節課,學生始終情緒高昂。下課後,我拿起一枝開著淡紫色花朵的葛條,嗅了嗅,對學生說:"真是春天了,連咱們的課桌也都開花了!"學生大笑,歡呼起來。這時候,一個調皮的男孩,指著一個女孩子說:"老師,她也開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辮子上,簪了一枝粉紅的野花。學生們又是一陣擊掌大笑。
⑥在這開花的課桌間踱步,聽著學生們那晴朗的笑聲,我覺得,這教室該是春天的源頭了。春天從孩子們的身上產生,先染了他們的課桌,然後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
12、文章開頭描寫戶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麼?2%
13、根據語境,在備選詞中選出恰當的詞填在括弧內:2%
這以後,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從學生的課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備選詞:萌動 涌動 蔓延 洋溢
14.從②③④小節中各找出一句具體描寫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濃的變化。3%
第②小節:
第③小節:
第④小節:
15.完成下面對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2%
本文通過對教室里插遍鮮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們 ,贊頌了師生之間 ,進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16.第②小節中,男孩"仰臉望著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麼?3%
17.文中有三處畫波浪線的比喻句,任選一句,說說它在文中的作用。 4%
(二)上帝沒有給它魚鰾(13%)
上帝造了一群魚。這些魚種類多樣,大小各異。為了讓它們具有生存本領,上帝把它們的身體做成流線型,而且魚表面十分光滑,這樣游動起來可以大大減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種魚擁有短而有力的鰭,使魚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動。
待上帝把這些魚們放到大海中的時候,忽然想起一個問題:魚們的身體比水重,這樣,魚一旦停下來,它們就會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會被水的壓力壓死。於是,上帝趕緊找到這些魚,又給它們一個法寶,那就是魚鰾。魚鰾是一個可以自己控制的氣囊,魚可以用增大縮小氣囊的辦法,來調節沉浮。這樣,魚在海里就輕松多了,有了氣囊,它不但可以隨意沉浮,還可以停在某地來休息。魚鰾對於魚來講,實在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預料的是,他沒有找到鯊魚。鯊魚是個調皮的傢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上帝費了好大的勁也沒有找到它。上帝想,這也許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鯊魚,那麼只好由它去吧。上帝想,這對於鯊魚來講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它會由於缺少鰾可能很快就淪為海洋中的弱者,最後被淘汰。為此,上帝感到很悲傷。
億萬年之後 ,上帝忽然想起那群魚。他想看看當年那些魚現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沒有魚鰾的鯊魚如今到底怎麼樣了,是否已經被別的魚吃光了。
當他將海里的魚家族都找來的時候,他已經分不清哪些是當初的大魚小魚,白魚黑魚了。因為,經過億萬年的變化,所有的魚都變了模樣,連當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面對千姿百態、大大小小的魚,上帝問:"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群
的魚游上前來,它們就是海中的霸王--鯊魚。上帝十分驚訝,心想,這怎麼可能呢?當初只有鯊魚沒有魚鰾,它要比別的魚多承擔多少壓力和風險啊,可現在看來,鯊魚無疑是魚類中的佼佼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鯊魚說:"沒有魚鰾,我們就無時無刻不面對壓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動,否則就會沉入海底,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億萬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游動,因此,我們自然練就了最強壯的軀體。正是因為沒有魚鰾,我們才成了海中的霸王。"
聽完這番話,上帝恍然大悟。
18、讀了這篇短文,我們知道了,魚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游弋,是因為魚身上有: ;
魚之所以能在水中上下沉浮,是因為有: 。2%
19、結合語境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語句來形容現在的鯊魚:3%
上帝問:"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群
的魚游上前來,它們就是海中的霸王--鯊魚。
20、鯊魚沒有魚鰾,卻在水中存活了下來,並且成了海中霸王,原因何在?3%
21、讀了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麼道理?聯系生活談談感想。5%
四、作文30%
家庭給我們的有愛,有溫暖,有教益,也許還會有煩惱和痛苦……
請以《家庭給我的 》為題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
2006-2007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卷
語 文 答 卷 紙
一、語言知識積累與運用26%(1-7題)
題號 1 2 3 4 5①
答案
5②、
6、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⑦
⑧ , 。
7、也許 ,但 。
二、文言文閱讀15%(8-11題)
8、① ② ③ ④ ⑤
9、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10、 , ; ;
。
11、①
②
三、現代文閱讀29%(12-23題)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16%)
12、
13、
14、
15、 ;
16、
17、
(二)上帝沒有給它魚鰾(13%)
18、
19、
20、
21、
22、作文:
答案: 2006-2007學年七年級上語文期末考試卷答案
一、語言知識積累與運用26%(1-7題)
題號 1 2 3 4 5①
答案 B C C B D
5②、不要太功利地評價事物;要學會感恩等。寫出一個方面既給分,言之有理即可。
6、①烈士暮年 ②半畝方塘一鑒開 ③背起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④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⑤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⑦人不知而不慍
⑧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7、略
二、文言文閱讀15%(8-11題)
8、約定 離開 拉 慚愧 同否
9、過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後 乃 至。
10、無信,無禮;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取元方的好感以求得原諒;守信用,講禮貌。
11、和孩子們講解詩文 只有這個人因為瘸腿的緣故,父子倆人的性命得以保存。
三、現代文閱讀29%(12-23題)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16%)
12、與後文形成對比,突出了教室里春意盎然。
13、萌動 蔓延
14、草芽針一樣細,頂端嫩綠,往下是鵝黃,根部則嫩白。
剛剛泛青或萌發芽苞的小樹枝,還有三五朵小野花。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紅百嬌千艷,絢麗多姿。
15、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諧美好的關系。
16、為老師跟自己一起領略春光而會意的笑
17、略
(二)上帝沒有給它魚鰾(13%)
18、魚鰭;魚鰾。2%
19、威猛強壯、神氣飛揚
20、3%沒有魚鰾,我們就無時無刻不面對壓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動,否則就會沉入海底,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億萬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游動,因此,我們自然練就了最強壯的軀體。
21、圍繞化壓力為動力這一中心來談
22、作文:評分標准:21分切入評分
Ⅱ 初一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Ⅲ 初一文言文閱讀《項羽》答案
項 羽
項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於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嘗有櫟陽逮,請蘄獄椽曹咎書抵櫟陽獄史司馬欣,以故事皆已。梁嘗殺人,與籍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喪,梁常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東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無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二寸,力扛鼎(11),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憚籍。(節選自《漢書》)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封於項 ②乃教以兵法
2.翻譯下面的句子。
書足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耳。
3.從選文中可以看出項羽是哪些與眾不同之處。
4.李清照《夏日絕句》和杜牧《題烏江亭》對項羽「烏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徑庭,你認同哪種?說明理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
【參考答案】
1、在②於是
2、讀書能夠寫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學劍只能對抗一人,不值得學,要學就學能與萬人抗衡的本領。
3、項羽身高體壯,有膽有才,抱負遠大。
4、杜牧認為大丈夫應能屈能伸,忍辱負重,以求東山再起,成就霸業。項羽做法不可苟同。
感謝您對派派小說論壇的支持,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Ⅳ 初一古文閱讀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歲而能沒焉.夫沒豈苟然哉?必將有得與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1.沒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潛水
2.從「涉」到「浮 」 到「沒 」 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趟水
3.翻譯「夫沒者豈苟然哉」難道那些會潛水的人是很隨便就達到這個地步的嗎?
4.這段話作者設喻說理,請從文中找出體現這個道理的中心句?
必將有得與水之道者
5.由這個故事你能想到那個俗語?習以為常 熟能生巧
Ⅳ 初一課外文言文練習題答案及原文翻譯是什麼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A、以荻畫地以:用B、教以書字用書:寫
C、使學為詩為:作為D、及其稍長把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歐陽修聰明過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答案:1、C2、D3、多讀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於讀書.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
[推敲]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答案:4.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接見完畢,叫人問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見於《世說新語?容止》)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7.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
三.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寧信度()()
9、翻譯下列句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歸取之() 何不試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長短)(2)dù尺寸尺碼(3)dù尺寸尺碼
9.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11.而置之其坐(腳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腳的尺寸)
反歸取之(腳的尺寸)何不試之以足(鞋子)
四.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邊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憑借什麼到(南海)?14.對比,立志。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捉()而擲()去之②歆廢()書而觀()
16、翻譯下列句子。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給加點字解釋:捉:撿擲:扔廢:放下觀:觀看
16.句子翻譯:管寧劃開席位分開而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題。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④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注釋: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④奚為:何為,做什麼。⑤御者:車夫。
17.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內容,這個成語。
②讀了這則短文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國②馬雖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18、①南轅北轍或背道而馳。②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認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動與目標完全相反,即使有許多優點和長處,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七.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題。
北人生而不識菱1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2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1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2坐:因為。
19.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熱也去
20.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成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說成知道的。(關鍵詞:曰,土產,強,知)
8、閱讀並翻譯。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1.【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2.【譯文】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來的使節,自己認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遠方的國家,於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則拿著刀站在座位的旁邊。已經接見完畢,命令間諜問匈奴來的使節:"魏王怎麼樣?"匈奴的使節回答說:"魏王風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邊拿刀侍立的人,這個人才是個英雄。"曹操聽說這件事,連忙派人追趕,殺掉了那個使者。
3.【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譯文】四川的偏遠山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你依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要一隻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不以為然:"我幾年前就想雇條船順江下南海,到現在還沒去成;你一無所有,就別做美夢吧!"可第二年,窮和尚竟然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游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慚愧得羞紅了臉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5.【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裡看了看.然後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6.【譯文】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
7.【譯文】北方人生來不認識菱角的,(有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放進口裡。有人(就)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那人自己保護自己的缺點,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回答說:"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8.譯文:我小時侯就非常好學,但因家中貧窮,沒錢來買書看,因此常常向有書的人家借書看,並親自抄錄,按預定的日期歸還。天氣寒冷時,硯台上的墨水都凍成堅實的冰了,手指凍僵了,屈伸很不靈便,但抄錄從不怠慢。抄錄完了,急忙把書送還,一點也不敢超過預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讀到大量的書。
Ⅵ 初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Ⅶ 初一文言文閱讀
想要
急忙
自欺欺人
Ⅷ 初一文言文閱讀及練習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夠可以追問)我是發初二的,因為我讀初二哈
《大道之行也》學案
編者:付 雪
班級: 學號: 姓名:
一、翻譯重點字詞。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謂之間,無實義)行(施行)也,天下為(是)公,選賢與(通「舉」jǔ,推舉、選拔)能,講信(誠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獨親(以…為親)其親,不獨子(以…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老而無妻的人)、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職分),女有歸(女子出嫁)。貨惡(憎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這)故謀(姦邪之心)閉(閉塞)而不興,盜竊亂(造反)賊(害人)而不作(興起),故外戶(大門)而不閉(用門閂插門),是謂(叫做)大同(理想社會)。
二、翻譯重點句子。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乾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兒女。
3.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4.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三、歸納文言現象,解釋該詞,並寫出例句。
(一)通假字:
與:(釋義)通「舉」jǔ,推舉、選拔,(例句)選賢與能
矜:(釋義)通「鰥」, 老而無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獨、廢疾者
(二)詞類活用:
親:(釋義)以…為親,(例句)人不獨親其親
子:(釋義)以…為子,(例句)不獨子其子
(三)古今異義:
孤獨 今義:孤獨為一個詞,獨自一人、孤單的意思
古義:「孤獨」為兩個詞,「孤」為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
例句: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四、判斷文意理解正確與否,對的打「√」,錯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准則。 (√)
2.文章是從(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
3.全文是總——分結構。結尾文章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類比,從而指出
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將不復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學案
編者:黃鳳娟
班級: 學號: 姓名: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都)絕(消失 )。是(這 )日更定,余 (通「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 全 )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小草葉),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哪裡 )得更(還)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盡力喝)三大白( 杯,量詞 )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譯下面的句子。
1.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天初更以後,我撐著一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歸納文言現象。
1.找出句子中詞類活用的詞,並解釋。
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詞作動詞) 解釋: 客居
2.一詞多義。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還)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杯,量詞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長堤一痕( 數詞,一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余 一小舟 ( )通(橈),解釋: 撐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裝句,狀語後置,應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斷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
1.「人鳥聲俱絕」中,一個「絕」字,從視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 × )
2. 「獨往湖心亭看雪」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 )
3.作者寫雪景,卻細致詳細地刻畫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於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換形,辟出另一境界,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讓人有一種喜逢知己的感覺。此段表達出作者的樂觀豁達之情。( × )
5.本文描寫西湖霧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個「與」字生動寫出天空、雲層、水面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辯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麗。( √ )
6.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舟子說作者「痴」,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 )
《桃花源記》學案
編者:余 靈
班級: 學號: 姓名:
一、翻譯重點字詞。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作為)業。緣(沿著,順著)溪行,忘路之(的)遠近。忽逢(遇到)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別的,其他的)樹,芳(花)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繽紛(繁多的樣子)。漁人甚(很,非常)異(以……為異,對……感到驚奇)之,復(再,又)前行,欲(想要)窮(窮盡,走到盡頭)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若有光。便舍(放棄)船,從口入。初(開始)極狹,才(僅僅,只)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這)屬(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聽,聽到)。其中往來(來來往往)種作,男女衣者,悉(都)如外人。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小孩),並(都)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於是,就)大驚,問所從來,具(詳細地)答之。便要(通「邀」,邀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都)來問訊(打聽消息)。自雲先世(祖先)避秦時亂,率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鄉鄰們)來此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遂(於是)與外人間隔(斷絕來往)。問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漢,無論(不要說,(更)不要說)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詳細地說出)所聞,皆(都)嘆惋(感嘆、惋惜)。餘人各復延(邀請)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離開)。此中人語(告訴)雲:「不足(不值得)為(給,對)外人道也」。
既(……以後,已經)出,得(獲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順著)向(從前的,舊的)路,處處志(做標記)之。及郡下,詣(到,拜見)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尋找)向所志(標記),遂(終於,最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往。未果(實現),尋(不久)病終。後遂(就)無問津(問路)者。
二、翻譯重點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流兩岸幾百步長,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
2.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捕魚人對這里的美景感到很驚奇。再繼續前行,想要走完這片桃林。
3.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到頭了,打魚人在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個小洞口,好像有隱約的光亮透出來。
4.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開始很狹窄,僅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再向前走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
5.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林、竹園這類。
6.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
7.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打魚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8.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打魚人一件一件地給他們詳細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
9.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打魚人到他們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10.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訴他,說: 「(這里的一切)不值得給外面的人說起。」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打魚人)出了洞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路返回,沿途到處做上標記。
12.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大守當即派人跟他前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最終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路了。
三、歸納文言現象,解釋該詞,並寫出例句。
(一)通假字:
要:(釋義)通「邀」,邀請,(例句)便要還家
(二)詞類活用:
異:(釋義)以……為異,對……感到驚奇,(例句)漁人甚異之
(三)成語: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詢問渡口,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
怡然自樂:高興而滿足的樣子。同「怡然自得」
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子。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比喻心裡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雞犬相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彼此都能聽見雞和狗的叫聲,但直到老死
都互相不來往。形容彼此距離很近,卻相互隔絕,互不交往。
(四)一義多詞:
釋義 字詞 例句
都 ①悉
②並
③咸
④皆 ①悉如外人
②並怡然自樂
③咸來問訊
④皆嘆惋;皆出酒食
沿著 ①緣
②扶 ①緣溪行
②便扶向路
邀請 ①要
②延 ①便要還家
②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五)古今異義:
字詞 今義 古義 例句
鮮美 (菜餚、瓜果等)滋味好 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放佛 好像 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彷彿若有光
交通 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妻子和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沒有出路的地方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間隔 事物在時空上的距離 斷絕來往 遂與外人間隔
無論 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不足 不充足 不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
(六)一詞多義:
釋義 例句
乃 於是,就 乃大驚
竟然 乃不知有漢
shě放棄 便舍船
舍
shè房子 屋舍儼然
得 得到,獲得 得其船;不復得路
能夠,可以 得為眾人而已也(《傷仲永》)
的 忘路之遠近
之 代詞 漁人甚異之;具答之;聞之
指示代詞,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音節助詞 處處志之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尋找 尋向所志
尋
不久 尋病終
於是,就 遂與外人間隔;後遂無問津者
遂
終於,最終 遂迷
wéi作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
為
wèi給,替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前的,舊的 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向
對著 眈眈相向(《狼》)
(七)句式:
省略句:(桃花源的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
林盡(於)水源
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四、判斷文意理解正確與否,對的打「√」,錯的打「×」。
1.本文運用層層設疑的寫法,使故事頗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之奇,最後是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
2.本文展現了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
3.本文既展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體現出他實現了美好理想的喜悅心情。 (×)
4.文末寫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
5.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
27 《短文兩篇》學案
編者:韓瓊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26×2=52)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 的)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交相輝映)。青林翠竹,四時( 四季)俱( 全、都)備。曉霧將歇(消散),猿鳥亂鳴( 此起彼伏地鳴叫)。夕日欲頹( 墜落),沉鱗( 潛游在水中的魚)競(爭相)躍。實是欲界( 人間)之( 的)仙都,自(自從)康樂以來,未復( 再,又 )有能與( 欣賞 )其( 代美景 )奇者。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 高興的樣子)起行。 念(想到)無與為樂者,遂( 於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 一起)步於( 在)中庭。 庭下如( 像 )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 原來是)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只是 )少閑人( 清閑的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二、翻譯下列句子(6)
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2、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三、歸納文言現象(22分)
1、古今異義(2×2)
曉霧將歇( 消散 )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 )
2、一詞多義(4×3)
與:未得能有與其奇者( 欣賞 ) 念無與為樂者( 和,跟 )
欲:夕日欲頹( 將要 ) 欲界之仙都( 慾望 )
3、翻譯下面的特殊句式(2×3)
(1)相與步於中庭。
(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四、判斷文意理解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10×2=20)
1、《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從平遠、高遠兩種視角,寫出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 × )
3、「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仰觀俯察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 )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動景轉入對靜景的描寫。( × )
5、 「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 )
6、《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 )
7、「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於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悅之情。「念無與為樂者」,「念」由「行」轉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情也顯得跌宕起伏。( √ )
8、「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9、「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 √ )
10、 「閑人」,即清閑的人,首先,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表達了賞月的自豪與欣喜;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 )
Ⅸ 適合初一的文言文閱讀題目,附加答案和翻譯。越多越好!!!
一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3分
A、以荻畫地
以:用
B、教以書字用
書:寫
C、使學為詩
為:作為
D、及其稍長把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14分)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3分)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4分)
[推敲]
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4分)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三
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22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寧信度
(
)(
)
9、翻譯下列句子。(6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只允許回答三個)(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歸取之(
)
何不試之以足(
)、
四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4分)
五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題(15分)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捉(
)而擲(
)去之
②歆廢(
)書而觀(
)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華歆那樣的人,你會和他交朋友嗎?為什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