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答案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答案

發布時間: 2020-12-02 17:12:30

⑴ 巢刺王元吉小字三胡。初 元吉生太穆皇後。。。。。翻譯

I set up my mind to select it for the reason that I have read a brief introction of this masterpiece in my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 before. In addition

⑵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 的翻譯

翻譯:

屈突通,他的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後來遷居到長安。出仕隋朝任虎賁郎將。文帝命人復核隴西牧的文簿,查出隱匿的二萬匹馬,皇帝大怒,收捕太僕卿慕容悉達、監牧官吏一千五百人,准備全部斬首。屈突通說:「人命至關重大,死了不能復生。

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撫育天下,難道容許因牲畜財產而在一天就殺掉一千五百人?」皇帝叱責他,屈突通上前叩頭說:「臣情願自身一人受死刑,來寬免眾人的死罪。」皇帝醒悟了,說:「朕不明此理,竟至於此。

現應免去慕容悉達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議。」於是全都以減刑論處。升仟為左武衛將軍。上任後為官剛正,有人犯法,即使親屬也不回護放縱。他的弟弟屈突蓋任長安令,也因方正嚴厲出名。

當時人為此作俗語說:「寧願吃三斗艾,不願見到屈突蓋;寧願吃三斗蔥,不願碰到屈突通。」煬帝即位後,派他帶著詔書去召回漢王楊諒。先前,文帝與楊諒約定,如果有璽書召,驗看敕字加點,還要與玉麟符相合,才能上路。

待到這時,驗看詔書沒有點,楊諒覺得事情有變,就責問屈突通,屈突通隨口對答沒有破綻,終於得以返回長安。大業年間,與宇文述一同打敗楊玄感,因功升任左驍衛大將軍。秦、隴群盜興起,授任關內討捕大使。

安定人劉迦論造反,擁兵十餘萬盤據在雕陰。屈突通調發關中軍隊進擊敵軍,駐扎安定,開始不與敵軍交戰,軍中有人猜想他怯懦。屈突通假意說撤軍,卻偷偷進入上郡。賊軍沒有發覺,率軍南下,在離屈突通七十里駐軍,分兵侵佔土地。

屈突通乘他們沒有防備,夜晚挑選精銳士兵襲擊打敗他們,斬殺劉迦論連同敵軍一萬多首級,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虜老弱數萬人。後來隋朝政治更加紊亂,盜賊很多,軍士沒有鬥志,眾將大多淪陷。屈突通所到之處都非常謹慎,雖無大勝,也不失敗。皇帝向南巡視,讓他鎮守長安。

原文:

屈突通,其先蓋昌黎徒何人,後家長安。仕隋為虎賁郎將。文帝命覆隴西牧簿, 得隱馬二萬匹,帝怒,收太僕卿慕容悉達、監牧官史千五百人,將悉殊死。通曰: 「人命至重,死不復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豈容以畜產一日而戮千五百士?」

帝叱之,通進頓首曰:「臣願身就戮,以延眾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當免悉達等,旌爾善言。」遂皆以減論。擢左武衛將軍。蒞官勁正,有犯法者, 雖親無所回縱。其弟蓋為長安令,亦以方嚴顯。時為語曰:「寧食三斗艾,不見屈 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煬帝即位,遣持詔召漢王諒。先是,文帝與諒約,若璽書召,驗視敕字加點, 又與玉麟符合,則就道。及是,書無驗,諒覺變,詰通,通占對無屈,竟得歸長安。 大業中,與宇文述共破楊玄感,以功遷左驍衛大將軍。

秦、隴盜起,授關內討捕大 使。安定人劉迦論反,眾十餘萬據雕陰。通發關中兵擊之,次安定,初不與戰,軍 中意其怯。通陽言旋師,而潛入上郡。賊未之覺,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 地。

通候其無備,夜簡精甲襲破之,斬迦論並首級萬余,築京觀於上郡南山,虜老 弱數萬口。後隋政益亂,盜賊多,士無鬥志,諸將多覆。通每向必持重,雖不大克, 亦不敗負。帝南幸,使鎮長安。

此文出自北宋·宋祁《新唐書·列傳第十四》

(2)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宋祁傳》文中指明宋祁受命纂修《唐書》在「詔求直言」前,故王鳴盛誤以為宋祁修《唐書》自天聖至慶歷,前後差不多也是17個年頭。但《宋史·仁宗紀》景祐年間並無「詔求直言」一類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詔台諫非朝廷得失」。

《宋祁傳》中宋祁「直言對」後緊接「進溫成皇後為貴妃」,與《仁宗紀三》的記載相符,時在「皇祐」,而非「景祐」。顯然,《宋祁傳》是將「皇祐」誤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時間提前了10多年。

王鳴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隨」,《宋祁傳》說得很清楚,是因為「坐其子從張彥方游」。傳中雖無明確紀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傳後的,前面《宋庠傳》明明白白地寫著:皇祐三年,「祁子與越國夫人曹氏客張彥方游」。

宋庠受牽連罷相在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這一年。此時尚「以稿自隨」,仍在修撰中,怎麼會在慶歷中告成?王鳴盛的失誤,一是不知「景祐」當為「皇祐」,二是後來在《蛾術編》卷九考知「祁修書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獨秉筆,自此出知亳州,皆書局自隨以至於成,凡歷十六年也」,卻仍然堅持「宋歐修《新唐書》不同時」的結論。

《宋史·宋祁傳》的這一年號錯誤,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對》有案語註明「仁宗本紀皇祐三年春三月詔求直言」,「本傳作景祐中誤」而外,迄今竟似無人知曉,請同仁們注意。

作者簡介: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選郎。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高祖父宋紳徙居開封府雍丘縣,遂為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北宋官員,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司空宋庠之弟,宋祁與兄長宋庠並有文名,時稱「二宋」。

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范鎮為其撰神道碑。

皇祐四年(1052年),因其子犯罪之事,被貶知亳州(今屬安徽省)兼集賢殿修撰。皇祐五年(1053年),又調知成德軍(河北省正定縣)升為禮部侍郎。又調到定州(河北省定縣)。皇帝加封他為端明殿學士,特地升為吏部侍郎,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

嘉佑四年(1059年),從益州回京後被授於三司使,後因包拯等上書說其兄宋庠任宰相,宋祁不宜任三司使,沒能上任。之後皇帝加封他為龍圖閣學士,知鄭州。嘉佑五年(1060年),《唐書》修撰完畢,宋祁被升為左丞、工部尚書。

嘉佑六年(1061年),宋祁回到京城拜翰林學士承旨,復任群牧使。嘉佑六年三月(1061年),宋祁卒於東京,卒後謚號景文。

⑶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翻譯

新唐書·李元吉傳
原文:
巢刺王元吉小字三胡。高祖兵已西,留守太原,封姑臧郡公,進齊國,總十五郡諸軍事,加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帝受禪,進王齊,為並州總管。
初,元吉生,太穆皇後惡其貌,不舉,侍媼陳善意私乳之。及長,猜鷙好兵,居邊久,益驕侈。常令奴客、諸妾數百人被甲習戰,相擊刺,死傷甚眾。後元吉中創,善意止之,元吉恚,命壯士拉死,私謚慈訓夫人。
劉武周略汾、晉,詔遣右衛將軍宇文歆助守。元吉喜鷹狗,出常載罝罔三十車,曰:「我寧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獵。」夜潛出淫民家,府門不閉。歆驟諫,不納,乃顯表於帝曰:「王數出與竇誕縱獵,蹂民田,縱左右攘奪,畜產為盡。每射於道,觀人避矢以為樂。百姓怨毒。不可與共守。」有詔召還。元吉密諷民詣闕請,乃得歸。武周以五千騎屯黃蛇嶺,元吉使將軍張達以步卒百人嘗寇,達辭兵少,強之,至則盡沒。達怒,導武周陷榆次。元吉保祁,賊急攻之,遁還並州,賊張甚。元吉紿司馬劉德威曰:「公以老弱守,吾率銳士拒賊。」因齎寶物、攜妻妾夜出,委軍奔京師,並州陷。帝怒,自是嘗令從秦王征討,不復顓軍矣。
尋授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秦王圍東都,竇建德來援,王以精騎逆戰,留元吉、屈突通守,而世充易之,輒出兵,元吉設伏劫之,斬首八百級,禽其將。東都平,拜司空,賜袞冕服、鼓吹二部、班劍二十人、黃金二千斤,與太子、秦王得三爐鑄錢。累進司徒,兼侍中、並州大都督。
時秦王有功,而太子不為中外所屬,元吉喜亂,欲並圖之。乃構於太子曰:「秦王功業日隆,為上所愛,殿下雖為太子,位不安,不早計,還踵受禍矣,請為殿下殺之。」太子不忍,元吉數諷不已,許之。於是邀結宮掖,厚賂中書令封德彝,使為游說,帝遂疏秦王,愛太子。元吉乃多匿亡命壯士,厚賜之,使為用。元吉記室參軍榮九思為詩刺之曰:「丹青飾成慶,玉帛禮專諸。」元吉見之,弗悟也。其典簽裴宣儼免官,往事秦府,元吉疑事泄,鴆殺之。自是人莫敢言。秦王嘗從帝幸元吉第,伏護軍宇文寶寢內,將以刺王,太子固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於我何害?」
突厥郁射設入圍烏城,建成薦元吉北討,乃多引秦王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與行,又籍秦府精兵益麾下。帝知之,不能禁。元吉承間密請害秦王,帝曰:「是有定四海功,殺之無名。」元吉曰:「王昔平東都,顧望不即西,散金帛樹私惠,豈非反邪?」帝不應。太子與元吉謀:「兵行,吾與秦王至昆明池,伏壯士拉之,以暴卒聞,上無不信。然後說帝付吾國,吾以爾為皇太弟,而盡擊殺叔寶等。」率更令王晊密以謀告秦王,王召僚屬謀,皆曰:「元吉戾很,使得志,且不能事其兄。往者護軍薛寶以元吉字合之,其文成『唐』,元吉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為亂未克,已復傾奪,大王不蚤正之,社稷非復唐有。」秦王由是定計。
死年二十四。子承業為梁郡王,承鸞漁陽王,承獎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義陽王,並伏誅。貞觀初,改葬,追爵海陵郡王及謚。後改封巢,以曹王明嗣。

翻譯:
巢剌王李元吉小字三胡,是高祖的第四子。高祖起兵西行時,留守於太原,封為姑臧郡公,進封為齊國公,總管河東十五郡諸軍事,加官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高祖受禪即位之後,進封為齊王,擔任並州總管。
起初,元吉出生時,太穆皇後不喜其貌,不想養他,其侍媼陳善意私自乳養。長大成人之後,為人殘忍好兵,居守邊郡日久,愈益驕奢淫逸。常令奴僕、諸妾數百人披甲練習交戰,相互擊刺,以致死傷甚眾。後來元吉被刺傷,善意制止他這樣胡作非為,元吉發怒,命壯士將她弄死,而私謚她為慈訓夫人。
劉武周進犯汾、晉地區,朝廷下詔派遣右衛將軍宇文歆協助他防守並州。元吉喜好鷹狗,出城常載獵網滿三十餘車,並說:「我寧可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一日不行獵。」夜裡潛出府門縱淫於民家,不閉府門。宇文歆多次勸諫,完全不聽。宇文歆便上表於高祖說:「齊王多次出城與竇誕肆意游獵,蹂踐民田,放縱左右公然劫奪,民間六畜殆盡。常常當道而射,觀人避箭以為樂笑。百姓無比怨恨。不可與他共守此城。」有詔書召他還京。元吉暗示父老百姓赴京請留,才得以恢復其職。武周率五千騎兵駐於黃蛇嶺,元吉派將軍張達率步兵一百人試著與賊寇交戰,張達因兵少不願出戰,元吉強使他出戰,結果盡沒於陣。張達大怒,便引導武周攻陷榆次縣城。元吉退保祁縣,賊眾急攻其城,元吉隨即逃回並州,賊寇氣勢甚張。元吉哄騙司馬劉德威說:「您帶老弱守城,我率銳士出戰擊賊。」因而攜帶妻妾寶物夜出,拋棄軍隊奔還京師,以致並州失陷。高祖大怒,此後只讓他隨同秦王征討,而不再讓他獨擋一面了。
不久,任職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秦王圍攻東都時,竇建德前來援救,秦王率領精騎迎戰,而留元吉與屈突通繼續圍困東都,世充小看他們,隨即出兵進戰,元吉設伏劫擊,斬首八百級,生擒其戰將。東都平定之後,拜為司空,賜予袞冕禮服、鼓吹兩部、執劍衛士二十人、黃金二千斤,與太子、秦王各得三爐鑄錢自用。累進為司徒,兼領侍中、並州大都督。
當時秦王建有大功,而皇太子不為朝廷內外所矚目,元吉惟恐不亂,想一起除去兩人。於是向太子建成說:「秦王功業日隆,為皇上所愛,殿下雖為太子,其位不安,不早為計,轉眼就會受禍,請為殿下殺掉秦王。」太子不忍心,元吉多次勸說不止,太子方才答應。於是邀結宮中妃嬪,厚賄中書令封德彝,讓他們游說高祖,以致高祖果然疏遠秦王,親近太子。元吉還藏匿許多亡命壯士,厚賜他們以錢財,使之為己所用。元吉的記室參軍榮九思做詩諷喻他說:「用丹青裝飾成慶,拿玉帛禮遇專諸。」元吉見後,不悟其意。其典簽裴宣儼罷官後,前往侍奉於秦王府,元吉懷疑其事會被泄露,因而毒殺宣儼。從此以後人莫敢言。秦王曾經隨同高祖前往元吉宅第,元吉命其護軍宇文寶埋伏於寢室之內,准備刺殺秦王,太子堅決制止這樣做,元吉發脾氣說:「這是為兄考慮,他對我有什麼危害呢?」
後逢突厥酋帥郁射設進圍烏城,建成推薦元吉領兵北討,還引薦秦王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多人全都同行,又將秦王府精兵並入其府。高祖知其謀而不能禁制。元吉乘機密請加害秦王,高祖說:「他有平定四海之功,殺他沒有理由。」元吉說:「秦王從前平定東都後,顧望而不西還,散發金銀絲帛以立私恩,難道不是反狀嗎?」高祖不予回答。太子便與元吉謀議說:「大軍出發時,我與秦王到昆明池宴別,埋伏壯士殺秦王,而以暴逝奏聞,皇上沒有不相信的。然後再勸說父皇將帝位讓給我,我就封你為皇太弟,而盡殺秦叔寶等人。」率更令王日至暗中將其陰謀告知秦王,秦王召集僚屬商議,大家都說:「元吉兇殘陰險,使他得志,終究不能侍奉其兄。從前護軍薛寶上符錄說,『元吉』二字可合成一個『唐』字。元吉大喜說:『只要除去秦王,奪取東宮易如反掌!』製造此亂還未如願,就已復懷攘奪之心。大王如不早日正定其亂,社稷江山就會非復唐室所有。」秦王由此定計平亂。
元吉死時年齡為二十四歲。其子承業受封為梁郡王,承鸞為漁陽王,承獎為普安王,承裕為江夏王,承度為義陽王,全都連坐誅死。貞觀初年,下詔改葬元吉,追封海陵郡王的爵位與謚號。後來又改封為巢王,並將曹王李明過繼給他以主持其祭祀。

舊唐書·李元吉傳
原文:
巢王元吉,高祖第四子也。義師起,授太原郡守,封姑臧郡公。尋進封齊國公,授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留鎮太原,許以便宜行事。武德元年,進爵為王,授並州總管。二年,劉武周南侵汾、晉,詔遣右衛將軍宇文歆助元吉守並州。元吉性好畋獵,載網罟三十餘兩,嘗言「我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獵」,又縱其左右攘奪百姓。歆頻諫不納,乃上表曰:「王在州之日,多出微行,常共竇誕游獵,蹂踐谷稼,放縱親昵,公行攘奪,境內六畜,因之殆盡。當衢而射,觀人避箭以為笑樂。分遣左右,戲為攻戰,至相擊刺毀傷至死。夜開府門,宣淫他室。百姓怨毒,各懷憤嘆。以此守城,安能自保!」元吉竟坐免。又諷父老詣闕請之,尋令復職。時劉武周率五千騎至黃蛇嶺,元吉遣車騎將軍張達以步卒百人先嘗之。達以步卒少,固請不行。元吉強遣之,至則盡沒於賊。達憤怒,因引武周攻陷榆次,進逼並州。元吉大懼,紿其司馬劉德威曰:「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強兵出戰。」因夜出兵,攜其妻妾棄軍奔還京師,並州遂陷。高祖怒甚,謂禮部尚書李綱曰:「元吉幼小,未習時事,故遣竇誕、宇文歆輔之。強兵數萬,食支十年,起義興運之基,一朝而棄。宇文歆首畫此計,我當斬之。」綱曰:「賴歆令陛下不失愛子,臣以為有功。」高祖問其故,綱封曰:「罪由竇誕不能規諷,致令軍人怨憤。又齊王年少,肆行驕逸,放縱左右,侵漁百姓。誕曾無諫止,乃隨順掩藏,以成其釁,此誕之罪。宇文歆論情則疏,向彼又淺,王之過失,悉以聞奏。且父子之際,人所難言,而歆言之,豈非忠懇?今欲誅罪,不錄其心,臣愚竊以為過。」翌日,高祖召綱入,升御坐,謂曰:「今我有公,遂使刑罰不濫。元吉自惡,結怨於人。歆既曾以表聞,誕亦焉能禁制?皆非其罪也。」尋加授元吉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四年,太宗征竇建德,留元吉與屈突通圍王世充於東都。世充出兵拒戰,元吉設伏擊破之,斬首八百級,生擒其大將樂仁昉、甲士千餘人。世充平,拜司空,余官如故,加賜袞冕之服、前後部鼓吹樂二部、班劍二十人、黃金二千斤,與太宗各聽三爐鑄錢以自給。六年,加授隰州總管。及與建成連謀,各募壯士,多匿罪人。復內結宮掖,遞加稱譽,又厚賂中書令封倫以為黨助。由是高祖頗疏太宗而加愛元吉。太宗嘗從高祖幸其第,元吉伏其護軍宇文寶於寢內,將以刺太宗。建成恐事不果而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耳,於我何害!」九年,轉左衛大將軍,尋進位司徒、兼侍中,並州大都督、隰州都督、稷州刺史並如故。
高祖將避暑太和宮,二王當從,元吉謂建成曰:「待至宮所,當興精兵襲取之。置土窟中,唯開一孔以通飲食耳。」會突厥郁射設屯軍河南,入圍烏城。建成乃薦元吉代太宗督軍北討,仍令秦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並與同行。又追秦府兵帳,簡閱驍勇,將奪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譖杜如晦、房玄齡,逐令歸第。高祖知其謀而不制。元吉因密請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為辭?」元吉曰:「秦王常違詔敕,初平東都之日,偃蹇顧望,不急還京,分散錢帛,以樹私惠。違戾如此,豈非反逆?但須速殺,何患無辭!」高祖不對,元吉遂退。建成謂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統數萬之眾,吾與秦王至昆明池,於彼宴別,令壯士拉之於幕下,因雲暴卒,主上諒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付吾國務。正位已後,以汝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時坑之,孰敢不服?」率更丞王晊聞其謀,密告太宗。太宗召府僚以告之,皆曰:「大王若不正斷,社稷非唐所有。若使建成、元吉肆其毒心,群小得志,元吉狼戾,終亦不事其兄。往者護軍薛寶上齊王符籙雲:『元吉合成唐字。』齊王得之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為亂未成,預懷相奪。以大王之威,襲二人如拾地芥。」太宗遲疑未決,眾又曰:「大王以舜為何如人也?」曰:「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為子孝,為君聖,焉可議之乎?」府僚曰:「向使舜浚井不出,自同魚鱉之斃,焉得為孝子乎?塗廩不下,便成煨燼之餘,焉得為聖君乎?小杖受,大杖避,良有以也。」太宗於是定計誅建成及元吉。元吉死時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並坐誅。尋詔絕建成、元吉屬籍。太宗踐祚,追封元吉為海陵郡王,謚曰剌,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謚如故,復以曹王明為元吉後。

翻譯:
李元吉,是高祖李淵的第四個兒子。太原起義後,被任命為太原郡太守,封為姑臧郡公。不久晉封為齊國公,任十五郡諸軍事、鎮北大將軍,留下鎮守太原,賦予他自行處理軍政事務的權力。
高祖武德元年(618),他晉封為齊王,任並州總管。武德二年(619),劉武周向南進攻汾州、晉州,高祖詔令右衛將軍宇文歆協助他鎮守並州。李元吉愛好打獵,裝載羅網的車子就有三十多輛,他曾說「我寧可三天不吃東西,不能一天不打獵」,還放縱他身邊的人掠奪百姓的財物。宇文歆多次勸阻但是不聽,就向高祖呈遞奏表說:「齊王在並州,經常穿上便裝出城,和竇誕一起游樂打獵,踐踏農田莊稼,放縱身邊的人,公開掠奪百姓的財物,境內的家禽家畜,幾乎被他們搶光。他站在大路中間放箭射人,觀賞人們躲避,作為娛樂。把兵卒分成左右兩方,做打仗游戲,直到互相毆斗砍殺,造成傷殘甚至死亡。夜晚敞開府門,到別人家裡公然幹些淫猥勾當。黎民百姓怨恨,都是滿腔憤怒。憑著這種狀況守城,怎麼能夠守住!」李元吉終於獲罪免職。他又婉轉地動員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進京為他求情,不久恢復了官職。
當時劉武周率領五千名騎兵到了黃蛇嶺,李元吉派遣車騎將軍張達帶領一百名步兵先去試探。張達嫌人太少,堅決要求不去。李元吉強行派遣,一到黃蛇嶺就被殺光。張達憤恨惱怒,就為劉武周當向導攻克了榆次縣城,進逼並州。李元吉十分恐慌,欺騙他的司馬劉德威說:「您帶著年老體弱的人員守城,我帶上身強力壯的將士出城作戰。」乘著夜晚部隊出城的時機,他帶上妻妾丟下軍隊逃回了長安,並州很快失陷。高祖怒火萬丈,對禮部尚書李綱說:「元吉年輕,還不熟悉軍政事務,所以派竇誕、宇文歆協助他。精壯人馬好幾萬,軍糧預撥了上十年,我舉義旗打江山的發祥地,眨眼之間就丟了。宇文歆帶頭提出這種計策,我要殺掉他。」李綱說:「得虧宇文歆才讓陛下沒有失去愛子,我認為他有功。」高祖詢問原因,李綱回答說:「罪過出在竇誕沒有規勸齊王,致使士卒百姓怨恨憤怒。再說齊王年輕,肆無忌憚地干驕橫放縱的事,放縱身邊的人,掠奪百姓的財物。竇誕不曾勸諫制止,卻放任包庇他,所以造成了禍根,這是竇誕的罪責。宇文歆論感情要疏遠些,接近他的時間又短,齊王的過失,他已全部稟奏過了。何況是父子間的事情,別人不好說話,但宇文歆卻說了,難道還不忠誠?現在要追究他的罪責,不會使他心服,我認為很不恰當。」第二天,高祖請李綱進宮,讓他坐到自己身邊,說道:「現在我有了您,刑罰就不會失去分寸。元吉自己作孽,跟別人結下了怨恨。宇文歆曾上表稟奏,竇誕還怎能制止,都不是他們的罪錯。」不久任命李元吉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
武德四年(621),太宗征討竇建德,留下李元吉和屈突通在洛陽圍攻王世充。王世充出兵抵抗,李元吉設下埋伏打敗了他,斬殺八百人,活捉他的大將樂仁日方、士卒一千多人。平定王世充後,李元吉被授予司空頭銜,其餘官職照舊,另外賜給王侯的袞衣冠冕、前後兩部軍樂隊、二十名儀仗隊員、兩千斤黃金,跟太宗各賜三座熔爐鑄造錢幣供自己使用。武德六年(623),授予隰州總管。他後來跟李建成聯合算計太宗,分頭招募勇猛打手,收容逃亡罪犯。還勾結後宮妃嬪,挨個兒奉承,又重金賄賂中書令封倫作為幫凶。從此高祖疏遠太宗偏愛李元吉。太宗曾經陪同高祖到齊王府,李元吉讓自己的護軍宇文寶潛伏在卧室,准備暗殺太宗。李建成擔心不能成功就制止了,李元吉氣憤地說:「只是為你老兄著想而已,對我有什麼相干!」武德九年(626),改授左衛大將軍頭銜,不久提升為司徒、兼侍中,並州大都督、隰州都督、稷州刺史等官職全部照舊。
高祖准備到太和宮去避暑,秦王、齊王應當陪同,李元吉對李建成說:「等我到了太和宮,就派精悍的將士抓住他。把他關進地窖,只開一個洞口遞送食物。」恰逢突厥的郁射設統率軍隊駐扎到黃河南岸,圍攻烏城。李建成就推薦李元吉代替太宗督率軍隊北上討伐,照舊命令秦王府的猛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人一起出發。還調來秦王府的士卒花名冊,挑選精兵強將,准備奪取太宗的人馬來充實齊王府。還在高祖面前誣陷杜如晦、房玄齡,將他們趕回了家。高祖明知是他們的陰謀卻不制止。李元吉乘勢秘密請求除掉太宗,高祖說:「這人立有平定天下的功勛,罪行還沒有暴露,要是殺他,憑什麼理由?」李元吉說:「秦王經常違抗詔令。剛剛平定洛陽時,驕橫傲慢躊躇滿志,不願趕緊回京,分賞財物,樹立個人恩德。違背抗拒到這種程度,難道不是叛逆?只管趕快殺掉,不愁沒有理由!」高祖沒有應聲,李元吉就退出去了。
李建成對李元吉說:「已經奪取了秦王的精銳部隊,你統帥著幾萬兵眾,我和秦王到昆明池,在那裡為你餞行,命令勇士把他折殺在帷幕後邊,就說是暴病死去,估計父皇不會不信。我再派人勸說父皇,要他把朝政交給我。登位以後,把你立為皇太弟。尉遲敬德等人已經落到你的手中,到時活埋掉,誰敢不服?」率更丞王日至聽到這個陰謀,秘密報告太宗。太宗召集府中官吏們講了這事,他們都說:「大王您如不決斷,江山就不屬唐朝了。如果讓建成、元吉的罪惡陰謀得逞,那伙小人得志,元吉兇狠暴戾,終究不會侍奉建成。以前護軍薛寶向元吉呈遞的符籙說:『元吉二字合起來就是唐字。』元吉得到符籙高興地說:『只要除掉秦王,奪取太子易如反掌。』挑起內亂還沒有成功,就打好了互相爭奪太子的主意。憑著大王您的威望,除掉建成、元吉如拔小草。」太宗遲疑不決,大家又說:「大王您認為虞舜是位什麼樣的人?」太宗說:「他智慧深邃才華橫溢,溫和謙恭公正誠實,當兒子孝順,做君主聖明,怎能隨便評論他老人家呢?」大家說:「假使他淘井出不來,像魚鱉一樣淹死,怎能成為孝子呢?填塞倉庫裂牆時下不來,就被燒成了灰燼,怎能成為聖君呢?忍受小棍敲擊,避開大棒拷打,的確是有謀略的。」太宗於是定下計謀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元吉死時二十四歲。他有五個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一起株連被殺。不久頒發詔令把李建成、李元吉從皇家名冊中注銷。太宗登上帝位,追封李元吉為海陵郡王,謚號叫剌,按照禮儀重新安葬。貞觀十六年(642),又追封為巢王,謚號依舊,還把曹王李明作為李元吉的繼子。

⑷ 文言文 武陽君愛鳥 翻譯 巢,惡,集,窺詞

1.吾:蘇軾自稱。 . 庭:院。 3.巢:築巢,名作動。 4.武陽君:蘇軾的母親。 5.惡:厭惡。 6.殺生:虐殺小生靈。 7.婢僕:泛指家奴。 8.鷇:初生的小鳥。 9.俯:彎下腰。 10.窺:偷看。 11.至:極其。 12.訓擾:馴服順從。 13.殊:一點兒。 14.閭里間:鄉里人。 15.無他:沒有別的。 16.忮:兇狠。 15.野老:鄉下人。 16.去:離。 17.是:這樣。 18.異時:日後。 19.於:比。 20,異日:往後的日子。 21,得:能夠。 22,鷇(kòu ):貓頭鷹。 23,集:聚集。 24,惡:痛恨。 25,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又有一種叫桐華鳳的鳥,四五百隻聚集在這里飛翔。
翻譯
我在少年的時候,所居住的書房前,種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鬱郁蔥蔥地長滿在庭院里,許多鳥在上面築巢。武陽君對殺生的行為很痛恨,囑咐家裡的小孩、奴婢及僕人,都不能捕捉鳥雀。幾年的時間下來,鳥巢把樹枝都壓彎了,鳥巢里孵的小鳥低下頭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還有一種叫桐花鳳的鳥也有四五百隻,飛翔在院子里,這種鳥的羽毛是最為珍貴很難得見得到的,但(這種鳥)卻能很馴服不受干擾(地待在那兒),而且也不怕人。鄉村裡的人見到這種現象,都認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對待這些鳥雀的誠心,對待這些不同於人類的動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鄉間老人說:「鳥雀的巢離人很遠,就一定會有蛇、鼠、狐狸、鴟、鳶的憂患,人若不殺鳥雀,(他們)自然就親近人,以免去這樣的憂患。由此來看,那時鳥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為人比蛇鼠之類的更凶惡。

⑸ 求老師解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

1.C
2.B
3.C
4.(1)國家不背棄舊交,就會失去攻打昏昧國家的機會;如果要攻打亡亂之國,回又違背了同盟之義。答
(2)太宗想立晉王為太子,但因為不是按(長幼)順序的限制,他猶豫不絕。

⑹ 在唐朝史上,有一位小楊後,據說一開始是裴寂挑給李淵的,被李元吉所得,後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這位在網文中廣為流傳的被唐太宗「強占」的弟媳楊妃,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巢王妃楊氏。不過這位楊妃事實上並不屬於唐太宗的後宮,因為巢王妃楊氏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過唐太宗後宮中的封號,她的頭銜一直都是跟著丈夫李元吉的稱號改變而改變。

雖然某些網文一口咬定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為了巢王妃,不過此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因為綜合史書記載以及李建成之妻鄭氏和李元吉之女歸仁縣主等人的墓誌來看,李建成與李元吉被誅後,東宮由太子李世民入住,李元吉的齊王府則被賞給了功臣尉遲敬德,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妻子女兒可以說是無處可去,再加上這些女眷身份敏感,便只能一直幽閉在宮里,實質上就是軟禁。

這樣被軟禁在宮里的生活自然不好過,所以歸仁縣主的墓誌上隱晦地寫道:「誠周於造次之間」「行滿於危疑之地」。想想李元吉的正妻與小妾竟然只能擠在同一間宮殿里,而隱太子妃鄭氏所居住的長樂門內歸仁門東就是宮城的最南面,出門便是士兵的重重守衛,再加上歸仁直到19歲才被冊封為縣主,這一切正說明了楊氏這些被幽閉宮中的女眷生存環境之艱難。

楊氏雖然在貞觀後期得到了唐太宗的臨幸,甚至一度被欲立為皇後,然而事實則是唐太宗自始至終都不曾給過楊氏正式的後宮頭銜。如果楊氏真的如同《新唐書》所言「帝寵之」的話,想來即便唐太宗給不了她皇後的尊位,也絕對給得起一個普通的嬪妃之位,畢竟古人最為重視名分,正所謂是名不正則言不順,無論楊氏能夠獲封哪個等級的後宮嬪妃,都比只能一直背負通姦之名好太多。

何況貞觀十七年時,後宮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為齊王李佑謀反、生母陰氏被降為嬪,燕賢妃晉位為德妃,賢妃之位正好空了下來。而根據楊氏之子曹王李明於貞觀二十一年受封的情況來看,唐太宗的這個「老來子」應該就是誕生於十八年前後。然而唐太宗寧可將賢妃封給一個無子無寵的鄭氏,也不曾將有子有寵的楊氏借機補進四妃之位中,從這樣的情況來看,著實看不出這位楊氏究竟是如何一個「有寵於上」的法子。

更何況如果楊氏真的有寵到「欲立為後」了,那麼無論是楊氏還是李明,都該有些特殊待遇。比如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他的母親宇文昭儀就是「早有寵於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為皇後,固辭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為其母有寵,在唐高祖登基以後所生的那些兒子裡面是最得寵愛的。又比如武惠妃,雖然同樣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被立為皇後,但唐玄宗特別為她設置了一個「惠妃」的封號,並且「宮中禮秩,一同皇後」。而武惠妃的長子夏悼王因為唐玄宗「鍾愛無比,名之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寵,玄宗特加顧念」,女兒太華公主同樣是「以母愛,禮遇過於諸公主,賜甲第,連於宮禁」。

同理,若楊氏真的如此受寵,那麼她的兒子李明在唐太宗眼裡也應該是子憑母貴愛屋及烏才對。然而通觀史書,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認了這個兒子的合法地位外,對李明並沒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且唐太宗雖然分封了李明,卻仍只稱楊氏為巢王妃,並未將其列入後宮中的一員,如此一番舉動,實際上是將楊氏與李明之間的母子關系在禮法上割裂開來了。畢竟一個是唐太宗的兒子,一個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決了楊氏與李明的母子關系,而楊氏面對親子卻聽不到一聲「母親」,李明面對親母卻不能名正言順地喊一聲「娘」,這又該是何等的悲哀與痛苦!

至於楊氏和丈夫李元吉的小妾共同撫養的庶女歸仁縣主,竟然一直到貞觀十八年,才以19的「高齡」獲封縣主並得以出嫁,想來楊氏若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她的親生兒子和親自撫養的庶女是絕不會受到如此對待的。

而魏徵在反對唐太宗立楊氏為後時,曾將楊氏比作為辰嬴,辰嬴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辰嬴本為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之女,曾先後嫁給晉懷公和晉文公,所以古人明確將辰嬴定性為「既淫且賤之人」。

魏徵敢當著皇帝的面說他寵愛的女人不過是個既淫且賤之人,勇氣固然可嘉,不過更令人吃驚的是,唐太宗居然對魏徵的這種說法絲毫沒有生氣,反而是表示默許。而反觀唐太宗的愛子魏王李泰不過是向父親抱怨說大臣們對他不夠尊重,唐太宗就勃然大怒,將大臣召來痛罵一頓,連房玄齡都被嚇得直打哆嗦。如此截然相反的態度,已然昭示了唐太宗對楊氏能有幾分真心——畢竟唐太宗若當真寵愛楊氏,又為何會在聽到大臣說楊氏不過是個既淫且賤之人時一點都不生氣呢?

所以唐太宗對巢王妃楊氏究竟有多寵愛,楊氏是否真的曾離後位僅一步之遙,相信各位看官也心中有數了。

⑺ 30篇課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詩畫皆以人重》(王士禛)( 濰坊市2002年中等學校招生考試)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④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選自《明清閑情小品賞析》)
註:①王士禛,清代詩人。②兼金,價值等於平常金子幾倍的好金子。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長書法。④顏魯公,即顏真卿。封魯國郡公,人稱「顏魯公」。工書法,自創一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18.下列句中加點「然」與其他三句中加點「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則弛然而卧 B.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C.雜然而前陳者 D.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一錢不直 直: (2)後世見者必寶之 寶:
20.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後人糞土視之
譯文:
(2)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譯文: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作者認為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是否受人重視都與人的品格有關。
B.作者認為蘇軾、黃庭堅的書法繪畫作品流傳下來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高。
C.作者認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於書法的人。
D.作者認為顏真卿的書法其實不好,後世喜歡的原因是顏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
(1)「蘇、黃」中的「蘇」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唱,其最後兩句「 , 。」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祝願。(2分)
(2)永叔,即歐陽修,字永叔,北宋文學家。初中課本里,他的《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 ,風霜高潔, ,山間之四時也。(2分)
二.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4~13題。(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4在(甲)段橫線上填寫原文。 (1分)
5(甲)段描寫的內容是 (1分)
6「朝暉夕陰」的「暉」,意思是 (1分)
7 請你寫出兩句初中課內學過的含「涯」字的古詩名句,要求句中的「涯」與(甲)段中「橫無際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
答:
〔乙〕余聞而愈悲。孔子日:「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於虎也。」孔子還有關於學習方法的名言,請寫出你在初中課內學過的一句。 (1分)
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說》一文的主旨句,請用現代漢語說說它的意思。(2分)
答:
10 (乙)段「今以蔣氏觀之」的「觀」與(甲)段 一句中的「觀」,表意相同。(1分)
〔丙〕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請由(丙)段聯系全文,寫出《馬說》的主旨句。 (1分)
答:
12寫出兩句初中課內學過的含「見」字的古詩名句,其中的「見」與(丙)段畫線句中的「見」用法相同。 (2分)
答:
13聯系今天的現實生活,請你換一個角度,談談對人才問題的看法。(3分)
答:
三.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熟讀精思》,理解大意,然後答題。(7分)
閱讀提示:朱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有豐富的治學和講學的經驗。「熟讀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讀書經驗,概括總結出來的讀書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鑒意義。文章雖是文言,卻明白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熟讀精思(節選)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吉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①看字,子②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③,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④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①[詳緩]仔細從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牽強暗記]勉強硬記。 ④[漫浪]隨隨便便。 ⑤[急]要緊。
1.給「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中的「見」字註上拼音。(1分)
________
2.在我們學過的文言詞語中,還有哪些詞與文中加點的「余」字意思相同?請任寫一個。(1分)
_____________
3.根據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兩個方框內各填一個字。(1分)
______ _ _________
4.寫出「不待解說,自曉其義」這句話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書要善於積累。古人關於讀書有許多名言名句,你積累過嗎?請任意寫一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得幸於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審①上曉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嬪御歌,必為奇巧聲動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眥睚②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會幸苑中,樂將作,遂旁設一虛坐,置琵琶於其上,樂工等羅列上前,連拜且泣。上曰:「汝輩何為也?」進曰:「羅程負陛下,萬死不赦;然臣輩惜程藝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安徽省2002年初中語文競賽試題)
[注] ①審:明白,清楚。
②眥睚:怒目相視的樣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變易新聲
⑵ 會幸苑中
⑶ 樂工等羅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點的詞中,意思相同的一組是(4分)
A.得幸於武宗 B. 必為奇巧聲動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於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
會幸苑中 以是為恨
23.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輩以羅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

(2) 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語句填空。(4分)
羅程「果以眥睚殺人」的原因是「 」,樂工為羅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羅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25.你從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啟示?(每點啟示用一句話概述,標上序號)(4分)

五.《禮論》(節選) 苟子(6分)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①。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②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③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註:①窮:困境。②分:區分,辨別。③屈:竭盡。
15.為下面語句加上標點符號。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16.寫出下面語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語段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選文,回答問題。(8分)
項籍者,下相①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②項梁。梁 父 即 楚 將 項 燕為 秦 將 玉 翦 所 戮③ 者 也 項 氏 世 世 為 楚 將 封 於 項④ 故 姓 項 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⑤,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學。
秦始皇帝游會稽⑦,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⑨籍矣。
【注釋】①下相:秦地名。②季父:諸叔父中的最小者。③戮:殺,這里指失敗自殺。④項:古地名。⑤去:放棄。⑥竟:完成。⑦會稽:山名。⑧族:滅族。⑨憚:畏懼。
16.(2分)用「/」給下面文字斷句。(注意:此題不要求加標點)
梁 父 即 楚 將 項 燕為 秦 將 玉 翦 所 戮 者 也 項 氏 世 世 為 楚 將 封 於 項 故 姓 項 氏。
17.(6分)項羽與劉邦爭霸,最後自刎烏江,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悲劇英雄。選文表現了他哪些鮮明的性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2年長沙市中考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店鋪),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2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久而不聞其香」與「廣起,奪而殺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與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鮑魚之肆」代指污濁的環境,也比喻惡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可譯為:因此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必須慎重地選擇和他相處的人。
22.根據文意,君子要「慎處」的原因,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是:近朱者赤, (1分)
23.對這個成語所包含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請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草書大王(2002年廈門市中考題)
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時流輩①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④,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⑤:「汝胡不早問⑥,致余忘之。」
注釋:①流輩:人們。②自若:像自己原來的樣子,不變常態。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險處:書法中筆畫怪誕的地方。⑤詬(gòu):責罵。⑥胡:為什麼。
14.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 ( )
(2)使侄錄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執所書問曰 ( )
15.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代詞(4分)
例:予觀夫巴陵勝狀(我)
(1)皆譏笑之 ( )
(2)詬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問 ( )
(4)致余忘之 ( )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這則故事中該責怪的人是誰?為什麼?(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02年廣東省湛江市中考題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2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今者臣來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駕 北面:向著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處
24.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為現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啟示。(不超過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閱讀下面兩則文言短文或片斷,分別回答文後的問題。(2002年濟南市中考題)
(一)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4.依據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各組一個成語。(2分)
①雖護前者不能諱也
②各是其所是
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

6.作者說:「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看的?請舉出具體事例說說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見。(2分)

(二)楊布打狗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選自《列子》)
[注] 緇(zī):黑色。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 天雨,解素衣
② 豈能無怪哉
8.從下面的短語中任選一個,解釋其意思。(若兩個都解釋 ,則按第①個計分)(2分)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迎而吠之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停頓兩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來

10.讀了這則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是怎樣悟出來的?(2分)

十一.《蜘蛛與蛇》薛福成(2002年寧波市中考)
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一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②其腦,果腹而去。(《庸庵筆記》)
註:①飆:暴風。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飲。
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4分)
①既克,公問其故 ②齊師敗績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登軾而望之 戰於長勺
(A) 而勢稍不及 (B) 苛政猛於虎也
蜘蛛乃盬其腦 以首俯地
(C) 今乃掉尾而斗 (D) 以尾擊柳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2分)
①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 ②將鼓之 ③欲窮其林
④殫其地之出 ⑤我將東徙 ⑥溫故而知新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③⑥
26.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夫戰,勇氣也」相同的一項是(2分)
(A)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誰與歸?
27.把(甲)文中加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原文: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28.①(甲)文中魯軍克敵制勝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時機是在 之時;(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時,乘其不備,致蛇於死地。(請以文章原話回答)(2分)
②(甲)(乙)兩文揭示的一個共同道理是 (1分)
十二.(2002年溫州市語文中考題)
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①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③,殊不畏人,閭里間④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⑤之誠,信於異類也。
〔注釋)①武陽君:蘇軾的母親。②鷇(kòu):初生的小鳥。③馴擾:馴服順從。④間里間:這里指鄉里人。⑤忮():嫉妒,歧視。
27.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眾鳥巢其上(巢:鳥窩) B.其類可俯而窺也(窺:看)
C.武陽君惡殺生(惡:厭惡) D.至為珍異難見(至:極)
28.對下面句子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翔集其間。意思是:(很多鳥)在樹間飛翔棲息。
B,殊不畏人。意思是:(這些鳥)很特殊,不怕人。
C.閭里間見之,以為異事。意思是:鄉里人見了,都認為是一件不尋常的事。
D.信於異類也。意思是:被鳥類所信賴。
29.簡要說說你從本文中得到的啟示。(3分)

2003年全國各省市中考課外文言文集萃答案
一.18.B (2分。A、C、D中的「然」,……的樣子,B然,這樣)19. (1)直,同「值」。 (2)寶,以……為寶(把……當作寶貝),或珍愛、喜愛、喜歡。 (2分。每詞1分)20.(1)後來的人們(都把他們的書法)看作糞土。 (2)古代的人大都會書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書法)才能流傳得久遠。(4分。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21.D (2分。作者假設即使顏真卿書法不好。因為他的品德好,也會受到後人的重視。說明品德對於書法的重要)22.(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佳木秀而繁陰 水落而石出者。(4分每句1分,有錯別宇該空不得分)
二.4 銜遠山,吞長江(錯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5 岳陽樓之大觀(或洞庭湖(岳陽樓)的雄偉景象)6 日光(或陽光)7 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或天涯若比鄰) 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或斷腸人在天涯) (標准同4)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寫半句不得分。或學而時習之,或溫故而知新,或默而識之,標准同4)9誰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的呢?評分說明:大意對1分(關鍵詞理解有誤不得分),表述1分(標准同2)。10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或予觀夫,或予觀夫巴陵勝狀)」11隻要答出「其真不知馬也」即可得分(標准同4)12 ①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② 路轉溪頭忽見 (標准同4)13 要點:人才不應屈服現實,甘被埋沒,應有「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尋求機會,展示才華。評分說明:與原文觀點一致不得分,能換角度談l分,分析深刻有創新l分,表述1分(標准同2)。
三、1.Xiàn 2.予、吾、我(供參考。大意相近即給分) 3.眼、口(順序不可顛倒) 4.不等解釋,自然明白它的意思(供參考。大意相近即可得分) 5.無「標准答案」,只要所寫的是古人談讀書的句、言,均給分。錯一個字扣1分。
四.21.(8分)(1)變換。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終於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樂工們認為羅程的演奏技藝天下無雙,想利用這個理由使皇上改變主意。 (2) 你們這些人惋惜的只不過是羅程的技藝,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傳下來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藝天下第一(或:以程藝天下無雙) (各2分)
25.(4分)示例:①英明的統治者會以國法為重,不會因偏愛和人情而廢法。 ②恃恩自恣終會釀成大錯。 ③ 人才雖能得,但法律是無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應是平等的。 (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
五、共30分。(一)共6分,每小題2分。15.標點正確,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16.大意明確,如:人生下來就會有慾望,有了慾望而得不到滿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17.用自己的話概括,語言准確、精練,如:制定「禮」的緣由。又如「禮」是怎樣制定出來的。
六.16.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前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17.圍繞「輕視讀書學習(或學不專一),崇尚、炫耀武力,胸懷大志,(或叛逆性格)」等三方面來答即可。
七.14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掌握的程度。解法導引:1)短文已給六個注釋,這樣譯文則易。2)選項句詞義不難解。3)可結合句子、文段譯句之後再理解詞的用法。答案:(1)喜愛(歡);(2)叫、讓;(3)迷惑(迷惑的樣子)(迷惑而無所得);(4)拿,持。(4分,每題1分) 15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用法掌握的程度。解法導引:1)已有譯文和解土題的基礎。2)結合語境可解釋出來。答案:(1)他;(2)他的(或」他」);(3)你(4)我。
16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譯句的能力。解法導引:有14題、15解題的基礎及思路,此題易解。答案:(1)這是什麼字(呢)?(2分);(2)(張)丞相(仔仔細細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認識。(2分)(16題只要基本正確即可得分) 17題考點分析:本題考查掌握內容發表見解的能力。解法導引:1)有做14題的基礎就能掌握內容。2)文中只有二人——張丞相及侄兒,因侄兒並沒有什麼不對。且該責備的原因文中已列出,自然易答。答案:該責怪的人是張丞相。(2分)原因:①自己書寫不好,還驕傲自滿,不聽勸告,不改正錯誤。②自己字跡潦草,還埋怨侄兒不早點問。(原因寫①或②都可得分)(2分)
八.23 D(「用」是「物資」、「財物」之意) 24 即使馬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錯譯、漏譯「雖」、「此」、「非」字每 字扣0.5分) 25 (做事)方向錯了,條件越好,結果越糟。(大意對或言之成理即可)
九.21.B 22.近墨者黑 23.能辯證地分析這個觀點,並能言之成理的給2分,表達不清楚的扣1分。
十.4.①舉例:諱莫如深 諱疾忌醫 直言不諱 供認不諱 ②舉例:獨行其是 各行其是 自行其是 是古非今 5.雙方互相譏笑,沒完沒了,簡直連觀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 6.略 7.①下雨②感到奇怪 8.①穿著白色的衣服出去②沖著楊布叫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 10.觀點舉例:①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②遇事要善於思考。
十一.23.①已經戰勝 ②潰敗 ③離開 ④像這樣24.D 25.B 26.B27.我看到他們的車轍混亂,又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去了,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他們。28.①彼竭我盈 意稍倦,以首俯地。 ②弱者如果能抓住機會,那麼弱小者也可以戰勝強大者。
十二.27.A 28.B 29.例如: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⑻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翻譯

《巢刺王元吉》文言文翻譯如下:

巢剌王李元吉小字三胡,是高祖的第四子。高祖起兵西行時,留守於太原,封為姑臧郡公,進封為齊國公,總管河東十五郡諸軍事,加官為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高祖受禪即位之後,進封為齊王,擔任並州總管。

起初,元吉出生時,太穆皇後不喜其貌,不想養他,其侍媼陳善意私自乳養。長大成人之後,為人殘忍好兵,居守邊郡日久,愈益驕奢淫逸。常令奴僕、諸妾數百人披甲練習交戰,相互擊刺,以致死傷甚眾。後來元吉被刺傷,善意制止他這樣胡作非為,元吉發怒,命壯士將她弄死,而私謚她為慈訓夫人。

劉武周進犯汾、晉地區,朝廷下詔派遣右衛將軍宇文歆協助他防守並州。元吉喜好鷹狗,出城常載獵網滿三十餘車,並說:「我寧可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一日不行獵。」夜裡潛出府門縱淫於民家,不閉府門。宇文歆多次勸諫,完全不聽。宇文歆便上表於高祖說:「齊王多次出城與竇誕肆意游獵,蹂踐民田,放縱左右公然劫奪,民間六畜殆盡。常常當道而射,觀人避箭以為樂笑。百姓無比怨恨。不可與他共守此城。」有詔書召他還京。元吉暗示父老百姓赴京請留,才得以恢復其職。武周率五千騎兵駐於黃蛇嶺,元吉派將軍張達率步兵一百人試著與賊寇交戰,張達因兵少不願出戰,元吉強使他出戰,結果盡沒於陣。張達大怒,便引導武周攻陷榆次縣城。元吉退保祁縣,賊眾急攻其城,元吉隨即逃回並州,賊寇氣勢甚張。元吉哄騙司馬劉德威說:「您帶老弱守城,我率銳士出戰擊賊。」因而攜帶妻妾寶物夜出,拋棄軍隊奔還京師,以致並州失陷。高祖大怒,此後只讓他隨同秦王征討,而不再讓他獨擋一面了。

不久,任職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書令、稷州刺史。秦王圍攻東都時,竇建德前來援救,秦王率領精騎迎戰,而留元吉與屈突通繼續圍困東都,世充小看他們,隨即出兵進戰,元吉設伏劫擊,斬首八百級,生擒其戰將。東都平定之後,拜為司空,賜予袞冕禮服、鼓吹兩部、執劍衛士二十人、黃金二千斤,與太子、秦王各得三爐鑄錢自用。累進為司徒,兼領侍中、並州大都督。

當時秦王建有大功,而皇太子不為朝廷內外所矚目,元吉惟恐不亂,想一起除去兩人。於是向太子建成說:「秦王功業日隆,為皇上所愛,殿下雖為太子,其位不安,不早為計,轉眼就會受禍,請為殿下殺掉秦王。」太子不忍心,元吉多次勸說不止,太子方才答應。於是邀結宮中妃嬪,厚賄中書令封德彝,讓他們游說高祖,以致高祖果然疏遠秦王,親近太子。元吉還藏匿許多亡命壯士,厚賜他們以錢財,使之為己所用。元吉的記室參軍榮九思做詩諷喻他說:「用丹青裝飾成慶,拿玉帛禮遇專諸。」元吉見後,不悟其意。其典簽裴宣儼罷官後,前往侍奉於秦王府,元吉懷疑其事會被泄露,因而毒殺宣儼。從此以後人莫敢言。秦王曾經隨同高祖前往元吉宅第,元吉命其護軍宇文寶埋伏於寢室之內,准備刺殺秦王,太子堅決制止這樣做,元吉發脾氣說:「這是為兄考慮,他對我有什麼危害呢?」

後逢突厥酋帥郁射設進圍烏城,建成推薦元吉領兵北討,還引薦秦王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多人全都同行,又將秦王府精兵並入其府。高祖知其謀而不能禁制。元吉乘機密請加害秦王,高祖說:「他有平定四海之功,殺他沒有理由。」元吉說:「秦王從前平定東都後,顧望而不西還,散發金銀絲帛以立私恩,難道不是反狀嗎?」高祖不予回答。太子便與元吉謀議說:「大軍出發時,我與秦王到昆明池宴別,埋伏壯士殺秦王,而以暴逝奏聞,皇上沒有不相信的。然後再勸說父皇將帝位讓給我,我就封你為皇太弟,而盡殺秦叔寶等人。」率更令王日至暗中將其陰謀告知秦王,秦王召集僚屬商議,大家都說:「元吉兇殘陰險,使他得志,終究不能侍奉其兄。從前護軍薛寶上符錄說,『元吉』二字可合成一個『唐』字。元吉大喜說:『只要除去秦王,奪取東宮易如反掌!』製造此亂還未如願,就已復懷攘奪之心。大王如不早日正定其亂,社稷江山就會非復唐室所有。」秦王由此定計平亂。

元吉死時年齡為二十四歲。其子承業受封為梁郡王,承鸞為漁陽王,承獎為普安王,承裕為江夏王,承度為義陽王,全都連坐誅死。貞觀初年,下詔改葬元吉,追封海陵郡王的爵位與謚號。後來又改封為巢王,並將曹王李明過繼給他以主持其祭祀。

⑼ 歷史上李世民他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

唐太宗的做法是斬草除根!

隱太子李建成六子,除長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以外,皆坐誅回連。

根據《新唐書·隱太答子李建成傳》記載:「長子承宗為太原王,早卒;承道安陸王,承德河東王,承訓武安王,承明汝南王,承義巨鹿王,皆坐誅。」

巢刺王李元吉五子,一並誅殺,最後唐太宗把自己和楊氏(原本是李元吉的老婆)兒子曹王李明為嗣。
根據《新唐書·巢刺王李元吉傳》記載:「子承業為梁郡王,承鸞漁陽王,承獎普安王,承裕江夏王,承度義陽王,並伏誅。貞觀初,改葬,追爵海陵郡王及謚。後改封巢,以曹王明嗣。」

熱點內容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