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文言文翻譯王念孫
『壹』 翻譯一篇文言文
仲尼到齊國去,謁見景公卻不見晏子。子貢說;諸見君主卻不去見他的執政的人,可以嗎?」仲尼說:「我聽說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順從他們,我懷疑他的為人。」 晏子聽到這話以後,說:「我家世世代代是齊國的平民,我難以保住自己的品行,難以知道自己的過錯,不能自立於齊國。我聽說過,運氣好就受寵愛,運氣不好就遭受厭惡, 遭誹謗或受贊譽都與自己的行為相跟隨,就像回聲和聲音相應和一樣,應該看清行為如何然後再准備是責備還是贊譽。我聽說過,用一個心眼奉三位在君主的,因而能順從君主;用三個心眼奉一位君主的,不能順從君主。現在還沒有看到我的行為如何,就責備我順從君主。我聽說過,君子獨自戰立著,對身影不感到有愧;獨自睡覺,對夢魂不感到有愧。孔子在大樹下習禮,被人撥掉大樹後就離開了,自己並不認為為受辱;在陳國、楚國絕糧處於困境,自己並不認為貧窮。責難人卻找不到正當原因,這就如同住在水邊的人認為斧斤沒有用處而加以責難,住山上的人認為魚網沒有用處而加以責難一樣。話從他的嘴裡說了出來,他自己卻不知道因此而陷入困境。當初我看見儒者很尊重,現在我看見儒者開始懷疑了。」 仲尼聽到這些話以後,說:「俗語有這樣的話,近處說的話,傳到遠處也不能停止;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能掩蓋眾人的耳目。我私下議論晏子卻沒有說中他的過錯,我的罪過不可避免了。我聽說君子超過別人就把他當成朋友,趕不上別人就把他當成老師。現在我在他老先生身上說錯了話。他老先生批評我,他就是我的老師啊。」通過宰我去想他道歉,然後仲尼去會見了晏子。
『貳』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文言文翻譯
王念孫字懷祖,籍貫高郵州人。罷官以後,每日通過著書里說自娛自樂。
『叄』 翻譯文言文
齊桓公去打獵,到了麥丘一地,見到了麥丘邑人,就問:「您是幹啥的啊?」回答說:「俺是麥丘這的平民。」齊桓公問:「多大歲數了啊?」回答說:「俺都八十三啦!」齊桓公說:「牛叉阿,這么長壽啊!您就憑藉您的長壽幫寡人禱祝吧!」麥丘邑人說:「為我的主上君王禱祝,祝主君萬歲,金玉越來越便宜,人才成為寶貝。」齊桓公說:「好極了!最高的德行不會單獨出現,好話不會單單一句,我的老人家,您再來祝禱一次吧!」麥丘邑人說:「為我的主上君王禱祝,讓我的主君不以向別人學習為恥,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為羞,讓賢能的人伴隨著我的主君,讓提建議的人認可主君的善用。」齊桓公說:「好極了!最高的德行不會單獨出現,好話不會單單兩句,我的老人家,您再來祝禱一次吧!」麥丘邑人說:「為我的主上君王禱祝,讓我的主君不被群臣百姓怪罪。」齊桓公很不高興,臉色變了,說道:「我聽說過,做子女的會被父母怪罪,做臣子的會被主上怪罪,就沒聽說過主上還會被臣下怪罪的。你剛才的這句話,根本沒法和前兩句比,您改個說法吧!」麥丘邑人跪坐著行禮,起身說:「俺剛說的那句話,可比前兩句值錢多了。兒女被父母怪罪,可以讓姑母叔父求情,而讓父母不再記恨,父母還能原諒。臣下被主上怪罪,可以讓主上的親近和左右求情,而讓主上不再記恨,主上還能原諒。過去夏桀被商湯怪罪,殷紂被周武王怪罪,這就是主上被臣下怪罪的例子。不能夠謝罪,到了今天也沒聽說被原諒的。」齊桓公說:「非常好,仰仗我的國家有福氣,我的先祖保佑,讓寡人在這里得到了您這個人才。」扶著麥丘邑人上了車,親自駕車回家,在朝廷上行了封官之禮,讓他在麥丘當了頭頭,主持地方事務。
『肆』 翻譯兩句文言文(追10分)
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第四
景公使晏子為東阿宰〔一〕,三年,毀聞於國〔二〕。景公不說,召而免之〔三〕。晏子謝曰〔四〕:「 嬰知嬰之過矣〔五〕,請復治阿,三年而譽必聞於國〔六〕。」景公不忍,復使治阿〔七〕,三年而譽聞於國。景公說,召而賞之〔八〕。景公問其故,對曰:「昔者嬰之治阿也,築蹊徑〔九〕,急門閭之政〔一十〕,而淫民惡之;〔一一〕舉儉力孝弟〔一二〕,罰偷窳,而惰民惡之〔一三〕;決獄不避,貴強惡之〔一四〕;左右所求〔一五〕,法則予〔一六〕,非法則否,而左右惡之;事貴人體不過禮〔一七〕,而貴人惡之。是以三邪毀乎外〔一八〕,二讒毀於內〔一九〕,三年而毀聞乎君也。今臣謹更之〔二十〕,不築蹊徑,而緩門閭之政,而淫民說;不舉儉力孝弟,不罰偷窳,而惰民說;決獄阿貴強,而貴強說;左右所求言諾〔二一〕,而左右說;事貴人體過禮,而貴人說。是以三邪譽乎外,〔二二〕二讒譽乎內〔二三〕,三年而譽聞於君也。昔者嬰之所以當誅者宜賞,今所以當賞者宜誅〔二四〕,是故不敢受。」景公知晏子賢,乃任以國政〔二五〕,三年而齊大興。
〔一〕 孫星衍雲:「左傳庄十三年 『公會齊侯盟於柯』,杜預註:『齊之阿邑。齊威王烹阿大夫,即此。』元和郡縣志:『東阿縣,漢舊縣也。春秋時齊之阿地。』按此已名東阿,則漢縣承古名。又本草經已有阿膠,『阿』、『柯』通也」。◎盧文弨曰:「御覽二百六十六,又四百二十四,皆無『東』字。 」◎蘇輿雲: 「治要亦無『東』 字。」◎則虞案:藝文類聚五十、意林一俱無「東」字,當據刪。指海本已刪。
〔二〕 孫星衍雲:「意林作『治阿三年』。」◎王念孫雲:「『三年』下有『而』字,而今本脫之。下文雲『三年而譽聞於國』,又雲『三年而毀聞於君』,『三年而譽聞於君』,則此亦當有『而』 字,治要及藝文類聚職官部六、御覽職官部六十四皆作 『三年而毀聞於國』。」◎則虞案:指海本補「而」字。
〔三〕 孫星衍雲:「一本脫『而』 字,非。意林作『召而問之』。」◎則虞案:黃本無「 而」字。
〔四〕 則虞案:楊本、凌本作「對曰」。
〔五〕 則虞案:類聚、御覽俱無「 嬰之」二字。
〔六〕 則虞案:御覽二百六十六引無「必」字。此晏子決然自信之語,有「必」字者是。
〔七〕 則虞案:「不忍」二字衍,治要無,當據刪。
〔八〕 孫星衍雲:「藝文類聚此下有『辭而不受』四字,疑此脫。」◎劉師培校補雲:「 治要及御覽二百六十六、四百廿四所引此下有『辭而不受』四字,與類聚五十所引合,當據補。」◎陶鴻慶雲:「
『召而賞之』下,當依藝文類聚補 『辭而不受』四字,『公問其故』,即問其不受之故也。下文雲『昔者嬰之所以當誅者宜賞,今所以當賞者宜誅,是以不敢受』,是其明證。」◎則虞案:指海本補此四字。
〔九〕 孫星衍雲:「說文『徯』或從『足』作『蹊』,玉篇:『遐雞切,徑也。』」◎則虞案:管子八觀「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郭周外通,則奸遁逾越者作,里域橫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此皆指蹊徑言也。周禮秋官野廬氏「禁野之橫行徑逾者」,註:「皆為防奸也。橫行妄由田中,徑逾,射邪趨疾,越堤渠也。」此言「築蹊徑」,當即指此,故下雲「淫民惡之」。
〔一十〕則虞案:周禮地官鄉大夫「 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於天下」。又秋官修閭氏「邦有故,則令守其閭互,唯執節者不幾 」。是門閭之政,俱以防遏寇盜。
〔一一〕則虞案:意林一引無「而」 字。
〔一二〕蘇輿雲:「治要作『悌』,下同。」
〔一三〕則虞案:意林引作「舉儉罰偷」。
〔一四〕孫星衍雲:「意林『避』作 『畏』,『貴強』下疑有『貴強』二字,後人以與下『 貴強』重出,故脫之。」◎蘇輿雲:「拾補作『決獄不避貴強,而貴強惡之』,注雲:『「而」字當補,「貴強」二字孫補。』案以上下文例之,盧補是也。治要有 『貴強』二字,無『而』字。」◎則虞案:指海本補「 貴強」二字。
〔一五〕蘇輿雲:「治要『所』上有 『之』字。」◎則虞案:意林「
所」作「取」,是也。
〔一六〕則虞案:治要「予」作「與 」。
〔一七〕孫星衍雲:「意林作『不能過禮』。」
〔一八〕黃以周雲:「『乎』,御覽作『於』,下二句俱同。」
〔一九〕則虞案:黃本「於」作「乎 」。
〔二十〕孫星衍雲:「意林作『臣請改轍,更治三年,必有譽也』。」◎蘇輿雲:「治要無 『謹』字。」
〔二一〕陶鴻慶雲:「『言』蓋『皆 』之壞字,『所求皆諾』,與上文『法則予,非法則否 』正相反。」
〔二二〕蘇輿雲:「各本『是』下無 『以』字,治要有。盧文弨雲『
當補』,今從之。『乎』,治要作 『於』。」
〔二三〕則虞案:意林此二句「乎」 「於」互易,元刻本亦作「於」。
〔二四〕孫星衍雲:「藝文類聚作『 昔者嬰之所治者當賞,而今所以治者當誅』。」◎蘇輿雲:「治要有『而』字。」◎則虞案:御覽兩引「宜」 並作「當」,「今」上有「而」字,治要亦有「而」字。
〔二五〕蘇輿雲:「治要作『景公乃任以國政焉』。」
『伍』 晏子,文言文翻譯
景公在泰山的南邊擺酒宴,酒喝多了,景公四處望望他的土地,長嘆起來,流下了幾行眼淚,說:「我寡人將離棄這堂堂的國家而死么!」左右有三個人幫助景公哀哭(悲哀也可幫助嗎?原文「佐」字很幽默很諷刺。),說:「我們是小人,還將感到難於去死,更何況您了!離棄這國家而死,那豈是可行的呢!」
晏子卻獨自拍著大腿,仰天大笑道:「今日的宴飲真高興啊!」景公勃然大怒道:「我寡人有悲哀之情,你獨大笑,為什麼?」晏子回答說:「今日我看見了怯懦的君主一個,阿諛的臣子三個,因此大笑。」景公問:「什麼是阿諛怯懦?」
晏子說:「從古以來就有死的情況,死,可以使後代賢的人得到安息,不賢的人消失。如果使古時的統治者不死(俞樾雲:「按『毋知有死』 ,本作『如毋有死』」),從過去的先君太公到現在的君主都還活著,哪您也如何能得到這國家來享受它〔陶鴻慶雲:「 『哀』當為『享』字之誤。〕?至於旺盛就有衰敗,生就有死,是自然的法則。事物必定會有到來的,事情也有常態,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律。有什麼可悲的?一個人到老了還為死而悲,是怯懦;左右人幫助哀情,是阿諛。怯懦與阿諛聚集在此,我因此而笑。」
景公慚愧地換話題道:「我不是為棄國而死悲哀。我寡人聽說,如果彗星出現,彗星指向的那個國家的君主將承擔惡果,現在彗星出現並指向我國,我因此悲哀。」
晏子說: 「您的行為當然不正(則虞案:元龜「回」作「固 」),對國家無恩德,開鑿池沼,就想它水深並廣大;建築台榭,就想它高而大;徵收賦稅像搶奪,誅殺罪人如仇敵。從這些事情看起來,災星(茀,即孛星,彗星的一種)又將出現。天有變化,彗星出現,有什麼可悲哀的呢(庸可,王念孫雲:「『可』讀曰『 何』,『何』『可』古字通。『 庸』,亦『何』也)!」
於是景公畏懼了,就(「廷」字中的「壬」換成「西」,是「乃」字)回京城去,填平了池沼,停建了台榭,減輕賦稅,寬緩刑罰,三十七天後彗星消失了。
『陸』 幫忙翻譯一下文言文!!!
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2〕排藜藿入窮閻,〔3〕過謝原憲。〔4〕憲攝敝衣冠見子貢。〔5〕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6〕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7〕終身恥其言之過也。〔8〕
【注釋】〔1〕「草澤」,荒野之地。〔2〕「駟」,音sì,古代一車套四馬,因以駟指馬車。「騎」,馬匹。「結駟連騎」,隨從車馬接連不斷,前呼後擁,指出行排場盛大。〔3〕「排」,披,分開。「藜藿」,王念孫《讀書雜志》雲當作「藜藿」,即灰藋,一種高過人的野草。「窮」,陋。「閻」,巷門,此指里巷。〔4〕「過」,過訪,探望。「謝」,告謝,問候。〔5〕「攝」,整理。「敝」,敗,破。〔6〕「夫子」,對人的尊稱。「豈」,難道。「病」,辱,恥辱。〔7〕「懌」,音yì,喜悅,高興。〔8〕按本節所言事,亦見《莊子·讓王》、《韓詩外傳一》、《新序·節士》、《高士傳》。
孔子逝世以後,原憲就跑到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方隱居起來。子貢做了衛國的國相,出門車馬接連不斷,排開叢生的野草,來到偏遠簡陋破敗的小屋,前去看望原憲。原憲整理好破舊的衣帽,會見子貢。子貢見狀替他感到羞恥,說:"難道你很困窘嗎?"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財產的叫做貧窮,學習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貧窮,不是困窘啊。"子貢感到很慚愧,不高興地離去了,一輩子都為這次說錯了話感到羞恥。
『柒』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的全篇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全文翻譯:王念孫,表字懷祖,是高郵州的人。罷官以後,每天都憑著寫作來自娛自樂。他寫成一本《讀書雜志》。這本書對於古義晦澀的地方,抄寫的錯誤,都一一做了校正。一個字的考證,博覽達到萬卷書,他精於校對考證到了如此地步。有因為邵晉涵以前寫了一本《爾雅正義》,因此王念孫撰寫《廣雅疏證》,以每天解釋原書三個字作為章程,經過十年書作完成。一共三十二卷。這本書用古音探求古義,引申字義並廣涉相似的字。對於《爾雅》、《說文》,沒有涉及不到的地方。雖然此時涉及到的字很多,但是每個字的發音、字義考證嚴謹,沒有一絲混亂。大概憑借張揖的著作,同時採納各家學說,但是此書有很多內容是張揖所不知道的,連同時代的惠棟、戴震的著作也沒有涉及。
『捌』 王念孫字懷祖是那篇文言文
王念孫,字來懷祖,高郵州人…自…既罷官,曰以著述自娛,著《讀書雜志》。於古義之晦,於抄寫之誤,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①如此。又以邵晉涵先為《爾雅正義》,乃.撰《廣雅疏證》,日三字為程,閱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擴充於《爾雅》《也文》,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一絲不亂。蓋藉②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及同時惠棟、戴震所未及。
『玖』 文言文翻譯
張揖為魏時期的博士,撰寫了《廣雅》。他把魏以前的經傳謠俗中的形音義大概都匯專集在這本書里了。如屬果對古形古音古義不熟悉,則無法綜合分析品評現存的相關學說的源流。那些已經亡佚的學說,也無從推測了。不清楚字形,則認為《說文》之外的字都可以廢棄了。不了解字音,則會被字母七音所迷惑,就好比理絲而找不到頭緒。不了解字形,則會為《說文》所說的本意所桎梏住,而忽視了假借義。又有人研究假借義而不懂古音的。這都是對研究小學沒有益處的。
王念孫(字懷祖)能以上述三者互相考求,能以上述六者互相考求,更能根據古音推求經義,大概天下也只是他一個人可以辦到的吧。他藉助廣雅來證實他自己的學問,註解的精粹之處,如果揚子雲(楊雄)再世,是必定能與他相知的。我以此來詢問王念孫,並問詢於天下後世研究小學的人。乾隆辛亥年八月。金壇段玉裁序。
『拾』 王念孫字懷祖出自哪篇文言文
清史記載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父安國,官吏部尚書,謚文肅,自有傳。八歲讀十三經畢,旁涉史鑒。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乾隆四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陝西道御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經義,大契聖心。是年授直隸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罷,特旨留督辦河工。工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河決,命往查勘,又命馳赴台庄治河務。尋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調永定河道。會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利運異議,召入都決其是非。念孫奏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詔許之。已而永定河水復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
念孫故精熟水利書,官工部,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訛,議乃定,紀略中辨訛一門,念孫所撰也。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著讀書雜志,分逸周書、戰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隸拾遺,都八十二卷。於古義之晦,於鈔之誤寫,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如此。
初從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於經,熟於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一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
又以邵晉涵先為爾雅正義,乃撰廣雅疏證。日三字為程,閱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擴充於爾雅、說文,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一絲不亂。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及同時惠棟、戴震所未及。
嘗語子引之曰:"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因假借之字強為之解,則結夋不通矣。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屢雲某讀為某,假借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說經者,期得經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廣庭訓,成經義述聞十五卷,經傳釋辭十卷,周秦古字解詁,字典考證。論者謂有清經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雲。
引之,字伯申。嘉慶四年一甲進士,授編修。大考一等,擢侍講。歷官至工部尚書。福建署龍溪令朱履中誣布政使李賡芸受賕,總督汪志伊、巡撫王紹蘭劾之。對簿無佐證,而持之愈急。賡芸不堪,遂自經。命引之讞之,平反其獄,罷督撫官。為禮部侍郎時,有議為生祖母承重丁憂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會奉使去,持議者遽奏行之。引之還,疏陳庶祖母非祖敵體,不得以承重論。緣情,即終身持服不足以報罔極;制禮,則承重之義,不能加於支庶。請復治喪一年舊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謚文簡。
折疊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