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傳文言文翻譯
① 班固《揚雄傳》的全文 翻譯
揚雄在年少的時候就很好學,不喜歡咬文嚼字,只是知其大意。因此博覽群書,無所內不知。為人不修邊幅,坦容盪豪放。不善於用言語表達思想,性情沉默,喜歡深思。無不良的愛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吃喝嫖賭都不來。不羨慕達官貴人,不抱怨貧苦的生活。不故意裝著清廉,而去沽名釣譽,象今天的馬英九。家中的儲蓄很少,糧食儲蓄連一石都沒有,但他還是坦然面對。因為他的志向不只這些,只愛讀聖賢之書。如果是看不順眼,不是情投意合的人,他不會與其交往,更不用說為別人工作了。。。。。。。
② 《漢書*揚雄傳》部分譯文
譯文: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個叫周伯僑的,因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晉地的揚這個地方居住,於是就以地名作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現在也不知道周伯僑是誰的後代。揚這個地方在黃河於汾水之間,周王朝衰落時候揚家有稱侯的,號為揚侯。
到了晉國六卿爭權奪勢,晉國中的韓,魏,趙三家興起,而范中行,智伯瑤兩家被消滅的時候,揚侯受到了這三家勝利者的壓迫,被迫逃到楚國的巫山,於是居住在那裡。到了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揚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邊。
而揚家的揚季這個人做官做到了廬江太守。漢朝元鼎年間,為了躲避仇人揚家再次溯江而上,居於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佔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區,世代就以農桑為業。從揚季到揚雄,五代單傳,所以揚雄在蜀地就只有這一支家族了。
揚雄少年好學,不進行寫作,只進行對文字的整理和註解的學習和研究,博覽群書,沒有不了解的。為人很靦腆和不修邊幅,不善於高談闊論,喜歡默默的思考,清凈很少作為,沒有什麼慾望,不求富貴,不介意貧賤,不高傲的裝作名士,以求世間的褒獎。
家產不過十金,沒有儋石(很少的糧食)的儲備,也過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聖賢的書絕對沒有興趣,如果遇到了不順心的人,就算是富貴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辭賦。
原文節選: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
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
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盪,口齒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腢以繳名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故嘗好辭賦。
出處: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揚雄傳》。
(2)楊雄傳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 )人。
揚雄少年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
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揚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
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揚雄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於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
故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晚年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並認為自己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這種認識對後世關於賦的文學批評有一定的影響。
③ 漢書楊雄傳 譯文
大司空王邑聽嚴復尤匯報 ,聽到楊制雄死去的消息,就對恆譚說:「您曾經稱贊過楊雄的書,難道它能傳於後世嗎?」 恆譚說:「一定能流傳,看來只是您和我 趕不上罷了。......從前老子著書鼓吹虛無之言,輕看仁義,非難禮學,(在當時不被理解)然而後世喜歡老子的人,尚且認為老子的學說已超越了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從漢文帝、漢景帝到司馬遷都有這個說法。現在楊雄的著作文義最深,但論述卻不比古人晦澀難懂。如果後來遇到逢時的明君,再經歷幾個賢明的人的欣賞,那麼我估計它(楊雄著作)必定要超過前輩諸子的。
④ 《漢書·揚雄傳》的全文翻譯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內,因氏焉,容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他的先人是 有周伯僑 的後代,作為庶出旁支以晉的 揚 作為食邑,並以此為氏,但不知伯僑是周的哪一支系。揚 在黃河、汾河之間,周衰亡後揚氏有人稱侯,號稱揚侯。碰上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起而范、中行、智伯衰落。這個時期,他們逼迫揚侯,揚侯逃到楚巫山,在那裡安家。楚漢興起時,揚氏逆江上行,住到巴江州。 揚季 官做到廬江太守。
漢元鼎間躲避仇人又逆江上行,住到崤山南面的郫,有一㙻田,一區宅,世代以耕種養蠶為職業。從季到雄,五代只有一子單傳,所以揚雄在蜀沒有別的揚族。
⑤ 漢書《楊雄傳》翻譯
王莽時,劉歆、甄豐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想禁絕這內種做法來使前事得容到神化,而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又奏獻符瑞之事。王莽殺了甄豐父子,流放劉棻到四裔,供辭所牽連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請。當時揚雄在天祿閣上校書,辦案的使者來了,要抓揚雄,揚雄怕不能逃脫,便從閣上跳下,差點死了。王莽聽到後說:「揚雄一向不參與其事,為什麼在此案中?」暗中查問其原因,原來劉棻曾跟揚雄學寫過奇字,揚雄不知情。下詔不追究他。然而京師為此評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靜,作符命。「
⑥ 《漢書 揚雄傳》的翻譯
漢哀帝時,丁太後、傅太後、董賢執掌朝政,許多攀附他們的人,有的起家做了二千石的大官.當時揚雄正起草《太玄》,得以自持,洽談自如.有人譏諷揚雄是因為《太玄》沒有寫成的緣故,揚雄對此進行解釋,稱為《解嘲》.其文說:
客人嘲諷揚子說:"我聽說前代士人是眾人的榜樣,不生則已,生就能上使君主尊寵,下使父母顯榮,能得到君主辦給的珏玉,獲得君主賜給的爵位,懷揣君主分給的符節,享受君主供給的俸祿,佩載顯貴的印綬,乘坐染紅的車子.如今你有幸趕上開明盛世,處在無所顧及的朝堂,與群賢同列,歷金門上玉堂已指日可待了,卻未能制訂一個出色的謀略,獻上一條高明的計策,向上勸說君主,向下議論公卿.您目如明星,舌似閃電,縱橫捭闔,論者莫當,反而作《太玄》五千言,枝葉扶疏,獨自論說十多萬言,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論,可是官位不過侍郎,經過提拔才到給事黃門.想來是《太玄》還未寫成的緣故吧?為何官運如此不佳呢?"
揚子笑著回答說:"您只想染紅我的車子,不知道一旦失足將血染我的家族啊!過去周王朝瓦解,諸侯爭雄,分天下為十二國,尖兵後還有六、七國,四分五裂,成為戰國.士人沒有固定的君主,國家沒有固定的臣屬,得到士人的就富強,失去士人的就貧弱,展翅奮翼,恣意存留,所以士人有的藏身避禍以干進,有的鑿壁辭官以逃逸.因此敷衍以迂闊而獲取時間資材,孟軻雖遭艱難,尚且成為帝王的老師.
"如今大漢朝東至東海,西至梁搜,南至番禺,北至陶塗.東南設一都尉,西北建一關侯.用繩索捆綁,用刀斧制裁,用禮樂約束,用《詩》《書》教化,曠日持久,結廬居喪方能仕進.天下的士人,如雷動雲合,如魚鱗雜襲,都在八方經營,家家自認為是後稷和契,人人自認為是阜陶,成年男子一開口都把自己比作伊尹,五尺童子也羞於晏嬰、管仲相提並論.當權的青雲直上,落拓的委棄溝渠.早上掌權就能成為卿相,晚上失勢就變成匹夫.好比江湖上的雀,勃解中的鳥,四隻大雁降落不算多,兩只野鴨起飛不為少.從前三位仁人離去殷朝就成為廢墟,兩位老人歸來周朝就興旺發達,武子胥一死吳國就滅亡,文仲存在越國就稱霸諸侯,百里奚老到秦國就高興,樂毅出走燕國就恐懼,蔡澤雖然面頰歪斜卻笑辭算命先生唐舉.所以當國家有事的時候,沒有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樊噲、霍去病則不能安定;當國家無事的時候,咬文嚼字的儒生做在一起看守也無可憂慮.所以世道混亂那麼多聖人哲人四處奔波也不夠,社會太平那麼庸夫俗子高枕而有餘."
"前代士人,有的被去掉捆綁繩索而任用為相,有的脫去粗麻衣服而成為傅;有的是看守夷門的小卒而得意地笑,有的橫渡江潭而隱居垂釣;有的年過七十游說而不遇,有的立談之間而封侯;有的使諸侯屈就於陋巷,有的讓諸侯拿著掃帚就前邊清道.因此士人能充分活動他們的舌頭,玩弄他們的筆桿,堵塞漏洞、掩蓋過失而從未屈服.如今縣令不請士,君首不迎師,眾卿不集客,將相不低眉.言語奇異的被懷疑,行為特殊的遭懲罰.因此想說的收盡舌頭不出聲,想走的打量雙腳才邁步.如果讓前代的士人處在今天,那麼考試不能入甲科,行為不能稱孝廉,舉止不能屬端正,只能上書直言,相機陳述是非,好的得一個待詔的頭銜,差的一聞聲便遭罷免,有怎能到到高官厚祿?" "況且聽我說,熊熊的火焰遭熄滅,落落的雷聲被斷絕,聽雷觀火,盈耳實目,天收雷聲火熱.富貴人家,鬼窺視其房室.爭奪的人死,老老實實的人生;官位太高的宗族十分危險,能控制自己的自身才能安全.因此懂得無為,是守道的根本;能夠清凈,是娛神的殿堂;安於寂寞,是守德的宅舍.時代不同,人事變更,但人們的出世的原則沒有什麼兩樣,前人與我換個時代,不知怎麼安排.如今您卻用鷙梟嘲笑鳳凰,拿蜥蜴嘲笑龜龍,不是大錯特錯了么!您憑空小我是因《太玄》沒有寫成的緣故,我也小您病入膏肓,卻沒有遇上良醫臾跗、扁鵲,太可悲了!"
客人說:"如此說來沒有就成不了名嗎?蔡澤、范睢以下那裡是靠《太玄》呢?"
揚子回答:"范睢是魏國的亡命之徒,被打斷肋骨,才免遭刑罰,收肩塌背,爬進口袋,後來用激怒秦國君主的辦法,離間涇陽,攻擊禳侯,並取而代之,這是符合了當時的情況.蔡澤是山東的一個匹夫,凹臉塌鼻,流鼻涕,飛唾沫,到西方拜見強秦的宰相范睢,扼住太的咽喉,斷絕他的氣息,拍著他的後背而奪取他的職位,這是趕上了好機會.天下已經安定,兵革已經平息,建都洛陽,婁敬放下拉車的繩索,掉三寸不爛之舌,獻出穩妥的計策,提出將國都遷往長安,這是適應了當時的形勢.五帝留下經典,三王傳下禮儀,百世不易,孫叔通在戰爭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裝,於是制訂君臣之間的禮儀,著是找到了應有的歸宿.《甫刑》敗壞,秦法酷烈,神聖的汗朝採取臨時措施,於是蕭何制訂法律,這是順應了形式的需要.所以如果有人在唐堯,虞舜的省會制訂蕭何的發露就太荒謬了,如果有人在夏朝、殷朝的時代擬訂孫叔通的利益就太糊塗了,如果有人在西周的社會提出婁敬的計策就太無聊,如果有人在漢代功臣全家、張家、宣帝外戚許家、史家之間論說范睢、蔡澤的主張就是發瘋了.蕭規曹隨,張良出謀劃策,陳平出奇制勝,功若泰山,響若崖崩,豈止是這些人富於智慧呢,也正好是當時的環境可以所作為啊.所以在可以有所作為的時代做可以做的事情,就十分順利,在無可作為的時代做的事情就十分危險.藺相如在章台獻和氏壁而立下大功,四皓在南山隱居而獲取美名,公孫弘在金馬門對策而建功立業,霍去病在祁連征戰而發跡,司馬相如如從卓氏暗取資財,東方朔為妻子細君割取賜肉.我的確不能和以上諸公相比,所以默默地獨自守著我的《太玄》."
只有解嘲的翻譯沒有上文,對不起哦
⑦ 幫忙翻譯一下文言文《楊雄傳》 急急急!!!!
從前關於人性的譯論很多,但是沒有統一的認識。最開始孟子認為人性本來是好的,而荀子認為人性本來是壞的,揚雄認為人性是好壞混雜的。而韓愈又綜合前三人的觀點,這種成孔子的觀點,把人性區別為三個種類。他說:「普通人的人性能夠變好也能變壞,但是高才智的和愚昧的人的人性不會發生改變。」他認為孟子、荀子和楊雄的觀點,都是議論的普通人,而遺漏了才智高的人和愚昧的人。天下認為針對這個問題,大多同意韓愈的觀點。
唉,韓愈是不懂得什麼是人性,卻把它當成才智來討論。人性和才智相似但是不同,他們的區別就像黑色白色的分別。聖人和小人共同擁有,都躲避不了的,才是真正的人性。
但是才智和人性有本質的區別。不如樹木,得到土壤才能生長,雨露、空氣給它提供養分,無拘束的生長並最後長得很茂盛,這是樹木的共同點,這就是樹木的「屬性」。結實的做成車軸,柔軟的做成車輪,大的做成房梁,小的做成椽子。
椽子不能當作房梁,車輪不能當作車軸,難道是他們的屬性的原因嗎?天下人談論人性的人,都是把人性和才智混淆了說的,所以紛紛雜雜沒有統一的觀點。
孔子說的普通人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但是才智高的和愚昧的人不能改變,是說的人的才智。對於人性來說,卻沒有判定它的本質是好是壞,他只不過說了「人的品性差不多,習性差別很大」而已。韓愈的觀點,更加偏頗了,他把人性當成情感,情感加才智作為人性。所以他的論證講不通。如果說人性真的是指淡泊無為,那麼就不該再有善惡的說法,如果人性有善惡之分的話,那麼他說的情感,就是我說的人性。人生下來都擔心飢餓寒冷,都有和異性交配的慾望,如果對人說:餓了吃飯,渴了喝水,男女間的性慾,不是因為人的本性,能行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對的。聖人沒有「人性」,就沒法成為聖人;小人沒有「人性」,就沒法成為壞人。聖人把自己的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感控制平衡,就成了好人;小人把這七種情感控制不好,就成了壞人。從這可以看出,好壞、善惡,人的本性能改變它,並不是人性具有的屬性。況且談論人性的人,怎麼能從善惡方面分析呢!就算如此,揚雄的觀點,就差不多很接近了。他說:「人的本性好壞混雜。培養好的方面就是好人,培養壞的方面就是壞人。」
這之所以不同,只因為他不懂的人的本性不包括善惡,而以為善惡是屬於人性的而已。
世上才開始有人的時候,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是天下人都能從中得到好處的,聖人把它叫做「善」,而只有少數人得到好處的,聖人把它叫做「惡」。天下的人,就會去做自己能到到好處的事情,卻不知道聖人認為一個人得到好處的事情不能壓倒多數人得到好處的事情,所以有了善惡的區分。而上面說幾個人的觀點,都把事情區分成有好有壞看作是聖人出於自己的私心,這不是有漏洞嗎!而韓愈又想從書籍專輯讀來的一個人(孔子)的事跡,折中了孟子、荀子、楊雄三人的觀點,再用區區幾個例子:後稷的年輕英俊,周文王的勤政,瞽、鯀、管叔、蔡叔的事跡來證明!聖人討論人性,是窮究萬物的原理。結合眾人都知道的道理,來為天下人解釋疑惑。
而韓愈卻打算憑借自己一人的才智,論定人性,而且他說:「如今討論人行的,都摻雜著佛教、道教的思想」。韓愈的觀點,認為人性和情感沒有關系,喜怒哀樂都不屬於人的本性,這是韓愈自己陷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自己卻不知道。
⑧ 漢書《楊雄傳》翻譯
王莽時,劉歆、甄豐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藉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想禁版絕這種做法來使前事得到神化,權而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又奏獻符瑞之事。王莽殺了甄豐父子,流放劉棻到四裔,供辭所牽連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請。當時揚雄在天祿閣上校書,辦案的使者來了,要抓揚雄,揚雄怕不能逃脫,便從閣上跳下,差點死了。王莽聽到後說:「揚雄一向不參與其事,為什麼在此案中?」暗中查問其原因,原來劉棻曾跟揚雄學寫過奇字,揚雄不知情。下詔不追究他。然而京師為此評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靜,作符命。「
⑨ 文言文鴻蒙夜的翻譯講解
在文言文中,「鴻蒙夜」是定中短語,可理解為:鴻蒙的夜晚。而「鴻蒙」是古文詞語,其語義的環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例如:《莊子·在宥》:「雲將東游,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成玄英 疏:「鴻蒙,元氣也。」又如:《淮南子·道應訓》:「西窮窅冥之黨,東開鴻濛之先。」
2、迷漫廣大貌。例如:《漢書·揚雄傳上》:「外則正南極海,邪界 虞淵 ,鴻濛沆茫,碣以崇山。」 顏師古 註:「鴻濛沆茫,廣大貌。」又如:宋 范成大《壽櫟東齋午坐》詩:「屋角靜突兀,雲氣低鴻濛。」
3、東方之野,日出之處。例如:《淮南子·俶真訓》:「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崖之際。」 高誘 註:「鴻濛,東方之野,日所出,故以為景柱。」
4、混沌;渾噩。例如:唐 韓愈《嘲鼾睡》詩之二:「鴻蒙總合雜,詭譎騁戾狠。」又如:《吳禮部詩話》引 元 王履詩:「半生墮落憂患界,萬事元在鴻濛間。」
5、指高空。例如:明 劉基《通天台賦》:「矗鴻濛以建標兮,拖甘泉以為祛。」
由上可見,「鴻蒙夜」既有「混沌的夜晚」之意,又有「迷漫廣大的夜晚」之意,也有「東方之野的夜晚」之意,還有「渾噩的夜晚」之義,更有「高空的夜晚」之意。
⑩ 揚雄傳翻譯
當時大司空王邑、納言嚴尤聽說揚雄死了,對桓譚說:「您曾稱贊揚雄的書,難道能迴流傳後世嗎?」桓譚說答:「一定能夠流傳。但您和桓譚看不到。凡人輕視近的重視遠的,親眼見揚子雲地位容貌不能動人,便輕視其書。從前老聃作虛無之論兩篇,輕仁義,駁禮學,但後世喜歡它的還認為超過《五經》,從漢文帝、景帝及司馬遷都有這話。現在揚子的書文義最深,論述不違背聖人,如果遇到當時君主,再經賢知閱讀,被他們稱道,便必定超過諸子了。」
上課還是要多聽老師講哦~理解記憶是最好的方法。。祝學習順利,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