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流暢文言文

流暢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3 17:24:42

『壹』 既 在古文中的意思《周書 宇文測》中「盜既感恩」,既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順暢

既 jì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吃罷,吃過)

(2) 同本義 [eat up]

既,小食也。——《說文》。羅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許訓既為小食,義與形不協矣。」

君既食。——《禮記·玉藻》

不拜既爵。——《義禮·鄉飲酒禮》

(3) 食盡。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預注:「既,盡也。」

其合相當如襲辟者,日既是也。——漢· 王充《論衡》

(4) 完畢;完了 [complete;end]

既而曰。——《公羊傳·宣公元年》。注:「事畢也。」

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穀梁傳》

既月。——《虞書》

董澤之蒲可勝既乎。——《左傳·宣公十二年》

藪澤肆既。——《國語·周語》

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莊子·應帝王》

(5) 又如:既濟(六十四卦之。離下坎上。意指萬事皆濟);既冠之後(成年之後。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詞性變化

--------------------------------------------------------------------------------

◎ 既 jì

〈副〉

(1) 已經 [already]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戰國策·燕策》

既克。——《左傳·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既加冠。——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遍試之,無出其右者。——《聊齋志異·促織》

既泣之三日。——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2) 又如:既成(已經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賓客稱主人優厚待客的客氣話)

(3) 不久;隨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韓非子·內儲說下》

昔李斯與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鹽鐵論·毀學》

◎ 既 jì

<連>

(1) 常用「則」、「就」、「那麼」相呼應,相當於「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梁啟超《譚嗣同傳》

(2)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的黨;既以(既然已經);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這樣,如果不是這樣,不然的話)

(3) 跟「且」、「又」、「也」、「還」等詞配合,表示同時具有兩種情況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堅持原則,又靈活運用

『貳』 用普通話讀古詩詞和古文很坳口,不順暢 ,而用粵語讀古文 唐詩 宋詞卻非常流暢。怎麼解釋

因為粵語有九聲,平上去入抑揚頓挫,例如滿江紅登鸛雀樓等古文唐詩 ,因為它將很多聲調大部分閉屏磨平所以現在使用那些所謂的普通話朗讀直不堪入耳,而且用粵語嘅思維思考會更獨到

『叄』 怎樣才能讓孩子把單詞、文言文、定理等背得流暢准確

先讓孩子熟讀理解這些內容
然後背誦,找到內在的規律
比如單詞可用諧音,文言文
可以按理解和內容結構背,定理要理解背。每天鞏固一遍
幾天下來就記住了。

『肆』 文言文翻譯

【譯文】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綉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伍』 怎樣背文言文 背的又 流利又順暢

文言文怎樣背得更快?

「所謂文言文,是和白話文相對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語言為基礎,至秦漢以後逐漸形成的一種定型化的古代書面語言。」文言文是先人們創造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蘊藏了祖先們的聰明才智。但這對現在的初中生來講,在語言上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隔膜。其實,文言文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我覺得作為我們學生來說,首先要要明確文言文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首先,培養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為我們進一步閱讀古籍打下良好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留傳下來的古籍數不勝數,不僅包括文學、史學,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醫葯、地理……這豐富的文化遺產無不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寶貴經驗,如果不能充分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那無疑是一種浪費。如果我們不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將來無論是參加工作還是繼續深造,勢必要受到一定影響。而且我國的古籍數量之多,舉世罕見,根本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翻譯成現代漢語。因此,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培養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彙,提高我們的現代漢語水平。文言文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布局謀篇,巧妙得體,我們完全可以取其精華,加以借鑒,以提高現代漢語的讀寫能力。

再次,培養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開擴我們的視野,培養我們高尚的情操。選入教材的文言文雖然有限,但它也能反映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對這些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可以開闊眼界,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學習《曹劌論戰》可以得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知識。再如學習周敦熙的《愛蓮說》,蓮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至今還能激起我們心靈的漣漪。

既然文言文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學習的第一步是「讀」。這里的「讀」是指出聲朗讀。「讀」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讀」可以培養我們的語感,可以培養我們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誦讀時一定要做到讀准字詞,讀清句讀。因為文言文中有許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萬一讀錯,對文章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例如:如果把「為學」中的「為wéi」(動詞)讀成「為wèi」(介詞),意思可就變了,詞性也變了。一般情況下,課下注釋對這些字都注了音,我們完全可以讀准。但讀清句讀就不那麼容易了。所謂句讀,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段落。換句話說,句讀就是句子中的停頓和句子間的停頓。能正確讀清句讀,對文言文的理解就會更進一步。此外,還要注意重音,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讀出氣勢,這樣才能獲得一個全面的直觀的認識,才能激起讀的慾望。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熟了,意思自然就理解了。實踐證明,通過上述方法反復朗讀,對文章中的大部分語句都能讀懂。

這時就可進行文言文教學的第二步──理解。理解首先要整體挨近,「能藉助工具書理解內容」。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字字落實,而且還要能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2003年中考文言文閱讀也將向課外延伸,那麼掌握這種學習方法是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的。

在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學會積累。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雖然我們現在不寫文言文了,便還需要閱讀文言文。在學習時,作為「例子」的就是課文中的詞語、古文化知識等。只有將這些詞語、古文化知識積累下來,才能為「舉一反三」打下基礎。因此,要准備一個筆記本,本中又分若干類,如: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代官職等等,而且每一個詞語後面必跟著一個例句。這樣一課課地積累,一冊冊地積累,長此以往,積少成多,不等總復習,手中就積累了一本厚厚的復習資料了。

文言文學習的第三步是「背」。「背」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記憶。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諾夫說:「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記憶是整個心理生活的基本條件。」然而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來說,背誦是最頭疼的事。其實,掌握一定的方法,背誦就不難了。培根說:「關於方法的知識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知識。」筆者在實踐中總結了幾種記憶的方法,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A.比賽記憶法,也就是將競爭機制引入記憶,以比賽的形式來快速背誦文言文。比賽時,同學們的神經高度緊張,精神高度集中,背誦速度自然就快了。

B.限時記憶法,就是限定時間記憶的方法,規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背下一定的內容。例如背誦《〈論語〉十則》,限定半分鍾背一則,雖然時間短,但效率高。

C.故事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這類文章人物形象鮮明,對話生動,可讀性強,完全可以把它編成一個白話故事講出來,加深印象,便於理解記憶。比如《愚公移山》一文,人物很多,情節曲折,把它編成個故事,自編自講,效果比死記硬背強多了。

俗話說:文無定法。記憶的方法也因人而異,不同的文言文可按不同的方法來記憶,也可將以上幾種方法配合使用。文言文中有許多對偶句、排比句,完全可以抓住句子的特點來記憶。

『陸』 經過唐宋的古文運動,古代散文不斷地沿著平易流暢,清新自然的方向發展,對嗎

中國古代散文在其發展演變的途程中走向駢化,並顯露出種種弊端後,曾出現過兩次大的反駢、復古的革新運動,這就是中唐由韓愈領導的以復興儒道,革新文體、文風的古文運動和歐陽修主盟的北宋新古文運動。兩次運動,就其產生背景、革新對象、革新宗旨乃至「復古」口號而言,都頗為相似;兩次運動的成功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但是,韓、柳及其參加者所期望的最終結果,是悲劇性的;而歐、蘇及其繼承者的最終結果卻是喜劇性的。韓愈面對中唐分裂勢力和思想混亂局面,以極大勇氣復古革新,力挽狂瀾,在文壇建立起「摧陷廓清」之功,而在他身後卻是駢文復熾,他的門人弟子無力抗衡,甚至學步不成,反而走上了求深而至於迂,務奇而至於怪的歧途。歐陽修於二百年後的北宋前期主盟文壇,雖然從尊韓入手,也未遇到韓愈當年那麼大的阻力,但他在反五代體、西昆體、太學體的斗爭中奠定的傳統散文的新的風神格調,卻傳承不衰;其革新成果也被繼承者們發揚光大,並澤及元、明、清各代。
兩次古文運動的最終結局之所以不同,似乎也是歷史的必然。正如馬克思在談到黑格爾關於歷史事變和人物往往重復出現兩次時所作的補充:「第一次是以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以喜劇出現」(《拿破崙第三政變記》)。因為,歷史不能隨心所欲去創造,創造歷史的人不能不受到眼前的和世代留下來的傳統的糾纏和制約。韓愈和歐陽修當然都不可能超脫他們各自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思潮以及散文本體發展規律等影響和制約,本文也無意貶韓而揚歐。但總結和探討兩次古文運動最終結局形成的原因,卻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書中指出:「發展好象是重復著以往的階段,但卻是用另一種方式,在更高的基礎上重復著以往的階段。」正是從這一視角考察,我認為,歐陽修雖然從學韓開始,其古文革新也是在中唐古文運動基礎上起步,但他在理論導向、人才培養、創作實踐等方面,有更高的起點,有別於韓愈的「另一種方式」。這另一種方式,概而言之,就是他革新傳統散文的一整套成熟的理論。
理論是旗幟,是方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理論從其實踐中產生後要能指導新的實踐,則必須具有科學性、前瞻性、開放性,而不能是局部性、臨時性或封閉性的。歐陽修的散文革新理論屬於前者,而韓愈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他的繼承者之誤入歧途,也與此不無關系。下面試作分別闡述。
首先是古文的「明道」與「志道」的理論問題。韓、歐都重視「道」,但對「道」的涵義、屬性、價值、作用的認識不一樣,要求不一樣。韓愈所說的「道」,是儒家之道,六經之道,甚至包括三墳、五典所言之道。他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答李翊書》)又說:「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重答張籍書》)。韓愈之志,就是要把孔孟的仁義道德說教和倫理、禮治秩序等傳統用之於中唐,並傳之於後世。他面對當時佛老等異端思想泛濫的現實,企圖使衰蹶不振的古已有之的儒家「古道」重新興盛起來,以消除思想上的混亂,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維護統一。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性,有現實意義的。但是,韓愈輕視了「古道」的局限性。他跳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這一大的發展階段而去求助於聖人、君子,本身就是在向後看,當然會遇到阻力;而欲後世「無迷其途,無絕其源」就更沒有實踐指導意義。因為社會思潮是發展變化的,「道」不可能不變化。其實他本人的創作之所以「理充氣盛」,「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也就與他擺脫了自己的理論束縛有關。然而韓愈過於偏執。他抵排異端,攘斥佛老,頑強衛道,甚至連柳宗元也有所不滿。如韓愈曾寫信指責柳宗元與佛徒交遊,嗜佛教之言,柳宗元則說韓愈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柳宗元《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與韓愈比較,歐陽修的理論、認識就通達得多。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歐陽修,也說過:「我所謂文,必與道俱」(蘇軾《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引語);甚至說過:「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據此,學術界有人也認為,歐陽修的「道」,「仍然是孔孟儒家之道」。(註:《宋文選•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其實不然。幾年前,王水照先生就指出過:「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這句話的含義,來源於《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的古訓,「其主旨在於從文人修養的角度來講文學才能的提高、作品藝術感染力的獲得。」(《歐陽修和他的散文》)。如果細讀《答吳充秀才書》,我們還會發現,歐陽修三十四歲寫這封信時,對「道」的含義就有了新的認識和見解。信中,他指出「道」不遠人,而當時「學者有所溺」,「甚者,至棄百事不關於心」。他所說的「百事」,即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百事」,是生活閱歷。孔子、孟子、荀卿也是關心百事,有了深厚閱歷之後才寫出作品來的。他還一針見血指出吳充「終日不出軒序」,故寫文章「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可見,歐陽修在信中所說的「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與「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的「道」,都是易知而近的「切於事實而已」的「道」,而不是韓愈所說的前世已有的「古道」。歐陽修在《與張秀才第二書》里,對孔孟之道所作的闡釋更是務實而近人情。他說:「孔子之言道曰:道不遠人;言中庸者曰:率性之謂道」,「今生於孔子之絕後而反欲求堯舜之已前世,所謂務高言而鮮事實者也。」他強調「道」不僅要務實,而且要順時變化,甚至剴切地指出,孟軻是最知「道」的,「然其言不過於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謂養生送死為王道之本。」這就鮮明不過地淡化了儒家倫理道德說教而豐富、擴充了「道」的現實內容,貼近了實際,具備了實踐的可行性。正因為以疑古、辨偽著稱的歐陽修對「道」作了前瞻性的務實而通達的新解說,所以我們認為他的「道」實際上也即是指作品內容而不再只是專指前世已有的孔孟之道。也正因如此,他關於「道」的理論才具有開放性,能為後繼者接受,能傳之久遠。
其次是關於「文」的理論問題。歐陽修在這一理論領域,對韓愈也是有所繼承,有所革新,並有明顯超越的。例如:在文體上,反對駢體,不作「四六」文。在文風上,韓主張「不平則鳴」,歐主張「窮而後工」;韓「甚好其言辭」、主張「文從字順」,歐亦「喜為文辭」,力主「斫雕為朴」、「取其自然」。在作家人品修養上,韓強調「養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書》),歐亦雲「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章輝光」(《答祖擇之書》)。這些,就是歐陽修對韓愈的繼承。至於對韓愈關於「文」的理論的革新和超越,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文道關繫上,歐陽修主張文道並重而且更重視文。韓愈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可見,「文」和「道」的關系,在韓愈心目中不是並重的,是以道為主,文道合一的。歐陽修則自稱:「吾固亦喜為文辭者」(《送徐無黨南歸序》),「只有文字是本職」(《與杜欣論祁公墓誌書》)。他還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後世」;「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不章」(《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在這里,歐陽修是強調「文」要講文采,要信息量大而語詞精煉。據明人顧元慶說,歐陽修致仕後自編《居士集》,常數十遍竄定舊文,廢寢忘餐。夫人勸他:這些文稿都是你自己所寫,還再三修改,難道畏先生責怪?歐陽修笑答:「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註:林紓《春覺齋論文•情韻》(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他的《醉翁亭記》易數十字而為「環滁皆山也」五字,就說明這個故事並非子虛烏有。二是主張文風平易自然。歐陽修早年寫有《斫雕為朴賦》就主張「革故取新」,「歸彼淳樸」。他曾通過曾鞏告誡王安石,「孟韓文雖高,不必似之也。」創作應「取其自然」(曾鞏《與王介甫第一書》)。他嚴厲指責力主復古的朋友石介「好異以取高」的弊病,批評他的艱澀的「太學體」,指出:「今不急止,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與此同時,針對韓愈所稱道過的樊宗師「好為新奇以自異,欲以怪而取名」的嚴重弊端,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不留情面予以揭露,並寫了《絳守居園池》古詩,諷刺他「異哉樊子怪可吁,心欲獨出無古初。窮荒搜幽入有無,一語詰曲百盤紆。孰雲己出不剽襲,句斷欲學盤庚書。」雖然歐陽修對韓愈「臨紙怪發」、氣盛、句奇的文風和「詞必已出」的理論沒有直接批評,但也旁敲側擊,作了委婉或間接的評論。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他還借教訓學生徐無黨,「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總之,歐陽修反怪異、反氣盛之文而力主平易自然的文風,既是從韓愈文風及其古文運動中總結出的經驗,也是自己從政和以文輔政的教訓。他告誡古文運動的參加者,擔心他的繼承者走向怪異歧途,確實具有理論的前瞻性和可延續性。正如他在《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中所說:「仲淹深練世事,必知凡百事難猛更張。故其所陳,志在遠大而多若迂緩,但欲漸行而行之以久,冀皆有效。」歐陽修之主平易自然的文風,似亦應作如是觀。三是文主情韻,認識到「文」有獨立的文學審美特質。這是歐陽修文論思想的閃光點。韓愈也說過:「文字曖昧,雖有美實,其誰觀之」(《進撰平淮西碑文表》)?但這仍是本於傳道、志道的一貫思想來要求的。歐陽修卻不然。他指出:「聖人之言,在人情不遠」(《答宋咸書》)。稱贊梅聖愈之文「本人情、狀風物,英華雅正,變態百出」,「感人之至」(《書梅聖俞稿後》。可見,他已看到散文情感性因素,發現了散文的審美特徵;他又說:「古人之學者非一家,其為道雖同,言語文章未嘗相似」(《與樂秀才第一書》)。即是說,文章的主旨、內容雖然一樣,而自古許多作家的作品風格卻從來沒有雷同的。這里,他不僅強調了作家作品風格的多樣化,也將「文」從「道」中離析開來,指出了言語文章的獨立價值。歐陽修對散文的獨立的文學審美價值的發現,他對散文指出的當「與造化爭巧」(《試筆》)的審美標准,在他自己的記、序、碑、志、書、論等創作中也是可以印證的。前人多贊頌歐文有「情韻」之美,稱其散文為「六一風神」。所謂「情」,當然是指人情味,指充溢於字里行間的能動人心魄的「感情」;所謂「韻」,則是見之於文辭的抑揚頓挫的聲律格調,這與歐陽修「以散行之氣,運對偶之文」的特色也有關聯。至於所謂「六一風神」,最形象、最恰切的概括,自然是非蘇洵莫屬了。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對孟、韓、李翱、陸贄之文和歐文都作了審美評價,指出「執事之文,紆余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態。」從文辭到文意,從文氣、章法到風姿、神態,可以說是曲盡其妙地從整體上對歐陽修奠定的傳統散文的風格的「知之特深」的概括;而這種風格,也正是歐陽修的文論思想的體現。
最後是處理駢與散、繼承與革新的問題。駢文的產生,是受南北朝聲律理論和魏晉以來文學理論影響,再加上社會動亂分裂、佛教思想盛行、儒學統治式微等復雜因素對文人審美心態綜合影響的結果。雖然駢文在其末流出現了弊端,但散文也有自身的問題,或者說,散文本體也需要革新,需要從駢文汲取營養以提高文學審美層次。正是從這一角度審視,我認為唐代古文運動反駢復古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在於韓柳的創作成就的巨大,而善於運駢入散,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韓愈在理論上急於事功,重道為主,只倡「散句單行」,而沒有正確處理好駢散互補的理論關系,也沒有培養出足以抗衡駢體的大家為繼承者,所以出現二百年韓文不傳於世的悲劇。歐陽修則不一樣,他自己在創作中「以散行之氣,運對偶之文」,既摒棄駢文的多「用事」、「用典」和雕琢浮艷的弊病,又在理論上,科學地解決了駢、散互補和繼承問題。例如,重刊韓文,既繼承韓愈,又不以韓文氣盛為長;自及第後棄駢文不復作,但又告誡文士:「偶儷之文,苟合於理,未必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論尹師魯墓誌》)。他對後繼者則多方引導,甚至對蘇軾父子不用古人古語,不廣引故實以炫博的駢文也予以肯定,認為「曲盡精當」,是「文章變體」(《試筆•蘇氏四六》)。此外,歐陽修對各種流派的文體,也不像韓愈霸氣十足,而是重在說理,既堅持理論原則,又能兼容並包。如他既反西昆體,而又實事求是肯定揚億、劉筠「雄文博學,筆力有餘」(《六一詩話》);他極力提攜後進,一時號稱「多士」,但知貢舉時,卻不畏輿論壓力,不錄取務險怪之文的舉子。正因為歐陽修注重對後繼者的理論指導,所以北宋出現了曾、王、三蘇等大家,能舉重若輕,對付反對派的挑戰;正因為歐陽修的革新理論成熟,務實而不偏執,有前瞻性而少局限,所以有宋一代雖駢文不廢,而無力抗衡古文;賦不廢,而漸成文賦;南宋乾淳體、道學體挑戰,而其文體只盛於講學一隅。總之,北宋新古文運動的徹底勝利,與歐陽修的理論貢獻密不可分。

『柒』 怎樣快速背下一篇文言文且長時間都不會忘記還能流暢的背出來

  1. 首先先把譯抄文看幾遍,給自己的大腦構造一個故事情節,滁州(滁州是一片被山環繞的地方)有片山(是西南方向的山,林壑都很好看),這片山裡面有一座叫琅琊,琅琊山上有條小溪,小溪旁有個亭子,和這個亭子有關的兩個人怎麼怎麼的。有一個大概的故事情節,先記住主謂賓,然後補充形容詞和狀詞等等。

  2. 在背誦的時候,按照故事情節來把現代文翻譯成文言文,從第一句開始,先背會單句,然後每背會一句往後加一句,把整個故事情節加完整。首先這種方法真的很符合人類的記憶方法,那些快速背誦無規律數字的神級選手都是靠把數字轉化為故事背的,其次這種方法你練熟了,並且閱讀了大量文言文(小吹一句,我9年義務教育文言文幾乎每次語文考試拿滿分),一般背課文,讀十遍左右的功夫就背會了(現在我大四了很多文言文都還記得)

『捌』 古文中那些字或詞有平坦通暢的意思

阡陌

『玖』 為什麼我第一次看到一篇文章即使是文言文也能從頭到尾讀得非常流暢

你很有語言天賦,如果再加上勤奮,相信你會更上一層樓

『拾』 我基本看不懂文言文,昨晚夢到自己從沒看過的文言文,在夢里還能很流暢的讀出來

因為是在夢里啊,夢里什麼事都可以做出來,有時候夢是反的,你對文言文一竅不通,夢里就很流暢

熱點內容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
怎麼喝水 發布:2025-05-15 14:52:53 瀏覽:829
雅本化學公司 發布:2025-05-15 13:44:02 瀏覽:940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