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言文
『壹』 孔子古文翻譯
翻譯如下:
孔子認為,顏回、子貢、子路都有他們過人之處,而且這些長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他孔子所趕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於不善於守中,不善於掌握恰當的分寸,因而都未能盡善盡美。他自己則兼有眾人之長,而又能無過與不及,因此,雖然在具體方面不及諸人,卻有綜合優勢。
原文:《淮南子·人間》篇記載說: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
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賓曰:「三人皆賢於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為也。」
(1)孔子文言文擴展閱讀:
出自《淮南子》,作者為淮南王劉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哲學著作。內容原分為內中外篇,現僅存內篇21篇。書中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五行等家的思想,所以又一般認為它是雜家著作。書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學史料和神話寓言故事,也記載了不少秦漢間的軼事,內容比較豐富。
網路- 淮南子·人間訓
『貳』 孔子文言文
庄暴①見孟子,曰:「暴見於王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③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④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⒁?」
王變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⑥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⑦,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⑧之音,舉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⑾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⑿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⒀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釋字義】
①暴:齊國大臣。
②見(xian現)於王: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
③樂(yuè):《說文》:「五聲八音總名。」《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樂記》:「先王之
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樂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回歸天地萬物
和諧境界的途徑。
④庶幾:差不多。朱熹《集注》雲:「近辭也,言近於。」
⑤變乎色:改變了臉色。朱熹《集注》雲:「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趙注則說是宣王惱怒庄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
子。
⑥直:不過、僅僅。
⑦獨樂樂: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前一個「樂(yuè )」欣賞音樂 名詞 後一個快樂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
⑧管龠(yue月):趙注雲:「管,笙;龠,蕭。」笙是一種簧管樂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記載;這里的蕭是指排蕭,與
現在所稱類似笛的蕭不同。
⑨舉:皆、都。
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說文》:「病也。」蹙,《說文新附》:「迫也。」引申為聚也。趙注雲:「疾首,頭痛
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書稗疏》雲:「疾首者蓬頭不理,低垂喪氣,若病之容耳。」頞,《說文》:「鼻莖也。」
⑾極:《說文》:「棟也。」《通訓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⑿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項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活動。由於它要發動百姓驅趕野獸,各級地方官員都要
准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該在農閑時候有節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主產秩序。
⒀旄:旄,《說文》:「幢也。」通「毛」。古代用氂尾裝飾的旗子,這種旗子為前軍所持,故曰「前旄」。
⒁諸:相當於「之乎」,「之」是代詞,代之前的「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嗎」
【釋經義】
庄暴進見孟子,說:「我朝見大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麼樣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後,孟子在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庄暴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宣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宜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欣賞音樂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鍾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鍾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君王若能仁慈無私,所喜歡的音樂必然日漸和雅,如和風細雨潤人心田。禮樂天然,出自心田,民之樂即王之樂,天下同此樂,王之有也即民之有,這就是真正天下大同、仁德治世的王道。倘若大王與百姓一起娛樂,共同分享內心的喜悅,那麼就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
現在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稱王於天下了。」
『叄』 與孔子有關的文言文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小雀②。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版,何也?」羅者曰:「大權雀善_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③,利食而忘患④,自其心矣⑤,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⑥,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⑦。」 ——摘自《孔子家語》 注釋: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為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遠害:遠離禍害。④利食:貪食。⑤自:出自。心:本性。⑥長者之慮:年長者的謀慮。全身之階:全身,保全身體;階:同「借」,憑借。⑦戇:愚傻,魯莽。敗:禍亂,禍害。 點悟 大鳥有警覺性,小鳥貪吃警覺性差,所以大鳥不易捕得而小鳥易捕。小鳥如果跟隨大鳥則不容易被捕到,跟隨小鳥則有禍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慎重地選擇領袖,善於聆聽長者的智慧,跟著莽撞的人可能會有禍患。同時,也告誡我們,不要因為貪欲而使自己陷入危險。 來源:作文·初中版
『肆』 孔子的文言文
那就是《論語》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
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伍』 孔子的文言文有那些
大意翻譯:
孔子說:「我死之後,(卜)商會越來越進步,(端木)賜會越來越退步。」曾子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商喜歡和比自己優秀的人相處,賜喜歡不如自己的人。(評判人的時候)不了解某個兒子可以觀察他的父親,不了解某個人可以觀察他的朋友,不了解某個君主可以觀察他派來的使者,不了解某個地方可以觀察那裡生長的草木。因此說,和好的人相處,就像進入擺放芝草蘭花的屋子,時間長了就聞不出它的香氣,這就是不知不覺中被它改變了。和不好的人相處,就像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出它的臭氣,也是不覺就被它改變了。貯藏硃砂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成)紅色,貯藏墨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成)黑色,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所相處的人方面一定要慎重。
基本意思就是人會被它所處的環境、所交的朋友影響,因此選擇相處的人事要慎重。
註:
商,指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賜,指端木賜,字子貢,孔子弟子。
『陸』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
孔 子 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內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容。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譯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馬逃脫了束縛,吃了別人的莊稼,農民把馬牽去了。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請求去說服那農民,什麼話都說了,那農民不理他那套。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說:「請讓我去跟他說吧。」便對那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不是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麼可能會不吃你的莊稼呢?」那農民很開心,對他說:「說話都相你這么清楚就好了,怎麼能想剛剛那個人那樣!」解開馬的韁繩就給了他。
【點評】講話也有藝術,只有以對方能接受的事實,講清道理,才能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柒』 關於孔子的所有文言文
建議下一篇四書五經的電子書。
『捌』 孔子的文言文
《孔子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孔子,曾受業於老子[1],學習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與知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為司馬遷《史記》中之一篇,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獻之一。
孔 子 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玖』 有沒有關於孔子的文言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
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