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停頓

文言文停頓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18:01

Ⅰ 初中文言文停頓怎麼

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Ⅱ 文言文停頓

近|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有很多基本上沒停頓,你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啊,查又查不到,我還要自己給你打,哎,100分不好掙啊!!)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愈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暗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太多了,哎,你願把分給我就給,不給就算了 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

Ⅲ 文言文朗讀怎樣停頓

一、藉助古漢語詞語特點,做好停頓

1、藉助詞的古今義做好停頓。

如:(1)而/鄉鄰之生/日蹙 (2)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解釋】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與今義「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間」是「中間夾雜」的意思,與今義「中間」不一樣。朗讀時,它們都必須斷開。此外,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中的「於是」,「可以一戰」中的「可以」,均屬此類。

2、句首關聯詞或語氣詞之後要停頓。

如:(1)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2)若夫/淫雨霏霏(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4)其/如土石何?(5)蓋/追先帝之殊遇。( 6)故/君子有不戰【解釋】例(1)中的「而」是轉折連詞,例(2)~(6)中的「若夫」「且」「其」「蓋」「故」為語氣助詞。

3、「也」用在句中時錶停頓語氣,朗讀時應停頓。

如:余聞之也/久

【解釋】句中的「也」作語氣助詞,在句中起舒緩語氣和停頓的作用。

二、藉助語法結構,做好停頓

讀古文時,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結構,並判斷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子中充當什麼成分,從而把握句子的停頓處。

1、主謂之間應加停頓。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視其轍亂。

2、在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做停頓。

如:願/陛下托臣以計賊興復之效。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後應稍加停頓。

如:(1)受任/於敗軍之際。(2)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做停頓。

如:如:(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三、根據文意,做好停頓

1.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停頓。

如:(1)先/天下之憂而憂(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解釋】(1)中「先」後停頓,是為了強調憂在別人憂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緊密關聯著整個句子,應停頓,以突出整個句子的意思。

2.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頓。

如:(1)必以/分人(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解釋】例(1)「以」後省略了「之」;例(2)介詞「為」的後面省去了賓語「桃花源中的人」,「為」後略停,以體現出賓語的省略。

3.並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

如:(1)岸芷/汀蘭,鬱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解釋】例(1)中的「岸芷」與「汀蘭」,「鬱郁」與「青青」是並列短語;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為並列短語。

四、掌握古文化知識,做好停頓

古代的國名、年號、官職、人名、謚號、地名、文體名稱等應作停頓。

如:(1)陳康肅公/堯咨/善射(2)侍中/侍郎/郭攸之。(3)陋室/銘。(4)愛蓮/說。(5)出師/表。

【解釋】例(1)中「陳堯咨」,謚號康肅。「公」,舊時對男子的尊稱。因為陳是歐陽修的前輩,因此名字與謚號合稱,表示尊重。例(2)「侍中」、「侍郎」都是官職名,朗讀時其後要停頓,即,侍中/侍郎/郭攸之。例(3)~(5)「銘」、「說」、「表」都是古代文體的名稱。

五、總結規律,做好停頓

文言文本來不大講究語法,但今人根據古人的表達習慣總結出一些語法規律,利用這些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劃分節奏須維護其古代特點和意義的完整性。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結構也可以幫助我們斷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誰……者,得無……乎,不亦……乎,無乃……乎,況……乎,何以……為,與其……孰若……,都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參考。

如:(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解釋】例(1)是以定語「高」後置為特點的倒裝句,考慮停頓,應不失結果完整;例(2)則是典型的省謂語句,「再」「三」後均省去謂語「鼓」,朗讀應形成層次,以保其語意不殘。

總之,文言文停頓節奏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但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希望同學們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扎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這樣,才能輕松地掌握好文言文節奏的停頓。下面提供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題,同學們不妨練練兵。

{題型練習}

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1、 余得遍觀群書 2、然則何時而樂也 3、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4、今齊地方千里 5、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6、蓋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8、日星隱月,山嶽潛行。9、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11、下車引之12、生亦我所欲

{參考答案}

1、余/得遍觀群書 2、然則/何時而樂也3、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4、今/齊地/方千里 5、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6、蓋/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8、日星/隱月,山嶽/潛行。9、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11、下車/引之 12、生/亦我所欲

朗讀包括停頓、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等諸多方面,對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語句節奏的劃分。文言語句的朗讀停頓問題在近年中考中從未間斷過,可見這種題型的價值,這是因為停頓是理解、翻譯文言語句的基礎。對句子內容能正確理解,就能准確的標出朗讀節奏(即停頓)。

文句停頓的規律:

總起來說,應把握「兩個原則」,遵循「八個規律」。

一、兩個原則

1. 結構原則:即不要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斷開,要保持詞和短語的完整性。

如:① 「今/天下/三分」 (《出師表》)

「今」是一個詞,「天下」又是一個詞,不能把「天下」斷開,「今」和「天」不能連讀。

②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中間」是兩個詞。「中」是其中,「間」是夾雜,兩個詞不能連讀。

③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可以」為古今異義詞,是「可以憑借」之意,中間應稍作停頓。

2. 意義原則:即根據語意停頓,把一句話分成幾個意群,不要改變原句的意思。

如:①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岳陽樓記》)

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唐賢今人的詩賦刻在它的上面。「唐賢今人詩賦」是個短語,不能斷開。否則就改變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聞之也/久。(《傷仲永》)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頓,按意義應歸於前。

二、八個規律

1.主謂之間要停頓。(註:主語是單音節人稱代詞此處停頓可忽略不計)

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⑥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⑦其一/犬坐/於前

2 .動賓(動補)之間要停頓。

如:①必有/得天時者矣 ②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③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⑤余/嘗求/古仁人之心⑥受任/於敗軍之際

3.發語詞和句首關聯詞、語氣詞之後要停頓。

如:①蓋/大蘇/泛赤壁雲 ② 然則/北/通巫峽 ③夫/環而攻之/而不勝

④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⑤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 ⑥已而/夕陽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語句倒裝處要停頓。

如:①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 ③躬耕/於南陽

④ 告之/於帝

5.承前指示代詞之後要停頓。

如:①是/進亦憂,退亦憂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轉折連詞「而」前要停頓。

如:①人不知而/不慍 ②夫/環而攻之/而不勝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頓的一般原則和規律,朗讀時要看具體的語言環境,重在「語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話分成幾個意群,一定看好題目所要求的劃分幾處,依意群來標示。

7.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恆公》)

8.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犬坐於前。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八種方法,而這八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准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三、特殊說明:

1.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錯誤。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遠,甫是對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2.停頓應體現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

①今齊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時間和方位的詞後邊也應稍作停頓。

Ⅳ 文言文停頓有什麼技巧呢

有以下六個大方面:
1、根據註解標點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2、掌握文言文的詞語特點(例如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需要分開讀),讀對單詞;
3、藉助語法知識,分析句子結構,以讀對停頓,
a、主謂間需稍停頓,
b、動賓短語中,動賓間應稍停頓,
c、介賓後置時,其前應稍停頓,
d、賓語前置時,其後於主語間應稍停頓,
e、轉折連詞前稍停頓,
f、承接指示代詞後要停頓,
g、根據語氣助詞確定停頓節奏;
4、一些表示議論、推斷、反問語氣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蓋」、「其」等詞時,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
5、偏正短語和介賓短語一般不停頓,否則會影響文章大意;
6、特殊說明,
a、了解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頓錯誤,
b、停頓應體現出省略部分,
c、表示時間和方位的詞之後也應該稍作停頓。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體劃分節奏停頓時,不要太瑣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語境,反復研讀,在充分正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才能找到正確的停頓位置。

Ⅳ 文言文閱讀時應如何停頓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律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片語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蓋」、「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接。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爭/奔走焉。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應為「其一/犬坐/於前」。)

五、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黃昏之時,原句是主謂結構,如讀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讀出了另一種理解。)
②瞻余馬首/可也。

六、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七、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
①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
①余聞之也/久矣。

Ⅵ 文言文停頓技巧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復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准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為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吏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
(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注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為(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里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己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己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師表»
(2)菩/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歲。論戰»(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付出師表»
(3)願/隆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如:
(1)願/隆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付出師表»(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師表》
(3)向/哥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如:
(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恆«<論語〉六則»
(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師表»
(四)除此以外,還有些表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若前面有\'夫\'\'蓋\'\'其\'等詞領起,朗讀的時候,在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如:
(1)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2)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儀〈捕蛇者說〉
(5)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二章》
(五)駢句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相鄰兩組耕句之間,駢句與散句之間,須作較長停頓,例如\'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倚摧\'。
(六)五、七言詩和詞曲的韻腳要讀出長音,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一\'。

Ⅶ 讀文言文應該怎樣停頓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熟讀成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義,體會文章的情味。熟讀,要讀好停頓,不能讀破句子。怎樣才能處理好句子的停頓呢?以下幾點做法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基本了解句意. 詞義 ,有助於讀准句中停頓
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前,可邊讀邊結合注釋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對讀不通的地方要反復揣摩,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義。大致理解了詞義、句意能有效防止讀破句子的現象出現。
例如:《桃花源記》中「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斷成「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這是對句意不了解,對「復」和「延」詞義不清,對「誰」「至其家」理解錯誤,當你知道「各復」是「各又」的意思,「延」講作「邀請」,是請「漁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應讀成「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再如《狼》中「兩狼之並/驅如故」(錯)這是不理解「並」「驅」的含義,當你知道「並」是「一起」,「驅」是「追趕」的意思,就應讀成「兩狼之並驅/如故」。
二、藉助所積累的語法知識,有助於讀准句中的停頓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於前」句,是讀作「其一犬/坐於前」還是「其一/犬坐於前」?
要看「犬」是不是這個句子的主語。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藉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一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岳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岳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餚/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餚」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一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麼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Ⅷ 文言文句子的停頓該如何讀

不少初中生不喜歡學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單調,學習不得要領。事實上,語言學習是有規律的,學習語言要下苦功,要講究積累。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復朗讀,自能領悟文章的旨意。現代社會當然不可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讀與現代文一樣要求讀准字音、停頓,讀出語氣、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讀音 (一)「破音」異讀,即改變字音來表示詞性和詞義的變化。如:「陳勝王」中「王」讀wàng,動詞,為王。 (二)通假異讀。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亡」讀wú,同「無」:「屬予作文以記之」中「屬」讀zhǔ,同「囑」。 (三)古音異讀,如「可汗大點兵」中「可汗」讀kèhán,又如「浩浩湯湯,橫無幾涯」中「湯湯」讀shāngshāng.(四)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停頓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好停頓。 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注釋,結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符號,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礎上細細體會一個長句中哪個詞與哪個詞該連在一起讀,或不該連在一起讀,才符合句意、文意。這樣就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醫生喜歡給沒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朗讀時應在「不病」後停頓,即「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後。如果讀成後者,其句意就成了「醫生喜歡治,沒有大病(的人)作為(自己的)功勞」,這樣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詞語特點,讀好停頓。 現代漢語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在文言文里常常是兩個單音節詞,詞義與現代漢語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分開來讀,而不能錯把它們當成一個詞來讀。 例如:「可以已大風」(《捕蛇者說》)中「可以」是兩個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能願動詞「可以」,所以在朗讀時應這樣停頓:「可/以已大風」。同樣,《曹劌論戰》中「可以一戰」也是「可/以一戰」。 (三)藉助語法知識,讀出停頓。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礎上,可以用語法知識去分析句子的結構。先判斷一下構成句子的詞或短語,在句中各充當什麼成分,讀出停頓。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如: (1)恐/前後受其敵(《狼》) (2)恐/託付不效(《出師表》) (3)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同上) 3.介賓短語後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面應稍加停頓。如:(1)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 (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同上) (3)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4.提前的狀語,在朗讀時應在其後和主語之前稍加停頓。如:(1)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3)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5.在轉折連詞前一般要稍加停頓。如:(1)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六則》) (3)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四)除此以外,還有些表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的句子,若前面有「夫」「蓋」「其」等詞領起,朗讀的時候,在這些詞後應稍加停頓。如: (1)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2)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說》) (5)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二章》) (五)駢句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相鄰兩組駢句之間,駢句與散句之間,須作較長停頓,例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楫摧」。 (六)五、七言詩和詞曲的韻腳要讀出長音,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Ⅸ 文言文劃分停頓有什麼技巧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在一句話的末了用小圓圈(「。」)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一個頓號(「、」)斷開,叫「讀」。

(一)文言斷句的一般方法

1.從特殊標志詞切入

(1)句首標志詞

①發語詞或嘆詞:夫、蓋、若夫、嗟夫、嗟乎、嗚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時間詞:是時、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頃,等等。

③謙詞:下官、竊、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吾、余、予、爾、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問詞: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復音虛詞:然則、是故、何以、得無、大抵、何其等。

(2)句中標志詞:以、於、為、而、則等連詞。

(3)句尾標志詞

①語氣詞:者、也、矣、哉、耳、乎、焉、與(歟)、耶(邪)等。

②復音虛詞:而已、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

(4)對話標志詞:曰、雲、語、言、道、白、對、謂等。

2.從特殊文言語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斷句

藉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幫助斷句。如判斷句:「„„者,„„也」等。反問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動句:「為„„所„„」「見„„於„„」等。

固定結構:「如„„何」「何其„„也」「況„„乎」等。這些句式和固定結構都表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可以幫助斷句。

(2)修辭句,找特點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一些句式整齊、結構鮮明的修辭句,如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頂真句及駢文常見的四六句等,斷句時可以根據修辭句在結構與句式上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後按句子特點來斷句。

(3)審關系,明結構

有些要求斷句的文段在結構上存在較明顯的結構關系:或並列關系,語句間無明顯的主次之分;或總分關系,語句間會有中心句與支撐句,在支撐句的展開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或轉折關系,語句間的轉折會從語意上體現出來,有時也會有鮮明的詞語提示(如「而」「然」「然則」等);或因果關系,語句間會有隱含的因果聯系,在表因與果的語句間,一般是要停頓的。把握了語段內容後,參考語段的結構與邏輯關系,可以斷開句讀。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斷句方法——利用對稱(偶)句式斷句法。古人寫作,常常喜歡「對舉成文」,即兩個句子成對稱(偶)形式,這給斷句提供了重要依據,應高度重視。

熱點內容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發布:2025-09-11 09:35:01 瀏覽:124
師德師風政治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1 09:06:43 瀏覽:485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
氧分子的化學符號 發布:2025-09-11 07:06:35 瀏覽:28
化學課程論 發布:2025-09-11 04:13:35 瀏覽:883
新疆特崗化學 發布:2025-09-11 04:05:34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