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生文言文

小學生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22:17

㈠ 小學生文言文

1、黃琬巧對 2、神童庄有恭 3、曹植聰慧
4、鮑子難客 5、曹紹夔捉「怪」 6、楊億巧對
7、解縉敏對 8、承宮樵薪苦學 9、桓榮勤學不倦
10、宋太宗學書 11、崔景偁拜師 12、為人大須學問
13、讀書五失 14、顏回好學 15、張孝基仁愛
16、陳實與「樑上君子」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18、鄧攸棄兒保侄
19、張之萬之馬 20、王安石辭妾 21、宋仁宗忍餓
22、范仲淹罷宴 23、顧榮施炙 24、逆旅主人無情
25、陸元方賣宅 26、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27、楊萬里與「誠齋」
28、和氏璧 29、幽王擊鼓 30、許生端方
31、王安石待客 32、範文正正直 33、王安國直言
34、海瑞清廉 35、呂蒙正不記人過 36、梁鴻尚節
37、蹇材望偽態 38、米芾索帖 39、趙孟頫過揚州
40、歐陽修不喜釋氏 41、唐伯虎識破術士 42、朱文公受騙
43、章惇書絕壁 44、李白之死辨誤 45、雋不疑之母
46、徐有功秉公執法 47、王翱秉公 48、么恩與公法
49、晉平公游於河 50、子產不毀鄉校 51、董閼於法無赦
52、商陵君養「龍」 53、錢貨入瓶 54、田真兄弟
55、樵夫毀山神 56、奇鷹 57、雉鳥報復
58、桑中生李 59、縣令捕捕蝗 60、天敵

㈡ 小學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麼能;哪能。

10.為:給;替

11.遂:於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後。

15.引:拿起。

16.且:准備。

17.成:完成。

18.余:剩餘。

19.足:腳。

足:畫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為: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分析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②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③;以錘④毀之,鍾況然⑤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⑥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7)也!

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鍾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8)惡(e):害怕。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寓意
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嫦娥奔月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和.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摘令伐木。

注釋
斫:zhuo,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翻譯
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葯,後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飛往月宮 嫦娥於是就住在月宮之中,變成了蟾蜍 就是傳說中的月精 故老的傳說中月亮上有顆桂樹,還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記錄異事的書上說:」月亮上有顆桂樹非常高,樹下有個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癒合了,砍樹的人叫做吳剛,是西河人,在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罰他砍伐桂樹。

刻舟求劍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注釋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㈢ 小學生古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㈣ 小學生必背文言文有哪些

小學生必背文言文六十篇如下

1、黃琬巧對 2、神童庄有恭 3、曹植聰慧

4、鮑子難客 5、曹紹夔捉「怪」 6、楊億巧對

7、解縉敏對 8、承宮樵薪苦學 9、桓榮勤學不倦

10、宋太宗學書 11、崔景偁拜師 12、為人大須學問

13、讀書五失 14、顏回好學 15、張孝基仁愛

16、陳實與「樑上君子」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18、鄧攸棄兒保侄

19、張之萬之馬 20、王安石辭妾 21、宋仁宗忍餓

22、范仲淹罷宴 23、顧榮施炙 24、逆旅主人無情

25、陸元方賣宅 26、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27、楊萬里與「誠齋」

28、和氏璧 29、幽王擊鼓 30、許生端方

31、王安石待客 32、範文正正直 33、王安國直言

34、海瑞清廉 35、呂蒙正不記人過 36、梁鴻尚節

37、蹇材望偽態 38、米芾索帖 39、趙孟頫過揚州

40、歐陽修不喜釋氏 41、唐伯虎識破術士 42、朱文公受騙

43、章惇書絕壁 44、李白之死辨誤 45、雋不疑之母

46、徐有功秉公執法 47、王翱秉公 48、么恩與公法

49、晉平公游於河 50、子產不毀鄉校 51、董閼於法無赦

52、商陵君養「龍」 53、錢貨入瓶 54、田真兄弟

55、樵夫毀山神 56、奇鷹 57、雉鳥報復

58、桑中生李 59、縣令捕捕蝗 60、天敵

㈤ 小學生簡短的文言文

論語八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㈥ 小學生的文言文有那些

主要是一些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等。。。有的小學的文言文也可以從初中生文言文當中去選擇,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限定性。

㈦ 小學文言文有哪些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始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
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快,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進入了澡塘,這不就是越近
(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話孔子說:「誰說你知識淵博?」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最擅長彈琴,鍾子期有很強的音樂鑒賞能力.俞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就說:「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俞伯牙心裡想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的理解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感到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熱點內容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發布:2025-09-11 09:35:01 瀏覽:124
師德師風政治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1 09:06:43 瀏覽:485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
氧分子的化學符號 發布:2025-09-11 07:06:35 瀏覽:28
化學課程論 發布:2025-09-11 04:13:35 瀏覽:883
新疆特崗化學 發布:2025-09-11 04:05:34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