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文言文答案
九年級(上)
《醉翁亭記》:本文以「樂」為主線,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隊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岳陽樓記》:本文熱情的贊頌了朋友滕子京謫守巴陵後的光輝政績,生動地描寫了洞庭湖的雄偉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觀景所觸發的「悲」、「喜」之情;並通過褒揚「古仁人之心」,貶抑了一般「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從而抒發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與朱元思書》:本文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著力刻畫自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江的山山水水,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里秀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記》:本文虛構了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沒有掠奪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而寧靜純朴的理想社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的願望,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厭棄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九年級(下)
《出師表》:本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反復規勸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告訴人們,要取得事業成功,就必須下定決心,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孟子二章》
《魚我所欲也》:本文用了設喻、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義」的存在,證明「義」是人的本心,義重於生,應捨生取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本文以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層層推論,闡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
《鄒忌諷齊王納諫》:本文通過鄒忌以自身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諷勸齊王納諫除蔽,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開言路,採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能興國。
《曹劌論戰》:本文記敘了齊魯長勺之戰的全過程,重點是寫站前曹劌對備戰條件的評論和戰後對取勝原因的分析,表現出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在軍事指揮上的傑出謀略。
八年級(上)
《小石譚記》: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優美和寂靜,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現了作者在貶謫生活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
八年級(下)
《口技》:課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貫穿全文篇,按時間先後安排寫作順序,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語言簡練、准確、生動,贊美了我國民間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陋室銘》:本文用了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語言優美,音調鏗鏘,作者通過給自己的陋室作銘,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馬說》:本文採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其真不知馬"是文章的主旨,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作者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
《送東陽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而功成名就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太學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本文的中心是勸學。
七年級
《三峽》∶ 通過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之情。
《愛蓮說》∶ 課文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Ⅱ 古文 游江 中作者借山水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作者既表達了對山水的喜愛,又從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個哲理:作畫、寫文章,乃至做學問都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或欣賞。
Ⅲ 一篇文言文,題目不知道,其中有「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這樣的句子,求原文題目,原文,翻譯
題畫竹
余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篁初放,綠陰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適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靜坐許久,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大江,風帆漁艇,又有葦洲,有耕犁,有饁婦,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將軍畫意,懸掛於竹枝竹葉間也。由外望內,是一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種境地。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出於是,豈獨畫乎?
我家有茅草房兩間,南西都種著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葉剛剛伸展開來,綠樹成蔭,光色照人,放一張床在竹林中,十分涼爽舒適。到了秋冬交替之時,把屏風的骨架拿出來,截去兩頭,橫著安放就成為窗格,然後用均勻潔白的薄紙把它糊起來。待到風和日暖,凍得半僵的蒼蠅又飛動起來,撞到窗紙上,咚咚咚地發出敲擊小鼓的聲音。這時,窗紙上一片零亂的竹影,難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圖畫嗎?我所畫的竹子,都沒有老師的傳承,多數是得之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
在江邊的私塾教書,每逢清秋,早晨常起來觀察竹子。這時,煙光、日影、露氣,都在疏枝密葉之間飄浮流動。於是,胸中情致勃動,就有了作畫的意念。其實,這時在腦海里映現的竹子,已經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於是趕快取硯磨墨,展開畫紙,乘興落筆,盡情揮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圖畫。這時,筆下所畫出來的竹子又不是腦海里映現的竹子了。總之,意念產生在落筆之前,這是無可置疑的法則;但情趣流溢在法則之外,則全憑個人的運化之功了。難道僅僅作畫是這樣嗎?
我種了幾十盆蘭花,到了春天將盡的時候,都顯出萎靡凋零、彷彿思念故鄉的樣子。因而將它們移植到假山石之間,在山的北面,石頭的空隙中,既能夠躲避烈日,又接近乾爽之地,正對著我的堂屋,觀賞起來也沒有礙眼之處。第二年,忽然生發出數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堅實、厚重而悠遠。又一年,長得更加茂盛。由此我體悟到:萬物均有自己的本性。於是就寫詩贈送給蘭花,詩曰:「蘭花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與伴煙霞。」又曰:「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山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這不過是假山罷了,尚且如此,何況是真山呢!我畫的這幅蘭畫,它的花都超出在葉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壯而強勁,這是由於它是山中的蘭花而不是盆中的蘭花啊。
Ⅳ 閱讀兩則文言文選段,完成後面的題目。 【甲】 環滁皆山...
1.(1)臨:靠近(高踞);(2)意:情趣(樂趣);(3)樂:以……為樂(把專……當作快屬樂的事;感到快樂);(4)誠:確實(果真;實在) 2.D 3.(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2)第二天,我拜訪了這戶人家,靜靜地坐了很久。 4.(1)示例:青山江帆,葦洲耕犁,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示例:【甲】段作者借游歷山水表達自己對山水的喜愛;【乙】段作者既表達了對山水的喜愛,又從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個哲理:作畫、寫文章,乃至做學問都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或欣賞。 (意思對即可) |
Ⅳ 求鄭燮的《游江》原文及翻譯
鄭燮《游江》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靜坐許久,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大江,風帆漁艇,又有葦洲,有耕犁,有饁婦,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將軍畫意,懸掛於竹枝竹葉間也。由外望內,是一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種境地。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外於是,豈獨畫乎?
昨日游於江上,看見茂密修長的竹子數千株,竹林其間建有茅屋,隱隱有棋聲和茶香從中飄揚而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第二天路過前往拜訪那戶人家,看見琴、書、茶幾、坐席等一應用具俱是一塵不染,泛發出一片豆綠的色彩,大約是竹子的翠綠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緣故。靜靜地坐了許久,從竹葉的縫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見了青翠的山和寬闊的大江,江上飄盪著帆船和魚艇,又有一叢叢的蘆葦洲,耕作著的人和前來送飯的婦女,還有兩個在沙灘上嬉戲的小孩兒,狗坐謹慎立在岸旁,就像一個守護著的人。這簡直就是小李將軍的畫中之意懸掛在竹枝和竹葉間。從外面往裡面,是一種感受;從裡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做學問的人的確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萬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這樣,那裡只是畫呢?
Ⅵ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出自哪篇文章怎麼翻譯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出自鄭燮的《游江》,其翻譯如下:昨日游於江上,看見茂密修長回的竹子數千株答。
Ⅶ 文言文游江和《桃花源記閱讀答案》
【原文】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
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靜坐許久,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大江,風帆漁艇,又有
葦洲,有耕犁,有饁婦,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將軍畫意,懸掛於竹枝竹葉間也。由外望內,是一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種境地。
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外於是,豈獨畫乎。
【注釋】
修竹:茂密修長的竹子
樂:以……為樂(把……當作快樂的事;感到快樂)
學者:做學問的人
誠:的確
八面玲瓏: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賞。
【翻譯】
昨日游於江上,看見茂密修長的竹子數千株,竹林其間建有茅屋,隱隱有棋聲和茶香從中飄揚而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第二天路過前往拜訪那戶人家,看見
琴、書、茶幾、坐席等一應用具都是一塵不染,泛發出一片豆綠的色彩,大約是竹子的翠綠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緣故。靜靜地坐了許久,從竹葉的縫隙中向外面望去,
看見了青翠的山和寬闊的大江,江上飄盪著帆船和魚艇,又有一叢叢的蘆葦洲,耕作著的人和前來送飯的婦女,還有兩個在沙灘上嬉戲的小孩兒,狗則謹慎地立在岸
旁,就像一個守護著的人。這簡直就是小李將軍的畫中之意懸掛在竹枝和竹葉間。從外面望裡面,是一種感受;從裡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我認為,做
學問的人的確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萬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這樣,哪裡只是畫呢。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
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
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一、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12——15題。(共7分)
1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屬: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寫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畫了自己的理想社會,請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3分)
二、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17分)
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
10.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3分)
12.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3分)
三、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9分)
1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4分)
(1)欲窮其林 窮: (2)便要還家 要:
(3)處處志之 志: (4)欣然規往 規: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20、閱讀思考,簡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得一兩處語句;(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四、閱讀下面兩段詩文,完成5-9題。(17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
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 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陶淵明 《桃花源記》節選)
【乙】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5.理解文言文詞義,常常藉助工具書。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漢語詞典》。
文中「屋舍儼然」中的「儼」字應選擇的正確義項是【 】(填序號)(2分)
儼 yǎn ①莊重。《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雅跽而相對。」②整齊。王勃《滕王閣序》:「~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6.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還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
⑵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
8.請發揮你的聯想與想像,用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4分)
9.從《桃花源記》和《飲酒》中,你認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麼?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4分)
五、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8、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1分)
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10、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麼樣的願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分)
一、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12——15題。(共7分)
12.屬:類 要:同「邀」,邀請。 評分標准:(2分)每詞解釋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評分標准:(2分)重點詞「乃」、「無論」翻譯正確可得2分,各1分。
14.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評分標准:(2分)每句 1分,錯字不得分。
15.示例:沒有戰爭、沒有飢餓,沒有貧窮,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科學技術發達,社會文明進步。評分標准:(3分)內容合理2分,語言表述1分。
二、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17分)
8.(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問:漁人的行蹤。(1分) 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3分,每小題1分)
11.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1分) 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共2分,答出一條評1分,答出兩條即可評全分)
12.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3分)
三、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9分)
17、窮盡、走盡;通「邀」,邀請;做標記;計劃,規劃
18、D
19、帶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20、(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四、閱讀下面兩段詩文,完成5-9題。(17分)
5.②
6.要:邀請 其:他的、自己的(代漁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評分標准:關鍵詞「黃發垂髫」、「並」、「怡然」,每個0.5分。)(2)(漁人)就沿著原先的走過的路,處處都做好標記。(評分標准:補充主語(漁人)0.5分、關鍵詞「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齊的籬笆旁,我親手採摘金黃的菊花,周圍頓時香氣彌漫;在悠閑恬適間,突間望見高大的廬山,雲霧繚繞。在夕陽的照耀下,廬山彷彿披上了一件彩
衣,不時有成群結對歸巢的鳥兒,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靜。(評分標准:有合理想像2分,有景物的描寫給1分,准確地修飾語給1分;根據表達效果,酌情
給分。)
9.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團結;相處和諧;生活富足;環境優美。(評分標准:答對其中的兩點即給2分;) 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屬於開放性答題,只要能從以上四點中的任意兩個方面去答題。認識到位,表達流暢即給2分。
(甲)(10分)
8、飲酒(歸園田居)(1分,只要是陶淵明著名詩作即可)
9、(1)交錯相通(互相通達) (2)通「邀」,邀請(共2分,每小題1分)
10、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2分,抄寫全句也可)
11、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共3分,結合作品內容1分,修辭手法1分,語言生動形象1分)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裡)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
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
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裡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
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
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
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
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
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以後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Ⅷ 鄭燮的《游江》這篇文言文的譯文。謝謝。
《游江》譯文:
作者: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
昨日游於江上,看見茂密修長的竹子數千株,竹林其間建有茅屋,隱隱有棋聲和茶香從中飄揚而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
第二天路過前往拜訪那戶人家,看見琴、書、茶幾、坐席等一應用具俱是一塵不染,泛發出一片豆綠的色彩,大約是竹子的翠綠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緣故。
靜靜地坐了許久,從竹葉的縫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見了青翠的山和寬闊的大江,江上飄盪著帆船和魚艇,又有一叢叢的蘆葦洲,耕作著的人和前來送飯的婦女,還有兩個在沙灘上嬉戲的小孩兒,狗坐謹慎立在岸旁,就像一個守護著的人。
這簡直就是小李將軍的畫中之意懸掛在竹枝和竹葉間,從外面往裡面,是一種感受;從裡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
做學問的人的確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萬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這樣,那裡只是畫呢?
《游江》為鄭燮先生作品,此作品講述鄭燮先生在江邊遊玩,感受美麗風景,人文的感受。
(8)游江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鄭板橋,原名鄭燮,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游江》原文: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
靜坐許久,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大江,風帆漁艇,又有葦洲,有耕犁,有饁婦,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將軍畫意,懸掛於竹枝竹葉間也。
由外望內,是一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種境地。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外於是,豈獨畫乎?
乾隆戊寅清和月板橋鄭燮畫竹後又記。
作者主要成就:
書法藝術:
鄭板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幾成其心靈的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繪畫藝術:
鄭板橋的題畫詩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詩發難畫之意」,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
鄭板橋的題畫詩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正如他在《蘭竹石圖》中雲:「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
吏治清明:
鄭板橋情系百姓,與民同憂。
他為官力求簡肅,視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為桎梏。為察看民情、訪問疾苦,他常不坐轎子,不許鳴鑼開道,不許打「迴避」「肅靜」的牌子,身著便服,腳穿草鞋到鄉下察訪。即便夜間去查巡,也僅差一人提著寫有「板橋」二字的燈籠引路。
Ⅸ 閱讀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①臨: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樂趣)。 ③樂:以……為樂(把……當版作快樂的事; 感到快樂)權。 ④誠:確實(果真; 實在)。 2.D 3.①句: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訪了這戶人家,靜靜地坐了很久。 4.(1)青山江帆,葦洲耕犁,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甲段作者借游歷山水表達自己對山水的喜愛;乙段作者既表達了對山水的喜愛,又從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個哲理:作畫、寫文章,乃至做學問都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或欣賞。(意對即可) |
Ⅹ 鄭燮的《游江》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既表達了對山水的喜愛,又從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個哲理:作畫、寫文章,乃至做學問都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或欣賞。
《游江》為鄭燮先生作品,此作品講述鄭燮先生在江邊遊玩,感受美麗風景,人文的感受。
節選如下:
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一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
譯文如下:
昨日游於江上,看見茂密修長的竹子數千株,竹林其間建有茅屋,隱隱有棋聲和茶香從中飄揚而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第二天路過前往拜訪那戶人家,看見琴、書、茶幾、坐席等一應用具都是一塵不染,泛發出一片豆綠的色彩,大約是竹子的翠綠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緣故。
(10)游江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
作者簡介
鄭板橋生於1693年11月22日,逝於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進士。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