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伯夷叔齊文言文翻譯

伯夷叔齊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4 13:11:45

①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翻譯

譯文: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

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

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

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採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原文: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出處:《史記》——西漢·司馬遷

(1)伯夷叔齊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

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採薇而食,作歌明志,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文章藉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

從而抒發了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有力地抨擊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謊言,對天道賞善罰惡的報應論,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充分表現了作者無神論的觀點。

② 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翻譯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舊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說,他們「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為什麼怨恨呢?」我悲憐伯夷的心意,讀到他們留下的逸詩而感到事實是令人奇怪的。他們的傳記里寫道: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採集薇蕨來充飢。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採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從這種情況看,伯夷、叔齊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③ 伯夷 王安石 譯文

伯夷和叔齊來,是孤竹國國君自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想立叔齊,還沒有實現,父親就死了。叔齊便讓伯夷做國君,伯夷說:「(父親要你做國君),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堅決不肯做國君,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做國君,也隨同哥哥逃去。國人只好立中間的一個兒子做了國君。
弟兄倆跑出國外,聽說周文王很優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國,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統領大軍,用車子載著文王的牌位,朝東進軍,去討伐殷紂。
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很不贊成,便去隱居在首陽山,專靠採薇來維持生活。有個士大夫王摩子進山遊玩,(看見伯夷叔齊正在那裡採薇),就責難他們道:「你們既然不吃周粟,但為什麼卻又隱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聽了,便不再吃薇。經過七天,上天派遣一隻白鹿給他們餵奶,二人心裡想道:「這鹿若是殺來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從此以後不再來,兩個老頭子便活活餓死了。

④ 《伯夷、叔齊之死》譯文

譯文
伯夷和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想立叔齊,還沒有專實現,父親就屬死了。叔齊便讓伯夷做國君,伯夷說:「(父親要你做國君),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堅決不肯做國君,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做國君,也隨同哥哥逃去。國人只好立中間的一個兒子做了國君。
弟兄倆跑出國外,聽說周文王很優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國,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統領大軍,用車子載著文王的牌位,朝東進軍,去討伐殷紂。
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很不贊成,便去隱居在首陽山,專靠採薇來維持生活。有個士大夫王摩子進山遊玩,(看見伯夷叔齊正在那裡採薇),就責難他們道:「你們既然不吃周粟,但為什麼卻又隱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聽了,便不再吃薇。經過七天,上天派遣一隻白鹿給他們餵奶,二人心裡想道:「這鹿若是殺來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從此以後不再來,兩個老頭子便活活餓死了。

⑤ 翻譯「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栗,隱於首陽山」

但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事,為了表示對殷商的忠義,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

⑥ 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採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翻譯成現代漢語

開門遠望,(只見)黃河的東邊,蒼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齊採薇充飢而餓死的地方,(那些山巒)好象拱手站在那兒,(伯夷、叔齊的事)本來就是范先生所仰慕並仿郊的行為。

⑦ 翻譯「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

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還是不算善人呢

⑧ 誰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翻譯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遷西縣、灤縣等地)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卒年無考。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2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如今周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於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這是用推行錯誤的行為來取代商紂的殘暴統治。他們2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山,並答應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後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採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辭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採集野菜充飢。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裡?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伯夷、叔齊兄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是可貴的。因此有關伯夷、叔齊的美德,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對於謙恭揖讓的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過影響

⑨ 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翻譯是什麼意思

於是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善待老人,便一起去投靠他。出自《春秋》

⑩ 《史記 伯夷列傳》翻譯

一、譯文: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裡,西伯昌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並把他的木製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就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攙扶著他們離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仁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採摘野菜充飢。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辭是:「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那裡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唉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二、原文:出自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有違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合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正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10)伯夷叔齊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人物簡介

伯夷 (商末孤竹國君長子)

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於伯夷。

伯夷以父命為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二、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熱點內容
宮頸多久查一次 發布:2025-07-13 09:36:59 瀏覽:682
逆羽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3 09:16:35 瀏覽:476
幼兒英語口語培訓 發布:2025-07-13 08:37:47 瀏覽:292
2017全國數學文科二卷 發布:2025-07-13 07:49:17 瀏覽:155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