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文言文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有兩種斷句法。
一種是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名做動詞。
一種是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名做名詞。
反正意思都一樣,我習慣按第一種斷。這句話的意思是 世間宇宙都是從 無 中演化而來,萬事萬物都是從 有 中演化而
2. 求文言文名字
搜神記,干將莫邪,第一段
3. 文言文起名
方旭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樣子。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從》「方出回旭旭」。 答飛軒指廊宇。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選·劉琨<扶風歌>》:「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澄泓水清而深。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劉禹錫 《歷陽書事七十韻》:「繭綸牽撥剌,犀焰照澄泓。」 浩然正大剛直。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浩學博學。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維 ,樞密直學士綸 ,並純文浩學,世濟其美,清德素行,貴而能貧。」 泓涵水深廣,比喻學問淵博
4. 名的文言文一詞多義
1.命名、起名
如:名之者誰 ——《醉翁亭記》
2.說出
如:不能名其一處 ——《口技》
3.名字
如:卷卷有爺名 ——《木蘭詩》
5. 文言文名子
選自《韓非子·喻老》 四十二. 唇亡齒寒,順帶附翻譯……
以垂棘出產的美玉當誘餌,送給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虞國國君,作為借道的條件。虞國國君見到貴重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滿口允許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趕緊阻止道:「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失去了嘴唇,牙齒也會受凍而保不住啊!所以,彼此相幫相救,是為了共同生存,而不互施小恩小惠。今天晉滅了虢國,明日虞國也就必將隨之滅亡。借道給晉國的事萬萬使不得。」虞君不聽宮之奇的意見,認為晉國是大國,人家主動送來美玉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借條路走走都不行嗎?於是收下美玉,讓晉軍暢通無阻地通過虞國,前去攻擊虢國。宮之奇清晰地知道,虞國滅亡的日子也不遠了,於是迅速帶著家眷離開了虞國。果然,晉軍順利地達到了消滅虢國的目標。在回軍途中,又把親自出城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易如反掌地消滅了虞國
6. 好聽的文言文網名
卷簾人
浮雲敝白日
伊人在
浮萍客
落日思
7. 比較有名的文言文
可以查看 《古文觀止》
部分名篇錄
2-1 蓼莪 詩經 10-1 五代史記一行傳敘 歐陽修
2-2 勸學 荀子 10-2 送徐無黨南歸序* 歐陽修
3-1 句踐復國* 國語 10-3 送石昌言北使引* 蘇洵
4-1 魯仲連義不帝秦* 司馬光 11-1 教戰守策 蘇軾
4-2 漁父* 屈原 11-2 六國論 蘇軾
5-1 荊軻傳* 史記 11-3 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
5-2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史記 11-4 白鹿洞書院學規* 朱熹
6-1 長門賦* 司馬相如 11-5 正氣歌並序 文天祥
6-2 蘇武傳* 漢書 11-6 送秦中諸人引* 元好問
6-3 戒子益恩書* 鄭玄 11-7 尚志齋說* 虞集
6-4 典論論文 曹丕 12-1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6-5 與吳質書* 曹丕 12-2 尚節亭記* 劉基
6-6 與楊德祖書* 曹植 12-3 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守仁
7-1 水經江水注 酈道元 12-4 先妣事略* 歸有光
8-1 張中丞傳後敘 韓愈 12-5 項脊軒志 歸有光
9-1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12-6 西湖雜記-2-4 袁宏道
9-2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柳宗元 12-7 復多爾袞書* 史可法
9-3 袁家渴記* 柳宗元 12-8 廉恥 顧炎武
9-4 羆說* 柳宗元 12-9 大鐵椎傳* 魏禧
9-5 黔之驢 柳宗元 12-10 祭妹文 袁枚
9-6 臨江之麋 柳宗元 12-11 先母鄒孺人靈表* 汪中
9-7 永某氏之鼠 柳宗元 12-12 梅花嶺記* 全祖望
9-8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12-13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
9-9 與元微之書 白居易 12-14 登泰山記* 姚鼐
9-10 訓儉示康 司馬光 12-15 致沅弟書* 曾國藩
8. 帶(名)的文言文句子名的意思是命名
帶(名)的文言文句子名的意思是命名:不完全正確,證據如下:
莫「名」其妙:無法「形容、描述」其中的奧妙。
一文不「名」:一毛錢都「沒有」了!
不矜「名」節:不愛惜自己的「名譽」節操。
「名」不符實:外在的「名聲」,與內在的實質不相符合。
《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出來」的「稱謂」;便不是永恆存在的「稱謂」。)
一般來說:當文言文的句子中有「名」這個字,且後面加個「之」字,或明顯是個「名詞」的話,或許可以解釋為「將這個命名為。。。」例如:「名之曰:至聖先師。」
9. 我應該起什麼名字用文言文什麼說
你好!我應該起什麼名字可以用文言文這么說:吾該當以何名示人也!
祝你生活愉快!
10. 有哪些帶名字的文言文
很多文言文都帶有名字啊,如《傷仲永》,《陳太丘與友期》,《廉頗藺相如傳》等